明朝初年皇帝死后,就会要求没有生育的嫔妃殉葬,有些生育过的也有难逃一劫的,活人殉葬是很残忍的制度,那么明朝到哪个皇帝废除了这一制度呢?
据《明朝小史》卷3记载,朱元璋死后,为他伺寝的40余名妃嫔全部陪葬于孝陵;成祖的长陵也有从殉妃嫔30余人,全部是上吊自杀;仁宗的献陵有5名妃嫔陪葬;宣宗的景陵则由10名宫人“殉节从葬”。明朝这一残忍的殉葬制度,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时,才得以废除,他死前下遗诏说: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
天顺八年,明英宗朱祁镇在他临终前下达了一条诏令,“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条诏令结束了在明朝实行了近百年的殉葬制度。明代《翰林记》卷十五载:“天顺甲申,正月朔日以后,上不豫,每日犹裁决万几如常。至初十以来,疾大渐,乃处置后事,命太监牛玉执笔,口使书:其一东宫即位,过百日成昏;其二定后妃名分;其三命勿以嫔御殉;其四殡敛器服。语意详尽,皆合天理、当人心。”明英宗朱祁镇废除殉葬制度,被后世群臣所称赞。
殉葬制度在我们现在人来看是一种违背人性的制度,它用活人纪念死人,用死人困扰活人。明朝为了保证皇权不被女性的干扰,重启了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这种制度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一大败笔,这种对女性精神和生命的压迫摧残,阻碍了时代文明的前行,阻碍了国家社会的先进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殉葬制度被废除,女性也得到了重视与平等的对待,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能够真正活出自我的色彩及价值。
明英宗(兵败被俘的朱祁镇)做出废止殉葬这人性化的决定,被人总结出四个原因:其一,明英宗对生命有了一番新的领悟和珍惜;其二,明英宗进一步认识了殉葬制度的惨酷性;其三,明代宫人殉葬制度越来越不得人心;其四,明英宗是为了保护自己心爱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在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
所有关于明英宗朱祁镇废除人殉制度是因为他想留活路给皇后钱氏的原因都是错误的(这句话好长,差点憋过气)。他废除人殉,唯一的解释就是人性的原因,他的经历与前朝几任皇帝有很大的不同,他的人生经历让他临终前迸发出了人性的光辉。
钱皇后根本不需要为明英宗殉葬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重启了人殉制度,这与他从放牛娃一路成长为皇帝有莫大的关系,从社会最底层奋斗到了社会顶峰,拥有人间一切权利和富贵,可是朱元璋依然无法洗净他灵魂里带来的赤贫者的自卑感和强烈占有欲。
朱元璋说到底就是个赤贫农民,他骨子里的占有欲让他在做很多决策的时候带有天然的赤贫心态和属性,比如他痛恨官员(无论是贪官还是清官),认为所有当官者都有问题,都有可能贪腐,都有可能压榨盘剥百姓。
他对官员怀着天然的敌意,比如?空印案?,这其实就是一个简单的官吏程序流程违规,居然被朱元璋大做文章,所有涉及空印案的一把手全部杀掉,二把手全部流放,此案直接杀了一万多官员。
朱元璋开启了人殉制度,同样也是灵魂里的自卑感作祟,在面对生死上,帝王和百姓是平等的,朱元璋和所有人一样都惧怕死亡,更害怕失去对权力的掌控,在?事死如生?的观念影响下,雄才伟略的明太祖让很多未生育的嫔妃为他殉葬,这让后人最为诟病朱元璋的地方。
朱元璋把人殉制度直接写进了朱家的祖训里面,要后世皇帝、子孙皆按此执行,这条祖制一开始被执行得很好,比如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都遵照执行,这些皇帝其实都不忍心有人为此殉葬,明仁宗朱高炽还亲自和为朱棣殉葬的嫔妃们告别。
这几任明朝皇帝都严格的执行了殉葬制度,但是朱祁镇的老婆钱皇后根本不需要殉葬,她是皇后,《皇明祖训》明确规定了皇后是可以不殉葬的。
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哪有拿正妻来殉葬的,而且明朝的皇后是唯一带有政治色彩的后宫人物,她在皇帝死后具有统领后宫,平衡新君与群臣关系的作用,就算她没有生有子嗣,依然具有天然的宗族号召力。
所以,朱祁镇废除人殉制度是与保全他最爱的女人钱皇后没有任何关系。
特殊人生经历
朱祁镇的人生经历是所有明朝皇帝中最传奇的,两次登基,一个被俘,两次被囚,一次政变,他都全身而退,当了两次皇帝,他的经历很传奇也更心酸。
朱祁镇登基很早,经历了大多数皇帝一样的时光,民间疾苦一概不知,皇帝政权一概不懂,在最信任的太监王振的怂恿下进行北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之战被全歼,差点灭了国。
朱祁镇被俘后,在瓦剌部落呆了两年多,彻底的从一个懵懂皇帝变成了一个底层俘虏,让他见识了真实的人世间,对正常的社会人的酸甜苦辣感同身受,这对他的触动很大,特别是他在瓦剌部族结交了很多真诚的朋友,这些人物对他的影响非常大,朱祁镇的心里既有了皇帝的高高在上,更有平民百姓的隐忍善良。
朱祁镇回到北京后,受到了景泰帝的囚禁,只有他的正妻钱皇后一直陪伴在他左右,不离不弃,虽然他没有更多的自由,朱祁镇的情感很温暖,这种温暖来源于人性,这与皇帝的孤家寡人有很大的不同。
朱祁镇后来在?夺门之变?中重新登基,他在政治上没有多大的改变,甚至还杀了肱股之臣于谦、王文等人,但他在临终的时候彻底废除人殉制度,这是敢于违背祖制,体谅别人的痛苦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经历过其他前朝皇帝没有经历过的人生历程和内心变化。
朱祁镇比前几任皇帝更理解和同情别人,虽然他不是一个伟大的皇帝,但他是一个善良的人。
明英宗
·明英宗临终之前下诏废止殉葬制:
明英宗“遗诏罢宫妃殉葬”,嘱咐“以下诸妃,皆任其年终,次第陪葬。其后惠妃仍葬桃山,诸妃皆别葬金山,然竟无殉者。”
明英宗这辈子荒唐之事做了不少,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到了临死时总算做了一件足以让后人称为仁义之举的事情;此举原因如下:
-----明英宗幼龄登极,曾与为他父亲明宣宗殉葬的宫人诀别,这应该给他幼小的心灵打上了深深的刺激和可怕的回忆;
-----周宪王朱有炖,他曾经下旨,“周王在日,尝奏身后务从俭约,以省民力。妃夫人以下不必从死。年少有父母者遣归。”但没能阻止宪王后妃的殉葬,对其打击也颇大;
-----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妻子,最大程度上排除自己死后妻子被逼殉葬的可能性;
妻子钱皇后为了明英宗,曾经“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英宗在南宫,不自得,后曲为慰解。”“闻英宗为太上时,钱后至手作女红卖,以供玉食。”这些都是饱经磨难的明英宗无法忘记的。
钱皇后尽管得到明英宗的厚爱,可是因为自己没有儿子,在错综复杂的内宫斗争中无疑处于极为不利的下风。
当时,“周贵妃有子,立为皇太子。”母以子贵,而周贵妃和钱皇后又是敌对的。明英宗没死的时候,就有太监建议废后,这对于他来说记忆犹新,也就必然清楚这件事的背后隐藏着什么。
明英宗临终时,意识到再也无法将自己心爱的妻子一直保护在身边了,可又不忍心让妻子被逼殉葬,于是就“口占遗命,定后妃名分,勿以嫔御殉葬,凡四事,付阁臣润色。”“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
这里,明英宗事先规定好钱皇后的名分,并且让钱皇后死后同葬。
有大臣得知明英宗废止宫妃殉葬制度的消息,竟然感动到流泪,“时读竟,涕下,悲怆不自胜。中官复命,帝亦为陨涕。”
这一方面说明宫妃殉葬制度是如何不得人心,另一方面更说明了明英宗对自己妻子的保护使人深受感动。
明英宗死后,周贵妃果然对钱皇后发起进攻,“言钱后久病,不当称太后”
“不欲后(指钱皇后)合葬。”
幸亏得到一些大臣根据遗诏和情理进行力争,才使得周贵妃的意图没有得逞。除开钱皇后之外,其他曾经与英宗共患难的妃嫔,应该也是英宗考虑的因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6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鱼吕之乱是真的吗
下一篇: 清朝特务机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