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月明》近期更新的集数中,胡惟庸为了讨好朱元璋,在朝堂上提议让年长的皇子提前去封地就任藩王,主要就是秦王、晋王和燕王。要知道朱元璋当初分封藩王的时候,可是遭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这个时候身为百官之首的胡惟庸站出来提出要藩王提前就藩,这一举措可谓深合朱元璋的心意。那么明初分封的藩王最后结局如何?
朱元璋不顾反对采取分封藩王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外臣权利太大,面对刚统一的天下,朱元璋怕子孙们驾驭不了朝中大臣、统驭不了地方的悍将。再加上当时天下刚刚统一,只有借助于分封,才能稳定朱氏在大明各地的统治。
可以看到因为明初和北元的战争,绝大多数的皇子被分封在北方边境戍边。朱元璋一共有26位皇子,除去太子朱标和早夭的朱楠,一共24为皇子被封了藩王。那么这些藩王分封到藩地之后表现如何呢?在朱允炆即位后的削藩行动里得到了什么结局?
建文元年(1399年),朱柏遭人指控有意图谋反、伪造宝钞及擅虐杀人等罪名,建文帝降旨切责命朱柏入京师讯问,朝中大臣在开会讨论后,决定派遣军队把兵器藏在装满木材堆的车子里并伪装成商队,抵达荆州后,准备逮捕朱柏的兵士出其不意的包围了朱柏的府邸。
朱柏知道后又是惊讶又是愤怒,仰天叹道:“唉!我看前代大臣,遇到昏庸暴虐的君王被抓紧监狱的而下狱,往往多是自尽而亡。我身为太祖之子,父皇逝世,我既不能探望病情,也不能参与葬礼,抱憾沉痛,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乐趣呢!今天难道又将被奴仆羞辱吗?我岂能如此苟且求生!”说罢痛哭不止,在与家人饮酒诀别后,朱柏随即亲手放火焚其宫室妃妾,并穿戴好亲王的衣冠,手执弓箭骑着白马跃入火中自尽。也是在建文帝削藩政策下唯一身死的亲王。
朱棣称帝后怜悯朱柏无罪而死,恢复了朱柏的名誉,改谥曰献,并设置祠官守其陵园。
由于篇幅有限,只能介绍这四位在电视剧《山河月明》中登场的皇子就藩后的结局。其他藩王可见下图简介。
当个藩王多好?
不愁吃不愁穿的,平平淡淡的过一辈子多好,这是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人来说
如果说想要有一些发展,有远大的抱负,那当这个藩王就十分痛苦了
在明成祖朱棣之后的藩王就是如此。
那我们来看看这一辈子究竟是怎么过的?看完之后你还想当一个藩王吗?
明朝藩王分封图
藩王的童年如何度过?在古代,我们都知道立嫡立长作为皇位的继承人,最终才有资格当上皇帝
但也不一定都是这样,也有例外的情况发生,但基本上都是以立嫡立长为标准,成为不了皇帝的,就只能是去做藩王了
当然是藩王的继承上来说,跟皇帝的继承也是一样的道理, 立嫡立长的标准
一般藩王的孩子,作为第一个刚刚出世的儿子,一般这就是以后的藩王的继承人,刚出生,那跟我们现在一样,也是要起名字
话说这朱元璋家的孩子,和未来的下一代的下一代,起名字都是有特色的,能跟元素周期表沾上
其实这并不是朱元璋知道元素周期表,而是朱元璋起名字,按照:
五行之道,金木水火土来的。
据说是给每一个儿子写了一首诗,这以后就是作为起名字的依据
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了解明朝历史的都熟悉这句话,朱棣的这一血脉中,起名字就是按照这个来的
在按照这个取完名字以后就是上报宗人府,这宗人府的作用就是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作为皇家的信息
就这样,这个刚刚出世的儿子,就成为了皇家的一份子
然后随着时间的增长,跟我们现在的孩子也差不多,到6岁或者7岁的时候,就要上学了,开始学习了
我们现在孩子学的那可多了,当然在古代学习的主要都是以四书五经,主要的书籍为主
当然除了四书五经基础的,包括的就多,其次还有:
明太祖宝训
皇明祖训
昭鉴录
孝顺事实
这些都是要学习的,且学习完之后还要考试,考试通过之后才可以封爵位
在学习的时候,大约到10岁左右,学的就差不多了,然后考试,通过之后,就可以册封藩王世子之位
这是基础的,基本上都可以过,也很容易就册封通过了
再过个几年,就成年了,成年后就要行冠礼
这在古代是比较重要的,行冠礼之后就才成年
明朝藩王衣冠照
到年龄后藩王结婚在时间上过去几年之后,藩王就可以继承父亲藩王的位置了
到了年龄差不多就要结婚了
古代结婚大多数都是没有感情的,这个一般是正房
第一个正房的结婚都比较复杂:
纳徵
发册命使
册至妃家
铺房
醮戒
妃家醮戒
亲迎
合卺
最后才是入洞房,这是正房要遵循的步骤,如果后面要纳妾就没有这么多的事了。
藩王究竟有多大权力在明成祖朱棣没有削藩之前,藩王的权力还是挺大的,基本上是要什么有什么
金钱和势力都有,还有兵权
但这样并不是很好,明成祖朱棣在没有当皇帝之前,就是一个藩王,他就是造反最终才成为的皇帝
所以在明成祖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深知藩王的权力不能跟之前一样
不然自己的皇帝位置也很难保住
所以就开始削藩
从明成祖朱棣之后的藩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权力了,很多被限制
1,成年之前不能离开当时的都城北京
2,在成年之后,必须要立即去自己的封地,且永远不能回到当时的都城北京
对于谁来说都很残忍,无论是刚刚成年的藩王还是养育这个藩王的人都很残忍
有一个例子:
当时明朝的太皇太后周氏,有一个儿子,被封为了崇王,是自己的儿子,肯定很喜欢,很想念,更是想见面
毕竟对于母亲来说,感情是很不一样的,有句话说的是:儿行千里母担忧,说的就是母亲
但当时的规定是成年之后,就不能再回来了,是永远都不能回来
想见面只是一个想法,这想法说出来之后,都被当时明朝的大臣们,差点唾沫星子都能给淹死
最后只能是了了
所以对于当时的藩王,来说就像一个囚徒一样,只不过笼子从一个小笼子成为了一个城市
可以说活脱脱就是另一种形式的囚徒,只不过牢笼大了些,是整整一座城。
不光是这样,在明成祖朱棣之后的藩王,基本上就没有任何权力了
他的很多事,可以说一切事务都是由王府长史司的长史所负责
要这个王府长史司的长史这个不是一般人,那都是朝廷的人,听的是皇帝的命令
实在是委屈
除了在自己的封地之外,哪儿都不能去,想去别的地方看山看水都不行
如果喜欢了某一个人,想要给他赏赐,哪怕是个下人,这事还得请教皇帝
得到皇帝的批准之后才可以赏赐
你说说这藩王当的,那是一个委屈
藩王的生活如果对于一些安于现状的人,那正是对了
有的吃有的喝,什么都不用想,舒服的很
俗话说饱暖思淫欲
对于吃饱喝足的藩王来说,那就是生孩子了
在明朝的时候,老朱家是比较能生的
据记载,在明朝万历年间,明朝宗室已经有30多万,可想而知,这个家族的人的强大
这么多姓朱的人
到最后明末天启年间,这个时候的明朝的宗室都已经到了60多万
是在是太多
这都可以组成一个军队了,不过是没有战斗力的军队
这60多万人,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相互认识的,有时候经常闹出笑话,彼此见面了,都知道是老朱的人,但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好笑的很
最终藩王的结局如何:在明成祖朱棣之后,明末之前:
这样的藩王生活还不错,一辈子吃吃喝喝,主要不犯什么大错,一辈子过的还是挺滋润的,荣华富贵一辈子,日子过的舒坦
这样的结局还是很好的,但有些人可能不一样,有野心有想法的肯定就过的不是很好了
明末之后:
这样的藩王,这个时期的可以说死的都很惨
了解过历史的都知道,基本上都被灭族了
真的是惨不忍睹啊
这样的制度有好有坏,最大的坏处就是又能力的人,在当藩王的时候也得不到重要,且自己的能力都会被埋没
基本上都是碌碌无为的过完了一辈子
如果你是,还愿意当一个明朝的藩王吗?
农民皇帝朱元璋出身贫苦,从小就知道挨饿的日子不好过,因此对待皇子们的疼爱超过了历代帝王。各皇子只要成年就给钱、给权、给兵、给地盘,并制定皇室优待政策,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从出生就可以确保一生衣食无忧,可这却给大明埋下了深深的隐患,从而加速了明朝的终结。
一、靖难之役埋下祸根
成年的皇子有地盘有军队又有钱,自然就有了和朝廷对抗的资本,大家都同为朱元璋的后代自然对皇位心存觊觎,遇到一位有才有德的后续之君或许能震慑住各地虎视眈眈的藩王,可一旦遇到优柔寡断的君主这些藩王很容易就找借口造反,从朱允文继位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能看出,有兵有权的皇子是很难安心留在藩地巩卫中央的,历朝历代的皇室之乱都是因此而起的。
二、加重了朝廷的财政负担
农民皇帝朱元璋知道农民的不容易,也深深理解官逼民反的道理,所以大明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而明初皇子们并不是很多,虽然待遇优厚但帝国尚能养起,后随着后期皇室的不断开枝散叶帝国的皇子皇孙太多,尤其是靖难之役后失去军权的王爷不在关心政治安心享乐,大明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王爷,从而给国家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以至很多时候官员的薪水都发不出,从而导致后期无官不贪。
三、皇室土地兼并严重
皇室子孙失去政治特权后经济特权和政治待遇依然保留,他们为了维持奢侈的生活就不断通过豪取强夺兼并农民土地,地方政府与他们沆瀣一气压榨人民,全国各地到处都是王爷宗亲,失地的农民越来越多从而加剧了贫富差距,最后演变成不可调和的政治危机,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衰落和终结。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伊始,因为有患于功臣在内而皇族孱弱,故而决定广建宗室,大举封建。朱元璋摆出一副天下至公的面孔来给封建定调子,他说:“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明太祖实录》卷五一)群臣自然不敢反对,逢迎朱元璋是“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 元朝的宗室分封制度,实际上是取自蒙古时期对战争中俘获的人口、财产的分配。元代诸王主要是从投下封地领取赋税收入,并非单纯的裂土为王。明太祖继承元朝旧制而有所损益,明代藩王“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明史稿》列传三,诸王)。诸王虽分封各地,拥有爵位,但藩府之外,不领有封地和臣民。由朝廷颁给“宗禄”。除明朝初期分封的宁王、燕王、晋王拥军防边外,其余诸王只能掌握少数的护卫军。在朱元璋看来,分封皇室子孙控驭各地,防止外姓臣僚跋扈,便足以“外卫边陲,内资夹辅”,使国家固若金汤,算得上长久之计了。 明太祖有子二十六人,长子朱标封皇太子。第九子朱杞及幼子朱楠早亡。其余诸皇子及侄孙一人先后封为藩王。 一三七○年分封诸皇子为王:朱樉封在西安,为秦王;朱朱棡封在太原,为晋王;朱棣封在北平,为燕王;朱橚先封吴王,后改封在开封,为周王;朱桢封在武昌,为楚王,朱榑封在青州,为齐王;朱梓封在长沙,为潭王;朱檀封在兖州,为鲁王;明太祖侄朱文正之子朱守谦,减亲王一等,封在桂林为靖江王,共九人。受封的藩王每年得禄米万石,可在藩王府置相傅和官属,拥有护卫军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 一三七八年第二次分封诸王:朱椿封在成都,为蜀王,朱柏封在荆州为湘王,朱桂先封豫王,后改封在大同为代王,朱楧封在甘州,为肃王,朱植封在广宁,为辽王,共六人。 一三九一年第三次分封:朱栴封在宁夏,为庆王,朱权封在大宁,为宁王,朱楩封在岷州,为岷王,后改云南,朱橞封在宣府,为谷王,朱松封在开原,为韩王,朱模封在潞州,为沈王,朱楹封在平凉,为安王,朱桱封在南阳,为唐王,朱栋封在安陆,为郢王,朱檥封在洛阳,为伊王,共十人。 明初封建诸王除了内巩皇权,还要外抗北元(元朝残余政治势力)。所以,朱元璋赋予了某些藩王统军之权,特别是分封在北边军事要地的诸王,皆预军务,故称“塞王”。晋王、燕王,皆受命指挥边防大军,筑城屯田,大将军冯胜及傅友德,都曾受其节制,军中大事,二王可直接奏闻。宁王受封后,也拥有军队,号称“带甲八万、革车六千”。其余诸王中,秦、代、肃、辽、庆、宁、谷、安等王,大体上都分布在东北、北方和西北的一条边防线上。他们中间的诸如燕王朱棣等人在长期的军事活动中得到应有的锻炼,军事指挥才能日益提高,而政治野心也随之萌发。 朱元璋虽然分封诸王,但是,对他们的要求一直是很严格的,他在给次子秦王的分封诏书中指出:“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而后秦王没有能够完全达到乃父的目标,因而在死后被朱元璋责备说:“夫何不良于德,竟殒厥身。”朱元璋在万里之外对诸王的生活小节也异常关注,晋王朱棡因为责罚厨师不当,朱元璋竟然亲自写信相告:“吾帅群英平乱,不为姑息。独膳夫徐兴祖,事吾二十三年未尝折辱。怨不在大,小子识之。”严父兼君王的一番关爱之情跃然纸上。所以,诸王尽管权力较大,然而对于朱元璋则敬畏有加,朱元璋作为他们的父亲和皇上也自然很难站在另外的角度来考虑诸王对于国家的某种潜在的威胁。 然而,有识之士对此却是洞若观火,明初著名能臣卓敬、叶伯巨等就先后上书指出分封的弊端所在。卓敬说:“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埒,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令天下?”而叶伯巨的论证就更加理论化了。他严正的说道:“秦、晋、燕、齐、梁、楚、吴、蜀诸国,无不连邑数十。城郭宫室亚于天子之都,优之以甲兵卫士之盛。臣恐数世之后,尾大不掉,然后削其地而夺之权,则必生觖望。甚者缘间而起,防之无及矣。”而在上书之前,叶伯巨就料到可能会遭到不测,他慨然的对朋友说:“纵无明诏,吾犹将言之,况求言乎?”他还预见封王这件事是“难见而患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明朝的中都城在哪里
下一篇: 明朝塞王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