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蒙元历史长卷系列油画(55图)

话历史 2023-07-19 22:57:57

蒙古历史长卷系列油画,是反映成吉思汗1162年出生至1368年元朝结束。蒙古统治者退居漠北草原,建立北元政权,共计206年的历史。这期间蒙古民族兴起,成吉思汗创造了举世无双的蒙古帝国,为东西方文明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忽必烈建立元朝,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统一,206年的历史是蒙古族历史上最辉煌、最强盛的一个历史时期。

蒙古历史长卷系列油画,是由东联集团总裁侯钰蛇委托内蒙古著名蒙古族油画家、教授、内蒙古美术馆馆长王延青先生,组织内蒙古20多位油画家,历时九个多月创作、绘制完成。聘请著名蒙古历史学家乔吉、薄音湖、马冀、文博专家邵清隆先生担任学术顾问。

蒙古历史长卷系列油画,据专家介绍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一幅油画,(206×2.5米=515平方米)。已被永久地收藏在成吉思汗陵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并已向公众展示。

1、蒙古族起源

居住在额尔古纳河山林里的蒙古部(蒙兀室韦),约在九世纪中叶进入草原,成为草原游牧部落。蒙古高原众多的部族经过长期的纷争抢夺,混战不断,草原无安宁之日。

2、成吉思汗出生

1162年,成吉思汗出生在斡难河边,父亲为蒙古尼伦部孛儿只斤氏族首领也速该巴特尔、母亲为诃额仑。成吉思汗出生当日,恰巧父亲也速该打败了塔塔儿部,擒获了两个塔塔尔部的首领,其中一个名叫铁木真,为了纪念这次突袭的成功,也速该就把刚生下的儿子取名叫铁木真。铁木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

3、铁木真订婚,父亲遇害

1171年铁木真9岁时,父亲也速该想替他订一门亲事,按传统习俗带他到母亲的亲戚那里去,在途中,也速该遇到弘吉剌部的德薛禅,德薛禅听说也速该要为儿子定亲,就把自己的女儿孛尔帖介绍给他,双方同意后也速该把铁木真留了下来,独自一人回家去了。也速该在返家的路上,恰遇塔塔儿人举行宴会,于是,便下马参加他们的宴会。塔塔儿人认出了这便是仇人也速该,便在饭菜中下了毒药,也速该吃过饭后上马再行,结果药性发作,只好熬着疼痛,走了三天才勉强回到家中,不久就去世了。

共17页:12345678910尾页下一页

新中国成立后,著名油画家( )创作了巨幅作品《长江万里图》。

C.吴冠中
北京11月20日 吴冠中巅峰之作——油画巨制《长江万里图》19日晚在北京艺融秋拍会现身,经过多轮竞夺并最终以总成交价1.495亿元人民币成交,创造了吴冠中作品拍卖的新纪录。

《长江万里图》长509厘米,宽22.5厘米,创作于1973年至1974年之间,被美术史家称为“吴冠中艺术生涯的一座丰碑”,在中国油画发展历程中占据无可替代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是吴冠中油画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他的油画代表性作品数量较多,具有“凝重、沉郁”的特点。此时期创作的《长江万里图》油画作品,打破了油画二维平面的创作范畴,以中国传统的手卷形式展开内容,将时间和空间融合于一,作品的叙事性和画面的形式美感得到完美结合,不仅表现了吴冠中高超的西画功底,同时也将西画技法与传统的“江山卧游”概念相结合,彰显了吴冠中这一时期对油画艺术和水墨艺术卓有成效的探索。

吴冠中以长江和长江万里图为题材描绘过的长卷作品共有3幅,其中《一九七四年长江》和《长江万里图》是油画作品。2006年,吴冠中将《一九七四长江》捐赠给了故宫博物院。

求有关于宋朝的史籍

吕祖谦全集一文集
吕祖谦全集四读诗记
吕祖谦全集八大事记

朱子四书语类

元刊梦溪笔谈
本事诗.续本事诗
大将曹彬
古代中国札记伊永文

皇朝编年纲目备要(上下)
草木子

岳飞传 邓广铭
陈龙川传 邓广铭
王安石——北宋政治改革家 邓广铭
韩世忠年谱 邓广铭
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武道彷徨——历史上的武举和武学赵冬梅
秦桧传韩酉山
中国史学史.五代辽宋夏金元卷 吴怀祺
说书史话 陈汝衡
宋金战争史略沈起炜
仇泄笔记外十八种(东坡志林、珩璜新论、晁氏客话、师友谈记、杨公笔录、吕氏杂记、冷斋夜话、曲洧旧闻、元城语录解、嫩真子、春渚纪闻、石林燕语、避暑录话、岩下放言、却扫编、五总志、紫微杂说、辩言)
元朝名臣事略 苏天爵
洗冤集录译释
中国制度史研究杨联升
学林 王观国
宋辽金史 金毓黼
陔馀丛考一二三 赵翼
敬斋古今注李冶
宋代疑经研究杨新勋

宋代驿站制度赵效宣
宋史研究论集王德毅
宋史试析林天蔚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 杨树藩
宋代东莱吕氏之族望及其贡献 孔东
两宋史研究汇编 刘子健
宋代经学之研究 汪惠敏
宋代说书史陈汝衡
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集
两宋城乡商品货币经济考略 郭正忠
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 梁太济
历代名人年谱 吴荣光
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探知集漆侠
历史研究法漆侠
吕东莱文集1-7
苏东坡轶事汇编
居家事用必备全集
吴家奖 杨倩描
欧阳修及其作品选郭正忠等
野客丛书 王懋
五代会要 王溥
开放的帝国——1600年前的中国历史
宋代歌舞剧曲录要刘永济
稼轩词编年笺注邓广铭
宋代的家族与社会 黄宽重
南宋地方武力——地方军与民间自卫武力的探讨 黄宽重
史事、文献与人物——宋史研究论文集黄宽重
隋唐五代史纲韩国磐
宋元学案1-4
宋代财政和文献探索李伟国
澶渊之盟新论
宋朝政府购买制度研李晓
荆公新学研究
细说宋朝虞云国
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长安客话
天水史胜
吕东莱之文学与史学刘昭仁

大变法叶坦
古今源流至论
宋代的隐士与文学刘文刚
宋文鉴(一)(二)附回文类聚 古文关键
坦斋通编(外五种:考古质疑、经外杂抄、古今考、续古今考、颖川语小、宾退录)
宾退录(上古宋元笔记丛书)
沈括张家驹
唐研究 第十一辑 唐宋时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秩序研究专号
江南文化研究 第一辑 吕祖谦与浙东学术研究专辑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程遂营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台版) 蔡崇榜
宋代史事质疑林天蔚
宋史研究论文集 1984年会
西湖游览志余田汝成
繁盛之阴——960-1365中国医学中的性 费侠莉
宋史丛考(下)聂崇歧
叶适年谱周梦江
玉堂嘉话 山居新语
夷坚志(全四册)
严耕望史学论文集(上下)
宋代文化史 姚瀛艇等
宋代出版史研究 周宝荣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郑学檬
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 王曾瑜
宋夏史研究李华瑞
金宋关系史研究 赵春
吕祖谦与浙东明招文化

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
贵耳集张端义
茶山集.林泉结契
学斋占毕
珩璜新论.猗觉寥杂记
愧郯录
西清笔记.忆书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两宋孟学研究杨淑萍

宋朝史话吴泰
唐宋变革论卢向前

郑樵评传
马端临评传
晁公武评传 陈振孙评传
唐宋笔记小说三种(剧谈录、贾氏谈录、目癸车志)
中国历史大辞典.随唐五代分册
宋代名画藻鉴
三苏全书第十九册.苏沈良方等
图说中国历史.昌文偃开的时代-——宋
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元代社会阶级制度
从蛮夷到神州——宋代广东经济发展研究
稽神录/括异志
科举与宋代社会何忠礼
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林岩

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内向)刘子健
吕祖谦文学研究杜海军
宋史全文(上中下) (元) 不著撰人
二十世纪宋史研究论著目录方建新
蒙文通学记-蒙文通生平和学术(增补本) 蒙默编
仰素集 徐规

宋代物权关系研究陈志英
唐宋下层士人研究 黄云鹤
皇帝与皇权周良宵
宋元话本程毅中
中国铁钱刘森
行走在宋代的城市——宋代城市风情图说 伊永文
苏魏公集(上下)(宋)苏颂
云笈七笺(1-5)(宋)张君房
宋诗与宋代商业 张金花
插图本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刘复生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宋代文学研究(上下) 张毅

宋代刑法史周密
两宋货币史(上、下册)汪圣铎
宋刑统研究 薛梅卿
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上下卷) 漆侠
宋人行第考录邓子勉
宋代商品供给研究 张锦鹏
金泥玉屑丛考王仲荦
岳飞研究:第五辑 龚延明 祖慧
邓广铭治史丛稿——北大名家名著文丛 邓广铭
宋代商税问题研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李景寿
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云南大学宋史研究丛书 林文勋 谷更有
宋代四川家族与学术论集——四川大学儒藏学术丛书 邹重华 粟品孝
宋代家庭研究刑铁
四川书院史 胡昭曦
舆地广记(上下册)欧阳忞 著,李勇先 王小红 校注
西夏简史(修订本)钟侃 吴峰云 李范文
经学抉原 蒙文通
川大史学.蒙文通卷蒙默
续夷坚志:湖海新闻夷坚续志(金)好元问 撰,常振国 点校,无名氏 撰,金心 点校

宋代四类物品的生产和消费研究魏华仙
宋代特殊群体研究游彪
宋代矿冶业研究王菱菱
宋代教育(精)苗春德
宋代军用物资保障研究 史继刚
宋代法制研究 郭东旭
宋代地方政府民事审判职能研究屈超立
宋代地方财政史研究 包伟民
宋代海外贸易--东方历史学术文库黄纯艳
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李华瑞
宋代地域经济程民生
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高聪明
宋代商人和商业资本姜锡东
宋朝简史包伟民
宋朝法律史论郭东旭
王曾瑜卷:凝意斋集.当代著名者自选集王曾瑜
金朝军制/宋史研究丛书王曾瑜

中国俸禄制度史(修订版)/武汉大学学术丛书: 黄惠贤、陈锋主编
中国科举史
中国书院史
蔡京(奸臣传)
秦桧(奸臣传)
贾似道(奸臣传)
西夏经济史杜建录
诗话总龟(前集)(宋) 阮阅编周本淳校点
唐宋词简释唐圭璋
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
孙光宪与《北梦琐言》研究房锐
辽代社会史研究张国庆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
辽金西夏史(中国断代史系列)李锡厚 白滨
王霸义利——北宋王安石改革批判赵益
王安石传梁启超

宋徽宗 宋钦宗任崇岳
宋仁宗 宋英宗 黄燕生
宋哲宗王菡
宋神宗仲伟民
宋太宗张其凡
宋真宗汪圣铎
南宋末三帝曾庆瑛刘国荒
宋光宗、宋宁宗虞云国
宋孝宗 陈国灿方如金
宋太祖 毛元佑
宋高宗 王曾瑜
宋理宗 宋度宗胡昭曦蔡东洲

北宋名臣余靖 曹家齐
宋词与宋代的城市生活 杨万里
中国礼制史.宋辽金夏卷陈戍国
塞北三朝(中国古代历史通览辽夏金卷)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1-4) 黄以周
梁溪漫志(宋)费衮 骆守中注
历代笔记概述刘叶秋
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张伯伟编校
宋代晁氏家族及其文献研究
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
两京梦华(中国古代历史通宋代卷)汪圣铎
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李春棠
图说天下.中国历史系列.宋 韩志远
精湛的宋代绘画 徐士苹
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曹家齐
宋代监察制度苗书梅
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贾玉英
宋代地域文化程民生
理心之间——朱熹与陆九渊的哲学对话 高全喜
王云海文集
南宋的农村经济梁庚尧
正说宋朝十八帝游彪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邓小南
东京梦华录笺注(上下)(宋)孟元老伊永文笺注
北宋儒术治国政治研究贾海涛
宋史研究论文集(第11辑) 朱瑞熙王曾瑜蔡东洲
中韩关系史研究魏志江
宋词与民俗黄杰
赵匡胤传张家驹
青琐高议(宋)刘斧
宋词通论 薛砺若
二郑集(温州文献丛书)(宋)郑伯熊 郑伯谦

邵氏闻见后录(宋)邵博 撰 刘德权 李剑雄 点校
青箱杂记(宋)吴处厚 撰李裕民 点校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宋)王辟之 撰 吕友仁 点校
北梦琐言(五代)孙光宪 撰 贾二强 点校
游宦纪闻旧闻证误 (宋)张世南 撰 张茂鹏 点校 (宋)李心传 撰 崔文印 点校
癸辛杂识(宋)周密 撰 吴企明 点校
西溪丛语 家世旧闻 (宋)姚宽 撰 孔凡礼 点校 (宋)陆游 撰 孔凡礼 点校
清波杂志校注(宋)周煇 撰 刘永翔 校注
邵氏闻见录(宋)邵伯温 撰 李剑雄 刘德权 点校
泊宅编(宋)方勺 撰 许沛藻、杨立扬 点校
涑水记闻(宋)司马光 撰 邓广铭、张希清 点校
东轩笔录(宋)魏泰 撰 李裕民 点校
铁围山丛谈(宋)蔡绦 撰 冯惠民、沉锡麟 点校
龙川略志 龙川别志 (宋)苏辙 撰(民)俞宗宪 点校
东斋记事 春明退朝录(宋)范镇 撰 汝沛 点校(宋)宋敏求 撰 诚刚 点校
东坡志林(宋)苏轼 撰 王松龄 点校
齐东野语(宋)周密 撰 张茂鹏 点校
石林燕语 (宋)叶梦得 撰、宇文绍奕 考异 侯忠义 点校
鹤林玉露(宋)罗大经 撰 王瑞来 点校
范成大笔记六种(宋)范成大 撰 孔凡礼 点校
云麓漫钞(宋)赵彦卫 撰 傅根清 点校
老学庵笔记(宋)陆游 撰 李剑雄、刘德权 点校
芦浦笔记 (宋)刘昌诗 撰( 张荣铮、秦呈瑞 点校
大唐新语 (唐)刘肃 撰 许德楠、李鼎霞 点校
默记燕翼诒谋录 (宋)王銍 撰 朱杰人 点校 (宋)王栐 撰 诚刚 点校
四朝闻见录(宋)叶绍翁 撰 沈锡麟、冯惠民 点校
隋唐嘉话 朝野佥载(唐)刘餗 撰 程毅中 点校 (唐)张鷟 撰赵守俨 点校
湘山野录玉壶清话(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宋)文莹 撰 郑世刚、杨立扬 点校
墨庄漫录 过庭录 可书(宋)张邦基 撰 孔凡礼 点校(宋)范公偁 撰 孔凡礼 点校(宋)张知甫

撰 孔凡礼 点校
春渚纪闻(宋)何薳 撰 张明华 点校
鸡肋编(宋)庄绰 撰 萧鲁阳 点校
桯史(宋)岳珂 撰 吴企明 点校
师友谈记 曲洧旧闻 西塘集耆旧续闻
南部新书
侯鲭录 墨客挥犀 续墨客挥犀
封氏闻见记校注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宋)李心传徐规点校
麟台故事校证(宋)程俱
开元天宝遗事 安禄山事迹
(中华本唐宋史料笔记缺唐语林校证、明皇杂录东观奏记、容斋随笔)
挥廛录(宋)王明清
会稽掇英总集点校(宋)孔延之编 邹志方点校
北宋西北战区粮食补给地理程龙
秦观研究资料汇编秦少游研究会编
帝学(宋)范祖禹
东宫备对 (宋)陈模
唐代党(羌)项周伟洲
草原与田园——辽金时期西辽河流域家牧业与环境 韩茂莉
玉海(1-5) (宋)王应麟
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视 陈峰
中国戏曲概论吴梅
宋代“系官田产”研究姜密
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祝尚书
中国古代职官科举研究龚延明
续资治通鉴长编(1-20) (宋)李焘
宋会要辑稿(1-8)

中国井盐科技史
中国史学史蒙文通
忘忧清东集
宋代文言小说研究院赵章超
汴京残梦 黄仁宇
中国城镇体系顾朝林
叩开辽墓地宫之谜盖之庸
寻找被遗忘的王朝 白滨
太平广记(1-4)(宋)李
宋代诗经文献研究 郝桂敏
宋代文献学 张富祥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曹刚华
宋代馆阁校勘研究李更
宋代巴蜀文学通论祝尚书
宋代古音学与吴木或《诗补音》研究
事林广记 (宋)陈元靓
宋代官制辞典 龚延明
大宋王朝之谜 杨师群
十驾斋养新录(清)钱大昕
大金吊伐录校补 金少英
通制条格校注方龄贵
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宋史研究朱瑞熙
汴京遗迹志 (明)李濂
舆地纪胜(1-8) (宋)王象之
梁山泊——水浒一0八名豪杰 佐竹靖彦
郡斋读书志校证(上下)(宋)晁公武赵希弁
大足石窟艺术
王荆公唐百家诗选

蒙文通文集(1-6)
蒙文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文集
推十书(1-3)

新五代史(1-3)
苏洵集
北宋馆阁翰苑与诗坛研究陈元锋
程氏考古编 程氏考古续编 (宋)程大昌
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贾志扬
直斋书录解题 (宋)陈振孙
宋代政治文化史论 张邦炜
史学史研究(1981。1)
宋朝名相赵普张其凡
历代纪事本末(两册。八种。含宋史、金史、通鉴)
宋诗 房开江
陆游传朱东润
宋诗拾遗(一、二)
宋代佛教政策论稿刘长东
婺学之宗——吕祖谦传 徐儒宗
宋诗选注钱钟书
容斋随笔(岳麓本) (宋)洪迈
三字经辑刊
唐宋词选读 龙榆生
夷坚志(二)(宋)洪迈
南宋文人与党争沈松勤
宋大诏令集 (宋)不著撰人
经义考 (清)朱彝尊
五代宋金元人边疆行记十三种疏证 贾敬颜
唐宋历史文献研究丛稿梁太济
元丰九域志(宋)王存
李焘学行诗文辑考 王承略 杨锦先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巴蜀历史文化论集 胡昭曦
安丙研究 蔡东洲 胡宁
宋代民间巫术研究 刘黎明
中国风俗通史.宋代卷 徐吉军 方建新 方建吕凤棠
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
宋朝诸臣奏议(上下) (宋)赵汝愚
大理国史段玉明
(田+戮左半)城集朱瑞熙
南北宋陵
朱熹的终极关怀赵峰
朱熹文学研究莫厉锋
宋代诗学
二程集(上下) (宋)程颐程颢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五)(六) 钱穆
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五)
宋明理学三书随札 钱穆
朱子学提纲 钱穆
宋明理学 陈来
中国食物
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 余英时
七修类稿 (明)朗瑛
涌幢小品(明)朱国祯
水东日记 (明)叶盛
宋元生活掠影 尚园子 陈维礼
南宋儒学建构 何俊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宋本
北宋武将群体与相关问题研究陈峰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续编)张其凡范立舟
朱熹的自然哲学金永植
宋代制度史研究百年 包伟民主编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游彪
归潜志(金)刘祁
道家与中国哲学(宋代)李仁群程梅花夏当英
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李华瑞
宋代思想史论田浩编
宋代婚姻家族史论张邦炜
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 伊沛霞
宋史(中国断代史系列) 陈振
东京梦化录(外五种)
宋人轶事汇编(上下) 丁传靖
黄震与东发学派 张伟
南宋皇城探秘 傅伯星胡安森
朱子大传(上下)束景南
方舆胜鉴(上中下) (宋)祝穆
新编醉翁谈录 (宋)罗烨
古今岁时杂咏 (一二) (宋)薄积中
东潜文稿(清)赵一清
云麓漫抄(新世纪万有文库本)(宋)赵彦卫
通鉴胡注表微(一二)陈垣
南村辍耢录(一二)(元)陶宗仪
史略子略 (宋)高似孙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
岭外代答(宋)周达观
荒淫无道宋高宗 王曾瑜
宋朝典章制度 张希清
名公书判清明集 (宋)不著撰人
石介事迹著作编年陈植锷
文献通考(上下)(宋)马端临
宋学的发展和演变 漆侠
元代宰相制度研究张帆
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宋辽金卷 吴怀祺
文海研究 白滨 史金波
中国经学史 本田诚之
中国史学史 金毓黼
中国经学史讲义 周予同
中国文化史 柳诒征
中国史学史纲要 王瑞明
京本通俗小说 清平山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
全宋诗(二四)
齐家四书(袁氏世范等)
东坡诗 山谷诗
中国古代绘画图录.宋辽金元(一二三)
宋代宰辅制度研究诸葛忆兵
蒙元入侵前的中国日常生活 谢和耐
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包弼德
宋代江南经济史研究斯波义信
续资治通鉴长编2、3册
续编两朝纲目备要 (宋)佚名
宋代市民生活伊永文
东莱博议 吕祖谦
朱熹的史学思想汤勤福
欧阳修全集(上下)
陆放翁全集(上中下)
宋朝通俗演义 蔡东藩
辛稼轩年谱 邓广铭
叶适评传张义德
中国通史(七) 蔡美彪等
宋元佛教郭朋
求实集漆侠
韩儒林文集

朱熹与宋代蜀学 粟品孝
胡昭曦宋史论集
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朱瑞熙张邦炜蔡崇榜刘复生王曾瑜
吴天墀文史存稿
南宋馆阁录 续录 (宋)陈

功利主义儒家:陈亮对朱熹的挑战田浩
宋代四川的史学 蔡崇榜
晚宋财政危机研究张金岭
宋代文化研究(七)
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会、1994年会)
南宋金元的道教 詹石窗
宋元学案(十三、十九)
程颐程颢评传潘富恩
朱熹评传李更生平
陆九渊评传 陆玉林
司马光评传 宋衍申
宋刑统 庆元条法事类 唐明律合编
二程遗书 二程外书
蒙文通学记
宋会要辑稿考校王云海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朱熹与宋代蜀学
朱子年谱附考异王白田
魏了翁评传 蔡方鹿
宋代四川经济述论贾大泉
宋代史学思想史吴怀祺
宋代东南市场研究 龙登高
宋代经济史研究
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林文勋
李心传事迹著作编年 来可泓
近思录(1-4)(宋)朱熹吕祖谦
论浙东学术
浙东学派溯源何炳松
巴蜀丛书(一)
一代学者宗师——张木式及其哲学
辽史(1-5)
金史(1-8)
经学通论皮锡瑞
荆公论议 张子正蒙
习学记言 叶适
颜氏家训家范(宋)司马光
朱子性理语类
朱子七经语类
王荆公年谱考略 (清)蔡上翔
两宋经(制)抚年表吴廷燮
宋代皇亲与政治张邦炜
婚姻与社会.宋代 张邦炜
宋代文化研究(二)
宋代文化研究(三)
宋代文化研究(四)
宋代文化研究(五)
宋代文化研究(六)
宋代文化研究(第一辑、四川大学学报53)
续资治通鉴长编(16、18、19、20)
朱子诸子语类
吕祖谦评传潘富恩
宋史人名索引(1-4)
乾道临安志(宋)周淙
真西山先生集(一二)
太平治迹统类 (宋)彭百川
沧浪诗话校释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部分第五册 邓广铭 张希清
宋史丛考(上)聂崇歧
容斋随笔(丛书集成本)(宋)洪迈
朱熹哲学研究陈来
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六辑.苏轼研究专辑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18) (宋)李心传
宋辽金史论丛(第一辑) 中国社科院
朱熹集导读 王瑞明
宋史翼 (清)陆心源
宋史(元)脱脱
百川学海(宋)左圭
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宋初朋党与太平兴国三年进士何冠环
宋会辑稿考校王云海
女真史
李觏生平及思想 谢继
西夏史稿(增订本)吴天墀
王安石变法 漆侠
陆游

辽金元传记三十种综合引得
四十七种宋代传记综合引得
唐会要(1-16)
续资治通鉴长编考略裴汝诚 许沛藻
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 邓小南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
宋论(清)王夫之
元朝史(上下)韩儒林
两宋史论关履权
宋代社会研究 朱瑞熙
简明宋史 陈振周宝珠
宋刻孝经
宋诗鉴赏辞典
两宋文学史 程千帆吴新雷
中国通史(五、六)
笔记小说大观(二、九、十、十一)
全宋词(二三四五)
包拯年谱
渑水燕谈录.归田录
石林避暑录话
唐宋词鉴赏辞典(五代北宋、南宋辽金二本)
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
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
理学纲要 吕思勉
黄山谷诗选注

网上找的

成吉思汗有无陵墓,在何处

简介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戎马一生,不仅创建了有史以来版图最大的蒙古帝国,还给后世留下无数谜团。尤其是成吉思汗的葬身之处,更是谜中之谜,几百年来人们四处打探一无所获。最近,一条爆炸性的新闻在国内媒体出现:日本和蒙古联合考古队宣布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附近发现了成吉思汗的墓地。消息发表后,有关专家学者却对这个消息的可靠程度表示怀疑。
成吉思汗之死的4种说法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公元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经过多年征战,铁木真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公元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时死于军中,时年66岁。如今,西方很多崇拜者称其为“全人类的帝王”。
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历来说法很多。据《蒙古秘史》记载,在出征西夏前一年,成吉思汗的身体状况已经出现问题。一次打猎时,从马背上摔下受伤,并发起高烧。当时进攻西夏的计划已定,因成吉思汗因身体不适,考虑退兵。但在使臣交涉过程中,西夏将领阿沙敢不出言不逊,致使成吉思汗大怒:“他说如此大话,咱如何可回?虽死呵,也去问他。长生天知者!”于是抱病出征。最终虽然灭亡了西夏,而成吉思汗也死在军营里。有学者据此认为,成吉思汗是病重致死。
此外,曾经于13世纪40年代出使蒙古的罗马教廷使节普兰诺·加宾尼,在其传世的著作中却说成吉思汗是被雷电击中身亡。而著名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留下的记载中称,成吉思汗是在攻城时中箭而死。最离奇的一个说法见于清朝成书的《蒙古源流》,该书中又说成吉思汗俘虏了美丽的西夏王妃古尔伯勒津郭斡哈屯,这位王妃在侍寝时刺伤成吉恩汗,然后投黄河自尽,成吉思汗也因伤重不治而亡。目前,史学界和考古界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大多倾向于《蒙古秘史》上的记载。
陵墓位置的4种说法
对于成吉思汗墓地的具体位置,多年来大致形成了4种说法: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三是位于新疆北部阿勒泰山;四是位于宁夏境内的六盘山。700多年来,一直没有找到成吉思汗陵的主要原因是元朝皇家实行的是密葬制度,即帝王陵墓的埋葬地点不立标志、不公布、不记录在案。
在蒙古国肯特山的依据是,有关史料记载,成吉思汗生前某日,曾经在肯特山上的一棵榆树下静坐长思,而后忽然起立,对手下随从说:“我死后就葬在这里。”南宋文人的笔记中也记载,成吉思汗当年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密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独木棺里。所谓独木棺,是截取大树的一段,将中间掏空做成棺材。独木棺下葬后,墓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
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境内的依据将在后文中详细表述。
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山脉所在的清和县三道海附近的依据是有考古专家在该地发现了一座人工改造的大山,推测有可能是成吉思汗的葬身陵墓。佐证之一是马可·波罗在他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中写道:“在把君主的灵柩运往阿勒泰山的途中,护送的人将沿途遇到的所有人作为殉葬者。”
在宁夏六盘山的依据则是,有记载说,成吉思汗是1227年盛夏,攻打西夏时死于六盘山附近。有考古专家据此认为,按照蒙古族过去的风俗,人去世3天内就应该处理掉,或者天葬,或者土葬,或者火化,为的是怕尸体腐烂,灵魂上不了天堂。因此,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地安葬的可能性很大。
美国考古败走麦城
一位蒙古学专家预言,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大量奇珍异宝,里面的工艺品甚至比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桶还要壮观。这并非危言耸听。成吉思汗的陵墓里可能埋藏着他东征西讨,从20多个王国得来的无价珍宝,这也是吸引考古界多年来前赴后继、苦苦寻觅的原因。
据国内外多家媒体报道,2000年8月,美国的探险家、亿万富翁穆里·克拉维兹率领他的由科学家、考古教授和翻译组成的考古探险特别小组信心十足地来到乌兰巴托寻找成吉思汗陵墓。克拉维兹的计划起先遇到蒙古政府的抵制,后来他几乎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积蓄,在蒙古生活了6年,才说服了蒙古政府并吸引了两位著名的当地历史学教授加入探险。
2001年8月16日,克拉维兹的考古队在乌兰巴托东北300多公里处的森林中发现了一个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包括几十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探险队由此向外界宣布“找到了成吉思汗的陵墓”,但后来被证明是匈奴墓。
2002年4月,这个考古队在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东北322公里处的肯特省巴士利特镇(音译)发现了一个由城墙环绕的墓地,里面至少包括30座没有打开过的陵墓。这个古墓被称为“非常可能是成吉思汗的陵墓”。然而,4个月后,考古队突然放弃挖掘行动并撤出蒙古。有传言说,在考察过程中,美国考古队的一些工作人员被陵墓墙壁中忽然涌出的许多毒蛇咬伤,并且他们停放在山边的车辆也无缘无故地从山坡上滑落,所以考古队决定放弃挖掘。
因此有传言说是成吉思汗显灵了。不过,真实情况据说是考古队受到了蒙古政府和民间的阻止。因为按照蒙古的传统观念,挖掘土地会带来坏运气,而触动祖先的坟墓会毁灭他的灵魂。所以,当蒙古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后,纷纷强烈反对挖掘,蒙古国政府也勒令考古队停止挖掘并撤出那个地区。因此,主要投资者克拉维兹不得不宣布停止考察活动。
日蒙联合考古队语出惊人。2004年10月6日,英国《泰晤士报》突然报道称,一支分别来自日本和蒙古的联合考古队日前宣布他们找到了可能打开成吉思汗陵墓之谜的“钥匙”——成吉思汗的灵庙。如果灵庙身份得到确证,那么将会在灵庙方圆12公里范围内锁定成吉思汗的陵墓。
该报道称,10月4日,日蒙联合考古队在位于距离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约150英里的阿夫拉加市达尔根哈安村附近,发现一座建在四角形基座上的13到15世纪的灵庙遗址。在灵庙的下方是一座几乎已成废墟的石头平台,在石头平台的下方藏有许多坑洞,里面埋葬着许多战马的骨灰和遗骨。从战马遗骸的数目之众来看,这座陵墓的主人显然地位非同寻常。在25米方形的基坛上还发现了作为灵庙遗存的基石和柱穴,因为没有发现瓦和砖,所以推测土面所建应该是帐篷。
考古学家们认为,这个石头平台应该就是陵墓的原始地基。在灵庙内,还发现从上面看为“凸”形的、高约40厘米的石壁,上面有烧火的痕迹。基坛的周围发现了埋灰和马骨的坑,认为这是为祭祀成吉思汗而烧马等“烧饭”仪式的证据,这与中国史书的记载一致。另外,在灵庙的南侧,出土了刻有作为皇帝象征的龙的纹样的香炉,这则与14世纪波斯历史书的记载相一致。
考古发掘队的负责人之一、日本新泻大学的白石典之助教授介绍称,距这个陵墓7英里之内密布着各个时代的蒙古首领陵墓。种种迹象表明,这里应当便是传说已久的成吉思汗陵墓。
两专家质疑
对于日蒙联合考古队在蒙古国的惊人发现,内蒙古社科院的研究员潘照东和电视剧《成吉思汗》的编剧朱耀廷均提出质疑。
潘照东认为,发现成吉思汗墓必须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要有棺椁;其次要有物证,像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东西;再次还要有确切的文字记载,比如石刻石碑之类的记载。否则,就无法证明是成吉思汗墓。
潘照东说,位于鄂尔多斯高原的鄂托克旗发现的阿尔寨石窟附近可能是成吉思汗真正的墓地。此处离鄂尔多斯市境内的成吉思汗陵不足200公里,地貌、地名等特征与《蒙古秘史》、《史集》、《蒙兀儿史记》等史料中有关成吉思汗葬地的描述极其吻合。在阿尔寨山的第28号石窟中,有一幅壁画与成吉思汗的安葬关系密切。潘照东认为,这幅壁画应该是《成吉思汗安葬图》。这里曾是成吉思汗的大后方,驻扎了重兵而且距离六盘山的距离在3天之内完全可以到达。
朱耀廷认为,仅仅依据日蒙联合考古队目前发现的情况,还不足以说明就是成吉思汗墓。据史料记载,当时独木棺是把橡木中间剖开,然后为了防止木材腐烂解体,用3到4根金箍箍上。如果发现成吉思汗墓地,必须要找到这3根金箍。因为金子是永远不会腐烂的。还应该有大量的随葬品,据记载,成吉思汗随葬的除了武器和弓箭,还应有战马和宫女,至于金银财宝,很多人有不同看法,但是起码随葬的东西应该有。
鄂尔多斯拿出定音之论
众所周知,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有一座规模宏伟的成吉思汗陵。陵内后殿蒙古包式的黄色绸帐内,供奉着成吉思汗和夫人勃尔贴兀真的灵柩。在它两侧的黄色绸帐里,安放着成吉思汗王夫人呼伦和三夫人伊绪的灵柩以及成吉思汗两个胞弟别力吉台和哈撒尔的灵柩。东殿内安放的是成吉思汗四子托雷及夫人的灵柩。西殿供奉的是象征成吉思汗九员大将的九支苏力定,还陈列着成吉思汗征战时用过的战刀的马鞭等物。每年农历的三月甘一日,五月十五日、九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日,成吉思汗的后裔达尔扈特蒙古人都要在此举行盛大的祭奠活动,场面宏大,十分壮观。可是对于这座成吉思汗陵,历来有许多专家学者认为这只是成吉思汗的衣冠家。
2004年9月17日,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举行的“鄂尔多斯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区内外的专家学者和世代守陵的达尔扈特蒙古人指出,成吉思汗的葬地虽然没有地下考古的准确印证,但是作为国家意志和民族公祭的成吉思汗衣冠家“八白宫”(亦称“八白室”),就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作为世界上以守护成吉思汗陵寝为唯一职责的世袭的守陵人达尔扈特蒙古人一直实行着最完备、最权威、最具蒙元特色的祭祀制度。
与会专家认为,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即把鄂尔多斯地区划入中央直辖的中枢省,允许汉译为“大汗、帝王陵寝”的“伊金霍洛”之地名,未定在肯特山而定在鄂尔多斯安放“八白宫”的地方,绝对不会随意,也不许随意。此外,忽必烈法定的成吉思汗四大祭典最大的一次“查干苏日克祭典”就在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举行。700多年来,蒙古族一直把这个传统的祭奠活动坚持下来。
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们还出示了成吉思汗“天葬”后衣冠放置银箱人“八白室”的目击者记载:“成吉思汗灵榇与大汗皇后灵棺皆以长方形银棺装置,外加铜锁锁着。”“1956年新建的成吉思汗陵园落成后,曾将大汗的银棺开过一次……七层棺都开了,只见第七层棺内放着一个用香牛皮枕头裹着一幅成吉思汗全家的画像。皮枕内装有何物,因未打开过,至今仍是一个谜。”
据当地达尔扈特的负责人称:“多年相传(皮枕内)是大汗的衣物包着大汗的一块骨头。”

内蒙古文联原主席、《鄂尔多斯风暴》电影编剧,著名的蒙古族近代史学者云照光说,成吉思汗逝世时,正值盛夏,为保护遗体,不会用3个月或半年的时间远路转运遗体,只会在距六盘山和黄河较近的鄂尔多斯风水宝地安葬。
写于1939年、现存于美国亚洲研究中心的《伊克昭盟志》披漏了鲜为人知的元代将领突拔都随征记内容,居然证明了云先生的观点。此存于铁质小柜的残缺纸书译成汉文,说“大汗出征突薨,因大汗××××议举天葬。”“丞相奉汗衣冠宝剑,董沐置七宝箱内(即银棺)内,使神驼载运拟葬××××。行大漠四十七日……,又行××日至平漠洼地,驼立不行,臣民牵挽亦不动。群相默祷,宝剑突飞去,衣冠放异彩。臣民以主喜悦,为营葬于洼地高原(即令伊金霍洛),设戍守护……四出觅宝剑,至百里外草地上寻获,就其地为置宝库(即今苏勒定霍洛)四时享祭。”
蒙古贵族的密葬习俗
传说,成吉思汗下葬时,为保密起见,曾经以上万匹战马在下葬处踏实土地,并以一棵独立的树作为墓碑。为了便于日后能够找到墓地,在成吉思汗的下葬处,当着一峰母骆驼的面,杀死其亲生的一峰小骆驼,将鲜血洒于墓地之上。等到第二年春天绿草发芽后,墓地已经与其他地方无任何异样。在这种情况下,后人在祭祀成吉思汗时,便牵着那峰母骆驼前往。母骆驼来到墓地后便会因想起被杀的小骆驼而哀鸣不已。祭祀者便在母骆驼哀鸣处进行隆重的祭奠。可是,等到那峰母骆驼死后,就再也没人能够找到成吉思汗的墓葬了。
据《蒙古秘史》记载,蒙古皇族下葬后,先用几百匹战马将墓上的地表踏平,再在上面种草植树,而后派人长期守陵,一直到地表不露任何痕迹方可离开,知情者则会遭到杀戮。由此可见,这种传说显然不是空穴来风。潘照东指出,从六盘山到日蒙联合考古队发现墓地的这个地点,路程相当遥远,盛夏季节,几千里路,要保证遗体不腐烂,同时过山涉水,还要穿过沙漠,这些问题3天之内很难解决。
潘照东说,按照记载,成吉思汗去世时,拿白色公驼的顶鬃,放在成吉思汗的嘴上和鼻子上,如果不喘气了,说明灵魂己经附着在这片白色驼毛卜,这时遗体就可以处理掉,而把这团驼毛保存在衣冠家里。据潘照东介绍,上世纪50年代成陵落成时,曾经打开过银棺,发现了这团驼毛。
挖掘成陵违背传统
朱耀廷说,按照蒙古族的传统,成吉思汗是“密葬”,不希望让后人发现,对于后人来讲,应该尊重祖先,而且蒙古族子孙也不希望成吉思汗墓被发掘。潘照东更是语出惊人:“我们以后也很可能找不到确凿的埋葬地点,也许成吉思汗什么都没有留下。我们的思路一直是错误的。”当时蒙古人没有肉身崇拜的传统,认为人的肉身来自于大自然,去世了也应该回归大自然。早日安葬,灵魂方可升天。因此,成吉思汗陵供奉的银棺灵枢中,保存的是成吉思汗逝世时的灵魂吸附物——白公驼顶鬃,而不是成吉思汗的遗骸。
“也许我们后来者一直思路有问题,总是希望挖掘出什么东西,而实际上根本没有。”潘照东不赞成大规模挖掘成陵,按照蒙古族传统,打搅死者灵魂是对死者的不敬,遗体没有保存价值,关键是灵魂不灭。大规模的考古已经违反了草原祭祀文化,遭到反对,实际证明,一直也没有弄出什么来。
前不久,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采访时说:“根据成吉思汗传承下来的一个遗嘱,也就是他去世时所说的一段话,他说,让他的陵墓永远不让世人知道。因此,我们遵循成吉思汗的这一遗嘱……成吉思汗的陵墓到底处在哪个方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这一问题,应该就像你问的那样,使它永远成为一个谜底似的问题,让那些愿意猜谜底的人继续猜这个谜底吧!”
摘自:《北方新报》2004年10月15日
成吉思汗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是我国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是蒙古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他在统一蒙古诸部后于1206年被推为大汗,建立了蒙古汗国。他即位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版图扩展到中亚地区和南俄。1226年率兵南下攻西夏,次年在西夏病死。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被追尊为元太祖。

成吉思汗是位伟奇性的历史人物,因而他的陵寝对旅游者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蒙古包式的宫殿
陵园占地面积约5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由三座蒙古式的大殿和与之相连的廊房组成,建筑雄伟,具有浓厚的蒙古民族风格。建筑分正殿、寝宫、东殿、西殿、东廊、西廊6个部分。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 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 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 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苏勒定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勒定是十分神圣的。

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

壁画绘成吉思汗一生重大事件
在通连东西两个侧殿的走廊里,绘有壁画。西走廊绘成吉思汗一生重大事件,东走廊绘成吉思汗孙子——忽必烈的事迹。

在成吉思汗陵东南角,有金顶大帐、侧殿、选汗高台、草原市场、 文物陈列馆、射击场、赛马场、摔跤场等设施。金顶大帐高13米,直径 18米,是一座蒙古包式的行宫,再观1206年成吉思汗登基时的情景。殿 内有成吉思汗宝座和画像,殿外有8辆战车,车轮高2米,可供游人瞻仰 观赏。选汗高台高8米,是历史上牧民推选可汗时的仿古建筑。
壁画绘成吉思汗一生重大事件

成吉思汗陵十个世界之最

1、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2、天骄大营中的“天下第一包”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
3、气壮山河是世界上最具蒙古特色的“山”字型门景。
4、铁马金帐是世界上唯一再现成吉思汗铁骑的大型军阵。
5、亚欧版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展示蒙古帝国横跨亚欧的疆域图。
6、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收藏、展示、研究蒙古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7、长达206米的《蒙古历史长卷》油画是世界上最长的油画。
8、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以蒙古文字(汗)为造型的建筑。
9、达尔扈特人是世界上唯一近八百年来世代祭祀成吉思汗的守陵人。
10、成吉思汗陵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祭祀文化最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场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