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晋江池店钱头村有一座“五开间”的红砖大厝,大厝厅堂屋檐下悬挂一方红色木匾,上书“状元第”三个镏金大字,两旁木柱上刻有一副楹联“瑞腾天马峰前至,人蹑金鳌顶上来”。门后檐下悬挂“紫薇高照”四字,下厅堂的房柱上又是一副对联“富贵无常处世勿忘贫贱,圣贤可学立身谨记读书”。这座古建筑便是“书法精绝,名噪都下”科举时代福建最后一位状元吴鲁的故宅。
吴鲁(公元1845年-1912年),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因普陀山有白华庵,吴鲁曾避暑其间)。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
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状元,历经清道光25年至民国元年,官至吉林提学使。系著名的书法家、诗人。擅书法,工小楷,其早期的书体以颜、欧体为基,笔法较为刚劲利落,后期的中大楷则参入赵孟類笔意,体势变得秀整华滋,为士林所珍视。
吴鲁从小聪颖过人,5岁就开始近先生读书。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登拔萃科,入国子监。次年授刑部七品京官,任满升刑部主事,充秋审处总办。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考军机章京。吴鲁清廉自律,以诗文闻。由于其文章翰墨,均为一时之选,以致候考举子竞相临时仿书“吴体”,希图春闱会试,主考官阅卷予以关照,名次擢前。
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吴鲁应顺天乡试中举,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庚寅科,以一甲第一,夺魁状元.据说吴鲁殿试时,军机大臣孙毓汶为读卷大臣(八人之一),曾对吴氏奇赏有加。得吴卷,识其笔迹,便欲将其卷置之第一进呈御览(由读卷官及监试诸人取前十卷由下累至上层进呈,居上一卷者必为皇帝钦点为状元,依序为榜眼、探花及二甲七名),而江西人文廷式亦应殿试,其座师亦居显要,同在读卷官之列,得文卷亦必欲置之第一。两人相持不让,一侍郎提议将两卷评阅,由多数人定夺。比较两卷时(内容已忽略不论),有一人指出文廷式卷有用刀痕迹(殿试卷纸极厚,写错处可以刀刮削),为白璧微瑕,宜屈居第二。众人附和,吴鲁遂高中状元。其后授翰林院修撰,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因兴学育才卓著成效,升为资政大夫。
科举制度废除后,吴鲁曾于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奉派赴日考察,旋即出任吉林第一任提学使,努力推行新政,提倡教育,创办新学,主张“战地不如战人”,努力为国家培育人才,亲自编写讲义,兼训兵学,躬历各校,登堂演讲,走遍东北各地,并为首捐廉助学。没多久,小学、师范、法政、女校、中学各种学堂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由是学风为之一振。
吴鲁所处时代为辛亥革命前的清末动荡年代。庚子之变,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而后慈禧太后逃城而去。吴鲁困居孤城,满怀悲愁之恨,只能借诗抒发自己的心怀,他写就了脍炙人口的《百哀诗》。《百哀诗》上、下两卷,共155首。咏发的是八国联军攻掠津京,慈禧太后挟帝西奔,京城一派混乱,人民备受凌虐的悲惨情状,讴歌百姓奋力抵抗的精神。史学家认为他的百哀诗》堪称庚子信史。
吴鲁对腐败的清廷在民穷财尽、国家将亡之际,犹不思振作深感悲愤。他为官前后40年,皆未能补得实缺,纵有满腔报国之情,亦难以付诸实施,终只得谢仕,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辞职返乡。归隐后第二年(公元1912年)他病逝于鼓浪屿菽庄花园。他著有《蒙学初编》《兵学经学史学讲义》《教育宗旨》《国恤恭纪》《读王文成经济集书后》《使雍皖学滇学西征东游诸日记》《正气研斋类稿》《正气研斋遗诗》《百哀诗》《纸谈》等。
吴鲁擅长书法,他的楷书出欧、颜而入虞、赵,直逼晋唐,深得古人用笔之意,民间以得到他片纸只字为幸。在他未中状元前,吴鲁书法在人文荟萃的北京城就很闻名,御史江春霖称其“书法精绝,名噪都下”。其行书端庄典雅,清丽脱俗,气韵清新。大楷兼有麻姑仙坛风范,尤擅擘窠大字,笔力雄健,有颜鲁公遗风。小楷端稳妍美、静穆灵动,个人风格鲜明,自成一格。吴鲁一生留下书法作品及家书极多,但多数流落。晋江博物馆征集文物时,就收藏到吴鲁尚未刊行的手稿《国朝先正事略》四册(八卷)、《蒙学初编》二册;吴鲁遗墨手稿4张,家书30封及其书法作品52张;吴鲁读书手札20篇,策答15份等等大都是他的后裔从民间收集而来的。
吴鲁擅书法,也好收藏,在古书画鉴赏方面也颇有造诣。如他在《跋刘漫卿同年所藏画》鉴定:“观此幅题款小字,与松雪笔意相去甚远,印章亦乏雅趣,当非松雪手笔……在《跋东坡先生真迹》题鉴:“今观此帖,肥不剩肉,瘦不露骨,端庄流丽,刚健婀娜,兼而有之,碻是坡公手墨,请以先生之诗,题先生此帖之后。”他家里有一批字画、竹简等文物,尤其以他在安徽购到的一方岳飞、文天祥、谢枋得用过的端砚最为珍贵。他在《正气研斋文稿》中叙:“余家藏正气砚,为岳忠武故物,背镌忠武‘持坚守白,不磷不缁’八字,旁镌文信国之跋,上镌谢叠山先生之记。三公皆宋室孤忠,得乾坤之正气者也……”吴鲁视这方“正气砚”为宝,珍藏这方“正气砚”多年。他逝世后,这方砚交由其后代保存,并将其书斋取名“守砚庵”。吴氏后人也将它完好保存了五代七十二年之久,可惜近代遗失。
唐朝的状元
武德五年(622年):孙伏伽
开元九年(721年):温彦博
宋朝的状元
蔡京
文天祥
明朝的状元
洪武四年(1371年):吴伯宗(?-1384年,江西金溪县人)
洪武五年(1372年):朱善(1340年-1413年,江西丰城县人)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丁显(1367年-?,福建建阳县人)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任亨泰(?-?,湖广襄阳人)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皇观(1363年-1402年,南直隶池州府贵池县人)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张信(?-1397年,浙江定海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陈进士(?-?,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洪武三十年(1397年)夏榜:韩克忠(?-?,山东武城人)
建文二年(1400年):胡广(1369年-1418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永乐二年(1404年):曾棨(1372年-1432年,江西永丰人)
永乐四年(1406年):林环(?-?,福建兴化府莆田县人)
永乐九年(1411年):萧时中(?-?,江西吉安府庐陵县人)
永乐十年(1412年):马铎(1366年-1423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三年(1415年):陈循(1385年-1462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十六年(1418年):李骐(1378年-1425年,福建福州府长乐县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增鹤龄(1383年-1441年,江西泰和人)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邢宽(?-1454年,南直隶无为州人)
宣德二年(1427年):马愉(1395年-1447年,山东临朐人)
宣德五年(1430年):林震(?-?,福建长泰人)
宣德八年(1433年):曹鼐(1402年-1449年,北直隶宁晋县人)
正统元年(1436年):周旋(1395年-1454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人)
正统四年(1439年):施盘(1417年-1440年,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人)
正统七年(1442年):刘俨(1394年-1457年,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
正统十年(1445年):商辂(1414年-1486年,浙江淳安人)
正统十三年(1448年):彭时(1416年-1475年,江西安福人)
景泰二年(1451年):柯潜(1423-1473年,福建莆田人)
景泰五年(1454年):孙贤(河南杞县人,1423-1477)
天顺元年(1457年):黎淳(湖广华容人,1423-1492)
天顺四年(1460年):王一夔(江西新建人,1425-1487)
天顺八年(1464年):彭教(江西吉水人,1438-1480)
成化二年(1466年):罗伦(江西永丰人,1431-1478)
成化五年(1469年):张升(江西南城人,1422-1517)
成化八年(1472年):吴宽(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435-1504)
成化十一年(1475年):谢迁(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1449-1531)
成化十四年(1478年):曾彦(江西泰和人,1425-?)
成化十七年(1481年):王华(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1446-1522)
成化二十年(1484年):李旻(浙江钱塘人,1445-1509)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费宏(江西铅山人,1468-1535)
弘治三年(1490年):钱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人,1461-1504)
弘治六年(1493年):毛澄(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60-1523)
弘治九年(1496年):朱希周(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57)
弘治十二年(1499年):伦文叙(广东南海人,1467-1513)
弘治十五年(1502年):康海(陕西武功人,1475-1540)
弘治十八年(1505年):顾鼎臣(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1473-1540)
正德三年(1508年):吕柟(陕西高陵人,1479-1542)
正德六年(1511年):杨慎(祖籍江西庐凌,徙居四川新都,1488-1559)
正德九年(1514年):唐皋(南直隶徽州府歙县人,?-?)
正德十二年(1517年):舒芬(江西进贤人,1484-1527)
正德十六年(1521年):杨维聪(顺天固安人,1500-?)
嘉靖二年(1523年):姚涞(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37)
嘉靖五年(1526年):龚用卿(福建怀安人,一作福清人,1500-1563)
嘉靖八年(1529年):罗洪先(江西吉水人,1504-1564)
嘉靖十一年(1532年):林大钦(1512年-1545年,广东潮州府海阳县人)
嘉靖十四年(1535年):韩应龙(浙江绍兴府馀姚县人,1498-1536)
嘉靖十七年(1538年):茅瓒(浙江杭州府钱塘人,1499—?)
嘉靖二十年(1541年):沈坤(南直隶太和人,祖籍昆山,1507-1560)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秦鸣雷(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1518-1593)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李春芳(南直隶扬州府兴化县人,1510-1584)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唐汝楫(浙江金华府兰溪县人,1513—?)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陈谨(福建福州府闽县人,1525-1566)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诸大绶(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1523-1573)
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丁士美(南直隶淮安府清河县人,1521-1577)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申时行(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35-1614)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范应期(浙江湖州府乌程县人,1527-1594)
隆庆二年(1568年):罗万化(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536-1594)
隆庆五年(1571年):张元忭(祖籍四川绵竹,徙居浙江绍兴府山阴县,1538-1588)
万历二年(1574年):孙继皋(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1550-1610)
万历五年(1577年):沈懋学(南直隶宁国府宣城县人,1539-1582)
万历八年(1580年):张懋修(湖广江陵人,1555-1634)
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国祚(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1559-1624)
万历十四年(1586年):唐文献(南直隶松江府华亭县人,1549-1605)
万历十七年(1589年):焦竑(江宁人,1541-1620)
万历二十年(1592年):翁正春(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1553-1626)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朱之蕃(南京人,世居山东荏平,后附南直锦衣卫籍。1561-1626)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赵秉忠(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1574-1626)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张以诚(南直隶松江府青浦县人,1568-1615)
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杨守勤(浙江宁波府慈溪县人,1566-?)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黄士俊(广东广州府顺德县人,1577-1661)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韩敬(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1580-?)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周延儒(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1593-1644)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钱士升(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1575-1652)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庄际昌(福建永春人,1584-1629)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1574-1636)
天启五年(1625年):馀煌(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1651)
崇祯元年(1628年):刘若宰(南直隶安庆府怀宁人,一作潜山人,?-?)
崇祯四年(1631年):陈于泰(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人,?-?)
崇祯七年(1634年):刘理顺(河南杞县人,1582-1644)
崇祯十年(1637年):刘同升(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人,1587-1646)
崇祯十三年(1640年):魏藻德(顺天通州人,1605-1644)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杨廷鉴(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清朝的状元
清朝一共进行科考112科,以下是清朝状元的列表:
顺治三年(1646年):傅以渐(1609年-1665年,山东东昌府聊城县人)
顺治四年(1647年):吕宫(1603年-1664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顺治六年(1649年):刘子壮(1609年-1653年,湖北黄州府黄冈县人)
顺治九年(1652年)满榜状元:麻勒吉(?-1689年,满洲正黄旗人)
顺治九年(1652年)汉榜状元:邹忠倚(1623年-1654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满榜状元:图尔宸(?-?,满洲正白旗人)
顺治十五年(1658年):孙承恩(1619年-165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顺治十六年(1659年):徐元文(1634年-1691年,江苏苏州府昆山县人)
顺治十八年(1661年):马世俊(1609年-1666年,江苏镇江府溧阳县人)
康熙三年(1664年):严我斯(1629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今湖州市)人)
康熙六年(1667年):缪彤(1627年-169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康熙九年(1670年):蔡启僔(1619年-1683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十二年(1673年):韩菼(1637年-170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
康熙十五年(1676年):彭定求(1645年-171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市)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归允肃(1642年-1689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蔡升元(1652年-1722年,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人)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陆肯堂(1650年-1696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沈廷文(?-?,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康熙三十年(1691年):戴有祺(?-1711年,江苏金山卫(今上海金山区)人)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胡任与(?-1704年,江苏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市)人)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蟠(?-?,江苏徐州人)。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汪绎(1671年-1706年,江苏苏州府常熟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王式丹(1645年-1718年,江苏扬州府宝应县人)
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王云锦(1657年-1727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赵熊诏(1663年-1721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世琛(1680年-172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恩科:王敬铭(1668年-1721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属上海市)人)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徐陶璋(1674年-1738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祖籍昆山)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汪应铨(?-?,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康熙六十年(1721年):邓中岳(?-?,山东东昌聊城人)
雍正元年(1723年)恩科:于振(?-?,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雍正二年(1724年):陈德华(1696年-1779年,直隶安州(今河北安新)人)
雍正五年(1727年):彭启丰(1701年-1784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雍正八年(1730年):周澍(168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雍正十一年(1733年):陈倓(1695年-1739年,江苏扬州府仪征县人)
干隆元年(1736年):金德瑛 (1701年-176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干隆二年(1737年):于敏中(1714年-1779年,江苏镇江府金坛县人)
干隆四年(1739年):庄有恭(1713年-1767年,广东广州府番禺县人)
干隆七年(1742年):金甡(1702年-1782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干隆十年(1745年):钱维城(1720年-1772年,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人)
干隆十三年(1748年):梁国治 (1723年-1786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中塘(今属上虞)人)
干隆十六年(1751年):吴鸿(1725年-1763年,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干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秦大士(1715年-1777年,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人)
干隆十九年(1754年):庄培因(1723年-1759年,江苏常州府阳湖县人)
干隆二十二年(1757年):蔡以台 (?-?,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
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毕沅(1730年-1797年,江苏太仓州镇洋县人)
干隆二十六年(1761年)恩科:王杰(1725年-1805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人)
干隆二十八年(1763年):秦大成(1720年-1779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今上海市嘉定区)人)
干隆三十一年(1766年):张书勋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干隆三十四年(1769年):陈初哲(1736年-1787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干隆三十六年(1771年)恩科:黄轩(?-?,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干隆三十七年(1772年):金榜(1735年-1801年,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干隆四十年(1775年):吴锡龄 (?-1776年,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
干隆四十三年(1778年):戴衢亨(1755年-1811年,江西南安府大庾县人)
干隆四十五年(1780年):汪如洋(1755年-1794年,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
干隆四十六年(1781年):钱棨(1734年-1799年,江苏苏州府长洲县人)
干隆四十九年(1784年):茹棻(1755年-1821年,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人)
干隆五十二年(1787年):史致光(?-1828年,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人)
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1758年-1814年,江苏通州(今南通)人)
干隆五十五年(1790年):石韫玉(1755年-1837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干隆五十八年(1793年):潘世恩(1770年-185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干隆六十年(1795年):王以衔(1761年-1823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元年(1796年):赵文楷(1761年-1801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嘉庆四年(1799年):姚文田(1758年-1827年,浙江湖州府归安县人)
嘉庆六年(1801年):顾皋(1763年-1832年,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人)
嘉庆七年(1802年):吴廷琛(1773年-1844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嘉庆十年(1805年):彭浚(1769~1833年,湖南衡山县人)
嘉庆十三年(1808年):吴信中(?-?,祖籍安徽休宁,寄籍江苏苏州府吴县)
嘉庆十四年(1809年):洪莹(?-?,安徽徽州府歙县人)
嘉庆十六年(1811年):蒋立镛(1782年-1842年,湖北天门人)
嘉庆十九年(1814年):龙汝言(?-1838年,安徽安庆府桐城县人)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吴其浚(1789年-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陈沆(1785年-1826年,湖北蕲水县(今浠水)巴河人)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陈继昌(1791年-1849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年(1822年):戴兰芬(1781年-1833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寄籍安徽天长县)
道光三年(1823年):林召棠(1786年-1873年,广东吴川县人)
道光六年(1826年):朱昌颐(1784年-1855年,浙江嘉兴府海盐县人)
道光九年(1829年):李振钧(1794-1839年,安徽安庆府太湖县人)
道光十二年(1832年)恩科:吴钟骏(1798年-185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道光十三年(1833年):汪鸣相(1794年-1840年,江西九江府彭泽县人)
道光十五年(1835年):刘绎(1798年-1879年,江西永丰人)
道光十六年(1836年):林鸿年(1805年-1885年,福建福州府侯官县人)
道光二十年(1840年):李承霖(1808年-1891年),江苏镇江府丹徒县人。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龙启瑞(1814年-1858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孙毓桂(山东济宁人)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萧锦忠(?-?,湖南长沙府茶陵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张之万(1811年-1897年,直隶南皮人)
道光三十年(1850年):陆增祥(1815年-1882年,江苏太仓人)。
咸丰二年(1852年):章鋆(1820年-1875年,浙江宁波府鄞县人)
咸丰三年(1853年):孙如仅(山东济宁州人)
咸丰六年(1856年):翁同龢(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咸丰九年(1859年):孙家鼐(1827年-1909年,安徽寿州人)
咸丰十年(1860年):钟骏声(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同治元年(1862年):徐郙(1836年-1908年,江苏太仓州嘉定县人(今属上海市))
同治二年(1863年):翁曾源(1834-1887年,江苏苏州府常熟县人)
同治四年(1865年):崇绮(?-1900年,原为蒙古正蓝旗人,后改为满洲镶黄旗)。
同治七年(1868年):洪钧(1839-1893年,江苏苏州府吴县人)
同治十年(1871年):梁耀枢(1832年-1888年,广东广州府东莞人,广东顺德杏坛人)
同治十三年(1874年):陆润庠(1841年-1915年,江苏苏州府元和县人)
光绪元年(1875年):张謇(江苏通州人)
光绪二年(1876年):曹鸿勋(1848年-1910年,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年(1877年):王仁堪(1848年-1893年,福建福州府闽县人)
光绪六年(1880年):黄思永(1842年-1914年,祖籍安徽徽州府休宁县人,寄籍江苏江宁府江宁县(今南京市))
光绪九年(1883年):陈冕(1859年-1893年,祖籍浙江绍兴府山阴县,寄籍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
光绪十二年(1886年):赵以炯(1857年-1907年,贵州贵阳青岩镇人)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建勋(1848年-1913年,广西桂林府临桂县人)
光绪十六年(1890年):吴鲁(1845年-1912年,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光绪十八年(1892年):刘福姚(?-?,祖籍江西庐陵,寄籍广西桂林)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四川省资中县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夏同和(麻哈州高枧(原名狮山)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王寿彭(山东潍县人)
光绪三十一年(1904年):刘春霖(直隶肃宁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状元
孙伏伽为唐代第一科状元,也是我国历史上记载完备、有据可查的第一位状元。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科举甲榜第一名状元及第。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状元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中国晚清直隶省河间府肃宁县人,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
刘春霖 。
刘春霖(1872—1944),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人,清光绪30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亦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所谓“第一人中最后人”。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时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大字法贴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刘春霖患有心脏病,经受日伪打击后,病情逐渐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于1944年1月18日逝世于北京(又一说逝世于1942年)。
状元及第后,授翰林院修撰,旋被派往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深造。光绪33年(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后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1917年12月,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后又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
1928年愤然辞官,在上海、北京以诗书自慰。其“群玉山房”中,收藏各类书籍1万余册,古籍以明清刻本居多,其藏书印有“刘春霖印”、“石云鉴藏之章”、“石云收藏”、“润琴刘春霖”等。日本侵略中国后,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七·七”事变,日人拉拢他出任“满洲国教育部长”、“北平市市长”等伪职,他能保持晚节,坚辞不就。为此日伪当局将其历年收藏的书画珍宝洗劫一空。工于书法,尤精小楷,字极俊丽。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后,均能保持晚节。1944年因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时年72岁。
? ?复制于 《搜狗百科》 ,如有错误 ,本人负责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