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真实关羽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和小说的区别有多大

以史为鉴 2023-06-13 13:32:49

真实关羽到底是什么样的,历史和小说的区别有多大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三国关羽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三国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历经百年的传诵和改编,大部分和历史上有了很大的变化。当阳民间关于关羽、张飞、赵云这三位将领的故事流传最多,而关羽的人物形象是其中变化最大的一位。

关羽,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将领,为真实的历史人物。在《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中,陈寿对其生平描写得非常简略,只选取了几个短小片段,且基本资料(如出生年份,家世情况等)交代得也不明确。其后的裴注,为之增补了一些当时民间流传的野史故事,人物形象相对丰满了一些,但仍不够生动。

而小说《三国演义》在关羽形象的塑造上,既取材历史又吸收了民间俗文学,作者用大量的情节来丰富人物,这些经典情节使人物生动而富有层次感,也成就了人们心中不朽的历史神话。

当阳人民并没有因为关羽的死而将其忘却,反而在不断地追忆怀念中。在当阳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关公的民间故事。虽然这些故事有幻想的成分在里面,但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的历史丰富而成。因此,了解正史中的关羽形象,能够更好的去解构关羽的传说,从而进一步了解其发展与演变。

(一)史传中的关羽形象

据史料记载,关羽(公元 160 年或 162 年—219 年),本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洲(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名将。他身材伟岸,红脸长髯,凤眼蚕眉,唇若涂脂,使青龙刀,胯赤兔马,可一敌百,武艺超群。十九岁时因扶危救困得罪地方权贵,遂避难至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遇刘备、张飞,于桃园结义,为后人传诵。之后追随刘备东征西讨,攻城拔寨,屡建奇功,逐渐成长为刘蜀集团的头号战将。建安五年(公元 200 年)正月,曹操攻陷徐州,刘备大败,投奔袁绍,关羽被擒,曹操爱其才,先拜偏将军,后封汉寿亭侯,礼遇兼加,惟渥惟丰。然而仅隔三月,关羽便毅然辞官,重回旧主。建安十三年(公元 208 年) ,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于赤壁,刘备、诸葛亮入蜀后,留关羽镇守荆州,独当一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 219 年)十月,关羽大军围困樊城,以致后防空虚,被孙权偷袭荆州得手,不日便败走麦城,同年十二月,与其子关平一同被擒身亡。

从叙事的侧重来看,刘关张三人堪比手足的友情,是被作为关羽的重要社会关系而放在首要位置表现的。从叙事的比重来看,关羽身在曹魏却心系刘蜀的故事,过五关斩六将以及最后败走麦城的故事,这些作为关羽人生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构成了传记的主体部分,这体现在人物关系、矛盾冲突的充分展开,叙事篇幅的加长等方面。此外,传记中还故事性地描写了关羽的两段人生花絮,即刮骨疗毒和与马超比武,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意志坚强,争强好胜的关羽。

陈寿对关羽的评论是:“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陈寿作为历史学家,持着客观的态度,对关羽给出了给出了这样真实中肯的评价。从以上的评价不难看出看似完美的关羽性格中也有瑕疵,比如他的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目光短浅等,这些性格瑕疵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成了缺陷,并且会促使他在特定的时候犯下致命的错误,不仅影响了他的个人命运,而且也改变了魏蜀吴三国强弱形势的对比。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历史上的关羽地位是很高的,与汉帝刘备情同手足,位列上将军,五虎上将之首,为蜀汉集团也立过诸多不世之功,可谓是蜀汉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且为人忠义,诚信守诺,有勇有谋,勇冠三军。当然,他也有目空一切,骄傲轻敌的性格缺点,这并且让他犯下两个致命错误:轻视孙吴,加速吴蜀交恶;丢失荆州,堵死蜀汉争霸中原之路,并最终导致了自己败亡的悲剧。关羽的战败虽然充满悲剧色彩,但是,他仍被誉为忠义志士的典型代表,他视死如归的尚武精神和正气凛然的英雄形象没有因最后的战败而减少分毫。

(二)小说中的关羽形象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塑造在关羽形象演变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在小说成书前,史传、诗歌、戏曲、民间传流中关羽形象特征不一,缺乏整合。而《三国演义》在此基础上加以融合,集大成地塑造出具有强大吸引力与艺术魅力的关羽形象。

小说为了丰富人物形象,对一些事件进行了合规律性的重构。如故事中的“秉烛达旦”一节则是作者对历史细节的虚构,关羽曾在“约三事”时就强调要与嫂嫂“一宅分两院”,而后又克己复礼,言出必行,这个情节的虚构是为了表现关羽坚定、有操守的思想境界,成功地为关羽形象增添了光芒。

再如小说中那个妇孺皆知的关于曹操厚待关羽,关羽却一心向刘的故事,这段故事已很好地表现关羽的忠义精神,但作者却还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埋下了伏笔,他想重点讲述的是华容释操情节,在这里他给了关羽一个忠义难两全的情境,面对这样的情境,他会作怎样的选择。在新恩与旧义的两难中,关羽选择了后者,他宁愿舍弃名利,不顾个人安危,回到刘备身边。但是,在曹操败走华容的情势之下,关羽却不能赶尽杀绝,他不能不感念曹操曾给过他的恩义。这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是塑造关羽品格的神来之笔,展现了他忠、仁、义、智、勇的崇高品质。

对于“大意失荆州”这个结局的处理,作者定位了关羽悲剧式英雄的独特形象。对于他死后的故事,作者添加了许多虚构成分。除了著名的玉泉山显灵外,关羽还有两次在敌国的显灵:一次是附在吕蒙身上大骂孙权,向吕蒙索命,神威犹如在世。一次是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开匣后只见关羽首级“口开目动,须发皆张”,使得曹操大惊。关羽在刘备的梦境中也出现过两次:一次是遇害后,其魂灵让刘备为他报仇。一次是蜀军兵败时,关羽与张飞二人的灵魂一起来见刘备。在战场上关羽还有过两次显圣。一次是在乡间人家,助关兴夺回青龙堰月刀,除掉潘璋。一次是为救关兴,大战羌兵。在关兴眼中,父亲关羽在云雾之中的身影威风凛凛,一如生前。这些虚构的显灵情节或表现了关羽嫉恶如仇的性格,或表现了关羽对兄弟情,父子情难以割舍的情怀,这几个情节的设置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此外在小说中关羽被描写为刘备的“五虎上将”之首,还描述了“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败走麦城”等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总之,小说中的关羽形象是在史实的基础上作了一定的虚构和改编,既不脱离史传关羽,又有所侧重和提升,使人物性格更生动,人物形象更丰富。

<<三国演义>>中关羽刮骨疗毒,小说和史书有什么异同

关羽刮骨疗毒的典故
华佗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名医,历史上真有其人。据史料记载,关羽“刮骨疗毒”也确有其事。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况且《三国演义》上也有生动的描述。
其实华佗没给关羽“刮骨疗毒”。
据史料记载,关羽“刮骨疗毒”是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而华佗早在十一年前的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就已被曹操杀害了。

三国演义》第75回,名医华佗为关羽行“刮骨疗毒”一节,料想大家都不会陌生。
神医华佗确有其人,他曾创“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首次使用药物全身麻醉而施行剖腹术的人。不过,历史上的华佗并未给关公治过箭伤,二人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华佗死于建安13年(公元208年),而关羽中毒箭则是建安24年(公元219年)的事,其间相隔11年,死人焉能医活人?
不过关羽中箭刮毒确有其事,这在《三国志·关羽传》已有记载,其详细情况与《三国演义》所述相似,但可惜书中没有记下医生的姓名。
罗贯中之所以将医生写成是华佗,大概因为华佗是当时的名医且擅长外科手术,治箭伤理更不成问题。如此“有根有据”,加之作者的生花妙笔,把故事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何人不信“刮骨疗毒”的真实性呢?
其实,古代有“刮骨”经历的勇将远非关羽一人。据《北史》载:长孙子彦坠马折臂,肘上骨起寸余,乃命开肉锯骨,流血数升,言戏自若,人以为“逾于关羽”。《宋史》记载:赵匡胤在北周时攻入寿春,“城中发连弩射之,矢大如椽,牙将张琼以身蔽之,矢中琼髀,镞甲着骨不出。琼饮酒一大厄,令人破骨出之,流血数升,神色自若。”南宋名将韩世忠也曾有“中毒矢入骨,亦用强弩括之”的经历。至明代,这样的例子也屡屡见载于史书中,不胜枚举。
不过,后人还是最佩服关羽,一则是关羽所处的时代较早;二则“大刀关公”这个勇猛无比的形象早已深入民心。加之《三国志》中的“伸臂令劈之,时方与诸将饮,臂血流于盘器,而公言笑自若”的生动描述,也令人觉得更真实可信。

《三国演义》有一段华佗给关羽刮骨疗毒的故事。故事写道:有一次,关羽在战斗中右臂被敌人射中一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又青又肿,不能动弹。名医华佗听说关羽箭伤不愈,表示能为他割开皮肉,刮骨去毒。手术进行中,华佗刮骨的声音悉悉刺耳,周围的人心惊胆战,掩面失色,而关羽却依然饮酒弈棋,若无其事。等到华佗刮尽骨上的毒,敷上药,缝上线,手术告成,关羽便大笑而起,高兴地说:“先生真是神医。看,我的手臂已经屈伸自如,毫无痛楚了。”华佗也说:“我一生行医,没有见过象您那样沉着坚强的人,真是大丈夫!”

《三国演义》刮骨疗毒的故事,既夸张了关羽虎将非同寻常的大丈夫气概,又赞颂了华佗神医的高明医道,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至今还脸炙人口。

当然,华佗为关羽刮骨,只是一个演义故事。在史书《三国志》的《关羽传》里并没有说明为关羽治病的医者是谁,《华佗传》里也没有记载他为关羽治过病。何况,华佗发明了麻醉剂,也不必让病人去经受不麻醉就刮骨的痛楚。但是,华佗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生,却是实情。在史学家陈寿写的《三国志》和范晔写的《后汉书》里都有他的传记,留下了这位杰出医学家一生的光辉业绩。

在真实的史记中,关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别拿三国演义来这里说话,它只是一部小说,不能当正史,这是常识~!
要说为什么关羽会和阴险的刘备在一起,这只能说刘备他狡诈了,他当时靠着志同道合来拴住了关羽,而张飞,是个莽汉,是个将领,他不会长在刘备身边,大部分时间会和关羽在外面打仗,所以张飞对关羽的信任远超过对刘备的,而刘备也洞悉到了这一点,所以他用复兴汉室来把关羽拴到了自己身边,
关羽当时被曹操俘虏时也说过,只降汉室不降曹操,这说明他也是和荀或(准确的字我打不出来,只能用错的代替了)一样,是个心里报着复兴汉室夙愿的人,要想再找个人,那就是诸葛亮,他也是个想复兴汉室的人,

小说<三国演义>与真实的三国历史有那些不同之处.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7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