涮羊肉相传始于元代忽必烈时期,兴盛于清代,康乾时期皇家举办“千叟宴”,因在冬天室外,涮羊肉吃着热乎。清末“东来顺”老板买通太监偷来宫内涮羊肉秘方使涮羊肉兴盛于民间,东来顺也成了百年老店。涮羊肉和重庆火锅有相似的地方,追溯起来,还真不是一种东西。
(火锅涮羊肉)
忽必烈统率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 ,饥肠辘辘。忽必烈顿时想起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生火杀羊 。不想水刚烧开,羊刚杀完,就有哨兵来报,说敌军正向这边开来,仅有10里之遥。此时忽必烈饥饿难挨,便一边命令军队开拔,一边叫嚷:“拿羊肉来!”
(忽必烈画像)
要吃清炖羊肉是来不及了,伙夫知道,忽必烈脾气暴躁 ,弄不好要丢脑袋。于是他手急眼快,赶紧切了 一些薄薄的肉片,放到滚开的锅里。一看肉片变了色,就赶紧捞出来,然后撒上盐末、葱花、姜末等佐料,给忽必烈端了上去。忽必烈抓起肉片,吃在口里,连说:“好吃,好吃!”一连吃了几碗。然后翻身上马,带领军队打仗去了。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举行庆功宴时,忽必烈特地点了战前吃的那顿羊肉片。这回伙夫精心选择了羊肉,切得更加仔细,又增加了麻酱、辣椒等调料。让将士们围着大锅涮起了肉片。这一下吃得众人眉开眼笑,忽必烈更是赞不绝口。一个伙夫说:“此菜尚无名字,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肉片,一边笑着说:“我看就叫它’涮羊肉’吧。” 于是,倍受人们欢迎的佳肴 “涮羊肉”就诞生了。
俗话说:“冬令进补,春天打虎”,而冬季进补的最好选择是火锅。老北京称火锅叫“涮羊肉”,用黄铜大锅、木炭为燃料,据说是蒙古人征战天下时发明的美味,不仅可以强壮身体,还有一种大口吃肉的快感,是北京人冬天里的最爱。寒冬腊月里正是吃羊肉的最佳季节。在冬季,人体的阳气潜藏于体内,所以身体容易出现手足冰冷,气血循环不良的情况。按中医的说法,羊肉味甘而不腻,性温而不燥,具有补肾壮阳、暖中祛寒、温补气血、开胃健脾的功效,所以冬天吃羊肉,既能抵御风寒,又可滋补身体,实在是一举两得的美事。
延伸阅读:
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位长寿皇帝
【中国历史上有400多个帝皇】却只有7个活过70,其中5个活过80岁。排第一的是乾隆老爷子,活了89岁,在位60年。第二是梁武帝萧衍,86岁,在位48年。第三是中国唯一女皇帝武则天,享年82岁,在位15年。第四宋高宗赵构,享年81岁,在位36年,偏安江南,苟且一生。第五元世祖忽必烈,享年80岁,在位35年!
(从上至下:乾隆、梁武帝萧衍、女皇武则天、宋高宗赵构、元世祖忽必烈)
火锅的起源
关于火锅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在三国时期或隋炀帝时代,那时的“铜鼎”,就是火锅的前身;另一种说是火锅始于东汉,出土文物中的“斗”就是指火锅。可见火锅在我国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了。四川火锅早在左思的《三都赋》中有记录。可见其历史至少在1700年以上。
《魏书》记载,三国时代,曹丕代汉称帝时期,已有用铜所制的火锅出现,但当时并不流行。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使用火锅煮食就逐渐多起来了。最初流行于我国寒冷的北方地区,人们用来涮猪、牛、羊、鸡、鱼等各种肉食,后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日益发达,烹调技术进一步的发展,各式的火锅也相继闪亮登场。到北宋时代,汴京开封的酒馆,冬天已有火锅应市。到了清朝统治的年代,火锅涮肉已经成为宫廷的冬令佳肴。到了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在全国已形成了几十种不同的火锅而且各具特色。日本室町时代,火锅从中国传入日本时在一三三八年。日本称火锅为“司盖阿盖”又称“锄烧”。如今火锅还传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起源于元代,兴于清代。
史书记载,涮羊肉最早始于我国东北和蒙古少数民族地区,原称“涮锅”。据说,涮羊肉的起源之一与元世祖忽必烈有关。
据传元世祖忽必烈南下远征,在人困马乏的时候,吃水煮羊肉,感觉味道极其鲜美。战后,忽必烈又要厨师再做,厨师将羊肉切成均匀薄片,配上多种佐料,涮后鲜嫩可口,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另一说法是成吉思汗南下时突然思念家乡的手把肉,因而叫军厨去煮,但敌人忽至,刚杀好羊而赶不及下锅的军厨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到滚水中涮,成吉思汗吃完后便急忙迎战。
战胜回营后,成吉思汗叫军厨再做一次,将领们吃后人人赞不绝口,于是成吉思汗赐名“涮羊肉”。
涮羊肉的起源有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在元代,第二种是起源于清朝,第三种是起源于宋辽,具体如下:
1、元代
当年忽必烈统帅大军南下远征,在人困马乏的时候,猛想起家乡的菜肴,于是就让军厨去做,但是这个时候发现有敌情,于是厨师就将羊肉切成薄肉,在水中涮好,忽必烈吃完之后,翻身上马迎敌,获得胜利。
战胜回营后,成吉思汗叫军厨再做一次,而这次军厨又配备了不少的小料和配菜,将领们吃后人人赞不绝口,于是众人请求忽必烈赐名,于是忽必烈赐名“涮羊肉”。
2、清朝
涮羊肉又称“羊肉火锅”,始于清初。在18世纪,康熙、乾隆二帝举办几次规模宏大的“千叟宴”,其中就有羊肉火锅。后流传至市肆,由清真馆经营。《旧都百话》云:“羊肉锅子,为岁寒时最普通之美味,须于羊肉馆食之。此等吃法,乃北方游牧遗风加以研究进化,而成为特别风味。”
3、宋辽
从考古资料看,内蒙昭乌达盟敖汉旗出土的辽早期壁画中描述了一千一百年前契丹人吃涮羊肉的情景:3个契丹人围火锅而坐。有的正用筷子在锅中涮羊肉,火锅前的方桌上有盛着羊肉的铁桶和盛着配料的盘子。这是目前所知描绘涮羊肉的最早资料。
比辽壁画时间稍晚一些的南宋人林洪在所着《山家清供》中也涉及到涮羊肉。他原本是对所吃涮兔肉极为赞美,不仅详细记载兔肉的涮法、调料的种类,还写诗加以形容,诗曰:“浪涌晴江雪,风翻照彩霞。”这是由于兔肉片在热汤中的色泽如晚霞一般,故有此诗句。
冰激凌虽然现在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国外西方的发明吧,而涮羊肉也是很多人在吃火锅的时候非常喜欢的一道美食,尤其是冬季吃涮羊肉,夏季吃冰激凌,都是这个季节非常让人喜爱的。不过这两样美食是如何发明的,恐怕很多人还是了解的不够多,但是有人说这都是忽必烈发明出来的,这是真的吗?
冰激凌是一种冷冻的奶制品,英文为ice cream,很多人认为冰激凌的发明权归洋人所有。冰激凌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相传,数百年前,中国人就知道将冬天结成冰的河水,切割成块,储存于地窖,待夏天取出,同捣碎的水果搅拌后食用。元代开始生产冰激凌,为了保守制作工艺的秘密,元世祖忽必烈颁布了一条除王室外禁止制造冰激凌的敕令。直到13世纪马可·波罗离开中国时,才把冰激凌的制作方法带回意大利,后又传到法国和英国。
马可·波罗在《东方见闻》一书中说:“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所谓奶冰就是在元朝人冰点的基础上做出来的冰激凌,元人将平常食用的果酱和牛奶混入其中,这样凝成的冰像沙泥一样,比冰块要柔软很多,入口即化。当年,英王亨利五世举行加冕典礼,用来宴请宾客的一种冷冻冰点心,被认为是最早的冰激凌。英王吃过这道冰凉清香的甜点后赞赏备至,后得知它源于古老的中国而敬佩不已。
古代“冷饮”种类多冷饮在古时被称为“冰食”。冷食的传统源远流长,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诗经·豳风·七月》中,就有这样的诗句:“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是当时的奴隶们唱的一首农事诗,二之日、三之日指的是旧时的十二月和正月。翻译过来就是:十二月,把冰凿得通通的响。正月里,把它藏进冰窖。“凌阴”就是藏冰室。藏进冰窖干什么用呢?当时的富贵人家已知冬日凿冰贮藏于窖,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更设有专掌“冰权”的“凌人”。
到了春秋末期,冰的用途就更广泛。诸侯喜爱在宴席上饮冰镇米酒。《楚辞·招魂》中有“挫横冻饮,酹清凉些”的记述,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可见当时冷饮制作的水平相当高。三国时期的藏冰之俗更盛。屈原《楚辞·招魂》有“华酌既陈,有琼浆些”之句,后面又提到一种“柘浆和瑶浆”。
柘浆,是甘蔗榨成的液汁;瑶浆,泛指用各种鲜果榨汁加工后的糊状冷食。这琼浆柘汁,可以说是现代的奶酪、冰糕、杏仁露及枇杷露的原始产品。唐代更开始公开出售冰制品,据《唐摭言》载,盛夏蒯地人卖冰于市,过路人热不可耐,人人都想一食为快。却不料卖冰者自以为奇货可居,故意把冰价抬高,结果路人一气之下都忍热走开了,不一会儿,冰都融化了,蒯地人终于弄巧成拙,赔了本。晚唐时,商人为了招徕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顾客。
孛儿只斤·忽必烈,蒙古族,元朝的创建者,他一生征战,一统天下,建立了幅员辽阔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中华历史上能征善战的少数民族君主,还是一位美食家。
而且,他在美食上的造诣,还颇有点“冰火两重天”呢。
说起蒙古族,大家的印象必定是蒙古包,悠远的长调,碧青草原上剽悍的驯马人。蒙古族的美食,多以奶食和肉食为主。作为蒙古人的首领,忽必烈也非常爱喝牛奶。忽必烈率部灭掉南宋称帝之后,以大都(今北京)为都城,当时的大都风貌同草原上大相异趣,夏季天气酷热,生鲜食物保存十分不易。
这对喜爱喝奶的忽必烈和蒙古贵族来说实在是件恼人的事:新鲜的牛羊奶,放几个时辰就变质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忽必烈灵机一动,想到在牛奶中加入冰块,以延长牛奶的保存时间。
这个无心之举却让忽必烈有了意外发现:牛奶和冰块融合之后的“奶冰”味道比鲜牛奶更鲜美,后来忽必烈在“奶冰”中又加入了蜜饯、水果等佐料,使“奶冰”的颜色更鲜艳,口味更好。此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旅行,受到忽必烈的接见与赏赐,忽必烈兴高采烈地把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的“奶冰”赐给马可·波罗,马可·波罗便将它的制作工艺带回欧洲,经过改良,形成如今受人喜爱的冰淇淋。
说完了“冰”,再来说说“火”。大家都知道,蒙古草原盛产牛羊,马背上长大的忽必烈,自然也是以牛羊肉为主食。传说南宋末年,忽必烈率军南下远征,经过几天的激战,三军将士都人困马乏,思乡情切。这时候,忽必烈突然想起了故乡一望无际的草原和肥壮的牛羊,想起在家乡同战士们一起烤羊肉的情形。为了提振士气,他命人从附近村落找来几只肥羊,并吩咐厨师马上烧火烤肉。
谁知,正当厨师准备烤羊的时候,探子飞马来报,敌人正在逼近。听说要烤羊,士兵们的馋虫都被勾了起来,哪有心情打仗呢。看到这种情况,忽必烈暴躁极了,在帐内大呼小叫,让厨子马上上羊肉。厨师们听说之后,个个都吓出一身冷汗。忽必烈性格焦躁,在军中令行禁止威风八面,谁如果得罪了他,一分钟人头落地。
况且现在战事危急,如果因为一顿肉延误了战机,几个厨子都会性命不保。可是,吃过烤肉的人都知道,古法烤肉动辄几个时辰,片刻之间,怎么能上桌呢?在这个时候,一个年轻厨师急中生智,把羊肉切成薄片放进锅里,等肉色稍一变白,就立刻捞到碗里,撒上细盐,送给忽必烈。
忽必烈狼吞虎咽地吃了几碗,连连说好,翻身上马杀退了敌人,获得一场大胜。在庆功宴上,忽必烈又想起了当时的羊肉,让厨师再依法炮制来分给将士们。众将领也对它赞不绝口。厨师趁机请忽必烈为此菜赐名,忽必烈想了想,说:“干脆就叫涮羊肉吧。”一道风靡祖国大江南北的名菜由此得名。冰淇淋和涮羊肉,一冷一热,都与忽必烈有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7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忽必烈之母:生过四位皇帝的女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