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宰相刘秉忠早年做了4年幕僚感觉没有出路。当时道教倍受成吉思汗支持很兴旺,于是决定出家当道士,在道教中渐渐出名天宁寺虚招禅师邀他出家为僧,这一改变他获得了与禅师觐见忽必烈的机会,他的博学受到赏识被忽必烈留下当了贴身参谋。后来帮助他登上可汗位,成了元朝宰相。
刘秉忠画像
刘秉忠功勋
刘秉忠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皇帝宠信。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后都为名臣。至元三年,刘秉忠又受命在原燕京城东北设计建造一座新的都城。新城规模宏伟,工程浩大,在刘秉忠和张柔、段桢等主持下,进展很快。至元六年,订立朝仪。至元八年,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忽必烈采纳了,这就是元王朝命名所由来。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至元十一年正月,大都宫阙建成。刘秉忠还为皇帝制定官制,朝见皇帝礼节、百官的服饰及俸禄等。
刘秉忠无疾而卒
至元十一年八月,刘秉忠忽然无病而卒,年五十九岁。元世祖闻耗惊悼,对群臣说:“秉忠为朕尽忠三十余年,小心谨慎,不避艰险,言无隐情,其学问之深,惟朕知之。”下令出内府钱将其安葬于大都。至元十二年,赠太傅,封赵国公,谥文贞。元成宗时,赠太师,谥文正。元仁宗时,又进封常山王。在有元一代,汉人位封三公者,仅仅刘秉忠一人而已。
刘秉忠历史评价
元·王鹗:秉忠久侍籓邸,积有岁年,参帷幄之密谋,定社稷之大计,忠勤劳绩,宜被褒崇。
明·宋濂《元史》:秉忠生而风骨秀异,志气英爽不羁。.......秉忠自幼好学,至老不衰,虽位极人臣,而斋居蔬食,终日淡然,不异平昔。自号藏春散人。每以吟咏自适,其诗萧散闲淡,类其为人。
刘秉忠在元以事功称,故阎复《藏春集序》称其“当云霾草昧之世,天开地辟,赞成文明之治”,“至于裁云镂月之章,阳春白雪之曲,在公乃为余事”;张文谦《刘公行状》则称其“诗章乐府,又皆脍炙人口”;清顾嗣立《元诗选》小传称其“以佐命元臣,寄情吟咏,其风致殊可想也”。顾奎光《元诗选》录其诗三首,评价在耶律楚材上。
查洪德:刘秉忠诗文词曲兼擅。.......可以肯定地说,在元代诗史和词史上,其成就是不可忽视的,并且具有他自己的个性特色。他的散曲还不具备元散曲的典型风格,但写得也不错,所以才赢得后人的注目。在元好问、耶律楚材之后,郝经、姚燧、卢挚、刘因之前,因为有刘秉忠的创作,北方文坛便不寂寥。
木兰花慢·望乾坤浩荡
《木兰花慢》刘秉忠望乾坤浩荡,曾际会、好风云。想汉鼎初成,唐基始建,生物如春。东风吹遍原野,但无言、红绿自纷纷。花月流连醉客,江山憔悴醒人。龙蛇一曲一还伸,未信丧斯文。复上古淳风,先王大典,不贵经纶。天君几时挥手,倒银河、直下洗嚣尘?鼓舞五华鸑鷟,讴歌一角麒麟。
文天祥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黄巢起义的时候写的咏菊诗如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首诗是黄巢起义的预兆。待到秋来九月八,“九月八”是起义时间。我花开后百花杀“杀”是要起义。冲天香阵透长安,“长安”起义地点。满城尽带黄金甲“黄金(巾)”是凡是支持他的人都戴黄巾,以免错杀自己人。这首诗是黄巢一生最鼎盛时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广的一首诗。这不,张艺谋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为影片名。其实,他正率领几十万农民起义军围困长安,诗兴大发,借咏叹菊花来形容势不可挡的义军力量,此诗妙就妙在,虽是咏菊,但全诗不见一个“菊”字,而且,透过那盛开的黄色菊花,仿佛让人看到那威武雄壮的黄金铁甲军,即将攻破长安的磅礴气势。我花开后百花杀”,一方面向读者展示了一种不可抗御的自然规律,用金菊傲霜盛开与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强烈对比,显示出菊花生机盎然的顽强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农民革命风暴一旦来临,腐败的唐王朝立刻就会象“百花”遇霜一样,变成枯枝败叶。此外还有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一类的诗词你可以找找豪放词像贺铸,张孝祥,陈亮,刘辰翁的诗,历代造反的领袖的诗以及开国皇帝将领比如曹操朱元璋赵匡胤刘邦刘秉忠和王朝末年挺身而出救国之人的诗比如文天祥,陈与义,李纲,王夫之,林则徐,维新派诸人
杨裕民生于1889年。1938年参加领导冀东人民抗日大暴动,任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1939年奉朱德总司令电召,赴八路军总部搞军工。同年7月21日,在跟随总部进行反日军“扫荡”途中病逝,时年50岁。
“吾侪与敌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这是冀东著名爱国人士杨裕民誓与日军决战到底的豪言壮语,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战死在疆场。
杨裕民,原名彦伦,字灿如,又名杨十三,1889年出生于在河北省迁安县杨团堡村一个书香门第家庭。1918年毕业于天津直隶省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任天津直隶省工业实验所化学工业科技员。1920年赴美国留学。1923年回国,任天津直隶省工业实验所化学工业科长。1928年受聘于河北工学院,任教授。1931年,首创“碱法亚硫酸盐苇浆造纸技术”。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7月30日,日军攻占天津,杨十三目睹居民颠沛流离的亡国惨状,他四处奔走,号召大家为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而献身。同年,加入华北人民抗日自卫会任委员。
1938年3月,杨十三满怀爱国 *** ,毅然投笔从戎,和子女杨效昭、杨效棠(永进)同到冀东,投入了党所领导的起义暴动,踏上了新的革命征程。他住在遵化县地北头村洪麟阁家,在李楚离的指导下,和洪麟阁秘密策划起义事宜,亲自到滦县、乐亭、丰润等县参加秘密动员工作,并参加了 *** 冀热边特委在丰润县田家湾子召开的军事会议。他和当时冀东党的负责人李运昌、李楚离、胡锡奎及爱国人士洪麟阁、民团头目高志远等一起,研究暴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暴动后的有关问题。后在滦县多余屯开会,成立冀东人民抗日联军,公推高志远为司令,李运昌、洪麟阁为副司令,杨十三为洪麟阁部的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
由于地北头村汉奸刘秉忠向敌人告密,丰润县沙流河伪警民团突然包围了洪麟阁的家,进行“围剿”查抄。洪麟阁、杨十三指挥暴动队员击退伪警,然后将队伍转移到玉田县的小狼山。1938年7月7日,丰润、玉田的日伪军千余人将洪麟阁和杨十三领导的暴动队包围在小狼山。当时,洪、杨只带百余人,因预定7月16日起义,队员们分散隐蔽在各县、村,仓促中无法通知集中。时值暴雨,杨十三掩护洪麟阁带少数警卫员突围去玉田十里坨,找到李楚离、杨效昭和二总队杨受青,带队应援小狼山。杨十三送走洪麟阁后,与敌人周旋战斗,坚持到深夜,转移到鲁家峪。敌人尾随紧追,丰润、玉田、遵化三县日伪军15OO余人将杨十三围困在鲁家峪。第三天,洪麟阁带二总队赶到援救,才于深夜冲出重围。杨十三认为已经暴露,于是决定提前于7月9日起义。
当时抗联部队的战士多是刚刚放下锄头拿起武器的农民,不会打仗,更不大懂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提高抗联战士的政治素质和学习八路军的游击战术,杨十三积极抓紧对抗联部队的政治思想建设,选派抗联干部50余人到四纵队司令部受训,使这支农民武装队伍的政治素质与战斗力不断提高。
9月底,杨十三主持在窝洛沽召开会议,传达八路军四纵队在九间房召开的军事联席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有李楚离、洪麟阁和杨受青等。杨十三说:“青纱帐已倒,会议决定抗联部队到平西整训。”在抗联部队奉命西进到平西整训途中,在蓟县马伸桥附近的台头村遭到敌重兵袭击,洪麟阁壮烈牺牲。杨十三幸获脱险,部队继续转移迂回向平西挺进。行至潮白河时,西进的路被敌人切断了,第三路军指挥部决定杨十三带连以农、马溪山等二十几名干部,从另一条秘密路线去平西。
1939年春,受朱德总司令电召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从事军事工作。同年夏,日军分九路向八路军总部大举进攻,杨十三跟随总部转移。途中他的胃病老毛病再次复发,而且比历次都严重,只好躺在担架上跟随警卫部队在太行山的浊漳河一带和敌人兜圈子。由于长时间的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得不到很好的休息和医疗,又时逢盛夏酷暑、阴雨连绵的季节,他的病情日益恶化。7月2日,因感冒而转心脏麻痹病,处于昏迷状态,在病中呓语,尽为赞扬抗日军队、痛骂日军汉奸、反对磨擦之片断词句。朱德、彭德怀和左权等总部首长对他关怀备至,在敌情万分紧张和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每日都要探望他的病情。总部首长对他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感动至极,也深深感到革命志愿未竟,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正在蓬勃发展,正是祖国和人民需要他的时候,他却辗转于担架病床之上,心急如焚。朱德了解到他在病重时还念念不忘回冀东的心情,就安慰他说:“不要回冀东去了,在哪儿都是抗战。就留在总部吧!”让他在总部搞工业。
1939年7月21日,在反“扫荡”的战斗中,杨裕民不幸病逝于山西省黎城县上遥镇。1950年10月2日,杨裕民烈士移葬于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6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元史》中的拔都
下一篇: 北京在元代时城内已设有排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