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赵孟頫行书《唐狄梁公碑》。
《唐狄梁公碑》原文:
【宋】范仲淹
天地闭,孰将辟焉?日月蚀,孰将廓kuo焉?大厦仆,孰将起焉?神器坠,孰将举焉?岩岩乎!克当其任者,惟梁公之伟欤yu。
公讳hui仁杰,字怀英,太原人也。祖宗髙烈,本传在矣。公为子,极于孝;为臣,极于忠。忠孝之外掲如日月者,敢歌于庙中。公尝赴并州掾yuan,过太行山,反瞻河阳,见白云孤飞。曰:吾亲在其下,久而不能去。左右为之感动。诗有《陟zhi岵hu陟屺qi伤》。君子于役,弗忘其亲之深。于嗟乎:孝之至也,忠之所由生乎!
公尝以同府掾当使绝域,其母老疾。公谓之曰:奈何重太夫人万里之忧!诣长史府请代行。时长史司马方睚眦yazi不协,感公之义,欢如平生。于嗟乎:与人交而先其忧,况君臣之际乎!
公为大理寺丞,决诸道滞狱万七千人,天下服。其平武卫将军权善才,坐伐昭陵柏,髙宗命戮之。公抗奏不却。上怒曰:彼致我不孝!左右策公令出。公前曰:陛下以一树而杀一将军张释之,所谓假有盗长陵一坏pi土,则将何法以加之?臣岂敢奉诏谄zhou陛下于不道!帝意解,善才得恕死。于嗟乎:执法之官,患在少恩,公独爱君以仁,何所存之逺乎!
髙宗幸汾阳,宫道出妒女祠,下彼俗谓盛服过者,必有风雷之灾。并州发数万人别开御道。公为知,顿使曰:天子之行,风伯清尘,雨师洒道,彼何害哉?遽ju命罢其役。又公为江南巡检使,奏毁淫祠千七百所。所存惟夏禹、太伯、季子、伍员四庙。曰:安使无功血食,以乱明哲之祠乎!于嗟乎:神犹正之,而况于人乎!
公为宁州刺史,能抚戎夏。郡人纪之碑。及迁豫州,会越王乱后,縁坐七百人,籍没者五千口。有使促行刑,公缓之,密表以闻曰:臣言似理逆人,不言则辜陛下好生之意,表成复毁,意不能定。彼咸非本心,唯陛下矜焉,敕chi贷之流于九原郡道。出宁州,旧治父老迎而劳之,曰:我狄使君活汝辈耶!相携哭于碑下,斋三日而去。于嗟乎:古谓民之父母,如公则过焉!斯人也,死而生之,岂父母之能乎!
时宰相张光辅率师平越王之乱,将士贪暴。公拒之,不应。光辅怒曰:州将忽元帅耶!对曰:公以三十万众除一乱臣,彼胁从辈闻王师来,乘城而降者万计。公纵暴兵杀降以为功,使无辜之人肝脑涂地!如得尚方斩马剑加于君颈,虽死无恨!光辅不能屈,奏公不逊,左迁复州刺史。于嗟乎:孟轲有言,威武不能挫,是为大丈夫,其公之谓乎!
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为来俊臣诬构下狱。公曰: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朝旧臣,甘从诛戮。因家臣告变得免死,贬彭泽令。狱吏尝抑公诬引杨执柔,公曰:天乎!吾何能为!以首触柱,流血被面。彼惧而谢焉。于嗟乎:陷阱之中,不义不为,况庙堂之上乎!
契丹陷冀州,起公为魏州刺史以御焉。时河朔震动,咸驱民保郛fu郭。公至,下令曰:百姓复尔业,寇来吾自当之!狄闻风而退。魏人为之立碑。未几入相,请罢戍疏勒等四镇以肥中国,又请罢安东以息江南之馈输,识者韪之。突厥再寇,赵定间出。公为河北道元帅,狄退就命公为安抚大使前为突厥。所胁从者咸逃散山谷。公请曲赦河北诸州,以安反侧。朝廷从之。于嗟乎:四方之事,知无不为,岂虚尚清谈而巳乎!
公在相日,中宗幽房陵,则天欲立武三思为储嗣。一日问群臣可否,众皆称贺。公退而不答。则天曰:无乃有异议乎?对曰:有之一。昨陛下命三思募武士,岁时之间数百人及命。庐陵王代之,数日之间应者十倍。臣知人心未厌唐徳。则天怒令策出。又一日则天谓公曰:我梦双陆不胜者,何对?曰:双陆不胜,宫中无子也!复命策出。人一日,则天有疾,公入问阁中。则天曰:我梦鹦鹉双翅折者,何对?曰:武者陛下之姓,相王庐陵王则陛下之羽翼也,是可折乎!时三思在侧,怒发赤色。则天以公屡言不夺,一旦感悟,遣中使密召庐陵王矫衣而入,人无知者。乃召公坐于帘外而问曰:我欲立三思,群臣无不可者,俟公一言从之,则与卿长保富贵,不从则无复得与卿相见矣!公从容对曰: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而天下动。陛下以一心之欲,轻天下之动哉!太宗百战取天下,授之子孙,三思何与焉?昔髙宗寝疾,令陛下权亲军国,陛下奄有神器数十年,又将以三思为后,如天下何?且姑与母孰亲?子与侄孰近?立庐陵王,则陛下万岁后享唐之血食;立三思则宗庙无祔fu姑之礼。臣不敢爱死以奉制陛下其圗焉!则天感泣,命褰qian帘使庐陵王拜公。曰:今日国老与汝天子!公哭扵地。则天命左右起之,拊公背曰:岂朕之臣、社稷之臣耶!巳而奏曰:还宫无仪,孰为太子?复置庐陵王于龙门,备礼以迎中外大恱。于嗟乎: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其至诚如神雷霆之威,不得而变乎!
则天尝命公择人,公曰:欲何为?曰:可将相者。公曰:如求文章,则今宰相李峤qiao苏味道足矣!岂文士龌龊思得奇才,以成天下之务乎?荆州长史张柬之真宰相,才诚老矣。一朝用之,尚能竭其心。乃召拜洛州司马。他日又问人于公,对曰:臣前言张柬之,虽迁洛州犹未用焉。改秋官侍郎,及召为相。果能诛张易之辈,返正中宗,复则天为皇太后。于嗟乎:薄文华、重才实其知人之深乎!
公之勲xun徳不可殚言。有论议数十万言,李邕载之,别传论者。谓松柏不夭,金石不柔,受于天焉。公为大理丞,抗天子而不屈;在豫州日,拒元帅而不下;及居相位而能复废主以正天下之本。岂非刚正之气,出乎诚性,见于事业,当时优游荐绅之中。颠而不扶,危而不持者,亦何以哉!
某贬守鄱阳,移丹徒郡,道过彭泽,谒公之祠而述焉。又系之云商有三仁,弗救其灭;汉有四皓,正于未夺。呜呼!武暴如火,李寒如灰,何心不随,何力可回!我公哀伤,拯天之亡,逆长风而孤鶱xian,诉大川以独航。金可革,公不可革,孰为乎刚!地可动,公不可动,孰为乎方!一朝感通,群阴披攘rang。天子既臣而皇,天下既周而唐,七世发灵,万年垂光。噫!非天下之至诚其孰能当!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小故事】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有一层,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成语“入木三分”就是王羲之的故事。
2、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唐代书法家,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创立“颜体”。代表作:“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小故事】
颜真卿三岁丧父,一家十几口靠亲友接济。虽家道中落,但颜家仍礼孝传家。儿时,颜真卿用黄土掺水后,和成稀泥涂于墙,待黄泥稍干,他用一根短木棍,在墙面上写字。行人惊讶地问他:“何不以笔墨习字?”他答:“家贫,不忍母亲烦忧。”
3、赵孟頫(1254年——1322年),“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洛神赋》。
【小故事】
扬州有个姓赵的富豪,请人替他家的明月楼写对联,都不满意。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把他迎到明月楼,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请求赵孟頫替他写对联。赵孟頫提笔写道:
“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主人非常高兴,把满席银制酒具全部送给了赵孟頫。
4、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小故事】
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才离去。
5、黄庭坚(1045年——1105年),“宋四家”之一,代表作:《狄梁公碑》。
【小故事】
有一天,黄庭坚舅舅李常,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出一上联: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才思敏捷,以写字的毛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6、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法家、画家。代表作:《山静日长》。
【小故事】
董其昌科举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在千里之外终于找到比自己小七岁的袁可立。
得知袁可立家中贫穷无力求学,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共读。到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果然中榜。
7、苏轼:(1037年—1101年),诗、词、散文、书、画等俱佳,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小故事】
嘉佑二年,苏轼应试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试官欧阳修赞赏。论文中写道:“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中国十大书法家: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赵孟頫、董其昌。
1、王羲之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欧阳询
欧阳询,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宋《宣和书谱》誉其正楷为“翰墨之冠”。
3、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书法家,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创立“颜体”。代表作:《祭侄文稿》、《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等。
4、柳公权
柳公权,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金刚经碑》《玄秘塔碑》《神策军纪圣德碑》等。创立“柳体”。唐文宗曾称赞其书法连钟繇、王羲之再生,也超不过。
5、苏轼
苏轼,诗、词、散文、书、画等俱佳,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代表作:《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和《祭黄几道文》等帖。其中《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6、黄庭坚
黄庭坚,“宋四家”之一,代表作:《狄梁公碑》《书赠李方叔真迹卷》《荆州帖》等。
7、米芾
米芾,“宋四家”之一,代表作:《蜀素帖》《虹县诗》《多景楼》》《拜中岳命帖》等。《宋史·文苑传》记载:芾特妙于翰墨,沈著飞,得王献之笔意。
8、蔡襄
蔡襄,“宋四家”之一,代表作:《万安桥记》、《刘蒙伯墓碣文》等。
9、赵孟頫
赵孟頫,“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洛神赋》、《道德经》、《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等。
10、董其昌
董其昌,明代书法家、画家,代表作:《山静日长》、《苏轼和子由论书》等。明末书评家何三畏评价:天真烂漫,结构森然,往往有书不尽笔,笔不尽意者,龙蛇云物,飞动腕指间,此书家最上乘也。
1、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小故事】
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有一层,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成语“入木三分”就是王羲之的故事。
2、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唐代书法家,中国古代楷书四大家之一,创立“颜体”。代表作:“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小故事】
颜真卿三岁丧父,一家十几口靠亲友接济。虽家道中落,但颜家仍礼孝传家。儿时,颜真卿用黄土掺水后,和成稀泥涂于墙,待黄泥稍干,他用一根短木棍,在墙面上写字。行人惊讶地问他:“何不以笔墨习字?”他答:“家贫,不忍母亲烦忧。”
3、赵孟頫(1254年——1322年),“楷书四大家”之一,元代著名书法家。代表作:《洛神赋》。
【小故事】
扬州有个姓赵的富豪,请人替他家的明月楼写对联,都不满意。一天,赵孟頫路过扬州,主人把他迎到明月楼,用丰盛的酒席款待他,请求赵孟頫替他写对联。赵孟頫提笔写道:
“春风阆苑三千客,明月扬州第一楼。
”主人非常高兴,把满席银制酒具全部送给了赵孟頫。
4、欧阳询:(557年一641年),唐朝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代表作《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小故事】
有一次欧阳询骑马外出,偶然在道旁看到晋代书法名家索靖所写的石碑。他下马观赏,赞叹多次,而不愿离去,干脆铺上毡子坐下反复揣摩,最后竟在碑旁一连坐卧了三天才离去。
5、黄庭坚(1045年——1105年),“宋四家”之一,代表作:《狄梁公碑》。
【小故事】
有一天,黄庭坚舅舅李常,见黄庭坚正伏案攻读,便想试一试外甥的才学。进书房时,李常见院内有一棵桑树,便以桑、蚕、茧、丝、锦缎之间的关系为题,出一上联:
桑养蚕,蚕结茧,茧抽丝,丝织锦绣。
黄庭坚才思敏捷,以写字的毛笔,对出下联:
草藏兔,兔生毫,毫扎笔,笔写文章。
6、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法家、画家。代表作:《山静日长》。
【小故事】
董其昌科举屡试不第,心情十分郁闷。有一天晚上,忽然梦见神人前来告诉他说:“你要等待袁可立和你同考,才有希望上榜”。他梦醒后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到各地学堂逐一查访,在千里之外终于找到比自己小七岁的袁可立。
得知袁可立家中贫穷无力求学,就将袁可立带回家中共读。到袁可立二十多岁时,两人一起参加考试,结果在乡试和会试中都果然中榜。
7、苏轼:(1037年—1101年),诗、词、散文、书、画等俱佳,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代表作《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小故事】
嘉佑二年,苏轼应试论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主试官欧阳修赞赏。论文中写道:“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赵孟頫书法《前赤壁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