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英宗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元朝第五代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年号至治。其成就为裁减冗官,行助役法,减轻徭役等,史称“至治改革”。1323年9月4日,元英宗自上都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被御史大夫特克实(《元史》写为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掌权后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王结、宋本、韩镛等人一时均得擢用;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但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他们密谋发动政变。
[/s2/]太史帝继位之谜:太史帝三年七月,在商都,他心烦了好几天,夜不能寐。他准备请范和尚除了“变魔术”之外,再做一些佛事。参拜上面提到的话,说明国家紧缺,不要浪费钱去广泛做佛事。元英宗“紧随其后”。然而,铁木迭儿的遗产,如铁的损害,在他们看来是不现实的。他们勾结密宗的几个藏族僧人,所以可以说国家会有大灾难。他们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佛教活动,同时大赦,以消除和避免灾难。那时,我住在元英宗隔壁。他听了这些人的胡说八道后,怒斥范森哥说:“你们这一代人只贪图锦衣玉食的好处。你怎么敢谈论大赦?要不要窝藏小偷?”
铁损等人听说后,担心越来越多的人卷入铁木迭儿案,最终不可避免,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
在铁铁的带领下,帖木儿是第一个知道枢密院事的人,戴思农是第一个秃顶的人,钱平章是第一个处理政事的人,铁木迭儿的三儿子钱知书侍奉时宇唢呐,铁魁的哥哥唢呐,枢密院副使阿三作为守护人物。
在元英宗南坡寺暂住期间,这位黑袍男子在夜晚静悄悄的,突然走了出来。先是向中书右边的丞相鞠了一躬,把他砍成几段,在帐篷里把元英宗杀了。
在被暗杀的国王中,有被元武宗杀害的安西国王阿难的弟弟,以及阿难的儿子鲁玉娥特穆尔。此外,上海很多地王或多或少与政变有关。除了阿难的弟弟和儿子与钟颖的一系列皇帝有“仇”外,其他国王都参与了这一阴谋,因为他们对元英宗不满,对王子“吝啬”。他们取消了给君王的“旧礼”,不给钱就杀人。由此可见这些蒙古王子有多残忍。
在杀人之前,铁石等人当然应该考虑元英宗死后谁对自己最有利。——武英的两个儿子宗海山离现在的皇帝最近,但马上就被排除在外:阿难的弟弟和儿子自然不会推荐杀了安西王的元武宗的儿子当皇帝,而铁石本人则打算赶走武宗的长子,投奔仁宗的儿子元英宗。这么大的节日,元武宗的儿子更不可能坐上王位。
经选择,只有王锦的儿子孙铁木才是最“适合”他的至亲居住的国王。王锦的父亲是伽马拉,他把自己的财富给了元成宗王子的长子。所以从血缘关系来看,铁木是忽必烈的第一个曾孙。“成宗、武宗、仁宗建立,魏与他们合谋,有盟书。”他有几万军队,镇上就跟普通人一样。
果然,王锦对孙铁黑木耳也有小算盘。倒剌沙是皇宫里的一名公务员,他知道国王的担忧,于是派他的儿子哈桑作为仆人去拜访首相。他被任命为法院警卫官,“经常等待法院事务的调查。”得知内情后,哈桑回到父亲身边,铁损互不相容。他立刻把这件事告诉了晋王。在南坡事件发生的五个月前,密探铁洛当作为玄奘的使者来到漠北,告诉倒剌沙“皇上不信任晋王”,让他“提醒”王爷小心。事实上,种种迹象表明,晋王特木尔亦是该阴谋的间接参与者和知情人之一。
出行前两天,铁秘密派心腹模特罗斯去告诉晋王,自己即将拥立晋王为帝。王锦对孙帖木儿也没有把握。我不知道是否有一群人迷路了,所以我软禁了莫德尔罗斯,并派我的亲信在他们迷路时“通知他们这一变化”。其实他们是去打听实际情况的。“还没有。英宗已见。”也就是说晋王给自己做了双保险。如果铁损等人“失手”,他的下属会及时向元英宗“汇报”,说明铁损等人煽动了他们的“谋反阴谋”,好让他们收拾自己。
杀了铁西后,派按照《天梯》和《枢密院令》封晋王。这一重要事件已经决定,但报告还没有。他在龙居河附近继承皇位,称帝,即太定帝。他的上谕非常有趣。当时从蒙古和中国翻译过来的圣旨,一半写一半白,很有嚼劲:
忽必烈皇帝薛蟠见到了他的孙子,皇帝羽宗的长子。我对我爷爷很好,封他晋王的爵位,领成吉思帝的四大游耳,还出钱买他的战马和达达的土地。谨遵薛蟠皇帝圣旨,谨慎行事。但是,当军队和马人不接任何生意的时候,他们就会走正道,走向顶峰。再过几年,人们就会过上安稳的生活。后来,泽杜克皇帝教我继承爵位后,达斡尔放弃了在他耳。托管营戒备森严,供养着两个兄弟,皇帝屈禄,皇帝溥仪和他的侄子,皇帝绍巴德拉。我厌倦了面对皇根,不求不忠,不求排名,对国家尽职尽责,鞠躬尽瘁;国王的每一个兄弟和人民的每一个兄弟也关注他们。今天,我的侄子皇帝出生并去世了。沂南诸王、军士诸王与达达人商议:大位不能久空,但我是雪禅皇帝的嫡系,是羽宗皇帝的孙子。有大位坐在一起的风格,其余兄弟和争夺的兄弟都缺席;这样看来,严去世期间,相对于改造,人心难测,宜安抚人心,让大家好受些。早在这里,上面就提到了。从大家的心里来说,九月初四,在成吉思大帝伟大的游泳者的耳边,他坐在一个大的地方。把宽恕的书送给所有心安理得的人。
圣旨振振有词,始于其父忽必烈、孙干马,终于其后。最后,他是“薛禅皇帝,自然坐在宝座上。”所以,太鼎帝的王冠,被一个铁血废人一枪未发,从远处送来,几乎等于直接从天上掉下来。
元代的诏书有四种:诏书、诏令、书宣。这些诏令至少用两种语言公布,即蒙古语和汉语。蒙古语起草后,必须经过汉译英的过程。有时会草拟中文,然后翻译成席巴蒙古语。与前代的宋汉不同,当时的“王言”制度很强,“翰林”的书写几乎是文学创作。词人都是大作家,地位和文采都是很受赏识的。元朝是一个伟大的王朝,生于北方,注重现实。但由于疆域辽阔,发布诏令的流程较前代更为复杂。为此,先后成立了翰林国史院和蒙翰林院两个诏书起草机构。在行文风格上,元代诏令趋于简洁明了。在Bird和《通志条格》中有很多这些文献的中文翻译,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都是按照蒙古语的句法和词法机械地翻译成中文,很像现在的翻译软件翻译出来的所谓“蒙古语直译”,没有经过刻意的提炼和润色。虽然尴尬,但基本保持了文档的原始形式。当然,元朝的诏令中有很多中国官员。这些文献对蒙古语的语法结构和语序进行了调整,使译文大体符合中国习俗,但也有口语化的引用。除了特别重要的诏书,一般公文的体例与前代大文豪的诏书大相径庭。当然,汉族文人也有讽刺蒙古俚语的书信。蒙古帝国皇帝在蒙古语直译中使用了太多的表达方式,比如“怎么生,怎么打,什么样的人”。于是,元三十一年,江南郡秀才黄创作了一副春联,说“新年如何生,百事如何乐”。好在元朝不像满清,经常因为文字砍头,而老黄用文字“逗”皇帝,就是不理他。
定帝诏书是这样写的,可能是因为他在漠北仓促即位,缺少一个擅长文笔的汉臣。他不会用文言文写华丽的诏令。他只能用蒙古语起草,然后逐字翻译成中文。为了画蛇添足,《二十四史》在清朝乾隆年间再版,奴才们用文言文重写圣旨,确实费了不少功夫,还不如当初看似蹩脚的蒙汉直译。
定帝继位后,先是任命第一个给自己定了中书右丞相头衔的铁木,又让阿难的儿子岳麓铁木攻封他被杀的父亲——皇家贵族,并任命“英雄”铁石为枢密院事。同时任命心腹倒剌沙为王府中书平章的政务官,并使倒剌沙的弟弟马默沙也有了和石头一样的官职,巧妙地放了枢密院。所以,泰定帝所有的“人事安排”都是在他大方向的过程中做出的。
旅途愉快。看到朱等汗国不反对自己的声音,为了消除与铁损等殉难党员勾结的嫌疑,太鼎皇帝先通风报信,由铁木尔、索特、索南等人进行奖励。他们在宴会上突然被绑起来,宣布谋反是十恶不赦的罪行,并公开谴责。同时偷偷告诉许迈杰“自己人”想当中书右丞相,于是和朝廷特使牛泽一起冲进京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了沉浸在保护新皇帝功德美梦中的铁和光头。根本没有经过审判,就立刻杀头,“屠杀后代,进入家产。”
铁的妹妹元英宗王后虽然没有参与此案,但她非常伤心。不仅丈夫被打,家人瞬间被杀。几年后,p
定帝入京后,将参与政变的岳麓特木尔等五位蒙古国王流放到海南、云南等偏远地区,向本国人民和汗国表示“清白”。同时,泰定帝将生父甘马拉封为宪宗。实际上,泰定帝不仅事先知道铁腕失败者杀了皇帝,而且还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否则铁打的失败者等人也不会有信心做这样的“大事”。
在泰鼎五年的统治中,他没做过坏事,也没做过好事。当然,他也处理了一批汉奸,平反了被害的和萧,重用了张弘范的儿子张珏,派人翻译了《子弟兵》、简、《贞观政要》等儒家经典和历史著作。事实上,在泰定帝统治时期,中国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
泰定帝在位期间,财政状况依然没有好转,入不敷出成为元政府的“常态”。由于泰定帝本人常年居住在漠北,身边的重臣都是回族,自然影响了他的政治倾向。进入其中大部分后,太定皇帝升任道拉特Shh的宰相中国,右丞相杨迈杰病逝后不久,中书大权被达斡尔鲁夏掌控,荣辱与共,日后进入中书省礼仪。其中一些是回族。其中马、马默沙、吴、察尔,甚至阿三都参加了铁失之旅。丁差点把杀人的皇帝都杀了但是这个阿三因为是回族而得到庇护。他没有被杀,而是被重用。因此,实际上,太定帝时代的中央权力完全掌握在惠惠集团手中,回民在元代的地位在此时达到了顶峰。他们不仅享有特权,还享有免除商业税的特权。
在将国家权力移交给回民大臣的过程中,泰定帝和他的皇后巴布汗特别推崇密宗佛教,相继被任命广泛从事佛教工作,乱做事情。五年之内,虽然没有大的政治变动,但是元朝发生了多次水旱蝗灾,财政更加捉襟见肘。
总的来说,泰定帝没做过什么坏事。“如果你能知道并遵守你祖先的法律,世界就没有和平。”。
和治元年夏,太定皇帝死于商都,时年36岁。
随着泰定帝的驾崩,元朝“两都制”的弊端在关键时刻显露出来。当时大部分地方都在枢密院盐铁木,他们在大部分地方都呆着,“实际上拿了一个枢密院印”,有调动世界军队的权力。由于他过去是元武宗的心腹,失去了与Xi国王阿拉特纳的爱情,并在泰定帝倒台后利用政治真相创造了武宗帝的儿子。于是,他们胁迫大部分官员,宣布要让元武宗的儿子当皇帝,逮捕了中书省的主要官员,并派人到江陵去见元武宗的次子王冰杜提摩尔。
现在尚都的宰相倒剌沙和皇后的八个儿子都没有听说,大部分都变了。他们很快就立了泰定帝九岁的儿子绫吉巴为皇帝,改名叫天顺。在此之前,图蒂摩尔走得很快,在大多数地方称帝,尤其是在元文宗。
在两个首都的两个皇帝的军队由国王支持。经过一个多月的鏖战,商都失守,宰相“请以帝宝肉而死”,出城投降。政治斗争中的失败者不会被原谅,倒剌沙家族和他们的同伙将很快被处决。至于泰定帝的儿子天顺帝,孩子被抓后和母亲一起被秘密杀害。
丁、天顺帝死后,父子二人不被兄弟承认,既无庙号,也无谥号。后人只能以爵位称呼父子。虽然一顶大皇冠从天而降,但父子二人的经历,尤其是天顺帝的悲惨结局,让后人深思:只要皇权与之相连,背后就有意想不到的深渊。
元英宗被杀后,泰定帝得到了“便宜货”,他的儿子天顺帝在当了一个多月“皇帝”后被杀。后来,元武宗的两个儿子,元明宗和元文宗兄弟,上演了一出兄弟情深的悲剧。元朝的运气可想而知。
No 1 汉质帝刘缵
被“跋扈将军”梁冀鸩死。汉质帝不满梁冀的飞扬跋扈,称之为“跋扈将军”,于是被梁冀毒死,时年九龄。正是因为这位梁大将军,张纲才有“豺狼当道,安问狐狸“之叹;并有埋轮洛阳亭之举。
No 2 宋后废帝刘昱
那一年七月七日,南朝宋的皇帝刘昱先乘车到台冈,和左右随从比赛跳高打赌输赢,然后又到新安寺偷了一只狗,有到昙度道人那里杀狗侑酒,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回宫睡觉,因为是七夕,刘昱就对随从杨玉夫说:“今天晚上织女渡河与牛郎相会,等织女出来了,记得叫醒我;如果织女没有出来,我明日就杀了你。” 你说杨玉夫还有得选么?只好趁刘昱睡觉时,刺杀了刘昱,结果杨玉夫非但没死,还被萧道成嘉奖。该出手时就出手。
No 3 西夏景宗李元昊
西夏的第一代皇帝。这位英雄在垂暮的时候,估计想学一把唐玄宗,给后人留一段美谈,于是就把太子的老婆给抢了过来,称”新皇后”。太子果然是党项族的作风,不像杨玉环的老公那样没有血性,于是进宫行刺李元昊,李元昊伤重而死。当然,这背后其实还有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太子其实被人当了枪使,随后太子也被处死。
No 4 金熙宗完颜亶
这是一位积极推行汉化政策的金朝皇帝,还推行了著名的“天眷新制”。当然他出名还有一个因素,1141年他率重兵攻宋,被岳飞击败。这是岳飞一生打过得最后一场大仗,1142年1月,岳飞被害。金熙宗晚年经常酗酒,并乘醉杀人。其弟完颜元、完颜查剌、裴满后及妃嫔多人都遭杀戮,群臣震恐。皇统九年十二月,太祖孙、完颜宗干子完颜亮、驸马唐括辩,寝殿小底大兴国等合谋将熙宗刺死。完颜亮登基做皇帝,随后败在宋书生虞允文手上。
No 5 元英宗硕德八剌
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长子。生于怀庆(今河南沁阳),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掌权后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王结、宋本、韩镛等人一时均得擢用;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但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的反对,他们密谋发动政变。至治三年八月五日,元英宗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二十里南坡店,被御史大夫铁失等人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隋朝时,公元604年7月,隋炀帝杨广派张衡进宫刺杀其父隋文帝杨坚后,即皇帝位;唐朝后期,朱全忠刺杀唐昭宗拥立幼主,铲除异已,大权独揽;五代时期,后唐皇帝(后唐庄宗)李存勖在西征途中被士兵刺杀。
秦二世被赵高害死、汉平帝被岳父王莽毒死、汉质帝被外戚梁冀毒死、曹魏高贵乡公被司马昭的爪牙成济杀死;晋惠帝被东海王司马越杀死;晋怀帝、晋愍帝均被胡人杀死;晋孝武帝被爱妃的爪牙害死;晋安帝、晋恭帝均被刘裕的爪牙杀死;至于南北朝,更是无法细书;隋文帝据说是儿子杨广害死的;隋炀帝被部将杀死;唐中宗被皇后韦氏的爪牙害死;唐昭宗、唐昭宣帝均被朱温的爪牙杀死;宋太祖在“烛影斧声”的迷案中死去,但好多人认为他是被弟弟赵光义害死的;辽世宗被叛臣察割杀死;辽穆宗被庖厨杀死;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被叛臣指使下的儿子杀死;金熙宗被完颜亮一伙杀死;做了皇帝的完颜亮被兵变士兵杀死;金卫绍王被近臣沫燃尽忠杀死;元英宗被近臣铁失杀死;元明宗被弟弟图帖睦尔杀死,等等。
1、专诸刺王僚:
从《史记》上看,专诸为了公子光而刺杀王僚,目的是最模糊的,他通过伍子胥的推荐而来到公子光身边,变成一个杀手。似乎在公子光拜求专诸时,他好像根本没有考虑过生死,还赞同在好的时机出手,“王僚可杀也!母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专诸以生命换取公子光的王位,可以说忘记生死。
2、聂政刺侠累:
严仲子与侠累有仇,四处寻找勇士,齐人报知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以丰厚的金钱和最大的诚意请求聂政为他报仇,被聂政以家贫,母尚在而婉拒。后来,聂政母死,把母亲安葬好,聂政说:“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他只身来到濮阳找到严仲子,问明侠累住处后,独自闯入相府,所向无敌,上阶刺杀了侠累,而且,连杀相府数十人,然后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的真面目而祸及亲人,他从容的剥掉自己的面皮,挖出自己的眼睛,又自屠出肠,慷慨就义(聂政乃刺客传中武艺最高的人)当时聂政被暴尸韩国的集市,而无人知道是谁,更让人感动的是,聂政的姊姊聂荣为了弘传聂政的侠名不顾杀身之祸,来到韩国,向世人宣扬聂政的事迹,最后哭死在聂政的尸体旁。聂政姐弟的故事最让人感动
3、豫让刺赵简子:
说实话,我最佩服的人是豫让!他先后跟随臣氏和中行氏,但都没有得到重用,直到去智伯那里做事,得到了智伯的尊重和信任!(尊宠)后来智伯被赵简子杀死,头骨被漆器当酒器。豫让逃到深山发誓要为智伯报仇【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对,这句话就出自豫让之口!他一共两次刺杀赵简子而都未成功。第一次,赵简子因感慨他的忠心而释放了他;后来豫让为了不让人认出自己,吞炭变音、涂漆使自己的身体长满恶疮而自毁容貌,连妻子都认不出他来了,可却被朋友认出来,朋友说,像你这样忠心的人才,如果投靠赵简子,一定会被重用的,重用你后,你报仇不是更容易吗?何苦这样残害自己的身体?他说,大意就是,我这样做虽然很麻烦,就是要让后世知道,做人臣子的,却存着不忠之心侍奉君王的人,那是多么可耻呀!……可惜,他第二次刺杀赵简子还是别发现了,赵简子责备他,我已经放过你一次了,可你为什么还要再三为智伯报仇呢?他说,“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最后,赵简子感怀他的忠义,脱下外衣,让他拿匕首刺了三下,最后豫让横剑自杀,死的当天,赵国所有的士人都被他感动得流泪
4、最后说说荆轲刺秦王:
因为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相比较以上三人视死如归的心态,荆轲略差了一些,虽说荆轲也是不惧生死,可他却有被太子丹催促过的事情,虽说是他等一个重要的朋友一道去,可朋友始终没来……,他在易水边长吟"风萧萧兮易水寒……"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留恋。而且,荆轲刺秦王,不但没有成功,而为了他行刺做铺垫就死了田光、樊于期、秦舞阳;最后还搭上了一个高渐离!还有后来的太子丹和他的燕国!而且作为刺客,他在行刺秦王时却患得患失,又想杀死秦王,又想拿秦王做人质,犹豫中一切都没有成功……
元成宗帖木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孙子,是接的忽必烈的位子,为什么忽必烈直接传位给了孙子呢,下面我们来说一说。
忽必烈生前效仿汉人,早立太子以防皇位继承的原因引起朝堂的混乱。他立的太子是真金,可是真金是个短命鬼,早于忽必烈死去。真金留下了三个儿子,他们是甘麻喇,答刺麻八剌、铁木耳。忽必烈似乎对这三个“皇孙"都很喜欢,一时不能决定以谁来立为“皇太孙"。甘麻刺于至元二十七年受封为梁王,至元二十九年改封为晋王,率兵镇守北边,统领成吉思可汗的四大斡儿柔与"达选"的军、马、国土。答刺麻八刺先后一直被留在真金与忽必烈的身边,于至元二十八年受命出镇怀州(河南沁阳),不曾到达怀州就生了病,回京,在次年春天去世。铁木耳曾经随从忽必烈讨伐乃颜,其后留在辽东打乃颜的余党哈丹,又其后驻防在金山(阿尔泰山),防备海都。忽必烈在至元三十年六月接受玉昔帖木儿的建议,把当年赐给真金的一颗印,“皇太子宝”,派人送给铁木耳,用来作为“行军之印"的代替品。
在忽必烈去世时,论声望,论力量,甘麻刺均比铁木耳占优势。诸王诸驸马、文武大官,集合在上都举行忽里台大会;大会开了十ニ天,以甘麻刺的呼声为最高。甘麻刺是“嫡长孙”,
甘麻刺已经是王,而铁木耳不是。为什么铁木耳终于当选呢?《新元史》甘麻刺传,说甘麻刺自动让给铁木耳。《元史》玉昔帖木儿传,说甘麻刺之所以肯让,是因为玉昔帖木儿先劝甘麻刺:“畴昔储闱符玺,既有所归,王为宗盟之长,岂俟而不言?”于是甘麻刺才赶说,“皇帝践祚,愿北面事之。"然而,《元史》伯颜传,却把铁木耳之所以能够得位,全归于伯颜握剑立殿陛,陈祖宗宝训,宣扬顾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伯颜在当时是“知枢密院事”。玉昔帖木儿是御史大夫,主持和林的行枢密院。伯颜与平章政事不忽木,的确曾经于线必烈病危之时,在忽必烈的榻前。忽必烈有没有对他们“顾命”,难考。他们两人就扶立铁木耳这一件事
上,有了共同的决定,这是很可能的。值得注意的是:伯颜与不木两人不肯让右丞相完泽进去看忽必烈的病,又不肯让真金的妃于阔阔真和他们讨论大位的继承问题。是不是完泽与阔阔真均不赞成以铁木耳继位呢?然而,在铁木耳当了皇帝以后,完泽继续担任右丞相到大德七年七月,死在任上,不像是铁木耳对他存何芥蒂。
阔阔真呢,她是甘麻刺的母亲,也是铁木耳的母亲。她对两个亲生儿子,该不会存有太大的轩轾。(屠寄在《蒙兀儿史记》卷二十八里面说,阔阔真希望立铁木耳。)
总而言之,铁木耳之所以得位,主要是由于伯颜的拥戴。其次是由于不忽木与玉昔帖木儿的支持。
绝对是忽必烈把朱元璋给坑了,因为这两个人的情况太相似了。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本来也打算把皇位传给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结果真金这哥们不给力,没熬到忽必烈去世,自己先走了。
为此忽必烈索性把皇位传给了真金的儿子孛儿只斤铁穆耳。可是忽必烈有10个儿子,结果剩下的9个儿子一个都没起来反对铁穆耳。
朱元璋一看,自己跟忽必烈简直一个德行,都是晚年丧子,为啥忽必烈能传位给孙子,我老朱就不行呢?于是朱元璋果断传位给孙子,结果造成了靖难之役,他的四儿子把他孙子给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啥忽必烈剩下的9个儿子,没有跟铁穆耳争夺皇位呢?究竟是什么环节出了问题?估计老朱对此也比较抓狂。
一、铁穆耳身边有强人伯颜助阵。 甭说叔叔们会夺铁穆耳的大位了,就连铁穆耳的兄弟们,其实也应该要跟铁穆耳争斗一番。毕竟大一统王朝兄弟争夺皇位的事情,再寻常不过了。
当时真金留下了3个儿子,分别是长子甘麻剌、次子答剌麻八剌、三子铁穆耳。从名字我们就能看得出,铁穆耳相对正常一点,但是他年纪最小。
真金去世以后,忽必烈本打算立真金的次子答剌麻八剌做皇太子,可惜这哥们也不给力,在1292年去世了。于是乎皇位继承权,便落在了长子甘麻剌和三子铁穆耳身上。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的角度来看,甘麻剌绝对是占据优势的。可是最后为啥是铁穆耳上位呢?这就要谈一谈支持铁穆耳上位的伯颜了。
伯颜这个人很不简单,可以说忽必烈能够完成大一统,伯颜功不可没。
伯颜是忽必烈的左丞相,在忽必烈兵分三路南下攻宋的时候,伯颜负责统领中路大军。
在伯颜和阿术的领导下,蒙古大军相继攻占了湖北、安徽等地,甚至攻占了建康。因功被封为中书右丞相。
此后伯颜更是带领中路军攻占了南宋都城临安,俘虏了宋恭帝和谢太后,等于是灭亡了南宋。在伯颜的带领下,大军相继攻占宋朝37个府,128个州,700多个县,可见伯颜给忽必烈立下了多大的功劳。
盘子大了,叛乱自然也就多了起来。至元十四年,伯颜平定了宗王昔里吉叛乱,擒获北平王那木罕。在斡耳寒河大败叛军。
至元十八年,伯颜又跟着太子真金前往漠北抚军。至元二十四年,跟着忽必烈平定了王乃颜叛乱。至元二十九年,伯颜又招降了明理帖木儿,多次击败海都叛军。
立下如此多功劳的伯颜,在朝堂之上,可谓是说一不二的角色。即使后来遭人诬陷,闲居在大同,也完全不影响他在朝中的威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伯颜和皇太子真金是有很多交集的,早在至元十年,伯颜便跟皇太子真金有了良好合作,不排除这个时候伯颜跟铁穆耳之间有了交情。
忽必烈去世见,将伯颜立为顾命大臣,让他辅佐皇孙铁穆耳。 当时铁穆耳可不在忽必烈身边,为此伯颜总领朝政长达3个月时间,直到铁穆耳回来继位。可见伯颜对铁穆耳是相当忠诚的。
伯颜有各种平定叛乱的经验,再加上忽必烈也没杀什么建国功臣。所以说就算忽必烈的那些儿子们叛乱,也不是伯颜的对手。他们自然不会自讨没趣,来争夺这个皇位。朱元璋但凡给孙子留下这么一个人物,也不至于会造成靖难之役的惨败了。
二、铁穆耳不仅没削藩,对叔叔们还都不错。 提这一点,倒不是说朱允炆削藩是错的,只不过朱允炆削藩更直接地导致了朱棣的叛乱。 其实朱允炆不削藩,等到藩王们做大做强了,朱棣这样的人早晚还是要叛乱的。但是时间跨度就拉长了。
铁穆耳跟朱允炆就完全不同了,他身边没有出这种主意的黄子澄,所以他也没有要削藩的意思。
铁穆耳不仅没有削藩,而且还多次赏赐过叔叔们,所以叔叔们对铁穆耳一点怨言都没有。咋整呢?侄子对自己这么好,你还有脸去造反吗?
与之相反的是,铁穆耳对朝臣们的约束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惩治贪腐的决心比较大。相比较之下,各路王爷们的小日子过得不要太舒服。
别以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王爷们就没有封地了,他们不仅有食邑,而且还有领兵权。财政上,也能够得到朝廷的支持,不仅有定期的岁赐,还有不定期的各种奖金,所以日子过得很滋润。
当然了,得到利益的同时,这帮王爷也受到了朝廷的各种监控。因此王爷们小日子过得好,完全没有必要跟朝廷来硬的。
总结:铁穆耳的叔叔们,没有太出色的。 朱元璋有26个儿子,其中朱棣是最为出色的一个。也正是因为这个朱棣,才导致了朱允炆丢了天下。
而忽必烈只有10个儿子,这里面可能就真金一个是比较出色的。而他还早逝了,所以剩下的9个儿子,其实没有类似朱棣这种出类拔萃的人才。
由此可见,忽必烈的几个儿子,其实不成气候。元朝也没有嫡长子继承这一说,所以当真金死了以后,但凡有儿子比较出息的话,忽必烈也不会选择孙子来继位了。
既然没有朱棣的才能和实力,又有伯颜这种强大的对手,铁穆耳对他们还真不错,你说他们为啥要以身犯险呢?
参考资料:《元史》
蒙古人立储制度一直是不完善的。这导致元朝的历任皇帝继位都颇费周折, 元成宗铁穆耳 也不例外 。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1307),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次孙。要知道,蒙古人并没有立嫡以长的传统,更别说一个嫡次孙了。每位皇帝去世后,即使真有遗旨,也不完全以之为凭,还往往要经过“忽里勒台”这种奴隶制“民主”过程才能生效。所以说铁穆耳能继承皇位,那也是经历不少风雨的。
我们就来看看,忽必烈去世时,他的那些儿孙们在干啥。
1、忽必烈的儿子们
大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正月,元世祖忽必烈病逝。忽必烈在史书上上记载的有十个儿子,但是元朝 历史 是在太少。
长子,孛儿只斤·朵儿只。史书上说他是木华黎六世孙,脱脱之子。也就是说朵儿只是过继的,他没有继位的资格;
二子,孛儿只斤·真金。他是忽必烈的嫡长子,忽必烈是有一定汉化的皇帝,对于嫡长子是很重视的,真金30岁是被封为皇太子,理论上是合法的继承人,可惜老爹太能活了,真金在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就去世了;
三子,孛儿只斤·忙哥剌,死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比真金还早;
四子,孛儿只斤·那木罕,真金同母弟,真金死后,他就是嫡长子了,但这人不太争气,他拥兵北去与北边诸宗王打仗时,被手下人给出卖了。在蒙古,不能打仗的怎能继承皇位?
五子,孛儿只斤·忽哥赤,封云南王,至元八年(1271年)去世;
六子,孛儿只斤·爱牙赤,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去世;
七子,孛儿只斤·奥都赤,封西平王,这位皇子倒是颇有实力,不过他的生平似乎一直在外征战,远离政治中心。元贞二年(1296年) 去世。
八子,孛儿只斤·阔阔出,封宁王,自己实力不强,所以他是铁穆耳的支持者;
九子,孛儿只斤·脱欢,封镇南王,他在南征的时候,损兵折将,忽必烈认为其丧师辱国,命他终身不许入觐,脱欢早就丧失了继位可能,大德五年(1301年)去世;
十子,孛儿只斤·忽都鲁帖木儿, 历史 记载太少了,鉴于他在皇庆元年(1312年)才有自己的食邑,推测忽必烈去世时,年纪太小,基本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忽必烈的儿子们多数都死在他前面,活着的基本也没啥实力。
2、嫡孙之间的竞争
真金有三子,分别是甘麻剌、答剌麻八剌以及铁穆耳。其中答剌麻八剌在至元二十九年去世。那么,在忽必烈去世后,只有甘麻剌和铁穆耳是嫡孙,而且甘麻剌还是嫡长孙。竞争就在两人之间展开。
孛儿只斤·甘麻剌(1263-1302),自小由忽必烈皇后察必抚养长大,封晋王,长期在漠北任方面主帅。忽必烈专门为甘麻剌专立设置“内史府”,似乎是倾向把这位孙子当接班人来培养。
但甘麻剌的母亲、真金太子妃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可不这么认为,她更喜欢幼子铁穆耳。铁穆耳文才武略都不错,曾统军平灭北部诸王乞丹的叛乱。
1293年,既至元三十年,也就是忽必烈去世的前一年, 忽必烈正式册封孙子铁穆耳为 皇太子,授与他 “皇太子宝玺”,并派宠臣玉昔帖木儿辅佐铁穆耳,坐镇北境,以防甘麻剌叛乱。
铁穆耳就这样成为新皇帝了吗?
3、尔虞我诈的斗争
大元皇帝必须由参加忽勒台的诸王、贵戚的推选才能正式继位。关于忽必烈生前给与铁穆耳的名分确定,其实 历史 上也有怀疑,当时的忽必烈其实身体已经不佳,不能署理国政了,当时有不忽木、伯颜与月鲁那颜三位大臣一直在忽必烈身边,真正能够左右皇帝继位的,这三个人首当其冲。
那么为何选择铁穆耳呢?因为其母阔阔真支持啊。在蒙古,女人的地位是很高的,整个蒙古帝国史上就有好几位主政的女性,而甘麻剌和铁穆耳是同母的,所以阔阔真的意见就非常重要,毕竟谁愿意得罪这个未来的皇太后呢。汉人传统是立长,但蒙古人更喜欢幼子守业。
当时甘麻剌也准备来争夺皇位,但诸位大臣,尤其是自己的母亲都支持弟弟,他也不好说什么了,甘麻剌此后一直镇守漠北,不回大都。
有趣的是,风水轮流转。公元1323年,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刺杀,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登基称帝,是为元泰定帝。第二年,泰定帝追尊其父亲甘麻剌为皇帝,为甘麻剌上庙号显宗,甘麻剌在去世十多年后也成了皇帝。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孙,名字全称孛儿只斤忽必烈,成吉思汗儿子拖雷正妻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蒙古政权元朝的创始皇帝,他也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1251年7月1日,忽必烈长兄蒙哥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是为元宪宗,因为忽必烈在蒙哥的同母弟中“最长且贤”,蒙哥即位后不久即任命忽必烈负责总领漠南汉地事务。
忽必烈在这段时间内任用了大批汉族幕僚和儒士,如刘秉忠、许衡、姚枢、郝经、张文谦、窦默、赵璧等等,并提出了“行汉法”的主张。儒士元好问和张德辉还请求忽必烈接受“儒教大宗师”的称号,忽必烈悦而受之。忽必烈尊崇儒学,“圣度优宏,开白炳烺,好儒术,喜衣冠,崇礼让。
那么真金太子为什么没有继位呢?是因为他死了,他并不是死于他人之手,而是在被忽必烈怒斥过后,忧郁成疾,病逝而死,死的时候只有43岁。事情起因是因为忽必烈年事已高,而真金太子当时有很多的拥护者,几位汉族官僚想直接逼忽必烈退位。
于是给了他一封奏报,让他把位置传给太子,而真金太子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急忙让汉族官员把奏报藏起来,不要让忽必烈看到,忽必烈自然是没有发现的,不过却被另外一个派系的人给知道了,于是就告诉了忽必烈这件事情。
忽必烈在得知这件事情之后,可以说是龙颜大怒,于是对着官员和真金太子就怒骂说,你们难道没罪吗?当时的汉族官员接着就认罪了。而后来忽必烈接着又对他们说,如果要杀,我也要先把你们这群腐儒给杀掉。真金太子就因为忽必烈这句话,最后郁郁而死。就这样忽必烈的子孙都想获得机会,于是乎忽必烈的皇次孙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在无意中获得了先机。
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由于父亲在世时,时常跟在他身边,于是乎渐渐的,得到了忽必烈的宠爱。并且,在他十四五岁的时候,赐给了他一位侍女。随后又娶了济宁忠武王的曾孙女。在皇太子死后,忽必烈很伤心,并没有提出立皇太子和皇太孙的话。
元成宗铁穆耳元朝第二位皇帝,忽必烈的孙子,皇太子真金的第三子,母弘吉剌氏伯蓝也怯赤,又名阔阔真。至元二年(1265)生,十年,忽必烈立真金为皇太子,二十二年真金死后,忽必烈一直未确定继承人。至元末,铁穆耳受命平乃颜余党合丹。
三十年,统军镇守漠北,受皇太子宝。三十一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并未有关于传位记载。四月,蒙古诸王贵族召开选举皇帝的忽里台于上都。会上,铁穆耳与长兄晋王甘麻剌为继承皇位竞争激烈。由于其母阔阔真可敦与权臣伯颜、玉昔帖木儿等的支持,铁穆耳继帝位。
元皇陵没有下落,元朝皇帝有11位(不算追尊),分别是忽必烈、铁穆耳、海山、爱育黎拔力八达、硕德八剌、也孙铁木儿、阿速吉八 、和世?、图帖睦尔、懿璘质班、妥欢帖睦尔。
一、元皇陵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数秦始皇为最侈,穷天下之力,倾天下之财,尽后宫之女而为之,高耸的陵冢数十里远即可看到,墓内还建筑各式宫殿,陈列各色奇珍异宝,汉、唐、宋、明、清诸帝陵也极为奢华。
唯独元朝的皇陵至今仍是一个谜,虽然在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草原上的伊金霍洛有一个成吉思汗陵,但那仅是后人设的一个祭祀之地;真正掩埋遗体的陵寝究竟在何处?至今仍无法弄清。
由于蒙古民族的安葬习俗和保密传统,要考察清楚元朝帝王葬地的确切地点便成为十分困难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地名、地貌的变化,语言翻译的局限,使元朝皇陵的地点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二、元朝君主
1、忽必烈
孛儿只斤·忽必烈(1215年—1294年),即元世祖,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监国托雷第四子,元宪宗蒙哥弟。大蒙古国的末代可汗,同时也是元朝的开国皇帝。蒙古尊号“薛禅汗”。
1251年,蒙哥任忽必烈为总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南驻爪忽都之地。他先后任汉族儒士整饬邢州吏治,立经略司于汴梁,整顿河南(今洛阳)军政,并屯田唐、邓,收到积极效果。
1253年,受京兆(今陕西西安)封地。同年,忽必烈受命与大将兀良合台远征云南,灭大理国。1258年蒙哥兴师伐南宋,授命忽必烈代总东路军。
1259年9月,蒙哥在合州前线病逝。1260年3月,忽必烈在部分诸王的推戴下,即汗位于开平,建元中统。忽必烈以汉地丰富的人力、物力为依托,出兵击败阿里不哥。
1271年(至元八年),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确定以大都为首都。1274年(至元十一年),命伯颜大举伐宋。
1279年(至元十六年)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
统一全国后,忽必烈重用回回人阿合马。阿合马从中统初便主管中央财政,多方搜刮,权势日重。后阿合马独擅朝政。1282年(至元十九年),大都发生了王著、高和尚刺杀阿合马事件。
此后,忽必烈又先后任卢世荣、桑哥专理财政,都以失败告终。同期,忽必烈接连派遣军队远征日本、安南、占城、缅甸与爪哇,都遭到失败。但抗击海都、笃哇等西北诸王的侵扰和平服东北诸王乃颜叛乱,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1294年(至元三十一年),忽必烈病逝,庙号世祖。
2、铁穆耳
孛儿只斤·铁穆耳(1265年10月15日—1307年2月10日),即元成宗(1295年-1307年在位),元朝的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母徽仁裕圣皇后弘吉烈氏。
至元三十年(1293年)封皇太孙,总兵镇守漠北。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在其母阔阔真与大臣伯颜等人的支持下即皇帝位于上都大安阁。
元成宗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同时,发兵击败西北叛王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名义上成为其它汗国的宗主,四大汗国一致承认元朝皇帝是成吉思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
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中统钞迅速贬值。曾发兵征讨八百媳妇(在今泰国北部),引起云南、贵州地区动乱。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鲁罕和色目人大臣,朝政日渐衰败。
大德十一年(1307年)驾崩,后继无人,埋下了元朝中期皇位争夺战的隐患。元成宗在位十三年,庙号成宗,谥号钦明广孝皇帝。蒙古汗号完泽笃可汗。
3、海山
孛儿只斤·海山(1281年—1311年),元朝第三任皇帝,蒙古帝国第七任大汗(1307年—1311年在位)。
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裕宗真金之孙、顺宗答剌麻八剌之子、成宗铁穆耳之侄。母亲是昭献元圣皇后答己,弟弟是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
海山早年在宫中受过一定程度的儒学教育,1299年受命出镇漠北,平息海都之乱。1304年被封为怀宁王。
1307年元成宗无嗣而崩,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大都发动政变,除掉了成宗皇后伯岳吾·卜鲁罕及她试图拥立的安西王阿难答,海山则自漠北率军南下,取得皇位继承权,并登基于上都。作为报酬,他册封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
海山在位不足四年,却实施了许多改革。他标榜“溥从宽大”,大范围地封官赏赐,在中书省外另立尚书省,兴建元中都,推行理财政策,发行“至大银钞”和“至大通宝”,强化海运、增课赋税。
文化上,在崇信藏传佛教的同时延续宗教自由政策,并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1311年初,海山驾崩于大都,皇太子爱育黎拔力八达继位,海山的所有改革措施未收成效便戛然而止。
海山去世后,庙号武宗,谥号仁惠宣孝皇帝。蒙古汗号是曲律汗。
4、爱育黎拔力八达
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1285年4月9日—1320年3月1日),即元仁宗(1311年4月7日—1320年3月1日在位),元朝第四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八位大汗。元武宗海山之弟,元英宗硕德八剌之父。
元仁宗早年从太常少卿李孟学习儒家典籍。大德九年(1305年),出居怀州,后助其兄海山登基。元武宗即位后封他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于武宗死时嗣位,年号皇庆和延祐。
元仁宗在位期间,大力进行改革,进用汉族文臣,减裁冗员,整顿朝政,实行科举制度,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复兴元朝。在位九年,死后并未传位武宗之子和世瓎,而是传位其子元英宗硕德八剌。
元仁宗在位九年,庙号仁宗,谥号圣文钦孝皇帝,汗号“普颜笃可汗”。
5、硕德八剌
孛儿只斤·硕德八剌(1303年2月22日—1323年9月4日),即元英宗(1320年—1323年在位),蒙古族,元朝第五位皇帝,蒙古帝国第九位大汗。元仁宗嫡子。
大德七年(1303年)出生,延祐三年(1316年)立为皇太子,延祐七年(1320年)三月即位,时年17岁,次年改元“至治”。
元英宗自幼受儒学熏陶,登基后推行“以儒治国”政策,元英宗亲政后进行改革,并实施了一些新政,比如裁减冗官,监督官员不法行为,颁布新法律,采用“助役法”以减轻人民的差役负担,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十九日颁布了《大元通制》。史称“至治改革”。
元英宗的新政使得元朝国势大有起色,但新政却触及到了蒙古保守贵族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不满。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拜住自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东)北返大都(今北京),途中驻营于南坡店(上都西南三十里)被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在位四年,享年二十岁,庙号英宗,谥号睿圣文孝皇帝,蒙古语称号格坚皇帝。
——元朝皇陵何处觅?
——元朝君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6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邱处机曾多次劝谏成吉思汗戒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