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长城高度甚至不足三四米,长城真的能防住外族入侵吗

众妙之门 2023-06-13 13:21:08

古代长城高度甚至不足三四米,长城真的能防住外族入侵吗

还不知道:古代长城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长城的城墙好多地方别说十米,也就三四米高。长城的城墙并不是长城作用的全部,城墙只是多功能、多用途的整体防御体系中的一环。整个长城由城墙、城堡、壕沟、隘口、关城、烽火台等一系列功能单位构成。长城具备屯兵、防御、预警、屯田、运兵、物资转运等多项功能。

且看长城修筑的特点:

有的地方很低矮,甚至不足三四米,这种城墙多在崇山峻岭的地方。在山岭上不方便修筑城墙,有些地段甚至直接劈山为墙、或者直接挖开壕沟代替城墙。

有的地方很高大结实,甚至有超过14米。这种城墙多在平原地带和重要的关口,还要配合高大的关城和城堡。总之,长城的修筑的防御思路,一方面是靠城墙,一方面是巧妙利用地形。

长城也不是一次性修筑好的。自从西周开始,到春秋战国时,北部的各诸侯国基本也都修长城。秦始皇统一国家后,将之前各国长城连接起来,万里长城的模样才基本成型。

再说说长城的功能:

其一,防御游牧民族骑兵的袭扰,这是最重要的功能。游牧民族南下,不是随便找个地方就冲。受地形、水源影响,历史上的匈奴、鲜卑、蒙古南下的时候,都是有几条固定路线的。

在必经之路上设置雄关险隘,就是防御的重中之重。于是有了,长城八大雄关。在明朝之前,八大雄关中雁门关、娘子关历来是战争多发地带。而后金努尔哈赤崛起以后,靠东面的山海关成为明朝最重要的雄关。

所以说,长城的城墙高度,在该高的地方高,在崇山峻岭中就没必要修很高了。毕竟游牧骑兵不会背着马,玩爬山活动吧。

其二,长城的关城和堡垒,还有屯兵驻军、屯田、屯物资的重要作用。

像明朝九大边镇,基本都是依托长城堡垒,形成了完成生活设施的城池。在战时,进可攻退可守,除了防御敌人进攻,还可以,作为进攻时的前进基地。在和平年代,一方面做驻守边疆,一方面屯田务农搞生产。

其三,长城的烽火台预警,也是长城守卫防御的重要功能,只要敌人路过长城沿线,烽火台就可以传递警报信息。另外,长城的上面修的比较平整,也可以作为运兵通道。

西汉汉武帝时期,在内蒙修筑了居延要塞和烽火台,为后续的稳定河西立下汗马功劳。

长城是为抵御外敌进攻,历史上它是否起到抗敌入侵的作用?

对于长城,相信所有人都不陌生,十几年前,我也去北京旅游,也有幸看到了长城的威武雄壮,坚固而连绵不断,我真的很佩服古人的智慧毅力,这万里长城,要花多少人心力财力才能够完成,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一大奇迹,不由得我对长城的神秘充满了好奇。

长城修筑的最初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之后经历春秋战国直至秦统一六国,始皇帝开始将六国各自长城加以连接和修缮,有万里长城之说。那为什么要建立长城呢?前文说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本来之间就战火不断,西北一些游牧民族屡屡深入内地抢掠,这些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有大多数是骑兵,到处东抢西掠,抢的着就抢抢不着就跑,各国是防不胜防。无奈之下各国在只能在西北边境建造古城墙,烽火台,这样这些城墙至少可以迟滞游牧民族的突击,减少人员物质损失。

说穿了,当时的城墙及烽火台,无非就两个作用,其一,抵御游牧民族突袭,其二,各烽火台可以给各国传递消息。

或许,现在有很多人说,长城的建造对抵御外族侵扰,并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意义,也就是说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的万里长城基本没有什么大的作用。确实,自古以来,以长城作为天险,成功抵御外族的战例少之又少,但是实际上,长城建造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军事预警作用,大家都知道,长城每隔一段,都会有个烽火台,烽火台什么作用?一旦发现敌军,立马点燃烽火,放出滚滚狼烟,看到狼烟后可以立马做出回应抵御,如果没有这道屏障,怕是游牧骑兵都到了眼前了,所有人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了。

其二:防御作用,依山而建的长城,城高山势险峻,对阻滞骑兵有奇效,游牧民族大规模进兵是不太可能的,要想深入必须估计各关隘关口,给游牧骑兵增加了很多麻烦,而且各处烽火台都四处连接互相呼应,使游牧民族失去了机动性的作用。

由此可见,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就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其实长城最主要的还只是防御和预警作用,一旦预警可以使关内有足够的时间派兵抵御和组织百姓撤离。

文:唯恋无名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长城仅数米之高,到底防住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不是被夸大了?

“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在中华文化中占据一个相当高的位置,被称作是一条盘踞在华夏大地的长龙,堪称中国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当年秦始皇耗费了巨大的人力与物力,修建了这条令人瞩目的建筑,为捍卫中原地区的稳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当后人在细数秦始皇的过错时,曾提到他横征暴敛,修建了秦始皇陵、阿房宫、万里长城等建筑,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导致天下苦秦久矣,最终导致了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天下英雄群起而攻之,秦二世而亡。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统一文字、度量衡、划分州县等措施,可事实证明,秦始皇陵成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万里长城曾庇护中原地区几千年,统一的文字、州县的划分我们使用到今天,秦始皇除了暴虐之外,他的头脑非常清晰,在他有限的生命里,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足以震古烁今的大手笔。

万里长城曾作为秦始皇主抓的项目之一,被认为维护中原稳定的一道屏障,这么多年来,长城到底防住了什么?他的作用是不是被夸大了呢?

秦始皇为何要修建万里长城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对抗持续了几千年,当年赵国、燕国等诸侯国除了要应对其余诸侯国外,另一个任务便是防备北方的游牧民族。当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创下了大秦帝国,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若要求得帝国的安宁,北部的匈奴问题就要得到彻底的解决。

于是秦始皇集全国之力,命蒙恬率领30万军队北击匈奴,秦虎狼之师吊打匈奴,打的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马。为了进一步巩固战果,秦始皇命人将原来的赵国长城连接起来,修筑了秦长城,用以维护中原地区的安宁。

打个比喻,中原地区好比是一处庭院,四周没有围墙,看家就变得比较难,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也比较大,但一旦修筑上围墙,就变得容易得多了。长城的作用也在于此,依托天险而建的长城充当了中原围墙的作用,将游牧民族的战马放在了城墙之外。

除此之外,统治者还可以依托长城构建自己的防御体系,城内几十公里的地区均可以驻扎军队,而不用担心匈奴人的突然袭击,因为战马不可能爬上城墙。他们只需要在长城宽广的城道上面,做好巡逻,配合好狼烟报告敌情,周边驻扎的部队便可以根据敌情作出有效的支援,游牧民族骑兵的机动性便没办法再发挥出来,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掠夺战略便无法得到有效的实施。

不足十米的长城为何成了游牧民族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其实作为北方的游牧民族,被一道墙阻挡住多少会心有不甘,越墙而过为何不可?了解历史的都知道,长城也并不是万能的,它所能抵挡的仅仅是轻骑兵小队的袭扰,没有攻城器械的帮助,想要跨过士兵防守的城墙简直难上加难。

城头的防守士兵,可能仅仅几个人,依靠弓箭便可以抵挡住一个骑兵小队,守住是完全没有问题,假如对方人多,采取强攻的战术,防守的士兵分分钟点燃烽火台,支援军队借助宽广的城墙通道,支援很快便到。即便是对方能侥幸攻破城墙,他们也不敢深入抢夺,一旦被关在城墙之内,便再也没有出去的机会了,这种恐惧是他们发自内心的。

当大军来临,在绝对的实力面前,长城也无法阻挡大军的脚步。蒙元的骑兵依旧攻破了宋朝的防守,在此之前,金人也曾南下俘虏了宋徽宗父子,靖康之耻成了宋人抹不掉的伤痛。而满清为了入关也可谓是费尽周折,要不是吴三桂吃里爬外,将清兵引进来,清兵那八旗子弟哪怕是配上红衣大炮也得再折腾几十年估计才有可能进入中原。

欧洲成了游牧民族掠夺的新对象冬季一到,缺吃少穿的游牧民族骑兵就只能是另外想办法了,他们将眼光瞄准了西部的欧洲地区,给欧洲人带来了极大的麻烦,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是谁都不想招惹的劲敌。西方学者将这笔帐全部算到了长城的头上。内亚学权威巴菲尔德教授就曾说:“秦始皇修筑长城,使游牧帝国不得不将关注点放在曾经不屑一顾的欧洲诸国身上,从而引发了一轮又一轮的侵略之潮。”

其实也没有办法,自身实力不强必然会遭到入侵,为了求生存他们也没有办法。毕竟欧洲在当时没有魄力再修筑一条万里长城,可他们却对于秦始皇耿耿于怀,认为秦始皇的“大手笔”导致他们承受了本不该他们承受的苦难。

后记长城为保护中原地区免受侵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城是否真的防御住了游牧民族呢?

长城堪称世界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攻城,它依据山势地形,把沿线的隘口、关城和军事枢纽连成一线,组成了华夏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全面防线。世界上的长城不少,但与中国长城比起来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因此,英文中Great Wall就特指中国长城,地位可见一斑。修长城的目的是防御游牧民族,这一点毋庸置疑。游牧民族机动能力非常强,没修长城之前,游牧民族常常掠夺农耕文明,西周甚至都是被游牧民族灭掉的。但仔细想一下,有了长城以后,游牧民族该怎么入侵还是怎么入侵,长城的防御成绩似乎没有那么好呀!


▲传统印象中,长城都是地处险要,且又高又宽


▲实际上大部分长城很矮,而且是土制的,翻过去并不难


▲更有长城年久失修,仅有烽火台依旧矗立

长城是否真的防御住了游牧民族呢?中国古代自战国开始修筑长城,秦统一六国以后,便把长城连到了一起,到了汉朝,长城总长超过了1万千米,此后各朝代陆续修长城,其中明朝修的最多,据考证明朝补修了8851.8千米的长城,将长城总长度增加到了2.1万公里。然而明朝也是被游牧民族入侵最多的朝代,除了早期常遇春、朱棣北征战绩优秀,还没进入朝代中期,蒙古等地的残余势力就开始南下了。西北防线连年吃紧,明长城如同摆设一般,蒙古人、也先、伯颜帖木儿,尤其是也先,土木堡一战直接把皇帝抓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不把长城放在眼里。在与后金的作战中,皇太极更是视长城若无物,崇祯十一年,他绕过关宁防线,从蒙古翻长城进来,硬是围着北京转了一圈,还顺道打下了高阳,在家养老的孙承宗战败自缢。可见关宁锦防线能防住清军,长城是防不住的。


▲关宁锦防线驻军十万多,这才是正确的固守方式


▲关宁防线守军使用大炮对付清军

长城为什么防不住游牧民族?原因很简单,长城太长了。在长城的防御上,首先做不到隔个三五米放一个大头兵,隔三五十米都不行,只能在每个关隘或者烽火台放一点士兵,大队人马还是在军事城关里驻扎。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北京附近的长城不同,西北地区没那么多砖,长城都是夯土制成,而且非常低矮,游牧民族很容易就破坏或者翻过去。长城的真正用法是阻击,而不是固防。不同于关宁防线,长城根本不惧少数民族翻过来,游牧民族大队人马翻长城势必会异常缓慢,待到他们翻过去之后,长城的烽火台就会预报此处有人入侵。这个时候军队出动围剿,游牧民族是跑不掉的。因此长城是威慑,长城在,游牧民族就做不到来去自如,因此不敢大规模入侵。


▲长城的作战方式不是固守,而是通风报信

▲游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决定他们必须不断迁徙,因此他们无法夺取长城固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