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定边是元末第一猛将,世言:论勇猛天下无出其右者。他和陈友谅是交情很好的发小,所以理所当然的加入陈友谅阵营。陈友谅此人生性多疑,唯独对张定边十分信任。
成王败寇,陈友谅与朱元璋争天下失败,对于他的记载自然就要少一些。而张定边这种远不输常遇春、徐达的将帅,则更不为人所熟知。
不过他敢号称元末第一猛将,肯定是有两把刷子的。在陈友谅和朱元璋相争的最重要的战役鄱阳湖大战中,张定边的举动让朱陈两方都十分震惊。
陈友谅举全国兵力,想要与朱元璋在鄱阳湖进行决战。两军相对,战局一时间僵持不下。就在这个时候,张定边率了三艘船从陈友谅部划出。
陈友谅和朱元璋两边的士兵,都没有把这当回事儿,就只以为张定边是惯例出来巡军的。但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突然出现,只见包括张定边乘坐的三艘战船突然加速,犹如一把利箭直向朱元璋部冲去。
不管是陈友谅部还是朱元璋部都惊呆了,谁也不明白张定边如此行事是为什么。等到三艘战船冲到中军,才明白张定边直奔朱元璋而去,想在万军之中取朱元璋项上人头。
朱元璋己方部将领反应过来,连忙奔来阻拦。而张定边气势丝毫不减,持剑站在船头,凌然而对。他所率领的士兵也被张定边感染,勇猛杀敌,丝毫不退。
就这样张定边气贯长虹,连斩朱元璋方韩成、陈兆先、宋贵等多名大将,犹如龙腾虎跃般逼退朱军,生生将朱元璋水军冲成两半。
劈开前面的阻拦物,朱元璋所乘主舰终于露了出来。眼见张定边气焰滔天的杀来,朱元璋也有些慌了,连忙命人转舵躲避。
可能是因为受到惊吓,舵手转舵太急,不仅没有让船只顺利躲避,还使得船只搁浅。船只无法移动,朱元璋就像是砧板上的肉一样,只等张定边这把利刃宰割。
危急之时,还是常遇春站出来力挽狂澜。他让军士指明张定边位置,弯弓搭箭,一箭飞出,竟然正中迅速移动中的张定边。
张定边受伤,无法指挥,想要继续夺取朱元璋项上人头已是不可。于是只能下令退回,就拖着受伤的身体,张定边尚能带人成功从朱元璋部包围圈中退出来,足见其威猛。
如果不是有常遇春,如果再快那么一些,以张定边的武力定能取朱元璋项上人头。那么日后的江山可能就不姓朱,而要改姓陈了。
我们都知道鄱阳湖大战,以陈友谅的大败而告终。此后陈友谅一部势力受损,陈友谅因此而死,更是直接走向崩灭。
张定边护着带着陈友谅尸体,护着陈友谅之子陈理逃脱,来到武昌,立陈理为新帝。张定边原本想站定武昌,再凭此发展,哪知道运气不好,朱元璋带部迅速围困武昌。张定边这边苦守坚持,那边陈理却受胡美之诱献城出降。
张定边失望之下,率兵突围,此后心灰意冷,隐于山林,遁入空门,自号沐讲禅师。而跟随他一起突围的部将们,也一起削发为僧,潜心礼佛,不理俗世。据说他带着先后垦殖禅田50多亩,以桑麻蔬果植之,既能自给,亦可周给贫者。
实际上这个人叫做张定边,张定边本身和陈友谅乃是结拜兄弟,而且后来也是在陈友谅的手下做事,算是陈友谅手下的一个勇猛之将。张定边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枪,长大了以后也是非常的义气,经常会替自己的一些朋友打抱不平。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整个朝廷可以说是非常的腐朽,而且百姓的日子也是非常的苦,各种苛捐杂税也是相当的多,于是在这个时候张定边还有陈友亮以及张必达几个人就结拜为异姓兄弟,并且一起带兵起义,兄弟三人准备在这乱世之中干出一番事业。后来湖北的红巾军领袖徐寿辉就派遣自己的大将倪文辉占了沔阳城 ,此时张定边兄弟三个人便来投奔倪文辉,从此以后他们三个人就成为了红巾军,后来由于陈友谅等人作战非常的勇猛,也是深得倪文辉的信任,最后陈友谅也是成为了能够单独领兵作战的元帅,而张定边以及张必达两个人则是成为了陈友谅手下的大将。
在这之后,倪文辉也是想要干掉徐寿辉,但可惜的是没有成功,于是就来投奔自己曾经的下属陈友谅,可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剧情反转的实在是太快,陈友谅直接又干掉了倪文辉到徐寿辉那边去邀功,就这样陈友谅接收了倪文辉所有的地盘以及兵马,后来也是成为了最大的一个割据势力,再后来陈友谅自己也是直接干掉了徐寿辉登基称帝。在陈友谅称帝以后张定边成为了太尉。
在这之后,陈友谅就一直和朱元璋的大军在对峙着,双方一直都是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不过一开始的时候,陈友谅确实是占据着很大的优势,兵马特别的多,地盘也是特别的广,在最后的一次决战当中,张定边就差一点取了朱元璋的首级,但可惜的是最终还是朱元璋夺得了天下。
张定边被称为是元末第一猛将,他差点就将朱元璋击败。张定边渔家出身,身材魁梧精通兵法,论勇猛天下无人能与之匹敌。张定边和陈友谅是结拜兄弟,陈友谅起义后张定边成了他的重要帮手,征讨两江攻无不克。朱元璋身边也有很多出色的大将,但和张定边相比较似乎都逊色了不少,张定边曾献计差点将朱元璋缉拿。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这著名一战,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草根出身,能创立大明王朝,与他手下的一帮文臣武将有很大的关系。也正是因为有常遇春、徐达、蓝玉这样的大将,朱元璋才能在乱世中称雄。很多人说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但与陈友谅手下的这位第一战将相比,徐达就有些弱了。此人是谁呢?他就是被誉为?元末第一猛将?的张定边。
张定边与陈友谅一样,都出身渔家,所以两人在相遇后便惺惺相惜。张定边身材魁梧,又能文能武,再加上平时急公好义,好打抱不平,所以在乡里有着不错的名声。后来在湖北黄蓬镇与陈友谅、张必先相遇后,张定边便与二人结拜为兄弟,风雨同舟,不离不弃。从陈友谅起义,到他定都武昌、转战荆楚,张定边都誓死相随,且领军出征、攻无不克。
其实早在康茂才向陈友谅诈降时,张定边便劝说过陈友谅此人不可信。但陈友谅求胜心切,不听张定边的,结果导致江东桥惨败。在石灰山战败后,陈友谅不考虑大敌当前,整军备战,而是急于在采石五通庙登基称帝。张定边进行哭谏都无济于事,只能分兵攻打安庆。陈友谅称帝后退守九江,因贪图享乐疏于防守,所以导致朱元璋的军队到达九江西门才发现。幸亏张定边带军从安庆撤回,拼死护卫陈友谅,他才得以脱险,夜走武昌。
陈友谅被朱元璋摆了一道,决定报仇雪恨,倾全国之力打造了许多巨型战舰,率军60万攻打南昌。张定边献计:应兵分两路,一路直捣南京,一路兵围南昌,如此方可使朱元璋首尾不能相顾。但陈友谅相信了南昌守将朱元璋侄儿朱文正的降城之约,率60万大军围了南昌城85天还没攻下,直到朱元璋引军来援。当鄱阳湖之战双方陷入僵局时,张定边率领他的三艘战船直冲朱元璋。朱元璋吓得慌忙后退,结果在这个时候,船还意外搁浅了。
朱元璋的护卫看张定边杀来,急忙用30艘船挡住张定边去路。结果张定边却越战越勇,杀出重围,还先后斩杀了朱元璋好几员大将。就在朱元璋心灰意冷,打算束手就擒时,常遇春临危不乱,张弓搭箭射中了张定边。张定边负伤后无力指挥战斗,退出了朱元璋水军。后来陈友谅被杀,张定边不愿做朱元璋降将,出家为僧。
元末第一猛将是徐达吗?是常遇春吗?是蓝玉吗?都不是!那是谁呢?小姐姐认为,朱元璋若得此人,必能提前五年建立大明。然而,在历史中这个第一猛将不仅没有让朱元璋提前五年称帝,反而差点要了朱元璋的命。因为他是朱元璋的死对头陈友谅的头号大将——张定边。那么,元末明初谁又是第一幸运的人呢?不是徐达,不是汤和,不是刘伯温,而是张定边!
张定边到底有多厉害?
第一、堪比关羽的擒“王”术
张定边智勇双全,攻城略地,战无不胜。可惜张定边的把兄弟陈友谅一意孤行,不听张定边劝告,以至于打败仗。而陈友谅被打败后,张定边又全力奋战,保他全身而退。
张定边最神勇无敌的一次,当属万军之中欲取朱元璋首级。1363年,鄱阳湖大战。陈友谅以60万大军压境,朱元璋以20万军队扼守湖口,战争一开始双方就打的很惨烈。张定边想着一劳永逸地解决朱元璋,带船三艘,以挖心之术,横冲直闯。张定边堪称当年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韩成、宋贵、陈兆先等人率三十艘将船围堵,张定边连杀数将突围,直接向朱元璋的帅船疾驰。朱元璋见张定边如此骁勇,慌忙调头,不幸搁浅。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常遇春一箭击中张定边。负伤的张定边面对朱元璋新来的护船,决定撤退。一时间,在廖永忠等人的追赶下,张定边身中百箭,且边战边退,竟然全身而退。
《湖广总志·张定边传》里就曾记载了,”定边身披百矢,犹冒死黑夜驾小舟,载陈友谅之尸,护谅之子陈理。奔武昌,立理为帝。”友谅枭将张定边奋前欲犯上舟,舟适胶浅,遇春从旁射中定边,定边舟始却。通海来援,舟骤进水涌,上舟遂脱。永忠随以飞舸追定边,定边走,身被百余矢。《实录》纪戊子之战,张定边直犯御舟,中矢百余而走。第二、花甲之年秒杀老虎超武松。
张定边真是幸运,中百箭安然无恙,原因除去勇猛之外,还有铠甲护体。而陈友谅就倒霉了,本来走出船仓视察战况,结果竟然被流箭穿脑,当场毙命。陈友谅去世后,陈部一蹶不振,陈理被朱元璋俘虏送到了朝鲜半岛。
张定边见朱元璋称帝,争雄无望,又不愿辜负自己的把兄弟,就改名换姓,到了寺庙当了和尚。走起了朱元璋曾经走过的路。根据他后世子孙王炳南推断,张定边改为王姓,子孙后代从此姓王。张定边平时研究草药,治病救人,时不时的还云游四方。
武松打虎只是一个传说,而且也就是个传说,还是在年轻力壮喝醉之后,壮胆打死老虎的传说。而张定边以59岁的高龄打死老虎,却是有据可查的。1377年十月廿三日晨,已经化名王氏高僧的张定边上山打了老虎。其实,他本来是在山上练习武功,正当习武最惬意之时。猛然间发现一头猛虎。这只猛虎飞扑而来,只见张定边闪跳于老虎右侧。说时迟,那时快,扭身向老虎脑袋叉去。但见那老虎大吼一声,脑浆迸裂,鲜血满地,瘫卧在地。
张定边有多幸运?
有句话说,“报复敌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比他过得更好”。小姐姐认为,报复敌人最好的方法除了比敌人过得更好外,还有一个就是比敌人活得更久。张定边1318年出生,比朱元璋大10岁,1417年去世,比朱元璋多活了19年,累计算下来他比朱元璋多活了29年,熬死了朱元璋的儿子和孙子。
前边说了张定边挨了百箭几乎没什么事儿,而他的老领导铁哥们陈友谅一箭毙命。如果当年张定边跟着朱元璋干,荣华富贵是能享受,但也绝对会死在朱元璋前面,甚至会被灭门,李善长就是个证据。就这点而言,张定边无疑是幸运的。
小姐姐认为,元末明初第一勇将而又第一幸运的人是张定边。对此,您怎么看呢?
立身在世,我们总有许多的愿望,比如希望有一个好的外型,人们总是花无数的心力在外表上,这个愿望的力量可以带动几个行业。帅哥美女的称呼烂大街,听到的人还是心花怒放。
我们还希望什么呢,学习好,身体好,最奢侈的愿望就是自己是一个武林高手,这是多少少年曾经的梦啊。
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个人,他身材高大,长髯飘胸,容貌英俊明朗,至于气质吗,想想,一个学霸级的博学者,拥有一身的好武艺,那是什么样的气质。
好像所有的美好都集于一身了,然而,他的人生,并不美丽。
他叫张定边,本是渔家儿郎,十几岁时就与陈友谅、张必先义结金兰。后来陈友谅起义称帝,历经无数战斗,张定边都是他的左右臂膀,立下了赫赫战功。但随着成功的到来,陈友谅性格中的缺点越来越显露出来,他的狂妄自大,愚蠢固执让他越行越远,张定边屡劝不听,最后陈友谅被迫与朱元璋展开鄱阳湖大战。
这可以说是一场一战定乾坤的大战,张定边曾经试图力挽狂澜,他只船闯入敌阵,试图擒拿朱元璋,让敌阵大乱,可惜朱元璋这边人多势众,也不乏能人猛将,其中一个叫常遇春的就射中了张定边的额头,张定边只能指挥撤退,身上带回来一百多只箭。这一场惊吓几乎成了朱元璋以后的梦魇。
张定边身体素质之好超越常人,负此重伤,第二天居然又精神抖擞的上到战场,在场之人都惊为天人。
然而,一个将军的英勇挡不住一个自以为自己是王者的愚蠢。陈友谅不断不错,战争失利,内部矛盾不断。最后甚至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焦躁绝望的陈友谅最后死在流矢之下,大厦将倾,张定边又只身闯敌巢, 救出了幼主陈理,当然,他的身体又带了一百多支箭。
幼主称帝,大汉不灭,这都是张定边的功劳。
可是,他这份拼死立下的功劳,却挡不住历史的脚步。鄱阳湖之战已将局势定格,其他各路势力都是风中残云,这其中也包括了大创之后的大汉。
但有吞吐天地之势的张定边不是轻易放弃的人,就是另一个结拜兄弟被绑缚城下,让他感觉到越来越深的绝望时,他也没有放弃,依然英勇无畏的战斗着,可惜,年幼无知的陈理居然听从了奸臣之言,自开城门。
张定边毕生的努力付之东流。
他带着残部冲出重围,但陈理已经被俘,大汉再无生机。失去了城池的士兵居无定所,走到哪里都是战争,环境越来越艰苦。张定边不忍士兵受苦,劝慰他们回归家乡。自己为了躲避朱元璋的追兵,落发为僧,带着无家可归的旧部开垦荒田,自耕自食。也可接济百姓。
博学多才的张定边也精通医学,见当地百姓缺医少药,便常常免费救治。
英雄落魄,却从不曾有半分消沉,他不仅安置了旧部,照拂了百姓,连自己的武艺也不曾落下。传说他在八十多岁时,曾遭遇猛虎。张定边居然能够将它一击而伤,把它的前胯骨打断。可见其勇猛不减当年。
传说他活了一百多岁,比起朱元璋那些赢了战争输了性命的将领而言,他是赢家。
有些人可以输掉战争,但从不缺少尊敬与仰慕。
多少年后,人们依然称张定边为元末的猛将第一人,唯一的全能明星。
可惜了陈友谅,拥有这样优秀的兄弟与部下,却不能取得天下。
可惜了张定边,选错了兄弟,空负了一身才学,豪情终成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4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蒙古帝国征服东亚时用了多少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