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张养浩,第一时间能想起他的人可能寥寥无几,但一提起《山坡羊·潼关怀古》里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相信很多人能够拍额大悟——原来是他!
历史的长河中波涛起伏,涌现出了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有的有传奇的经历,有的有坚毅的品格,有的有伟大的功绩,有的也有令人扼腕的败笔,无论如何,历史太过炫彩,以至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儒生难以引人关注。
对,他是个儒生,纯粹的儒生。
张养浩出生于济南一个富裕的平民家庭,少时就颇有才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17岁的张养浩游济南舜祠作《过舜祠》一诗:
太古淳风叫不还,荒祠每过为愁颜。
苍生有感歌谣外,黄屋无心揖让间。
一井尚存当日水,九嶷空忆旧时山。
能令子孝师千古,瞽叟元来不是顽。
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23岁的张养浩遵从父亲的意愿,到京城大都求仕。当时的平章政事不忽木看过张养浩的文章后,大为欣赏,便力荐他做了礼部令史。后来又推举他进了御史台任掾吏。
大德九年(1305年),张养浩由中书省掾,选授堂邑县尹。在堂邑县,他带头捣毁各种滥设祠堂三十余所,并惩处强盗,保境安民,受到民众的称颂。
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年),武宗即位后,张养浩被调回京任监察御史。任上,他依旧公心处事,不徇私情,常常犯颜直谏,罢设尚书省,重开科举,上万言书,直陈时政“十害”,包括赏赐太多、刑禁太疏、名爵太轻、台纲太弱、土木太盛等。
因为“言皆切直”,结果为“当国者不能容”,先是免除了翰林待制,后又编织罪名,将他贬为平民,永不得复用。
至大四年(1311),正月武宗驾崩,仁宗即位,爱惜张养浩之才,召其出任中书省右司都事,随后为翰林待制。
简而言之,作为时之名臣,张养浩声望不可谓不广大,功绩不可谓不卓著。
但这些都不足以让后人铭记。后人所铭记的还是他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1329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此前,他自从在家丁忧守孝满后,便闲居故乡,“朝廷七召而不起”。
但这次不同,是去救灾救民。所以在接到任命后,他立即散尽家产,分给村里的穷人,轻车径直奔赴陕西。路过华山,救灾心切的他,到西岳庙去求雨,哭拜在地,血泪俱下。
到陕西做官四个月,年至花甲的他,心系百姓疾苦,从没有回到家里住过,一直住在官府,一面忙于召集富户开仓售粮、救济灾民,一面又累于严惩趁灾营私之徒,而自己却一直“得疾不治”,久而久之,最终“得疾不起”,逝于任上。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如他《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百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一样,他的一生心存百姓,为了百姓,人生中的三起三落,每一次去职都是因为百姓而得罪权贵。甚至他在病重之时,听说民间有人为了奉养母亲而杀死自己儿子的事后,为此大哭了一场,并拿出自己所有的钱救济了这户人家。
仅此一点,他就值得被历史铭记。
《山坡羊·潼关怀古》译文:
华山的山峰从四面聚集到潼关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潼关古道连接着关内华山和关外黄河。西望长安,心神不定,感慨万端。
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昔日秦皇汉武的万间宫阙都已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眼前的一片萧条。天下安定,统治者大兴建设,劳民伤财,百姓不好过;国家灭亡,灾难四起,战祸不断,受苦受难的还是黎民百姓!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生平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岁被荐为东平学正,历官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任监察御史时,因批评时政而为权贵所忌,被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因其父年迈,无人照顾,于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官家居,此后屡召不赴。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特拜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见饥民困苦万分,难以周济,竟为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车就道”(《元史》本传),不久便积劳成疾病卒。他的散曲多写弃官后的田园隐逸生活。有《三事 忠告》、《归田类稿》等。散曲集有《云在休居自适小 乐府》。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谓其曲“如玉树临风”。
成就 散曲家
张养浩从政期间的诗文并不多,而归隐田园则使他成为一个著名散曲家。历经宦海风波,感受到了上层统治 集团的黑暗,其体会自然真切感人:“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朱履曲·警世》)。当其归隐之初,如鸟儿返林、鱼儿纵渊,心情十分愉快:“离省堂,到家乡,正荷花烂开云锦香。游玩秋光,朋友相将,日日大筵张。汇波搂醉墨淋浪,历下亭金缕悠扬,大明湖播画舫,华不注倒壶觞,这几场忙杀柘枝娘!”(《寨儿令·辞参议还家连次乡会十余日,故赋此》)。他给自己隐居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云庄内修建了一座绰然亭(也叫翠阴亭),亭后盖了一座遂闲堂。“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雁儿落兼清江引》)“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水仙子·咏遂闲堂》)。这一时期的散曲大多抒写个人心境与所见所闻,而吟咏故乡的山光水色之作,工丽清新,取得较高艺术成就。“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著老夫对着无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胡十八》)。故乡的湖光山色,优美的自然景致,使张养浩寻求到一个与污浊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云庄迤南,便是景色秀丽的大明湖、趵突泉;迤东,是孤高桀立的华不注;迤西,是块然如垒的标山。在家乡,他时而在明湖游赏,箕居船头,放声高歌;时而登上华不注,领略“苍山万顷”的山野风光;时而登临汇波楼,吟诵“鸟飞云锦千层外,人在丹青画幅中”(《登汇波楼》)动人的诗句;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珠滚絮飞的泉流……足迹所至,诗、曲亦随之。在这些描写湖光山色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在似乎消沉的、吟诵隐逸闲适情趣的诗曲中,也常常寄寓著壮志难酬的愤慨,让人在字里行间感到一股抑郁难申的不平之气。其作品《水仙子·咏江南》入选沪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课本
作品格调
《太和正音谱》评张养浩的散曲如“玉树临风”,指出他的作品格调高远。他的作品文字显白流畅,感情真朴醇厚,无论抒情或是写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较少雕镂。《潼关怀古》小令,以及一些写退隐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艺术风格。然而他的写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丽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水仙子〕《咏江南》),“鹤立花边玉,莺啼树杪弦”(〔庆东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总的艺术格调中还有所变化,散曲色调比较丰富。
家世 据张养浩《寿子》诗,可知他自认为是少昊青阳氏第5子挥和历代张氏名人之后。但至他曾祖前情况、曾祖名讳,均不知。 曾祖,曾授从五品武散官武略将军,任阳邱燕镇(即今相公庄) 监洒,生4子:长子早死,次子无后,三子万,四子山。 伯祖张万,住本庄,享年93岁,妻郭氏,生6子:泽、彬、德正、德林、秀、敏。祖父张山,迁历城,享年91岁,因孙贵,赠安远大将军(从三品)、益都路淄莱万户府中万户(从三品)、轻车都尉(从三品),追封济南郡侯(从三品)。妻苗氏、杨氏,追封济南郡夫人。苗氏生2子:兴、郁。 大伯父张泽,张万长子,曾在四川任库管。伯父张兴,张山长子,早年失落兵乱间,30年后从泰安归来,享年71岁,葬泰安梁氏村。父张郁,字威卿,1242年 (元乃马真后元年)生。16岁即担起家庭重担。曾行商于江淮之间。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卒,终年80岁。因子贵,封通议大夫(正三品) 、史部尚书(正三品)、上轻车都尉(正三品)、济南郡侯(正三品)(元代“郡侯”爵有正三品和从三品两等。)。妻许氏,追封济南郡夫人。继妻尚氏,封济南郡太夫人。生3子:英、塞、养浩。 长兄张英、次兄张塞,早卒。生2子:居、安。养浩生2子:强、引。张养浩的诗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元代·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国中古诗, 高中古诗, 怀古, 同情忧民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元代·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国中古诗, 写景怀古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元代·张养浩《水仙子·咏江南》水仙子·咏江南
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杀江南! 江南, 写景抒情查看更多张养浩的诗文>>
枯木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
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代文学艺术的代表是元曲, 元曲包括杂剧和散曲 ,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分属不同的文学体裁,然而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后来形成了如今流派纷呈的地方戏曲。因此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元曲单指杂剧,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 就是元代最著名的杂剧作家。
而 散曲 ,元代称为“乐府”或“今乐府”?,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新诗体,与传统的诗、词样式分庭抗礼,代表了元代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散曲一方面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另一方面突破了诗词的固定格式。融入了通俗语言风格,变得灵活自如,简短精干,直白明快,酣畅淋漓,使得诗歌更加接近民间,因而迅速风靡了元代文坛。
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散曲的基本单元,源自唐代的酒令,小令调短字少,单独成曲,也有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的联章体;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是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生,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元代散曲作家约有二百余人,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前期代表为马致远、关汉卿、白朴、王和卿等,后期则以张养浩、张可久、乔吉、睢景臣、刘时中、贯云石与徐再思等为代表。
以笔者浅见,元代散曲成就最高者当以 马致远和张养浩 莫属。马致远的小令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脍炙人口,寥寥数语,绘出一幅秋天苍凉萧瑟的图画,映衬出羁旅游子的浪迹天涯的孤独与彷徨,意境深远,含蕴隽永。
《天净沙·秋思》固然精妙,然而只是诗人个人的惆怅彷徨,若是以思想内涵和境界谈论,当以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为首。
张养浩 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人,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曾主持元代第一次科举考试,奖掖后进,为人称道。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追封滨国公,谥文忠。后人尊称为张文忠公。
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张养浩道德高尚,忧国忧民,为官清廉,关心民瘼,悲天悯人,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和济世情怀,敢于针砭现实,敢于为民请命,这在他的散曲中展现无遗,正是他的散曲创作,奠定了张养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元代散曲的最高成就之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 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不朽作品,采取层层深入的方式,从山脉纵横,黄河汹涌描述潼关的雄浑壮阔,到西望长安,以往的繁华都成了残垣断壁,因此发出感慨和呐喊。
《山坡羊·潼关怀古》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厚重感,结合气势恢宏、苍凉沧桑的景色,以及饱含激情的沉重和积郁,把整个小令渲染的极具艺术感染力。尤其是最后的呐喊出诗眼: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更是道出了千古以来无人敢说的历史真谛。
这八个字,鞭辟入里,警示醒世,恰似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犹如石破天惊,电闪雷鸣,使小令闪烁着诗人的高尚情操和济世为民的夺目耀眼的光辉。更是把千古历史一句道破,发人深省,令人顿悟,寓意深远,深思隽永,堪称千古以来诗词当中敢于真正直面现实的不朽之作。
2018/12/21榆木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4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