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大起义的契机源于黄河水灾。元朝末年,黄河频繁缺口,致使两岸受灾的田地皆尽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与统治秩序的稳定。末代皇帝元顺帝于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命令工部尚书贾鲁与中书右丞玉枢虎儿吐华等大臣疏通河道。官僚们召集起河南汴梁、河北大名与黄河以南的庐州等地的十数万军民,修理从黄陵坡到白茅口、阳青村等处,广达二百八十多里的水道。
官府在给河工的补助中缺斤短两,引起了众怒。这么多愤愤不平的民夫聚集在一起,一旦发生哗变,官军势必难以迅速制止。白莲教中的“异见分子”们就瞄准了这个起义的好机会,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出生于白莲教世家的韩山童就这样顺应时代的潮流而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韩山童本是外来户,其祖父因传播白莲教触犯禁忌而被朝廷从河北赵州栾城流放到广平永宁县,从此便在他乡扎下了根,继续秘密干起传教的老本行。到了韩山童长大成人继承祖业为白莲教主的时候,白莲教已在北方发展得如火如荼,教中的骨干有刘福通等人。他们针对平民百姓对现实的不满,长期以来刻意在信徒中散布天下无道、民不聊生,明王即将出世、弥勒佛即将降生来拯救世人等消息,为将来的造反预先做舆论准备。
一场经过长时间酝酿的暴风雨终于降临了。白莲教徒们利用官府大肆征夫治河而人心骚动之机,暗中凿了一个仅有一只眼睛的石头人像,并在此物的背上刻上“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的字样,悄悄埋藏在将要挖掘的黄河河道上。同时使人广泛散布“石人一只眼,挑动天下反”的歌谣,机智地利用民间迷信谶语的传统心理,进行宣传战。果然不出所料,当独眼石头人像在黄陵岗河段被挖掘出来时,参与治河的军民一片哗然,消息一传十,十传百,黄河两岸顿时沸腾起来。人心思乱,连天地也仿佛为之变色,日月也仿佛为之无光了。
起义的时机已经成熟,只需要一个有号召力的人出来振臂一呼,必然会从者如云!1351年5月初,韩山童与刘福通等人聚众三千于颍州准备起事。颍州是刘福通的家乡,他利用这个便利条件向父老乡亲宣称韩山童是宋朝皇帝宋徽宗的第八世孙,命中注定将要成为中国的主人,而刘福通本人则自称是宋朝大将刘光世的后裔,要辅助韩山童成就伟业。起义者在讨元檄文中声称要“蕴玉玺于海东,取精兵于日本”(这句话源于宋朝末代皇帝赵昺在东海投海,丞相陈宜中退走日本的故事。),并打出了“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的旗帜。
白莲教作为宗教组织,其教主过去不过自命为弥勒佛、明王等超凡脱俗的救世主。如今到了起义的时刻,却打出了世俗的口号,这一点具有历史转折的意义。这显然是为了争取非白莲教徒(特别是儒教徒)的支持。同时也意味着对于白莲教徒而言,他们的领袖是传说中的救世主;而对于非白莲教徒而言,起义军的首领却是在现实中有着高贵血统的皇裔,天然负有济世安邦的使命。就这样,起义者们的精心策划使理想与现实似乎得到了完美的结合。在韩山童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具有神的性质与人间天子的双重身份。
更多>>(接下文评论)
川楚白莲教起义(1795年-1804年),指中国清朝嘉庆年间爆发于四川、陕西、河南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清起义的事件。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中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这次大规模起义,使得清政府耗费了十六省的数十万军队,并导致十余名提督、总兵等高级武官及副将以下400余名中级武官阵亡。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国库五年财政收入,使国库为之一空。川楚起义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在一定程度上也否定了所谓康乾盛世的说法。
1796年,乾隆帝禅位后,嘉庆帝执政,就在这一年,四川、湖北、陕西爆发了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
有人向朝廷禀报,白莲教在全国各地迅速发展,形势十分不妙。
嘉庆帝听后十分恐惧,马上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捉拿白莲教徒。地方官吏想借捉拿教徒的机会发大财,便打着这个幌子,滥捕了许多不相干的平民百姓,严刑拷打,敲诈勒索。凡是能出得起钱的,便宣布无罪释放;拿不出钱的,就得关在牢里受罪甚至被砍头,有的还被活活钉在墙上折磨而死。老百姓被逼得走投无路,就越来越多地参加了白莲教。
首先发动起义的,是襄阳县城白莲教的首领齐林。可惜,起义之事被襄阳县令察觉,官府捉住了齐林,砍了他的头,还将头悬在襄阳县城示众。
暗中积极准备响应起义的白莲教徒,并没有被这件事吓住,反而激起了他们更大的怒火。齐林有个年轻的妻子叫王聪儿,听到丈夫被杀害,又是伤心,又是气愤。她擦干了眼泪,决心要给死去的丈夫和起义的同伴们报仇。
王聪儿召集襄阳白莲教徒,在城郊的黄龙岗集会,1万多名身穿白衣丧服的白莲教徒先把十字街头的泥土洒到酒里,然后饮酒盟誓,振臂高呼:“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他们一律剪掉辫子,表示誓死与朝廷斗争到底。
王聪儿将白莲教徒编为五个营,指派她丈夫齐林的徒弟姚之富等人当各营首领,王聪儿自己当了“总教师”,也就是这支队伍的统帅。这样,白莲教的第一支起义大军——襄阳义军诞生了。
王聪儿头扎白头巾,身穿白衣白裤,骑银鞍白马,手持双刀。她武艺超群又骁勇善战,每次临敌,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起初,清兵不知她的厉害,见她是一个20多岁的女子,有两个清军总兵官狂呼乱喊:“抓妖妇,要活的!”他们率领手下兵丁一窝蜂似的围了上去。王聪儿微微一笑,拍马向清兵冲去。她一脚跨马,全身悬空,芙蓉宝刀在手中上下翻滚,银光落处血肉横飞。片刻工夫,清兵就倒在地上一大片。那两个总兵官也被杀得血肉模糊,一命呜呼了。清兵见此情况,还以为王聪儿有什么奇异的法术呢,吓得鬼哭狼嚎,落荒而逃。
当王聪儿在湖北起义的时候,四川、陕西的白莲教徒也起兵响应。起义的火焰在三省广大地区蔓延开来,很多贫民、流民都参加了起义队伍。
嘉庆帝一看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慌了手脚,连忙命令各地的总督巡抚、将军、总兵等大小官员派出大批人马镇压。可是那些大官、将军们只知道贪污军饷,不懂得怎样打仗。王聪儿兵分三路,从湖北打进河南。起义军打起仗来不但勇敢,而且十分敏捷。他们行军的时候不整队,不走平坦大道,专拣山间小路走,见了官军也不正面迎战。他们把兵士分成许多小队,几百人一队,有分有合,忽南忽北,把围剿的官军弄得晕头转向,不知道往哪儿跑。
不久,清朝政府又调集重兵围攻起义军。王聪儿和姚之富商定,先不和清兵决战,而是转移别处,筹集粮食,积蓄力量。在转战过程中,他们也考虑过占领一座城池作为进退的据点。嘉庆三年(1798年),王聪儿率军进攻西安,结果因为实力悬殊,战斗失利了。他们只得改变计划,向湖北撤退。清军在后面尾随,紧追不舍。
这一天,王聪儿和姚之富等人率军退到了湖北郧西三岔河一处叫阎王扁的悬崖上,准备越过崖上的羊肠小道,进入深山老林。可是,清军和乡勇们已经包围过来,他们狂呼大喊要和起义军决一死战。王聪儿和姚之富决定占据山梁,先杀退敌人再说。他们率领战士向敌人猛冲过去,双方展开了大厮杀。清兵和乡勇们一边打一边缩小包围圈。起义军战士因为连日奔走,已经力不从心,几次冲杀都没有突出包围圈。但是他们仍然顽强奋战,弹药、箭矢用完了,就把石头当武器,向敌军砸去。当清兵和乡勇们冲上山梁的时候,王聪儿见无路可退,她怒视着敌人,然后纵身跳下了悬崖。姚之富和许多起义将士也跳下了崖。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使清兵们目瞪口呆。
王聪儿等人牺牲以后,起义军并未停止反抗斗争,他们招兵买马,不久之后,又发展到20多万人。清朝政府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了10年的时间,直到嘉庆十年(1805年),才把白莲教起义镇压下去。然而,清朝政府也因此伤了元气,清朝的全盛时期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4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成吉思汗的灭金策略:不杀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