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国女真贵族最畏服岳飞,平日往往不直呼其名,当他们得知岳飞死耗,个个欢天喜地,酌酒相庆。被扣押在金国的宋使洪皓,目击此情此景,心如刀割,只能吞声抽泣,在密信中言道:“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岳飞像)
南宋绍兴十一年除夕(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遇害,南宋使节马上于同年正月带着南宋朝廷的正式照函从岳飞遇害的京城临安(今杭州)去金国囚禁宋钦宗和宋高宗生母韦太后的五国城(今黑龙江哈尔滨市依兰县依兰镇五国城村)接人。
绍兴十二年夏四月丁卯(公元1142年5月1日),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启程归宋。“皇太后偕梓宫发五国城,金遣完颜宗贤、刘祹护送梓宫,高居安护送皇太后。”
金人刘祹讥讽南宋:
绍兴十二年八月,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和金国使臣刘祹一行到达临安。宋高宗为表演自己的“圣孝”,大事张罗一出“皇太后回銮”的闹剧。
金国使者刘祹竟向南宋官员发问:“岳飞以何罪而死?”
接伴的南宋官员无言以对,含含糊糊地回答:“意欲谋叛,为部将所告,以此抵诛。”
刘祹嘲讽道:“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飞,所至纪律甚严,秋毫无所犯。‘所谓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为我擒’。如(岳飞)飞者,无亦江南之范增乎?!”
残害忠良、媚敌求和者到底还是受到了毫不客气的奚落。
(上述记载见于《说郛》卷18叶寘《坦斋笔衡》,以及赵葵《行营杂录>》)
岳飞不死,大金灭矣!
而在岳飞遇害多年之后,金人对于这个最可畏的敌手,仍心存余悸。
篡夺金熙宗皇位的金国海陵王完颜迪古乃(汉名完颜亮),曾经亲身经历绍兴十年的恶战,领教过岳家军的威力。
岳飞身后二十年,金主完颜亮再次发起攻宋战争时,金军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岳飞不死,大金灭矣!”(原文“胡人自为‘岳飞不死,大金灭矣’之语”,相关记载可见于《浪语集》卷22《与汪参政明远论岳侯恩数》)
而在岳飞遇害六十多年之后,金国皇帝在诏书中则直接承认了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
金章宗讽刺南宋叛将吴曦:
金国泰和六年(南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章宗在招诱南宋大将吴曦叛变的诏书中写到:“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参夷之诛,可不畏哉!”
相关记载可见于《金史》卷九十八《完颜纲传》,意思是说,况且你吴曦自己评价一下自己的功劳能否比得上岳飞?岳飞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南宋北金之人全都知晓;结果有朝一日被宋廷猜忌,就被诛杀且连累亲族,难道这还不可怕么?!
【历史上真正的金兀术】
金国一代名将,平时兵书手不释卷,在军事政治上建树颇多。他官至宰相兼大元帅,协助金熙宗改革官制,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国家大事由各部落王室表决的制度,加快封建化进程。虽与岳飞交手多次,并在河南战场遭遇其人生最大挫败,但在其主持编撰的金《国史》中体现了对岳飞的尊敬。
(金兀术完颜宗弼画像)
《宋史》对岳飞的评价:
“论曰:西汉而下,若韩、彭、绛、灌之为将,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飞者,一代岂多见哉。
《宋史》对秦桧的评价:
“桧两据相位者,凡十九年,劫制君父,包藏祸心,倡和误国,忘仇斁伦。
1. 怎样评价岳飞精神 如何评价岳飞,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把那些为一己之私损害本国利益导致敌方受益的各民族卑鄙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叛徒。
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三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 否定岳飞为民族英雄的一个逻辑是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时期导出的。
即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据此,岳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就必须出现在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的时候,然而,岳飞是宋朝将领,而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即行政、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元朝才开始,因此,岳飞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该逻辑的错误是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观念来否定以特定人物为载体的民族英雄精神。
中华民族是在当前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由众多族群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概念,因此,无论是就地域还是就族群的多少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向前发展、向后包容的一个族群。中华民族这种发展和包容的特征在民族英雄方面就表现为:肯定历史上作为民族精神和信仰载体的英雄人物的存在。
族群和英雄人物都是实体,会随历史而消亡,而积极、优秀、正义的英雄精神则可以千古流传并为所有民族共享。清朝康熙给袁重焕平反和乾隆为史可法立祠,为何?与其说尊敬对方不如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子民效法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服务。
因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维护英雄、抨击叛徒的言论和行为,本质都是在维护本民族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对于维护当前民族的现实利益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不断前进、优秀的中华民族当然需要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
否定岳飞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另一个理由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即有利于当前国内族群的团结。这个观点在一部分人群中非常有市场,其依据主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因此,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是狭隘的民族英雄主义,否定"家里打架"的代表人物岳飞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
其错误有三个:一是用否定一个族群的历史人物取代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平等,二是岳飞仅仅是汉人的英雄,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则是狭隘的、有害于团结的,三是将现实需要置于历史事实之上。坚持族群平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也是我国 *** 的职责。
*** 应当是超越族群之上的,从我国的汉、唐、宋、明到大清帝国,无不是多族群国家并坚持族群和睦的政策。坚持族群平等就不应该通过 *** 行为去损害其所辖包括汉人在内的所有族群的英雄信仰,否则必将引起纷争,而这恰恰是既有害于国家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
损害少数族群的利益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判断。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非常成熟,纵观我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族群建立政权时,还停留在奴隶社会,而中原政权早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政权,所以开明的少数族群国君无不是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
另外,通过几千年的国家分裂与统一、屯边政策和族群迁徙,当今汉人已不是历史上的"秦人"或"汉人",而是封建政权坚持和亲、和睦政策下的多族群血缘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的结果,这也是汉人和汉文化为什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因。汉人在人数上和汉文化上居主导地位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不是哪个人可以强制的。
再则,占主导地位同时意味着负有更多的义务,明朝打击倭寇、清朝反击俄罗斯和抗日卫国战争,汉人贡献巨大、牺牲巨大,并不因谁占有政权而退缩。所以说,汉人是个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宽广的族群,把汉人景仰岳飞的行为定位成狭隘的英雄主义,实在是对这个族群的诋毁。
如前所述,岳飞代表积极、正义的精神,汉人景仰岳飞并不等于接受岳飞的愚忠思想,汉人景仰成吉思汗并不等于认同其攻城掠池中的屠城行为。今天否定了岳飞一个人,明天就会否定象岳飞这样的所有族群的英雄,岳飞等人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将无所依存,中华民族的英雄观也将灰飞烟灭,那么一旦敌国入侵,国家、民族危亡,谁去抗敌?谁去做英雄?怎么维护民族团结?所以,辩证吸收各族群英雄的可贵之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实现复兴的精神动力。
所以,学习向岳飞这样的英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说教材给孩子们以"金人都是大坏蛋"的看法,那是教育方法有待改善,而不是历史的错,不能因此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民族战争"这种战争分类方法也很令人费解。古今中外的战争不计其数,在国家出现以前的战争都是部落(族)之间的战争,其大多以获取其它部族的食。
2. 《你对岳飞的评价》500字 岳飞,一个中国历史上耳熟能详的名字,是中国头号民族英雄的代表。
在历史课上学到他之前,他的事迹早就如雷贯耳流芳百世了。不过同冉闵相比,它们的目标倒也差不多:“激厉士卒,功期再战,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
1130年,岳飞在宜兴(今无锡地区)打了一场胜仗,他得意忘形趾高气扬忘乎所以,旋跑到五岳祠在人家的墙上信手涂鸦,也就是上面这句“大话”。从字面上看,岳元帅的“尽屠夷种”与冉闵的“尽诛胡族”没什么区别,然而在岳飞说出来,就成了振兴中华,不屈不扰的民族精神了。
岳飞何以能成为头号英雄?当然是因为抗金,抵抗外族入侵才有资格成为民族英雄。但是能成为“头号”那就不是因为抗金了,与岳飞同时代的抗金将领如韩世忠只能作为岳飞故事的配角。
岳飞可以说是国家栋梁,但绝不是中流砥柱,他死后南宋活得时间挺长。要说中流砥柱,袁崇焕算一个,他也是象岳飞一样被朝廷屈死的,但是绝对不如岳飞的历史地位,这又是为什么? 岳飞之所以有今天这样的历史地位,首先是因为他的抗金事业没完成。
他的抗金事业完不成是因为它的悲剧性死亡,他不是战死沙场而是死于奸臣之手。而且是在他的抗金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死的,这一点与袁崇焕不同。
袁崇焕虽然是旷世奇才、中流砥柱,但历史环境注定了他砥不住大明将倾,他活着延缓了大厦倾覆,他的死不过让最后结局加速到来。而岳飞死时的抗金形势非常好,使人不由得的联想如果岳飞不死,光复我中华会如何如何。
另一个原因是岳飞的文采很好,这个韩世忠比不了。岳飞留下了很多激奋人心、振奋精神的作品,这在历史上就占了便宜了。
历史就是记载,做得再多也得有人给转换成史书记录下来才能留下历史功绩,只做不说那没用的。而岳飞死后的几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夷祸,使得后人越发地期盼能有一位救世英雄,而岳飞作品中的“还我河山”正是满足了这种心理需求,而岳飞的悲剧性中断又给了后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如果岳飞真的象冉闵那样做成了“尽屠夷种”,那么这种想象空间就没有了,这个历史作用就已经确定了的,没有扩大的空间了。岳飞没做成,而且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失败,至少在他死的时候看不出军事失败的迹象。
这引发了后人的悲情主义,而且岳飞所处的历史时代确是中华文明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我们民族的悲情投射到了岳飞的悲剧上,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与岳飞作品中的思想基本重合,岳飞成为承载我们民族悲剧的象征和光复中华的一种精神寄托。 由此可见,岳飞流芳百世是因为他的工作没做成。
如果岳飞的工作做成了,而后华夏再遭夷祸,人们也不会再把岳飞代表救世主。如果岳飞彻底消除了夷祸人们更加不会想念岳飞,说不定就象冉闵那样遗臭万年了。
左帅王震成为民族英雄越发地被推崇,也是同样道理。如果他们当初将一切解决干净,也许就做不成民族英雄而遗臭万年了。
因为我们不会知道他们所消灭的是些什么人,只知道是人,具体是怎么样的人没人知道,也不知道留下后患的后果。而现实上他们平定了当时的骚乱,是成功的。
但是却留了后患,这个伤口不时的感染作痛,使人越发地想念医生,希望神医再世割除毒瘤。所以英雄是不完美的,做得太完美反倒不是英雄了。
3. 对岳飞的事迹做些叙述,对他的精神做些评价,100以内 岳飞(1103-1142)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 汤阴永和乡孝悌里人。
岳飞19岁时投军抗辽。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宁宗时追封为鄂王,改谥忠武,有《岳武穆集》。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人们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4. 求关于岳飞的文言文 原文:
飞事亲至孝,家无姬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宁大将安乐时耶!”却不受。玠大叹服。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雅歌投壶,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然忠愤激烈,议论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祸。
翻译:
岳飞对母亲非常孝顺,家中没有侍妾。吴玠一直很佩服岳飞,想与岳飞结交,打扮了一个美女送给他。岳飞说:“皇上天不亮就穿衣起床,天晚了才吃饭歇息,难道现在是武将享受安乐的时候吗?”推辞掉了。吴玠大为赞叹佩服。有人问岳飞:“天下什么时候可以称为太平?”岳飞回答说:“当文官不爱钱财专心为民谋利,武官不惧牺牲奋勇为国效力的时候,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休整,岳飞就督促将士爬斜坡、跳壕沟,都让他们穿着很重的铠甲来练习。士兵只要夺取老百姓的一根麻绳绑草料,就立刻斩首示众。士兵夜里宿营,老百姓开门表示愿意接纳,可是没有敢擅入的。岳家军号称“宁可冻死也不拆老百姓的屋子烧火取暖,宁可饿死也不抢老百姓的粮食充饥。”士兵生病了,岳飞亲自为他调药。将士远征,岳飞的妻子去他们的家慰问,有战死的,为他流泪痛苦并且抚育他的孤儿。朝廷有赏赐犒劳,都分给手下官兵,一丝一毫也不占有。岳飞善于以少击众。凡是有所行动,就召集手下军官,商议确定然后作战,所以兵锋所向,都能取胜。突然遇到敌军袭击也毫不慌乱。所以敌人评论岳家军说:“动摇山容易,动摇岳家军难。”张俊曾问岳飞用兵的方法,岳飞回答说:“仁义、信用、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每次调运军粮,岳飞一定皱起眉头忧虑地说:“东南地区的民力快用尽了啊!”岳飞尊重贤能礼遇士人,平时唱唱雅诗,玩玩投壶游戏,谦逊谨慎得像个读书人。岳飞每次辞谢立功后朝廷给他加官时,一定说:“这是将士们贡献的力量,我岳飞又有什么功劳呢?”但是岳飞对国事意见激进,谈论问题都没有给人留余地,终于因为这点惹了祸患。
5. 对岳飞应该如何评价 想起年少时候写得一点文字,直接找来贴了,虽然现在看法更复杂些,但是大致上没有改变。
只说说所谓“愚忠”。至于是不是民族英雄那种调调,你觉得和历史学基本常识都不懂的人有必要分辨么? 岳飞不忠,就不是岳飞。
他就是在那个环境,受那样的教育,人到中年,思想能立刻改的过来才有鬼。自然,他也可能是有过这个念头,部下发镖时他脑子里可能会闪一闪。
但是作为一个卓越的统帅他应该知道:我岳飞今天的名气、声势、地位,是靠什么支撑起来的。是众志成城,齐抗外侮的的决心,是中原百姓对百年王朝的“愚忠”(近千年的儒家教化不会白干的),不是对我岳飞本人有什么崇拜。
现在大家需要的只是一个抗敌的英雄,不是一个造反的草莽。人心向背,岳飞真有揭竿而起的条件吗?再说,以当时岳飞手上的实力,要造反也嫌不够。
南宋不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或是隋末或是五代十国那种四分五裂的时代,小混混也能揭竿而起,慢慢发展壮大(其实小混混要起来也不容易,你看寇仲搞个小政权多么艰难,真正成功的还是李阀那种有雄厚原始资本积累,有才有势的大集团。基础扎实了,接下来才比个人素质,就是要搞不公平竞争。)
南宋的主要问题还是外部问题,那时的造反派除了是因为没饭吃,也因为 *** 不去打外人,反而抽自己人。所以岳飞来了,韩世忠来了,刘琦来了,甚至是刘光世这种烂人来了,只要招安,他们也投降,饿着肚子去打少数民族。
我不是说他们对,而是他们就只能这样,他们是公元一千多年的小老百姓,没心情想那么多深刻道理,更不会考虑公元两千多年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他们只考虑眼前的事,只体会得到切肤之痛。所以,岳飞要起兵造反,得不到大多数支持,只能和流寇山贼合伙;总不能叫他和金兀术合伙。
你说当年张学良如果说我不管我造反,我杀到南京先把老蒋做了,再回头把日本灭了;灭不了就干脆和日本人共建东亚共荣圈——能行吗?会有人支持吗?老蒋毕竟还是最大,只有他镇的住局面。老毛都还不行,要和他有商有量。
造反不是图一时之快。受局势限制,在那个情况下弄得天下四分五裂对大家都没好处。
弄得天怒人怨还不一定成功(就上面两个人来说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能不成功,张学良是几乎百分百,岳飞还高些),这样的风险投资你做吗?岳飞一生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筹帷幄,不会狂熬浆糊。要做枭雄,先考虑考虑自己的实力!—— 岳飞本身有称王称霸的实力吗?王侯将相没有种,但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的!岳飞的政治能力够吗?他就这么一个软肋。
削他一点兵权,不让他上战场,他就跑去给老母看坟了,连辞职信都不交。平常锋芒必露,连韩世忠一开始也不了解他,看他不爽。
碰到刘秀、李世民这流人物他就会走运,当上开国元勋或是天下兵马大元帅;碰到隋炀帝,必死无疑。可惜自古的皇帝没几个是有那么优秀的,宋高宗不是 *** ,可也不是圣人。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个其实不难;但你下马批奏章试试看。只有李世民,朱元璋这一小撮人可以做到,皇帝有时可以白当,千古名君不是白叫的,开国皇帝更是最难做。
岳飞如果有很强的政治力,那他就更不用造反了。最好的选择其实不是造反,对,是学刘裕;更精确的,其实是学曹操;说好听点,也可以说是学诸葛亮。
诸葛亮七出祈山,后方就没出过很大的问题,反对派早被他镇压了;小打小闹的,李严被废了,宦官被杀了,刘禅不能说什么。他的弟子姜维就不行,连个黄皓都应付不来,刘禅还是出名的懦弱无能。
姜维也是政治力不行,他军事能力也很强。所以岳飞如果有能力,早该想办法把高宗变成傀儡,或者干脆废了,用儿皇帝,历史上好榜样多了。
秦桧算什么,追究一下历史问题就可以把他干掉。朝中斗争讲的就是政治,手中权力和朝野声望就是政治的本钱,司马懿哪会被曹爽做掉?这种事情我们小人物只能想想说说,大人物却有做的这个。
岳飞是有钱却不知该怎么花,所以反而破产被抄了家。 然而岳飞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血性的汉子,一个悲剧的英雄,一个愚笨的天才,绝不是无能怕死靠嘴吃饭的特留尼西特,也成不了霸气横溢英才勃发的莱茵哈特。
人不是完美的,人做的事也不可能是完美的,生在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紧要关头都要做作出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不同的代价;肯定会得到一些东西,比如,名声,也肯定要失去一些东西,比如,生命。我们都只能做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付自己觉得可以承受的代价。
如果我们估计错了,那也只有从来。如果一切无法重来,我们就消失于这世界。
这就是人生。我们走在各自的独木桥上,伸出手去和别人相握,或者相互勉励,或者互相扶持,或者携手到老,或者把别人推下去(虽然我还不明白为什么要那样做)——但我们还是走在自己的路上。
6. 求对岳飞一生的评价,要语句 优美的.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出生于北宋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
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可是,腐败的北宋统治集团,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1127年(靖康二年),徽宗赵佶、钦宗赵桓被掳走后,继而接位的南宋小朝廷的头目赵构,同样是个投降派。他偏安于江南一地,沉醉于歌舞逸乐之中,没有真正组织抗金民族战争并把它进行到底的决心和打算,所不同的是一面信用秦桧等投降派,通过他们出面进行一系列议和投降活动;一面则利用宗泽、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抵挡金军的凌厉攻势,以保住他的皇帝宝座和积累屈膝求和的资本。
到了十二世纪二十年代中期,东自江淮、西至陕西一线的宋、金双方对峙的军事分界线形成后,赵构、秦桧统治集团,实际上已经成了南宋抗金斗争最大绊脚石;反过来,岳飞、韩世忠等抗战派,则成了赵构、秦桧投降派活动的最大障碍。南宋朝廷内部抗战派与投降派的斗争,日趋尖锐。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主张抗战到底,置个人荣辱安危于度外,对赵构、秦桧的投降活动进行坚决斗争。1139年(绍兴九年),岳飞在鄂州(今湖北武昌)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并直接抨击了“相国”秦桧出谋划策、用心不良的投降活动,使“秦桧衔之(抱恨)”。
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不受开府仪同三司(一品官衔)的爵赏和三千五百户食邑的封赐。
他在辞谢中,痛切地表示反对议和:“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并再次表示收复中原的决心,“愿定谋于全胜,期收地于两河,唾手燕云,终欲复仇而报国。”
这无异于给宋高宗当头泼了冷水,从而更使赵构、秦桧怀恨在心。“但岳飞不顾个人得失,坚持抗战到底的立场,率领军队,联络北方义军,卓有成效地从事抗金战争,筹划收复中原、统一祖国,成为全国抗金民族战争中的有力支柱。
1139年(绍兴九年)夏,金兀术撕毁绍兴和议,倾巢而出;再度发动大规模的对宋战争。在东、西两线军取得对金大捷的形势下,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挡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忠义民兵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
岳飞亲率将土,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侍卫亲兵)和“拐子马”(左右两翼钳攻的骑兵),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措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百,身被几十处创伤,豪勇无比。
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
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
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破掉酒戒庆祝)”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但是,外敌难以撼动的岳家军,却遭到了南宋朝廷内部投降派的摧残。就在这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甘心充当儿皇帝的高宗赵构,因担心一旦中原收复,金人放回他的哥哥钦宗,他就保不住皇位,而急切地希望与金入议和。
金人安插在南宋朝廷里窃取了宰相高位的内奸秦检,也抓住高宗这个难言的心病大肆活动,破坏岳飞的抗战。他们狼狈为奸,密谋制订了全线撤军、葬送抗金大好形势的罪恶计划。
他们首先命令东西两线收兵,造成岳家军孤军突出的不利态势后;即以“孤军不可久留”为名,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末“班师”、要末“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
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英勇斗争,至此被迫中断。 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
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 *** 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
身为一位令国人景仰近千年的民族英雄,大英雄岳飞热血悲壮的一生,却也遭到过个别刺耳的质疑:岳飞那杀得凶悍金人“此间震恐”的辉煌,大多都是南宋人虚构的?
之所以有此质疑,一是因为南宋奸臣秦桧手太黑,害死岳飞的同时,更疯狂删改宋金战争时期的各类资料,甚至到了“藏书万卷焚之”的地步,岳飞征战时期的各类记载,更是“稍及于己者,悉皆更易焚弃”。更重要的原因是,岳飞的死敌金人那边,在记载历史时,更是常见讳败为胜。金军的各类悲惨败仗,要么被《金史》轻描淡写,要么就是只字不提。于是也就有了这甚嚣尘上的论调:岳飞真有这么牛?那为什么《金史》都不写呢?
而且,顺着这类论调延伸,另一种奇特观点,也是常见“流行”:既然《金史》上不怎么提岳飞的战功,反而常见金军“打胜仗”的威武表现,那么宋金议和前的局面,分明是金朝占绝对优势嘛。南宋以“必杀飞”换来的《绍兴和议》,岂不是救国救民的大功劳?
这种质疑是否成真?最直接的答案,却得从传说中“看低”岳飞的《金史》里找。
一:《金史》“看低”岳飞了吗?
其实,对《金史》这种报喜不报忧的表现,清朝史学家赵翼就一针见血:两国交兵,国史所载,大抵各夸胜而讳败。
而在“夸胜讳败”这条上,《金史》也是相当“给力”,比如韩世忠痛击金兀术的黄天荡大战,放在《金史》里,就变成了“(被金兀术)追北七十里”“世忠(韩世忠)仅能自免”,也就是被打的全军覆没。而曾经浴血死战顺昌,背城大破拐子马的刘錡更惨,翻遍整个《金史》,这一仗竟连影都找不到。可以说,拼命“矮化”这些守护南宋的抗金战将,就是《金史》的风格。
“待遇”相对好一些的,则是守护蜀地的吴玠吴璘兄弟,这哥俩在《金史》里,各自出现了十次之多,其戎马生涯的几场代表作,也都多多少少有提及。毕竟这哥俩与金军交锋年头太长,他们痛击金军的川陕各大战役,更是绞尽脑汁也绕不开。“出镜率”自然也就高。
那么,“出镜率”仅次于吴家兄弟,在《金史》里被提到八次的岳飞呢?
乍一看去,《金史》对待岳飞,也是各种踩。岳飞的每次出场,常见各种败仗。比如“宗弼还军于汴,岳飞等军皆退去”,“(王伯龙)军渡采石,击败岳飞”“宗秀率步骑三千扼其冲要,遂与诸军逆击败之(岳飞)”,另外还有阿鲁朴等人痛击岳飞,岳飞率十万大军攻城不力退去之类的记载。总之,不是岳飞被打退,就是岳飞打败仗。
可要细看这些“败仗”,就有意思了,“王伯龙击败岳飞”那次,岳飞还是杜充麾下的一员偏将,对照《宋史》记载就知道,是被昏聩主帅杜充带累着退兵。至于其他几次呢?参考发生年头就更明白,都发生在绍兴十年,岳飞大胜后被宋高宗逼迫,不得不含恨退兵后。与金军交手的“岳飞”,大多都是打着岳家军战旗的北方义军。特殊一些的是“宗秀击败岳飞”那次,与之交手的并非岳飞,而是张俊杨沂中等人,却被《金史》摆了乌龙,甩在岳飞身上。
所以说,《金史》里“贬”岳飞的那些记载,大多都是“趁岳飞不在”。
但即使这样,《金史》依然在不经意间,表达了死敌金人对岳飞的真实看法。金章宗年间,南宋宰相韩侂胄发起“开禧北伐”,却不料被金王朝抄了后路,直接策反了镇守蜀地的宋将吴曦(抗金英雄吴璘之孙)。有意思的是,金王朝写给吴曦的劝降信里,除了大赞吴曦祖上的护国功业外,更笔锋一转说起了岳飞:“且卿自视翼赞之功孰与岳飞?飞之威名战功暴于南北,一旦见忌,遂被叁夷之诛,可不畏哉”——你的抗金功劳能和岳飞比吗?岳飞都被南宋杀了,你还呆在南宋干嘛?
没错,“威名战功暴于南北”,正是金王朝君臣们,对于岳飞从未改变的看法——岳飞,就是死敌金人眼里,让他们几代人之后,依然念念不忘的强大对手。
所谓“岳飞战功是虚构”的论调,单看“贬”岳飞的《金史》就知道,那是严重的读书不认真。
二:宋金和议,究竟谁该呼幸运?
那既然《金史》里 “夸胜而讳败”如此明显,那南宋以杀害岳飞换来的《绍兴和议》,究竟价值几何?
这事儿,金朝这边,也是很有“发言权”。
首先曾对此作出预言的,就是完颜杲。这位金太宗的亲弟弟,金灭北宋时的统帅,金兀术的老上级,亦曾一度攻克临安和明州,杀得宋高宗仓皇逃到海上。这样一位身经百战的老帅,又怎么看待宋金战争的前景?他去世于1130年9月,那还是金朝军事力量的巅峰年代。担忧金朝未来的他,也在临终前写下《临终遗行府四帅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4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金宣宗完颜珣九公封建抗蒙
下一篇: 睡王皇帝辽穆宗耶律璟的荒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