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耶律大石给中国乱取的名字至今还在用

人生百味 2023-07-19 21:23:07

12世纪,辽国贵族耶律大石率领残部西进中亚,建立西辽,并成为中亚霸主。耶律大石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契丹贵族,他始终保持汉文化的传统,一律采用中原的帝号和年号。官制也保留了汉文化的特征,连西辽官方文书是汉文。

俄语称中国的直译就是“契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开始大规模远征。他的孙子征服了莫斯科,掠夺了基辅。蒙古人称中国北方为契丹,而俄罗斯受蒙古的统治近250年,因此也称中国为“契丹”。契丹族虽早在地球消失,直至今日仍在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

“契丹”一词,象征顽强的意志和坚不可摧的精神。916年,耶律阿保机称帝,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契丹国。契丹疆域东自大海,西至流沙,南越长城,北绝大漠。1125年,天祚帝被俘,金灭辽。契丹和辽共历时200余年,历经9位帝王。

12世纪,辽国贵族耶律大石率领残部西进中亚,建立西辽,并成为中亚霸主。耶律大石是汉化程度很深的契丹贵族,他始终保持汉文化的传统,一律采用中原的帝号和年号。官制也保留了汉文化的特征,连西辽官方文书是汉文。

由于西辽与伊斯兰国家保持着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导致他们误以为整个中国都在契丹的统治之下,也不可能知道偏安江南的宋朝。于是,契丹成了全中国的代称。

欧洲曾称中国为契丹,是因为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将元朝称“契丹”。但真正给中国统一专名的是意大利人利玛窦(dòu)。他在1605年断定:现在可以肯定中国就是马可·波罗的——“契丹”。

有哪些冷门但是却值得了解的历史人物?

感谢大家于百忙之中,还来看小编的文章,你在,或者不在,小编都在辛勤劳作,只为等您到来!小编会一如既往的给大家分享各类穿衣搭配,观看辛苦了,谢谢,祝您阅读愉快,天天有个好心情,健康生活每一天,喜欢小编的动动你发财的小手关注小编吧

1、天下第一岳父独孤信:

他的三个女儿分别是北周、隋、唐的皇后,堪称“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据《周书》记载:“信美容仪,善骑射。”可见,独孤信是一位极其貌美的男子,并且非常善于装扮,经常被众人模仿。

有一个著名的侧帽典故:

某天独孤信出城打猎,但打得太晚,为了及时赶回家就快马加鞭,导致头上的帽子被风吹歪了,也没来得及扶正,被路人看到,然后被惊艳到。第二天起,满城都是模仿独孤信侧帽的男人。可见,独孤信在当时就是天王级的人物啊!

2、耶律大石:

又被称为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西辽开国皇帝,庙号德宗。其原本是辽代贵族,1122年在女真人攻克中京并且皇帝出逃的情况下,拥立耶律淳为帝,建立北辽,官至太师,随后参与两次击败北宋军队的战争。后终因国力衰弱不敌女真人和北宋的两面夹击而逃往夹山投奔辽天祚帝。

1124年,耶律大石反对天祚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旨意而率领200余人出奔,一年后辽朝灭亡,而耶律大石向西随征随驻,一路上扩兵买马,进入中亚现吉尔吉斯境内建立西辽帝国,建元延庆,称“天祐皇帝”,定都叶密丽。并于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成为中亚霸主,将威名远播至欧洲。此外,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辽,被史学家称之为“一个人的帝国”。

3、郭威:

有几个人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皇帝:用瓦做馆椁,用纸做丧衣,临入墓之前,当众揭开,遍示百姓,且不用人畜殉葬!陪葬品只要一把征战过的宝剑,要一身穿过的盔甲。

他的名字叫郭威,鲁智深杀郑屠的原型就是从他身上来的。郭威到街上闲逛,有一个屠户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点酒的郭威不服气地到了这个屠户跟前,让他割肉,然后找茬骂他,屠户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后终于忍不住了,就扯开衣服用手指着肚子说:“有胆量你就照这儿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进了他的肚子,结果屠户一命呜呼。

郭威虽然能打,但绝不好杀。

面对死守,郭威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攻城,而是筑寨。常思筑寨城南,白文珂筑寨城西,郭威自领中军筑寨城东,城北不设人马。同时征调周边五县百姓近两万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间筑起了连接不断的小型堡垒,来保护新建的营寨。

命令一出,全军哗然。这是要干什么?为什么不乘着生力军新来,一鼓作气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这不是坐失良机吗?筑寨是干什么?是为了更好的围困?河中城和李守贞早已经是瓮中之鳖了,只需要不断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会迟早耗尽城中的人力粮草,火到猪头烂,到时候自然灭亡。

寒浞,夏朝时期的寒国国君,更是君临华夏大地整整四十年的寒王朝天子,然而一个开国立疆,在位时间如此长久的天下共主,却被历代正统史书活生生抹去,迄今仍然鲜为人知。

寒浞

寒浞又名韩浞、寒漪,出身于东夷伯明氏部族,伯明氏又称寒氏,部族位置位于今山东潍坊寒亭区,是轩辕黄帝之子青阳的后裔。他的始祖寒哀,相传是中国古代发明御马驾车术之人。

因为寒浞一生下来聪明伶俐,父母娇惯溺爱,是个飞鸡走狗的顽劣少年,惹得四邻不满,联名要求族长将他驱逐,这时他大约才十三四岁。寒浞一路流浪,来到此时的天下霸主,有穷国国主后羿的治下。寒浞年轻虽轻,却在政事上才华过人,得到后羿重用。

经过几番激烈政争,武罗、伯因、熊髠、尨圉等有穷国元老重臣,皆被寒浞斗倒。后羿将举国军政尽数委任寒浞,自己整日打猎游乐,不恤朝政。

寒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一方面尽力满足后羿的享乐需求,一方面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深得官民之心,举国外内咸服,后羿的亲信家臣尽数成了他的党羽。

甚至连后羿的妻子纯狐,原本嫁给了乐正后夔,其前夫早死后,后羿杀死其子伯封而强娶之,因此一直对后羿怀着刻骨仇恨,也和野心勃勃的寒浞一拍即合,和他合谋夺位大计。

某日后羿游猎将归,寒浞纠合众臣,正式发难,合力攻杀后羿,并将后羿的尸体烹为肉羹,杀其诸子,尽灭有穷氏族人,自立为寒国国君,又立纯狐为正妃,后来与她生下两个力大无穷的儿子,寒浇和寒殪。这一年,寒浞大约20岁。

而民间传说中的嫦娥这个文学人物,便是以先嫁后夔、再嫁后羿,最后嫁给寒浞的纯狐为历史原型塑造的。有记载纯狐容貌甚美,发色稠黑,光可鉴人,寒浞夺权后,将都城迁回其故乡寒地,在云雾缭绕的云台山上建造了他和嫦娥(纯狐)双宿双飞的宫殿,取名为“广寒宫”,取“寒浞之舍”之意。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在云台山上观星、占月,依据天象,为寒浞占卜天下大事。

寒浞夺位后,当时的夏朝新帝姒相,同样励精图治,一心想夺回天下共主之位,连续征服淮夷、风夷、黄夷等东夷部族。夏朝和寒国两强的天下之争,一触即发。

经过多年准备,寒浞派寒浇和寒殪出兵,攻灭了夏禹后裔斟灌氏和斟鄩氏,分封寒浇为过国国主,寒殪为戈国国主,君其旧地;进而又对夏朝发起总攻,历时两年,杀夏帝姒相,尽灭夏氏,仅有姒相的遗腹子姒少康逃走。

此时寒浞约四十岁,正式成为整个华夏大地的共主,以天子之威君临天下。虽然史书上对他之后的事迹记载不详,然而在《莱州府志》记载中,他曾历时二十年之功,在从莱州过西村至寒亭的高岭,修筑了一道海防大堤,迄今仍有遗迹留存。以四千年前的低下生产力,完成这样巨大的工程,不可不谓目光长远,造福后世。当然,此举也必然对国力民力有相当消耗,无怪乎留在史册中的寒浞,会一直是个大反派形象了。

君临天下约二十年后,寒浞得知姒少康长大成人、藏匿有仍国的消息后,派寒浇前去抓捕。有仍国阳奉阴违,泄露消息,姒少康逃到有虞国,被该国国主招为女婿,妻以二女,以纶邑为据点,积蓄力量,开始反寒复夏大计。

过了约十五年时间,夏朝故臣伯靡,联络斟灌氏和斟鄩氏的剩余族人,投奔姒少康,组成夏国复国军,正式起兵;

又过数年,姒少康设下美人计,派女艾潜入寒浞的长子寒浇身边为侍女,为他缝衣洒扫,服侍起居,对其性情和动向了如指掌;而后突然发难,率精锐亲卫突袭寒浇。寒浇仓皇出逃,被姒少康携带猎犬觅得踪迹,被斩身亡。

【惟浇在户,何求于嫂?何少康逐犬,而颠陨厥首?女歧缝裳,而馆同爰止。何颠易厥首,而亲以逢殆?】——《天问》

不久后,寒浞次子寒殪,也被姒少康派遣的季杼暗杀。趁寒军主帅丧命,群龙无首,夏军趁势收复了过、戈两地,一路攻城伐地,势如破竹,寒国大势已去。

而昔日的天才少年寒浞,此时已是八旬老翁,收到爱子丧命消息,只能老泪纵横,却再无力挥戈征战,部属也纷纷叛变投敌。终被姒少康擒住,处以极刑。姒少康光复夏朝,重登天子之位,即史上著名的“少康中兴”。

相传少康落魄时做了很久厨师,偶然发现粮食放久后产生的浆水甚为甘美,便反复钻研出原始的酿酒术,成为酿酒业的始祖,少康的别称,便是“杜康”。

夏朝建起一座大禹庙,祭祀斟灌氏、斟寻氏等被寒浞杀死的夏禹后裔,在对面建起一座四周用铁链子锁住的寒浞冢,其目的是让寒浞在九泉之下,也要向夏禹子孙赔罪,时隔数千年,当地百姓耳口相传,仍将此地称为“寒王坟”。

寒浞,一个被部族抛弃的流亡少年,凭着过人的智慧和才干,博取天下霸主信任,十六七岁成为一国之相,二十岁便收取群臣百姓之心,夺取国君之位。

四十岁时,父子三人戮力同心攻灭强敌,结束持续五十余年的天下二分局面,成为天下之主。为君王六十年,为天子四十载,并有修筑海防大堤,造福当时后世的政绩。陈胜吴广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上古英雄梦,在寒浞的传奇一生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可惜却只因自己寿命太长、年事已高,无力应对反叛,因此兵败国灭,更兼身遭极刑,不得不算历史的一大遗憾,而他君临天下的四十年,不被强调正统的后世儒家和史家承认,而宁可掩耳盗铃地搞出“四十载无王”的大空窗。仅仅是寒国遗民将寒水改称浞河,直至今日,作为他在这世间的仅存遗迹。

因为寒浞的故主后羿、后羿之妻嫦娥都成了后世家喻户晓的神话人物。堂堂寒朝天子寒浞,便只能扮演故事中的大反派,成为一个迫害男女主角的卑鄙小人了。又有几人了解真实历史的后羿之妻纯狐,和他早有私情,并在寒浞夺位中替他帮助甚大呢?

直到今天,又有一些历史学者,主张“后羿”和“寒浞”作为东夷部族的首领,在和夏王朝长达数十年的征服与被征服战争中,无形中也促进东夷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各方面交流,对中华文明史在曙光时代的发展,也同样做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

寒国灭亡后,其族人一路南迁,上古时,寒又写作“干”,徐州的寒山,苏州的寒山,江西的赣江和余干,都留下了他们的踪迹,也是这些地名得名的由来。

殷商时期,寒国遗民在江苏临淮一带建立了干国,后来在周朝南迁到了扬州,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终于建立了一个囊括今天江西东北、浙江西部、安徽南部、福建北部地区的大国。并为争夺江南霸权,和吴国打了惨烈的百年战争。

当时春秋各国,男子非成年不得从军。而干国特有风俗,是男女一旦成年,便需凿下门牙牙齿,相互交换,以为定情信物。

所以吴、干两国战争进行到最激烈时,干国人哪怕幼年童子,也凿下门牙以示成年,从军投入战争,无奈该国无论国力、军力,人才,皆远不是此时汲取了中原先进文化的吴国敌手,终被其吞灭

吴国短暂夺取了春秋霸权,又被越国吞灭,干国遗民成为越国子民,混居融合,成为越人的一支“干越”,“干越”就是后来江西省境内的土著先民,秦始皇统一中原,南征百越后,正式被纳入华夏民族大家庭。而他们的先祖,正可以一直上溯到四千年前,便是寒浞这位上古时代可歌可泣的传奇英雄。

中国称俄罗斯为“战斗民族”,他们又是怎么称呼中国的?

名称者,别彼此而检虚实者也。自古至今,莫不用此而得,用彼而失出自《尹文子?大道上》,名称在中国几千年当中有着深厚文化历史,在取名时,会根据五行生相克或者以四柱八字喜命名,名称往往都是一种符号,也是一种象征。

中国朝代称呼

华夏文明形成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在古老的神话当中,人们一直口口相传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在经过三皇五帝时期后,禹初建了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禅让制也被世袭制所取代。

夏商周三代为奴隶社会,秦、汉、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为封建社会,这些朝名五花八门,大致有五个来源:由部落改名、由创建者原有卦号、爵位改名,源于创建者以前的封地、或是宗族关系;寓意吉祥等。

外国对中国的称呼

唐朝开创了两千年来经济繁荣的?贞观之治?,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周边小国纷纷朝贡,此时外国人称呼中国人为?唐人?,在国外,也是四处可见唐人街,但唐朝并非最早的称呼。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上用叙利亚文写了对中国的称呼,为:秦那斯坦。?秦?是不是指的秦国在中国文献当中找到了史料,但在西方文献记载很多,英国人斯坦因在整理公元前的粟特文当中,便发现了了Cynstn一词,汉语翻译为?秦斯坦?。

中国称呼源起丝绸之路,两汉时期,丝绸之路的开通,大量的丝绸和瓷器运输到国外,瓷器在西方语系,翻译各不相同,意大利语译Cina,有?震旦?的意思,而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经赛亚篇》中有:试观其人,来自远方,来自北与来自西,又来自西尼姆。

这里的西尼姆指的就是中国,不过这些国家都相对较远,翻译国名也都千奇百怪,俄罗斯是邻国,他们对中国的称呼相对中肯,为?契丹?。

俄罗斯为何称呼中国为契丹

契丹源起东胡鲜卑,五代时期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乘着中原战乱,一同各部,他镇压了契丹各民族的叛乱,公元916年建国,国号为契丹,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又收留战乱流民,并委以重任。

虽然耶律阿保机有一统中原之意,但攻灭渤海之后,就病逝了,耶律德光继位,为辽太宗,自辽太宗之后,契丹一族就不断南下,国力消耗严重,辽景宗时期就不再南伐,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国力一度强盛。

萧太后摄政期间,国力达到了巅峰,辽圣宗又生起了南伐的想法,而北宋立国之初,也想要收回燕云十六州,976年、986年,北宋两次挥师北伐,但都被击败,萧太后为防止北宋联合高丽,又进军高丽。

在常年战争当中,北宋被彻底击垮,辽朝最巅峰国土面积达到了489万平方公里,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的白沟河,但辽朝也终究走向了灭亡。

但契丹一族并没有就此消失,耶律大石在1132年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他不敢征战中原,就一路向西域、漠北、中亚地区扩张,1141年卡特万之战,击败了中亚最强盛的塞尔柱帝国,威名从此远扬,在西方史册当中称之为哈剌契丹或喀喇契,契丹一名来源于此。

为何称俄罗斯为战斗民族

俄罗斯称呼中国为契丹,我们称呼他们为战斗民族,含义大多是一样的,在我们眼中,俄罗斯人生活在零下几十度的天气当中,酒成了生活用品,在禁酒令还没下达之前,街头四处可见一些醉酒的休息屋。

熊也是经常出现在俄罗斯人生活当中,两到三个俄罗斯成年男子足以威胁到一头成年的棕熊,酒文化和熊文化让俄罗斯人声名远扬。

总结

纵观历朝历代的称呼,都是有着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虽然在汉朝就有?中国?一词,但此时指的是中原,中土,而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起来,这两个字也是对外的一张名片。

耶律大石:辽朝最后的辉煌

公元12世纪的前半页,这片土地上的辉煌与荣耀属于金朝。

短短二十余年之中,金军席卷大江南北,降伏了西夏,灭亡了辽朝与北宋,将他们的皇帝与妃嫔收入囊中。

大辽灰飞烟灭,大宋偏安一隅,大夏称臣纳贡。一时间,天下仿佛无人能够与之争锋,大金似乎也没有了敌手。

但并非所有人都甘愿委曲求全,一些人挺身而出,反抗金朝的铁蹄。在西部,有吴玠死守仙人关;在南方,有韩世忠大战黄天荡,其后更有岳飞大破朱仙镇,他们都在与金军进行着英勇的战斗。

而在北方,也同样有一位热血男儿,他在亡国之后率领部队跋山涉水,远走他乡,在不断对抗金朝的同时,竟然奇迹般地在异乡复国称帝,创造了传奇。

此人便是西辽德宗耶律大石。

一、文武双全

耶律大石(1094-1143),字重德,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根正苗红的大辽皇族。

生在帝王家的他是个文武全才,除继承了契丹祖先的骑射本领外,还精通汉语,二十一岁参加科举考中进士,入翰林院成为翰林应奉。依据辽朝科举制度,只有殿试头名才能任此官职。后他改任翰林承旨,接着升任刺史、节度使。

出身皇族,能力卓越,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他的事业必将一片光明。

人们往往都这样认为,但他们忽略了除去自身的外部因素。

有些事情,并不是仅靠努力就能实现的。

支撑他事业的大辽王朝,此刻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1114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次年称帝建立金朝。辽朝屡战不敌,仅仅七年就丧失了半壁江山。1122年,金军攻破中京(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往夹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位于南京(今北京)的朝廷群龙无首。

与此同时,一心想收复燕云十六州而与金军结盟的北宋也开始了北伐。

大厦将倾,正需要国之栋梁力挽狂澜,沉重的使命就这样落在了大石的肩上。

天祚帝不知所踪后,群臣于当年拥立晋王耶律淳为帝,史称北辽。大石被新君视为股肱之臣。

北宋大军十五万来攻,大石被委任西南路都统率军迎敌。他先是以2000骑兵击败宋军先锋,接着带领3万增援军队渡河大败宋军主力,其后率轻骑追击撤退的宋军,一度围困北宋名将种师道(水浒传中经常提及的“老种经略相公”),宋军彻底溃败,死者不计其数。

重重忧患使得耶律淳即位不久便在惊恐中死去,北宋闻讯纠集50万大军再度来攻。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涿州守将郭药师在这个节骨眼上率领辽朝精锐常胜军降宋。

此时北辽军队只有不足两万人,宋军甚至一度攻入燕京外城。

危机时刻,耶律大石与西王萧干率领6000士兵趁夜对外城发动奇袭。而城中的宋军此刻正沉浸在酒后奸淫掳掠的快乐之中,面对敌军的进攻猝不及防,几乎全军覆没。城外的宋军见到河对岸起火以为是敌人杀来,竟落荒而逃,在逃亡过程中兵士互相践踏,无数人坠落山涧,丢弃的刀枪甲帐绵延数百里。

二、无力回天

虽然击退了宋军的进攻,却阻挡不了金人的铁蹄。当年十一月,金军攻破居庸关,次月,燕京失陷,北辽灭亡。

大石逃离燕京,几经周折,终于在夹山找到了东躲西藏的天祚帝。

但等待他的不是热烈的欢迎,而是冰冷的枷锁。另立新君之事天祚帝十分恼火,他将大石等人扣押,准备以谋反之罪处死。

“陛下弃国而逃,致使黎民涂炭。即便我立了十个耶律淳为帝也都是太祖的子孙,难道不比拱手江山于他人要强得多吗?”

大石慷慨陈词,一番话让天祚帝无言以对,最终赦免了一行人。

有了立足之地,也让大石有了挽回一切的希望。

然而刚刚聚拢了一些残部后,性急少谋的天祚帝就按捺不住,妄图主动出击。

金军势大,而辽国此时还远远没有恢复,贸然出击定是以卵击石。

天祚帝是个合格的昏君,狂妄而愚蠢。一心求胜的他对大石的苦劝无动于衷。

继续追随他只有自取灭亡。忠君与爱国不能两全,大石果断选择了后者。

于是公元1124年的一天,他带着两百名骑兵,乘着夜色离开了夹山。

一切如大石预料,天祚帝出兵后不久便被金人击溃,一年后,他在投奔西夏的途中被金军所俘。

南下的天祚帝最终死于金人的囚牢之中,而北上的大石则开启了他的史诗。大辽王朝看似覆灭,却仍有星星之火留存。

三、异乡复国

前方是苍茫的大漠,身后是凶恶的金军,而自己仅带着二百余人。

看似绝境,却仍有一丝希望。

大辽虽亡,余威尚在。三天后,大石遇到了白鞑靼部落,他们感念辽朝的恩德,主动献上了牛羊和马匹。

凭借这些资源,大石再次出发,一路西进。

他并非漫无目的行走,而是在寻找大辽最后的应急储备力量。

当年,大石终于到达了位于今蒙古国境内的可敦城。

这里是辽朝西北路招讨司驻地,驻扎有两万骑兵,战马数十万,专门用于防卫西北边境,任何情况都不得调用。现在到了他们发挥作用的时候,这座城池和这支军队是复兴辽朝最后的希望。

大石崇高的威望使得当地七州十八部首领纷纷聚集而来。大石举行大会,会上他痛斥金人夺其江山、残其黎民、屠其州邑,辱其国君,号召各军州部落助其伐金。

他的号召得到了各部首领的积极回应,很快大石又募得精兵万余人。

有了这些军马,就似乎有了可以与金人一战的可能。

于是他在可敦城称王,设署置官,厉兵秣马,伺机反击。

不同于天祚帝的无脑冲锋,大石选择联合一切抗金力量,形成统一战线。他积极与北宋、西夏和白鞑靼等势力联络,对金朝发动攻击。

大石也低估了敌人的实力。联合作战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却无法动摇金朝的根本。而大石的主动出击反而使金人注意到了可敦城的存在。

金人试图扑灭大辽王朝的最后一点星火,两度派军进攻可敦城,一次遭到草原部族的反对计划落空,另一次则被英勇的西辽将士击溃。

屡次胜利并未让大石冲昏头脑,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目前的实力还远远无法与金军匹敌。

东方已无法取得进展,为了壮大实力,只能继续向西。

公元1130年3月,大石祭告天地、祖宗后启程西行。部队首先到达高昌回鹘,国王毕勒哥闻讯后亲自将大石迎入自己的宫殿内大宴三天,临行前又亲自将他们送出国境,并随赠马匹骆驼,同时表示愿献出儿孙作为人质,附为属国。

离开高昌后,大石一路行进至叶密立并在此建城。

叶密立政权获得了当地突厥各部的支持,户数达到四万。两年后,耶律大石在叶密立称帝,国号延庆,群臣上尊号“天祐皇帝”,同时采用突厥汗号“菊儿汗”,意为汗中之汗。

耶律大石是辽太祖的直系子孙,皇统纯正。他采用辽朝国号,官制,货币,一切与辽朝无异。

从任何一个方面来说,这个政权都是辽的延续。

大辽王朝从此在异域重生,史称西辽。

在一块从未属于过自己的领土上复国,这在世界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四、故土难归
相较于东进,西征要顺利得多。

建国后,大石收服了曾一度背叛他的高昌回鹘,接着进军东喀喇汗国。尽管交战受挫,却在当地接收了数万的契丹游牧民。不久之后,东喀喇汗国君主去世,其子无法控制国内形势,主动派使者来见大石,请求接管他的国家。

西辽兵不血刃地吞并了东喀喇汗国,大石把国都迁到八剌沙衮,改名为虎思斡耳朵(意为强有力的宫帐),改元康国。此后,吉尔吉斯人、葛逻禄人和康里人接连臣服。

此刻的西辽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实力,大石决定实现他的复国理想。

公元1134年4月,大石派出7万大军东征讨金。部队出发前,大石再次祭天,并激励将士们:

“朕率领你们来到这大漠尽头,为的是光复故土,中兴大辽,而不是苟安于此!这里不是朕与尔等的家乡,你我的家乡在遥远的东方!”

然而这次祖先没有保佑他们。

大军东行万余里一无所获,补给不足导致人马损失惨重,无奈之下,不得不撤回国内。

耶律大石这才意识到他已走的太远,竟永远无法回到故乡去了。

现实是如此的残酷。他一心为收复旧土而奋斗,却不曾想到,自己越是努力,距离那个目标就越是遥远。

这位异乡皇帝惟有慨然长叹:

“皇天弗顺,数也!!!”

作为一个思乡的游子,大石的梦破灭了,但作为一位伟大的君主,他却还要为自己的帝国和子民奋斗。

三年后,大石第三次向西扩张。1137年5月,耶律大石率军与西喀喇汗国君主马赫穆德·伊本·穆海默德的军队在忽毡(今塔吉克斯坦苦盏)激战,西国军战败,马赫穆德狼狈逃回撒马尔罕。

西辽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引起了塞尔柱帝国的不满,因为这里一直是他们的势力范围。1141年,塞尔柱苏丹艾哈迈德·桑贾尔以属国西喀喇汗国与葛逻禄人发生冲突为借口,从本国和附属国中调集了十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河中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杀来。

葛逻禄人见状也急忙求助于西辽。于是耶律大石写信给桑贾尓,希望能化解干戈,而傲慢的桑贾尓非但没有接受,反而回信给耶律大石让他皈依伊·斯兰·教,并称自己军队能用利箭切断敌人的胡须。

大石读完信后,便命人拿给信使一根针,让他切断自己的胡子。

使者当然没法做到,大石便笑着说:

“既然针都无法截断胡须,箭又如何做得到?”

接着他果断率部进军,双方在撒马尔罕以北的卡特万草原相遇。

公元1141年,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第二次冲突即将爆发。

五、世纪之战

公元751年的一个夏天,怛罗斯城外。

大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的军队已与大食军队交战了五日,虽然人数少于敌军,但大唐的精锐步兵战斗力强悍,此刻处于上风。

就在此刻,唐军中的葛逻禄人突然反叛,他们与大食军队一起对唐军形成夹击,导致唐军主力与步兵联系中断。

大食军队抓住战机发动猛攻,导致唐军崩溃,三万余人几乎全军覆没,高仙芝仅率数千残部狼狈逃走。

这便是怛罗斯之战,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的首次直接冲突。

转眼过了将近400年,代表两大文明的交战双方都已发生变化。

大唐王朝在怛罗斯之战后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从此由盛转衰,最终在901年亡于节度使朱温之手。

其后15年, 契丹人耶律阿保机趁中原混乱,在北方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国。

传统小说戏剧中,辽国多是以野蛮部落的面貌出现,实际上辽在建立之初便倾向汉化,中期开始汉化程度逐步上升。辽国在政治制度上吸收汉制,教育上开科举,语言文字上契丹语与汉语并行。

辽朝皇室贵族大多仰慕中原文化,他们拜孔子,尊儒术,辽道宗时期甚至以“诸夏”称呼本国,道宗还有句名言:“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于中华。”

西辽完全继承了辽朝的一切,是当之无愧的中华文明。

代表伊·斯兰文明的是阿拉伯帝国,情况略为复杂。

阿拉伯帝国的不同时期由不同的王朝控制,击败高仙芝与对战耶律大石的都是阿拔斯王朝,也就是中国史书中所说的“黑衣大食”。

但此刻的阿拔斯王朝已是塞尔柱帝国的傀儡,实权由塞尔柱苏丹掌控。

而塞尔柱帝国此前也一度陷入混乱和分裂之中,改变这一切的正是桑贾尓。他花了十多年时东征西讨,征服了反对势力,重新统一帝国并成为新任苏丹。

如果说耶律大石是辽朝的刘秀,那么桑贾尓则很像是阿拉伯帝国的曹操。

不幸的是,卡特万成了他的赤壁。

六、 一战扬名

故国相思泪已干,

大漠挥鞭指西原。

虎狼之敌无所惧,

天下传颂菊儿汗 。

兵至一万,无边无岸,兵到十万,彻地连天。

桑贾尓从帝国各处征召而来的军队,据说光是检阅就用了半年时间。而后人根据史料推断,大石此次迎战的军队约有三万人。

几乎是和当年同样的实力对比。

与西辽军队相遇后,桑贾尓将军队分为三路,左右分别是他的手下重臣和附属国的国王,自己则亲自率领中军。

面对三倍于自己的对手,大石并未惊慌。他仔细观察了对方的列阵,又观察了战场的地形。卡特万是一个依山的草原,山脉在己方一侧,山脉中还有一条狭长的峡谷,名为达尔加姆峡谷。

于是大石选择将军队背靠峡谷列阵,同样也分为三路:自己同样亲率中军,左右则各2500人,由他的大将萧剌阿不、萧斡里剌率领,同时还安排了一些葛逻禄人的军队埋伏在峡谷之中。

大战开始了。

双方先是进行了一些试探性的进攻,接着重装骑兵开始正面冲锋。强大且在人数上占有优势的塞尔柱骑兵并未能击垮英勇的契丹将士,战事一度陷入胶着之中。

但随后指挥桑贾尓军左翼的锡斯坦国王觅得战机,率领部队插进西辽军队的右翼,将西辽的右军与中军间打出了一个缺口,而桑贾尓的其余两路部队也乘机猛攻缺口,迫使西辽军队向他们的左侧移动。

大石军面临被分割歼灭的危险。

危急时刻,契丹将士再次展现了他们英勇顽强。

大石和萧剌阿不的军队殊死抵抗,没有让塞尔柱联军占得一点便宜,反倒是在移动中萧剌阿不的左翼军绕到了联军的后方,大石的中军正面迎上了联军相对薄弱的右翼。

而西辽军右翼统率萧斡里剌则冷静地重组了濒临溃散的骑兵,绕到了联军的左翼发动攻击。

双方的战场位置互换,塞尔柱联军的两侧和后方都在遭受猛攻,而他们正面面对的,是细长的达尔加姆峡谷。

于是联军就像羊群一样,被赶入了狭窄的胡同里。

你可以想象一大群羊挤在胡同里的情景。联军几乎动弹不得,隐藏在山谷中的葛逻禄人趁势杀出,配合背后的西辽军队,战争已经变成了收割。

联军崩溃了。伊·斯兰文史书《历史大全》中记载联军仅在峡谷中就死亡过万,《辽史》中则记载敌军尸体绵延了数十里之远。

桑贾尓带领残兵侥幸逃脱,他的左右军统领甚至他的妻子都成为了大石的俘虏。

这一战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阿拉伯史学家伊本·艾西尔这样评价卡特万之战:“在伊·斯兰的历史上再没有比这更大的战争,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伤亡。”

经此一役,中亚的政治格局彻底改变,塞尔柱帝国的势力不仅彻底退出中亚,这个帝国也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50年后,帝国被花剌子模吞并,消失在了历史之中。

而桑贾尓则在此战的十年后被乌古斯人擒获,与天祚帝一样,在敌人的囚牢中度过余生——与其说他像魏武,其实倒更像是前秦的那位苻坚。

此战令西辽威震中亚。战后,耶律大石进入了撒马尔罕,接着西辽又征服了花剌子模,成为了中亚的霸主。

而正是受到西辽的影响,古英语和后世的俄语、阿拉伯语、拉丁语中都将中国称为“契丹”。

尾声

但大石却再也没能实现他的梦想。

两年以后,他便怀着无法恢复故土的遗憾溘然长逝,庙号德宗。西辽也在其后不久消失在蒙古帝国的铁蹄之下,成为历史长河中的一道微澜。

但菊儿汗(Kur Khan)的名字却随着卡特万一战传向西方,被叙利亚人转述成约哈难(Yu?anan),被欧洲人翻译成约翰内斯(Johannes),最后传到罗马教廷,转生成为基·督教的英雄,被他们苦苦寻找了三百余年。

姓石的是不是耶律大石的后代?

2007年04月25日全国户籍人口统计结果:石姓在我国姓氏排名第61位。
姓氏起源:
一、出自姬姓,为石石昔之后裔。据《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所载,春秋时卫靖伯之孙石石昔,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石石昔之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
二、出自他姓,以字为氏。据《春秋公子谱》所载,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春秋时郑公子丰有子名公孙段,字子石。两者其后皆以字为氏。
三、出自他族加入或他族改石姓的。
1、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当时西域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有人迁居中原,改为石姓;
2、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时,将鲜卑乌石兰氏改单姓石;
3、据《后赵录》所载,十六国张訇督改为石会,冉闵改为石闵;
4、据《北史》所载,有娄姓改为石姓;
5、上党石姓,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
6、石敬塘之四代祖王景,为沙陀部人,石敬塘冒姓石;
7、据《九国志》所载,万州石姓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
8、金时女真人斡勒氏、石盏氏改单姓石;
9、今侗、水、阿昌、满、拉祜、回、土家、东乡、黎、羌、蒙族有此姓。
姓始祖:
石石昔。本名公孙石昔,字石,春秋时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卫国贤臣。

其子石厚佐公子州吁杀掉卫桓公,州吁自立为君。此时石石昔已告老还乡,为除掉州吁及其党徒,石石昔设下巧计,假陈恒公之手杀掉州吁和石厚,迎立桓公之弟公子晋为国君,即卫宣公。

石石昔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世人所称道,被称为纯臣。以后,石厚之子骀仲,以祖父的字为氏,为石姓。其后人尊石石昔为石姓的得姓始祖。
迁徒分布: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石昔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
由此可见,石姓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以卫国为源地的石姓,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州吁弑其君后,卫姓已有在鲁活动的身影。秦汉以前,石姓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时,石姓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姓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姓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姓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姓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姓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姓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姓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唐初,有石姓人自河南固始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九二九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五代时石姓在福建形成闽南望族。
宋元以后,石姓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初洪武年间,石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
如今,石姓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

历史名人:
石 申:战国时天文学家,他与甘德所测定的恒星纪录有八百一十多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恒星表,有《甘石星经》。
石 崇:渤海南皮(今属河北)人,西晋权臣,以与贵戚王恺斗富,争为侈靡而闻名于世。

石 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羯人,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在位十四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石敬塘:后晋建立者,历史上著名的认契丹为父的“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予契丹,受后世唾骂。

石守信: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北宋名将。陈桥兵变,佐赵匡胤称帝,杯酒释兵权后,仅留虚职。

石 普: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名将。曾入川镇压李顺起义,后领兵与契丹、西夏作战。以功封河南节度使,后分司西京

石延年:应天宋城(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官至太子中允,其诗风劲健,为欧阳修所推崇,文也劲健而善书,笔画遒劲,颜筋柳骨,其字愈大愈奇,号为三绝。有《石曼卿诗集》。

石 介:兖州奉符(今山东泰安东南)人,宋代文学家,人称徂徕先生,后擢太子中允,直集贤院。善豪翰,主张道统文统合一,推崇韩愈,反对西昆体,有《徂徕集》。

石孝友:江西南昌人,宋乾道二年进士,以词名世,常以俚俗语写男女之情,有《金谷遗音》。

石君宝: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元代杂剧家,女真人。《秋胡戏妻》为其代表作。

石韫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乾隆五十五年状元,官山东按察使。工诗善画,尤工隶书,兼擅古文,著《独学庐诗文集》。

石达开:广西贵县人,太平天国的翼王,有勇有谋,在太平天国前期的胜利进军和奠都南京以及率军西征中,屡败清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40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