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得知兀术(即宗弼,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第四子)讨厌刘豫(大齐皇帝—金所立的傀儡政权),正好军中抓到兀术的一位谍报人员,岳飞就假装责备说:“你不是张斌吗?我以前派遣你到齐国,约好诱引四太子出兵,而你居然去不回,我继续派遣人到刘国,已经约好以今年冬季合兵进攻长江为名,引诱四太子到清河来,而你所拿的信竟然送不到,是什么原因?”该谍报人员希望活命,就假称有罪,于是岳飞作蜡书再派遣他到齐国,询问确定出兵的时期,刮开大腿,藏书信于内。该谍报人员归去后将书信交给兀术,兀术大为惊恐,于是立刻废掉刘豫。
相信大家都知道岳飞吧,毕竟“精忠报国”得故事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了,而他不被重用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他太过直率,经常在说话上得罪人。岳飞这个人武艺高强,而且个性正直,在战争方面也非常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当时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即使岳飞如此优秀,后来也没有受到皇帝的重视,而这其中也是有一些原因的。
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皇帝和岳飞的关系还是比较好的。岳飞是一位人才,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皇帝当然是非常重视他的,还给了他很高的官职,很大的权力。但是岳飞本身的性格也让他什么话都藏不住,有一次他在和皇帝谈话的时候提到了让皇帝关注一下子嗣的问题,皇帝因为这个很生气,觉得岳飞插手了不该插手的事,这让皇帝很不舒服。
这个皇帝是不育的,没有子嗣,他的话触到了皇帝的逆鳞。而且因为岳飞越来越受重视,有些心怀不正的人就在皇帝面前说岳飞的坏话,挑拨岳飞和皇帝之间的关系。说的多了,皇帝自然心里对岳飞就有隔阂了。久而久之,皇帝就越来越疏远岳飞,甚至后来秦侩污蔑岳飞的时候,皇帝也并没有过多的说什么,导致岳飞最终枉死。
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能只道听途说就决定对一个人的看法,更应该从实际生活中去真实的客观的评价,这样得出来的结果才能是正确的。但是毕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也不能过多强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传奇式的英雄,很多都传唱至今。这些人都是勇敢的人,但几乎无一例外,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
比如自称霸王的项羽,能够扛起鼎,最后却以自刎乌江而告终。比如吕布能够以一人之力对抗关羽等三大武将,最后却死在曹操手里。就连隋唐第一武将李元霸,年,虽然也是高手,但最后的死更是令人惋惜。
正史中没有这个人的踪迹,但在演义中却广为传唱。据说此人有百头大象之力,勇猛无比。但最后还是被闪电活活打死了。这种死法对于任何一个武将来说都是极其屈辱的,更何况是这样一个极其强大的武将。
我们今天要讲的主人公是宋代的一位武将。他最好的武器是一把长枪,被誉为大宋第一武将。这个人就是曾经打败过金兀术的高宠。说起来,他的祖先叫高思继,现在是世界闻名的大师,号称“第一炮”。高宠使用的长枪,表面镀了一层金,直接用他家的枪法横扫了一个时代。此柄长枪极为沉重,需要有强大的力量和非凡的控制力才能随身携带。
人们最初注意到他是因为他在一个回合中击败了牛皋、郑淮和张奎三位武将。当时在宋朝的宋高宗被敌人围困,他的老母亲让他去支援他。在救援的路上,他遇到了三个猛男,他们都是当时世界闻名的勇士,有些人力气很大。后来他和这三个人缠斗,大获全胜。然而他们三人并没有结怨,而是在一战后成为了兄弟。虽然高宠独自去了金军的营地,但言外之意是他独自去挑战对方。
这在人们眼里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他做到了,而且是那么的自然。金俊虽然觉得自己不自量力,但也只能出去打了,然后在接下来的场景中他们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
仅仅四招,就把其他四个元帅级人物打得非死即伤。晋朝有个有名的人,叫金古渌,力气很大,一直受到宋朝兵的称赞,没想到一枪就惹到了他,然后他就倒地死的很惨。四人被灭后,他在金军大营中横冲直撞,这一幕正好被金兀术看到,对方拿起一把大斧子,将他砍死。
以武侠之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连岳飞都能跟他画。这种武力值在金军中已经是数一数二的了,但是没想到,在与高宠回合之后,他转身就跑,没有任何犹豫。见其狼狈逃窜,高宠也没有多废话,抓起长枪就杀。
为了阻挡他追击的步伐,金军不得不用“铁滑车”来阻挡。这是他们对付宋军的杀手锏。共有十二辆车,每辆重约一千磅,它们都从山顶上迅速滑下。冲击力绝不是一千磅。然而,高宠见此并没有丝毫畏惧。他一脸淡然,等战车冲到近前后,枪一挥就拿了一个。就这样,他接连扛起十一辆战车,当最后一辆来到近前时,座下的战马已是筋疲力尽,轰然倒下,他也倒在地上,被最后一个铁滑车撞得遍体鳞伤。
此时,喧闹的金军大营正好驱散了原本紧张的气氛,他们都以为这个人会把他们全部消灭。在确定这个恶灵真的死了之后,笼罩在他们心头的恐惧渐渐散去。金兀术在远处看着它,虽然他松了一口气,但他还是心有余悸。他感叹高宠居然有这种猛力,能够挑飞这十一个铁滑轮。他的实力不亚于昔日的霸主项羽。宋朝能有如此勇猛的武将,真是令人震惊。
然而,说高宠死了也太随便了。这样的将军如果好好利用,一定能发挥出巨大的能量,说不定统治者都被他灭了。虽然他只是这个样子,但是对大家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的名字被记住了。
岳飞虽然是宋朝最值得称道的人,但
【岳飞·满江红】
南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作品译文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阑,骤急的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着战车向贺兰山进攻,连贺兰山也要踏为平地。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作品鉴赏
岳飞的这首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概,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凶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欃枪未灭,千万乡关,梦遥吴越”;那忠义慷慨寄敬胡铨的张元干,他作《虞美人》词,也说:“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这都是南宋初期的爱国词作,他们说到金兵时,均用“西北”、“楼兰”(汉之西域鄯善国,傅介子计斩楼兰王,典出《汉书·西域传》),可见岳飞用“贺兰山”和“凶奴”,是无可非议。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
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3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南宋毕再遇悬羊击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