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清朝不立嫡立长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们都知道,皇帝立储是大事,立储是为了自己的国家挑选皇位继承人,储君的人选都是从诸位皇子中筛选出来的。
每逢立储总是要生出许多事端,所以在春秋时期以来就生出了一个立储制度叫做“立嫡立长”。不过这样做仍然没能避免储位纷争,仍然有皇子为了得到储君之位而争得头破血流。
褚英
从春秋时期到明代,大多数朝代都会遵循“立嫡立长”的储君制度,唯独清朝没有,这很有可能是因为清朝的第一位储君没有起到一个好的表率。
清朝第一位储君
清朝的第一位储君是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立下的,是他的长子爱新觉罗·褚英。
褚英的生母去世的早,所以努尔哈赤只能亲自照料一双儿女。褚英四岁的时候就已经跟着努尔哈赤东奔西跑了,当努尔哈赤外出打仗的时候,褚英和妹妹就被父亲藏在桌子底下。
努尔哈赤
褚英常年的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也养成了骁勇好战的性格。18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父亲的允许下带兵打仗了。
真正让褚英一战成名的是在护送蜚悠城主的家眷时,与乌拉部落爆发的战争。当时,蜚悠城主归降于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随后便派自己的弟弟舒尔哈齐、褚英以及代善(努尔哈赤第二子)前往蜚悠城迎接城主的家眷以及部众。任务难度不算高,为了安全,褚英只带了不到一千兵马。
不料从蜚悠城返程的途中,褚英一行人遇到了乌拉的军队。舒尔哈齐本欲撤退,褚英却无所畏惧,认为有父亲的威名在前,建州又有上天的祝福,一定可以大败乌拉部众。
在褚英的鼓舞下,不到一千人的建州军大败乌拉的三千士兵,并收获了数千马匹以及铠甲。此战大大地挫伤了乌拉部落的元气。努尔哈赤听说以后更是十分欢喜。
褚英也因为打败乌拉有功,得到了努尔哈赤的重视,被立为了储君,授予他监管的权力。所以褚英也是大清朝的第一位储君,但是他并没有给清朝立储开一个好头。
四面树敌,褚英被孤立
在乌拉战争之后,褚英得到了兵权和地位,而后又随着父亲参与了大大小小的部落战争,积累的战功越多,性情便越来越高傲。
建州军中有一批随努尔哈赤征战了多年的老臣子,人们把他们称为“五贝勒”,五贝勒中有些人的年纪比努尔哈赤还要大,连努尔哈赤见了都要礼让三分。
而褚英作为后辈,全然没有对长辈们的敬重之意,这让五贝勒对褚英掌权感到很不满意。褚英没有放下身段笼络五贝勒,反而趁努尔哈赤外出征战的时候试图削弱五贝勒的权力。
这种行为极大地刺激到五贝勒,他们完全不能服气褚英当储君。不仅是五贝勒,连褚英的弟弟们也都不认同哥哥的做派。
心胸狭隘不能容人,不懂得礼贤下士,这些缺点让五贝勒和弟弟们越来越讨厌褚英。褚英和五贝勒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逐渐僵化的地步。
当努尔哈赤发现五贝勒与褚英发生矛盾的时候,他也感到很为难。作为建州的掌权者,努尔哈赤只能够两权相害取其轻,最终站在了五贝勒的立场上,将褚英的权力逐渐削弱。
努尔哈赤知道褚英的缺点,他内心还是疼爱褚英的,所以他并不想把事情做绝,只是削弱了褚英的权力,希望褚英能够反省自己,改掉缺点。
如果褚英能够改变这些缺点,未来他还是有希望回到储君的位置的。而褚英糊涂就糊涂在,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出现的问题。
褚英怨恨五贝勒以及各位弟弟,在家里开神坛,诅咒诸位贝勒以及手足兄弟。还有一次趁着努尔哈赤外出征战的时候,诅咒努尔哈赤和弟弟兵败,放出狂言,如果兵败不会让努尔哈赤和弟弟进城。
这样大不敬的话连努尔哈赤也听不下去了,他选择放弃长子褚英,清朝的第一位储君最终还是被努尔哈赤忍痛处置了。后来一直到努尔哈赤六十多岁,都不曾再立过储君。
后来的诸位皇帝都不曾以“立嫡立长”作为选储君的必备条件,康熙时期出现“九子夺嫡”的惨痛事件后,清朝又开始实行“秘密立储”的制度,倒是很有效地避免了储君纷争。
1908年,清朝廷发生了一件大事,光绪帝载湉和皇太后慈禧在两天内相继去世。而在光绪帝病重,慈禧太后也快不行了的时候,慈禧便在中南海召见了朝廷重臣,商量立储之事,以便在光绪帝驾崩后继承大统。?
而大家都知道,最后商议的结果是立醇亲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嗣君。那么,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呢?
究其原因有三。
第一,立溥仪为帝光绪和同治才不会绝后。
在慈禧和张之洞等军机大臣商议储君之立时,这时候的张之洞深知清政府内忧外患,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丞需治世的明君,于是他向慈禧恳奏:?国有长君,社稷之福,不如径立载沣。?
也就是说他主张立成人的载沣。
然而,慈禧却面露悲戚地说:?你们说的虑的都很有道理,但是不为穆宗(同治)立后,终无以对死者?。
也就是说立载沣则同治和光绪都会绝嗣,有道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因此,慈禧才会选择立年幼的溥仪,并将溥仪过继给光绪为子,史载君主溥仪,?一人祧两房?,也就是说溥仪是继承光绪和同治两个人的宗姚的,要称光绪为父,祭其于宗庙的,如此一来,光绪帝就有了后。
而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总不能让他尊光绪为父吧?侄子可以过继给伯父,称其为父。而弟弟是不可以过继给兄长,称其为父的,这是基本伦理。
所以说如果慈禧选择了传位于载沣,那么光绪和同治就要绝后了。所以,慈禧才会选择过继溥仪于光绪,让他继承大统,而不是传位于载沣。
第二,溥仪的生母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慈禧太后的养女。
溥仪的亲生母亲苏完瓜尔佳氏是大学士、军机大臣荣禄的女儿,而荣禄又是慈禧太后一派的人,深得慈禧太后的信任。慈禧为了巩固和荣禄的关系,便收其女为养女,并指婚醇亲王载沣。而溥仪就是苏完瓜尔佳和醇亲王的长子,所以有了这层关系,慈禧太后自然心有偏袒,一心要立苏完瓜尔佳氏的儿子溥仪为帝了。
第三,慈禧和载沣有过节,产生了隔阂,慈禧不愿立他为帝。
上面就提到过载沣由慈禧指婚,娶了苏完瓜尔佳氏为妻。然而,其实,他真正想娶的人并不是苏完瓜尔佳氏,而是另一个女孩子,而且载沣的生母刘佳氏已经亲自主持,让载沣娶他那心仪的女子了,并且已经放了大定,只待选择吉日迎娶过门。
然而,这件两情眷属的美事却被慈禧给破坏了,慈禧为了达到自己政治目的,霸道地毁弃了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既定的婚约,硬是让载沣娶了自己不喜欢的苏完瓜尔佳氏为妻,而载沣敢怒不敢言,只得接受皇太后慈禧的旨意,与苏完瓜尔佳氏完婚。
因为此事,载沣的生母刘佳氏气得精神失常,载沣因此也暗自深深地恼恨慈禧。所以说,载沣和慈禧二人早有隔阂在了,因此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正当壮年的载沣。
以上三点就是为何慈禧会立年幼的溥仪为帝,而不是成年的载沣的原因。
关于皇位继承这件事,还真就不是皇后能够说得算的,清朝在东北没有入关之前,女性还能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在入关之后,尤其是在康熙朝之后,女性在政治当中几乎丧失了全部话语权。
正因为如此,嘉庆即使突然去世,皇后也不能改变储君,更何况清朝在雍正之后建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更是在皇帝生前就已经决定了储君的人选。
道光皇帝旻宁是嘉庆正妻所生的嫡子,由于长子夭折,旻宁顺理成章的就成为了嘉庆的嫡长子,在乾隆晚年的时候,基本已经内定嘉庆为储君,所以也很看重旻宁的成长,在狩猎的时候,旻宁打到一只鹿,乾隆很高兴,赐其黄马褂,嘉庆登基的时候,亲自为旻宁主持婚姻。
本来清王朝是不太看重嫡长子继承制的,但是由于乾隆活的岁数太大,导致作为老十五的嘉庆即位的时候也不太年轻,在生育这方面远远无法与乾隆相提并论。
所以,嘉庆的儿子们在皇位的争夺上并不激烈,再加上受到乾隆的影,乾隆号称十全老人,其实有一个遗憾就是没能让自己的嫡长子继承皇位,因此,旻宁理所当然的成为储君的不二人选。
嘉庆四年,乾隆皇帝作为太上皇去世,嘉庆皇帝彻底掌握政权,于是根据秘密皇储制度,将旻宁的名字放到了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
这是一种从雍正皇帝时留下的秘密立储制度,在康熙晚年由于皇子众多,发生了九子夺嫡的恶性竞争皇位事件,雍正在登基后,深感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皇位传承制度,那么很可能影响到政权的平稳过渡,为此,雍正开创了秘密立储制度。
具体方法是:由皇帝亲书立储谕旨一式两份,一份密封在锦匣内,安放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驾崩时,由御前大臣将两份遗旨取出,共同拆封,对证无误后当众宣布由谁继位。
乾隆皇帝就是以这种形式继承皇位的,嘉庆在刚刚亲政的时候就把旻宁的名字放到牌匾后面,可见在当时立旻宁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至于说嘉庆死的时候没有在皇宫,遗诏不在身边,这是没有多少影响的,在清朝时期,大多数皇帝其实每年都有一半的时间不在皇宫待着,康熙、乾隆喜欢在承德避暑山庄,而雍正喜欢在圆明园待着,嘉庆人生最后的光景也是在热河狩猎途中病重去世的。
在嘉庆皇帝去世后,御前大臣赛冲阿、索特纳木多布斋,军机大臣托津、戴均元、卢荫溥、文孚,总管内务府禧恩、和世泰等人当众开启乾清宫的鐍匣,宣布嘉庆四年的时候的诏书,立旻宁为皇太子。
可以说,在这样的制度上,嘉庆的皇后是没有任何操作的空间的。
选接班人和治理国家不同,会遭遇各种变数。乾隆选接班人这件事,几乎让他头痛了一辈子,为何这么艰难呢?
(被立储问题折磨的乾隆帝)
乾隆后宫佳丽不少,光是皇子就生了17位,想在17位中挑选一个接班人,貌似是个多选题,但并不太容易。
清朝和历代王朝不一样,他们在挑选接班人时,以“立贤不立嫡”为原则,每个皇子都有资格竞争,这也是为什么康熙朝会发生“九子夺嫡”事件的原因。
乾隆受儒家文化影响,效法“有嫡立嫡”的办法。他最先立了富察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永琏。其实永琏排行第二,但长子是庶出,因此他算得上是嫡长子。
永琏自幼聪明伶俐,气宇轩昂,再加上他深得爷爷雍正疼爱,所以在乾隆继位后,按雍正建立的秘密立储制,乾隆将他的名字写在秘诏上,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后。
可惜,乾隆三年,永琏夭折了。乾隆悲痛不已,为了能给永琏厚葬,拿出秘诏,宣读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情,并以太子的规格厚葬了他。
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又生下皇七子永琮,乾隆再次将永琮立为太子。可是,这个永琮不到两岁,又夭折了。
乾隆还坚持要立嫡,可是富察皇后却受丧子之痛的影响,溘然而逝了。
(富察皇后)
接连丧失爱子与爱妻,这是人生大不幸啊。
乾隆经受不起打击,在为富察皇后办葬礼的时候,看谁都不顺眼,前来迎丧的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由于不够悲痛,遭到乾隆的训斥,并立刻被取消了立储资格。遭到打击的永璜,在惊惧和绝望中捱了一年,便病死了。
接连三位皇子的死亡都和立储有关,乾隆被折磨得伤了心。就算继皇后那拉氏生下皇十二子永璂和皇十三子永璟,乾隆也再没有要立嫡子为储的想法,这也就意味着乾隆不再以嫡子为考虑对象了。
乾隆不提立储的事,不代表他不琢磨这件事。
可是在随后的十几年中,乾隆发现了一个可怕的规律,就是立谁谁死。
比如他曾有过立皇三子永璟的念头,结果还没有付诸行动,永璟就病死了;后来他又觉得皇五子永琪不错,永琪也随之病死。
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多么残酷的事,乾隆身为人父,也有七情六欲,皇子接连去世,让他再也不敢想立储的事情了。
转眼,乾隆63岁了,立储的事必须有个决断了。
(皇八子永璇)
此时能供选择的皇子只剩下6个,其中有2个过继给了宗室兄弟,那么只剩下4个了。这4个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三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这4人皆为庶出。
不过,这4个皇子没有一个是乾隆能看上眼的。
皇八子永璇虽然年长,但是个公子哥,成天不务正业,上班也是想去就去,想走就走,根本没有纪律可言。有一年甘肃大旱,百姓和地方官求雨均告失败,乾隆派永璇前往求雨,可是永璇去了后,求了一会,见天上太阳依然烤得人头晕,竟然一撂挑子,走了。这事把乾隆气得胸痛了好久。
不光如此,永璇外表也欠佳,据史书记载他有脚疾,走路一瘸一拐,一国之君,若不是万不得已,当然轮不到他了。
皇十三子永瑆倒是个知识分子,他的毛笔字堪称一绝,与当时刘墉、翁方纲、铁保齐名,有人说他的毛笔字不说清朝第一人,至少也是清朝前五名。
但永瑆也有很严重的怪癖,他身为皇亲贵胄,却特别抠门。有一次他府上的马死了,他死活不让人拉去埋了,他要吃马肉,不光他吃,全府上下都得吃,他说这样能省饭钱,害得府上连吃了三天死马肉。
其实他手上有钱,平时的工资加上乾隆的赏赐,也有好几十万两银子,但他存得好好的,成天带着大家喝粥。关于他抠门的事就成了大家的笑谈,自然他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皇十七子永璘才8岁,但他举止轻佻,不好学习,入不了乾隆的眼。
(继承大统的永琰)
也就是皇十五子永琰相比而言要正常一点,他虽然资质平庸,但文化功底不错,再加上他身体比较健康,又没有什么怪癖。总之,权衡一番后,乾隆将他的名字写在了密诏上,并放到了正大光明匾后。
立储的这年冬天,乾隆在祭天的时候,他说:“如其人贤,能承国家洪业,则祈佑以有成;若其不贤,亦愿潜夺其算,毋使他日贻误,予亦得以另择元良。”意思是说,如果永琰能承担大业,就保佑他;如果他不能承担,就让老天收了他,免得耽误了大清江山。
乾隆说这个话很奇怪,大约与他之前想立谁为太子,谁就去世有关吧
“嫡长子继承制”是汉族封建王朝实施了近两千年的制度,但是清兵入主中原后,只有康熙立过太子,而且以失败告终。雍正吸取康熙立太子的经验教训,建立了秘密立储制,此后的大清王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
雍正的秘密立储制和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相比,的确更有优势。
中国长期一来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嫡长子就是正妻所生的第一个儿子,对皇帝来说就是皇后生的大儿子。“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把皇后生的大儿子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皇后要是没生儿子就把嫔妃生的儿中年龄最大的立为太子,将来继承皇位。
按“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没有人为因素,连皇帝也说了不算,只是遵从天意,符合“君权神授”思想。既然天意如此,大家也就不争了,这就保证了皇权交接的稳定性。
不过,“嫡长子继承制”在落实过程中也有问题。中国的皇帝是终身制,太子逐渐长大,就会有一些大臣为谋求未来利益向太子靠拢,形成太子党。这会让皇帝很不舒服。太子成年后,如果不让他监国,他就得不到锻炼,如果让他监国,他就会分皇帝的权力,皇帝就更加难受。
还有,按“嫡长子继承制”落实,太子是天定的,即便是“阿斗”样的人也得受着,要想更换,必遭其乱。
大清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实行的是“贵族公推制”,顺治是遗诏制,康熙学习汉人实行了“嫡长子继承制”,结果他只学了个皮毛,立了太子,却没把对太子的约束制度学来,结果造成太子党势力做大,太子分权严重,加上太子胤礽能力很强,严重威胁到康熙皇位的安全。康熙无奈废了太子,结果引起“九子夺嫡”,闹得康熙心力交瘁。
应该说,立储一事是康熙一生最挠头的事。康熙晚年身体不好,大臣不断上书请求立太子。康熙经过深思,要默定储君,至死也没立太子。
康熙的决定是对的,他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立胤礽为太子,要么就谁也不立,既然他废了太子,就只能谁也不立。因为胤礽是嫡长子,是天定接班人,其他立谁都会造成争斗。谁也不立是避免争斗的最好方法。这样康熙可以从容地扶持自己意定的储君,等储君能控制大局时,皇权也就可以顺利交接了。
“嫡长子继承制”是天说了算,默定储君是皇帝自己说了算,皇帝当然喜欢自己说了算,所以雍正支持康熙的默定储君,不支持立太子。
康熙的默定储君,至死也没有公布继承人,这给雍正带来很大麻烦。雍正对康熙默定继承人进行改进,建立了秘密立储制。
老皇帝把默定的储君写成遗诏,一式两份,装入密匣中,一份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面,一份由皇帝随身携带,老皇帝驾崩,打开密匣,新皇帝继位。秘密立储制很好地解决了默定储君什么时间公开,怎么公开的问题。
“秘密立储制”解决了“嫡长子继承制”的问题,实现皇权稳定交接,效果甚至比“嫡长子继承制”要好。雍正时期的清朝,需要的就是稳定,他当然会选择秘密立储。
不过,秘密立储也有弊端,皇帝一人说了算,还不能商量,会犯主观错误,会以个人喜好立储,很有可能所立非人。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彭城公主是什么人她到底有多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