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金朝中医张元素:易水学派鼻祖弃政从医(结合中医学理论来命名的)

话历史 2023-07-19 21:10:04

张元素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心地善良,至今在他的家乡还流传着不少张元素行医故事。第一个行医救人的故事是说张元素有一次急诊,在路上的时候看见一个面黄肌瘦的男子,他出于医者态度,主动上前询问,一问果然如此。

这个男子患有严重的胃病,是常年旧疾了。一直以来也找了不少医生去看病,吃了不少方子,本来家境还算殷实,但是长久下来,病也没看好,钱也没了。没有办法之下只能慢慢等死,张元素听了之后非常同情,他细细给这个男子诊治之后对他说:“你去这个地址,也就是我家五去拿几副药,不收你钱,吃个几副应该就会好了。”这个男子将信将疑,但是别无他法,一试之下,竟然没有两个月病情好转,他逢人就说张元素是神医。

第二个行医救人的故事就是有一天张元素采药归来,看见山下村子里停了一口棺材,旁边亲属在哭,张元素上前询问,得知这是一个难产的女子死了。但是张元素看见棺材底部竟然有血流出,他赶紧对家属说开棺。周围人觉得他疯了,但是一位老者认识张元素,他思考了一下同意了。开棺一看,果然一个女子肚子隆起躺在棺材里,张元素迅速下针,没要多久,听见孩子的啼哭,妇人也慢慢睁开眼睛。周围人顿时以为张元素是神医下凡,纷纷跪拜叩谢,凡是有个疾病便前去张元素那问诊。

这就是张元素行医故事,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张元素医书的高明,张元素的这些故事也将一直流传在中国的历史中。

张元素性格谦逊

金元时期有个名医叫做张元素,由于科举失败之后改行,开始研习医术。他主创中医理论,自成一派,与“河间学派”遥相呼应。张元素性格谦逊,遇到医术比他好的人能够主动去学习,承认自己的不足。 

张元素性格谦逊体现在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在家里坐诊,有一个叫刘景升的病人前来求治。张元素望闻问切,看见病人面色蜡黄,形容枯槁,已经是病入膏肓的样子,他给病人相面之后诊脉,果然是这样:“你的病已经到了最后关头,身体大热,已经耗损严重,估计活不了几年了。”那人听完之后很绝望,他闷闷不乐的离开了。

但是转眼之间,三年已过,他去别的地方出诊居然又在街上碰到了刘景升,他顿时惊讶万分,因为刘景升此时是红光满面,不仅没有病态,还身强体健,说话的时候中气十足。张元素便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仙人,求到了仙药。

那人看到张元素态度谦逊,就告诉他:“我知道自己活不久了,在家绝望等死,但是路过一个道士,他说自己来自茅山,我命不该绝,他便让我每天吃一个梨,生吃、炖汤,干梨,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基本上人就好了。”从道士走了之后,刘景升每日吃梨喝梨汤,不曾想每天的精神越来越好,也能吃下饭了。

谦逊的张元素听完之后,立刻自愧不如,然后对自己的徒弟说:“行医治病,但凡病人有一点生机,你就不能放弃,山外有山,我们要多去向别人学习。”

共2页:12下一页

结合中医学理论来命名的

结合中医学理论来命名的如下:

首先是创立于东汉之际的伤寒学派;其次是刘氏家族创立的寒凉学派;再者是金代医家张元素创立的易水学派;另外是金元大家张从正创立的攻邪学派;还有金元大家李杲创立的补土学派;以及明代诸医家创立的温补学派;最后是明代吴又可开创的温病学派。笔者认为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七个方面去了解分析中医主要的流派体系。

一、创立于东汉之际的伤寒学派

首先是创立于东汉之际的伤寒学派,汉代医家将医学理论与诊疗特定疾病的药方结合起来撰写了相应的《伤寒论》。从而奠定了学辩证论治的基础,为后续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理论辩证思维模式。

从而让中医在诊疗病人相应的疾病时候,可以结合病人的一个具体病情用辩证思维的模式排除一些不合乎情理的治疗手段,采取针对性的中药治疗方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控制,而后再中药循序渐进的药效作用下逐渐恢复到往日的健康状态。

二、刘氏家族创立的寒凉学派

其次是金元大家刘完素创立的寒凉学派,由其提出的“火热论”认为多数病人所患有的疾病都是因为肝火旺盛、气盛上行,从而导致相应的疾病产生。

常常表现出头晕、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等外在病情特征,由此可以引发一些例如血压高、甲状腺亢奋、肝部炎症等疾病。故认为应该用寒凉药物来祛除体内多余的火气盛行,常采用蒲公英、金银花、大黄、大青叶、菊花、桑叶等寒凉药物来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使得中医的病机理论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金代医家张元素创立的易水学派

再者是创立于金代的易水学派,张元素在阅读了《内经》、《难经》等众多中医药书籍文献后,得到了相应的启发,以致于在后续的过程中提出了中医在给病人治疗的过程中应该利用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

结合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病因、八纲、气血津液等论据,来充分地分析患者身体内部脏腑患病的具体病因。由其创立的“脏腑病机学说”对后续中医学的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学】的“诸子百家”(历朝代宗师和派系)有哪些?

1、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作《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辩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2、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他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提高有很大贡献,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
3、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河北易水人,在《内经》、《中藏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创立了“脏腑病机说”,对后世医学家颇走影响。
4、攻邪学派:金元大家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
5、补土学派: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卫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6、滋阴学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7、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宾、诸多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中医理论有所突破。
8、温病学派:明代末年,瘟疫流行,用伤寒治疗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首,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治疗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瘟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成就。

易水学派的易水学派的形成

易水学派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金元时期,中国北方战火连年,人民饱受饥馑、劳役、惊恐之苦,内伤病发生较多,为脏腑病机研究提供了临床基础。魏晋以来至宋代,医学的发展一直处于经验积累的阶段,医学风气偏重于经验方的收集应用,忽略了医学理论的研究。经过一段时期临床医学的经验积累,医学理论的总结提高已势在必行;脏腑病机的理论研究已成为当时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张元素整理总结《内经》,《难经》,《中脏经》有关脏腑辨证的医学理沦,吸取《千金方》,《小儿药证直决》的脏腑辨证用药经验,结合其临床实践经验,建立了以寒热虚实为纲的脏腑辨证体系。在医学发展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成为易水学派的开山。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人。著《医学启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珍珠囊》等。张元素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医家。他有感于当时医生执古方以疗今病的习俗.针对性地提出“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主张从实际出发。强调根据脏腑寒热虚实辨证用药。在张元素注重脏腑病机研究的影响下,在易水学派形成过程中,一些医家逐步转向对特定脏腑进行专题研究,并各有创见。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代河北真定人,金元医学四大家之一。从学于张元素,尽得其传。在其师脏腑辨证说的启示下,探讨脾胃内伤病机,紧密结合临床实践,悟出脾胃为元气之本而主升发,若因饮食劳倦所伤,脾胃不主升发,元气不足.乃百病发生之由,总结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的理论,制定益气升阳、甘温除热大法,创制补中益气、升阳益胃等名方,并详辨内伤与外感之异同。被后世又称为补土学派的代表、易水学派的中坚。所著《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其学术影响极为深远。李氏的亲传弟子有王好古、罗天益等。
王好古,字进之,号海藏,元·赵州人(今河北赵县)。初师事张元素,后从李杲学。得张、李二家之传;重视脏腑内伤阳气虚损的一面,发挥为阴证论,所著《阴证略例》为阐发阴证病因病机和辨证治疗的专著。在病因上他强调内因的决定作用,所谓“内已伏因”,即人的本气已虚,再“感寒饮冷”或“误服凉药”而发为阴证。在辨证上强调脉证合参,以面青黑、脉弦而弱者为伤在厥阴肝之经;面红而赤、脉细而微者为伤在少阴肾之经;面黄或洁、脉缓而迟者为伤在太阴脾之经。此即其所倡立的“内伤三阴例”。在治疗上,明确提出“三阴可补”,运用仲景通脉四逆、当归四逆、理中汤作为内伤三阴的主治方。
罗天益,字谦甫,元代真定(河北定州)人。从李杲学医十余年,得其真传,著《卫生宝鉴》,发挥李杲脾胃内伤学说。在理论上深入探讨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他指出:“《内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位在上,肾处在下,左右上下,四脏居焉。脾者,土也,应中为中央,处四脏之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此说揭示了脾胃与其他四脏以及营卫津液的关系,对于正确理解脾胃内伤诸证病机颇有裨益。李杲论脾胃内伤之因,虽有饮食所伤和劳倦所伤两个方面,但终是统而言之。罗氏则将饮食所伤分作食伤和饮伤,将劳倦所伤分为虚中有寒和虚中有热,则更为具体而条理
化了。在治疗上广泛采用历代名方,并自创新方,因而更加丰富多彩。其治疗脾胃病的特点,更突出甘补辛升。其云:“健脾者必以甘为主,……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荣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甘辛相合,脾胃健而营卫通。”其所创制顺气和中汤,即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加入川芎、蔓荆子、细辛、白芍药,成为治疗气虚头痛的著名方剂,足见其对东垣用药心法的继承与发展。此外,其重视三焦分治,可谓有首倡之功。
张元素、李杲、王好古、罗天益诸家,师承授受,形成了易水学派,对明代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3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