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十四年(1519年),正德皇上南巡到了扬州,兵部左侍郎(国防部副部长)王宪,抄发了皇上的一个命令通告天下。通告说,养猪杀猪本是寻常事,但是今年正是我的本命年,而且猪与朱姓同音,再说吃猪肉也容易长疮生病,很不妥当。因此通告各地,不许喂养猪、买卖猪和屠宰猪。如果故意违抗,本犯及一家老小,发配最远的边疆充军,永远不许回来。 命令一下,各地的老百姓纷纷杀猪,肉多了一时吃不了,便纷纷腌制贮存起来。这条命令显然执行得不错,到了第二年春天,孔庙的祭祖典礼要用猪的时候,果然找不出一只猪,只好以羊代替。 这则逸事见于明朝人沈德符写的《万历野获编》卷一。为了追根溯源,沈德符同时讲了两个这样的故事。另外一个故事是关于杀狗的。(朱厚照禁老百姓养猪颁《禁猪令》)
宋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谏官范致虚向皇帝提了一条建议,说陛下生肖属犬,人间不宜杀犬。宋徽宗接受了这个建议,严令禁止屠狗。沈德符说,这已经成了古今最可笑的事情之一,没想到本朝又出现了。 我想,如果不提皇上代表天道的说法,可笑的不过是二位皇上。如果联系到天道,可笑的就是天道或者”皇上代表天道”这种说法了。皇上代表天道的说法恐怕属于特大号的胡说八道。如果不这样解释,我们就只好承认,天道在二位圣上当政的时候变成了猪道或者狗道,这未免又有亵渎天道之嫌。当天道的解释权和代表权固定在某个具体的人的身上的时候,天道的笑话是经常发生的。三五百年的时间抵挡不住我们深厚悠久的传统。(宋徽宗为什么禁止杀狗?)
所谓“讳名不讳姓”,明朝皇帝姓朱,其实对民间养猪、杀猪、吃猪肉并没什么影响。
过去,为显示尊长、君王的威严,人们说话与行文中都不能直接出现其名。
据说在夏商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避讳的惯例,《山海经》中将夏后启写作“夏后开”,不过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真正有据可凭的避讳制出现在周代。
古人需要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类:帝王、长官、圣贤与长辈。
举例来说,汉光武帝叫做刘秀,为了避讳,秀才在当时被改称“茂才”;孔子名“丘”,清朝时期所有丘姓都改为“邱”姓。
古人虽然讲究避讳,但是讳名不讳姓,对于姓氏一般不进行回避。
公孙丑言: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这里说的非常清楚,古人认为名字都是自己独有的,但姓氏并非如此,是很多人普遍拥有,所以古人避讳的时候,对于与姓氏谐音的事物,往往不进行避讳。
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唐朝皇家姓李,所以当时有一条禁令就是不准捕捉与食用鲤鱼,不过这并非明文,唐朝人依旧非常喜欢吃鲤鱼,李白与白居易等人诗中经常出现吃鲤鱼的描写。
明朝皇家姓朱,但对此并没有避讳,猪肉还是很流行。
如果按照李唐皇室规定不准吃鲤鱼,那么明朝时期应该就不准吃猪肉,但实际上,明朝时期并没有这样的相关规定。
首先,自古以来的避讳,都是讳名不讳姓,明朝皇室并没理由在民间避讳“猪”这个字,何况古人将猪往往称作“豕”、“彘”之类,“猪”这个称谓在近代之前并没流行起来。
唯一说因为皇室姓朱而直接受到影响的,是一种矿物,也就是朱砂,毕竟朱砂与“朱杀”同音,皇家还是挺在意的,所以下令改名为红砂。
贪玩的明武宗曾经禁猪,但并非避名讳,而是因为生肖。
在整个明朝时期,基本上就没有因为皇室姓朱而影响到民间杀猪、吃猪肉。
明朝只有在特别时期才会禁屠宰,比如帝后崩逝,马皇后崩逝时,朱元璋就下令在守丧期间禁屠宰,但被禁的不仅仅是猪,而是所有牲畜。
直到明武宗朱厚照在位期间,这位贪玩的皇帝曾因为自己的生肖是猪,下令不准宰猪与养猪,可因为当时猪肉已非常流行,这条禁令造成了很大的震动,没多久就被废止了。
朱元璋本身就穷苦出身,对于百姓的生活还是非常眷顾的。
在历史上,有两个出身寒微的皇帝,一个是汉高祖刘邦,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这两人继位之后铲除大臣毫不手软,不过朱元璋对百姓还是很好的。
虽然是做了皇帝,但朱元璋与皇后在宫廷之中依旧生活简朴,马皇后甚至亲自缝补衣物纺织纱线织布,而朱元璋的御膳,每顿饭就是四菜一汤,萝卜白菜与豆腐都在其中。
明朝时期,猪肉逐渐成为了民间百姓饭桌上的肉食主流,对于百姓的生活是很重要的,按照朱元璋的作风,也是不可能为了避讳去禁“猪”,更何况也没有讳姓的规矩。
明朝皇帝的名字,其实民间百姓都用不着太避讳。
古代为了避君王的名讳,改变了很多事物的旧有名称。
比如吴越王钱镠在位时,吴越国的石榴改称“金樱”,而南唐为避南吴太祖杨行密的名字,将蜂蜜改称为“蜂糖”,司马邺登基后,建邺城改名为了建康城,如此种种数不胜数。
不过明朝时期比较特别,由于朱元璋定下的论资排辈与按照五行循环取名的规矩,明朝皇帝的名字大多都使用生僻字,现实中受到影响的事物极少。
尽管明朝皇室姓朱,可因为讳名不讳姓的传统,还有当时猪普遍叫做豕、彘等名字,因此养猪宰猪吃猪肉,并没受到什么影响。
众所周知,明朝是朱元璋一手打下来的天下。可即便如此,生活在明朝时期的百姓是可以吃猪肉的,朱元璋还是很豁达和宽容的。
或许有人会问到,“朱”和“猪”同音,难道朱元璋就不避讳吗?
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避讳。避讳是中国古代封建 社会 为了维护人与人之间等级制度的尊严,即在说话和写文章的时候遇到了皇帝或者是尊亲之人的名字,都不能够直接脱口而出或者是写出,这是一种对地位尊贵之人的尊敬。
并且,避讳避讳,避开的是名讳,而不是他人的姓氏。
在《白虎通义·姓氏》中记载着“五不讳”,这“五不讳”中的第一条就清清楚楚指出:“ 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所以即便明朝时期“朱”和“猪”同音,朱元璋也不是太在意。甚至乎在《洪武正韵》中,朱元璋也没有把“朱”和“猪”这两个字的发音进行区分,使得民间百姓也没有受到严格的规定说不能说“杀猪”二字的,百姓们经常将 “杀猪”、“屠豕”和“宰豚” 等等词语挂在嘴边。
朱元璋是个粗人,自然也不会在民生和忌讳上钻过多的牛角尖,同时也正是因为朱元璋是市井小民出身,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更要体贴百姓。
因此,在朱元璋以及其最近几代子子孙孙的统治中,百姓们对于“杀猪”一词以及这个杀猪这个行业,都没有太大的感觉。 一直到了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樘之子明武宗朱厚照时期,才发生改变。
朱厚照这位皇帝,无论是在 历史 上还是在现代 社会 中,都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
史书上记载,朱厚照是一位非常喜欢吟诗作对的文艺男,时不时就 “作诗挥笔辄就,曾不构思” 。可就是这么一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皇帝,实际上却非常喜欢干一些强抢民女的事情:
甚至其身边的人为了能够投其所好,还不断抢来良家妇女,献给朱厚照,数量多达“十车”之多,一时间 “民间汹汹,有女家,掠寡男配偶,一夕殆尽” 。
此外,朱厚照还曾颁布过“禁猪令”,即 “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 。
若要是问及为何朱厚照要下旨禁止杀猪,原因也很简单,一是因为自己的生肖是属猪,二则是因为他认为“猪”这一字犯了“姓讳”,三则是认为猪肉吃多了不好。
“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
若是百姓执意要杀猪吃猪肉,朱厚照也有方法应对: “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
有趣的是,在朱厚照下旨不允许百姓吃猪肉之后,他自己在皇宫之中却仍然“内批仍用豕”。
等到正德十五年的时候,大学士杨廷和实在看不下去朱厚照的禁猪令,于是在杨廷和的带领下,众人给朱厚照递交了一份《请免禁杀猪疏》:
虽然朱厚照并没有完全松口,可当地的官员都开始对百姓们杀猪和吃猪肉等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等到朱厚照逝世之后,这禁猪令也随之完全消失了。 朱厚照的堂弟朱厚熜登基之后,皇宫之中猪肉出现的频率和次数,要远远高于其他的羊肉和牛肉。
此外,就连猪肉的吃法,也开始玩出了新的花样。
俗话说得好,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 ,粮食可是人民赖以生存,最重要的东西。人只有填饱了肚子,才能进行一切 社会 活动,甚至包括思考问题,对于人来说什么都可以对不起, 唯独不能对不起自己的胃和舌头。
1.古时候,俗语叫“猪”,雅一点的是叫“豕”,你应该听说过“六畜”,六畜是:马牛羊鸡犬豕。
2.明史中有“猪”字出现。如
《明书·武宗本纪》:
九月,上(指圾武宗朱厚照)次(巡视到)保定(河北省清苑县)禁民间养猪,着为令。”
3.《明实录·武宗实录》:
上巡幸所至,禁民间畜猪,远近屠杀殆尽,田家有产者,悉投诸水。
一、潮汕地区客家人,朱姓人家把猪叫作“肥货”,把宰猪说成“宰肥货”
二、明初,沈万三在家中宴请皇帝朱元璋,沈万三名知皇帝忌讳说“朱(猪)”,却给朱元璋上了一道猪腿菜。然而朱元璋吃得是津津有味,吃了一道又要一道。最后皇帝问沈万三这叫什么菜,沈万三急中生智说是“万三蹄”,朱元璋哈哈大笑。之后这道特制的猪腿便成了“万三蹄”, 如今已成为周庄美食之最
三、明武宗禁猪:明武宗也下禁猪令,他之所以禁猪是因为他本人属猪,又姓朱,禁猪令一出,当时南直隶、山东等地的村市居民被迫宰杀所养的猪,连小猪也都埋掉,明武宗在仪真祭孔时,无猪可用,只得用羊头替代猪头来供奉孔老夫子。明武宗本人既不信奉伊斯兰教,也不忌食猪肉,有明一代,宫廷御膳,就从未断过猪肉。据《大明会典》的记载,负责置办御膳的光禄寺,每年所用牲口数达30100头,其中就有猪18900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1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高宗杀岳飞
下一篇: 有多少吃货始于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