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帝王嗜茶,也数宋代最甚,因此,宋代贡茶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保留宜兴和长兴的顾渚山贡茶院之外,在福建建安又设专门采制“建茶”的官焙,规模之大、动员役工之浩繁,远远超过顾渚。
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1064年前后)记述:“旧记建安郡官焙(贡茶工场)三十有八,自南唐岁率六县民采造,大为民间所苦……至道(995~997)中,始分游坑、临江、汾常、西蒙洲、西小丰、大熟六焙隶属南剑,又免五县茶民、专以建安一县民力栽足之……”
建安即现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内建溪两岸、凤凰山麓盛产茶叶,且天然品质好。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开始设立官焙,专门采制龙凤饼茶,供朝廷享用。其中凤凰山麓北苑的贡茶最为出名。
宋熊蕃著《宣和北苑贡茶录》[熊蕃,建阳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遣使就北苑造圃茶,到宣和年间(1119~1125),北苑贡茶极盛,熊蕃亲见当时情况,遂写此书],记述了北苑贡茶的由来与发达沿革:陆羽之《茶经》、裴汶之《茶述》,皆不评建安之茶……昔日建安山川大抵闭塞,灵芽(茶)亦尚未显名于世,至于唐末,犹依然如故也。
此后,至北苑之茶出,始成为最佳之茶……宋朝开宝(太祖的年号)末年,南唐降伏,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特备龙凤之模,派遣使臣,命在北苑制造团茶,使与民间茶有区别,龙凤茶盖于此时所开始也。
宋大宗至道初(995),诏造石乳、的乳、白乳(均为茶名)作贡茶。
至宋真宗咸平(998~1003)初,丁谓为福建转运使,监造贡茶,专门精工制作了40饼龙凤团茶,进献皇帝,获得宠幸,升为“参政”,封“晋国公”。此后,建州岁贡大龙凤茶各二斤,八饼为一斤。
至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蔡襄(君谟,1012~1067)任福建转运使时,又将丁谓创造的大龙团改制为小龙团,更受朝廷赏识。蔡襄《北苑造茶》诗自序中有云:“是年,改而造上品龙茶,二十八片仅得一斤,无上精妙,以甚合帝意,乃每年奉献焉。”当时的文学家欧阳修(1007~1072)在《归田录》中记载,茶之品无有贵于龙凤者,小龙团茶,凡二十饼重一斤,值黄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易得也。
丁谓和蔡襄如此创制龙凤团茶精品,贡献讨好皇帝,也曾遭到世人的讥讽与鞭挞。宋诗人苏东坡就有诗云:“武夷溪(即建溪)边粟粒芽,前丁(丁谓)后蔡(蔡襄)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依上意又创造了“密云龙”,比小龙团更佳。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098)又创造了“瑞云祥龙”。至宋徽宗大观(1107~1110)初,皇帝赵佶著《大观茶论》,认为白茶是茶中第一佳品。当此之时,又创制三种细芽及“试新銙”、“贡新銙”,即:大观二年(1108)制造“御苑玉芽”、“万寿龙茅”,大观四年(1110)又造“无比寿芽”、“试新銙”,政和三年(1113)造“贡新銙”。自创三色细芽后,“瑞云详龙”又似居细芽之下了。
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又一个善于造茶献媚的转运使郑可简,别出心裁,创制了一种“银丝水芽”,即“将已精选之熟芽再剔去叶子,仅存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以制方寸新銙(銙即模型),有小龙婉蜒其上,号‘龙团胜雪’”。龙凤团茶发展到“龙团胜雪”,其精美可算达到极点了。整个北宋王朝的160多年间,北苑贡茶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创造出的贡茶品目,就有四五十种之多。
宋代贡茶的制造厂,是以焙为单位计算的,同时有官焙也有私焙。据丁谓的统计,宋朝初期从南唐移交下来的茶焙,公私合计共有1336焙。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中记载有建安官焙32所,具体焙名及分布是:“东山之焙十有四:北苑龙焙一,乳橘内焙二,乳橘外焙三,重院四,壑岭五,谓源六,范源七,苏口八,东宫九,石炕十,建溪十一,香口十二,火梨十三,开山十四。
南溪之焙十有二:下瞿一,蒙洲东二,汾东三,南溪四,斯源五,小香六,际会七,谢坑八,沙龙九,南乡十,中瞿十一,黄熟十二,西溪之焙四:慈善西一,慈善东二,慈惠三,船坑四。北山之焙二:慈善一,丰乐二。”这些官焙都是专造贡茶的,无论土质、水质、栽培、采摘、拣芽、制茶技术等均属一流,在宋代,确实可称建安茶品甲天下。
共2页:12下一页
中国贡茶,是我国古代专门进贡皇室供帝王将相享用的茶叶。
贡茶初始,是各地方官府征集各种名茶以土贡名义敬献朝廷。后来土贡不能满足要求,便由官府设置茶场,直接管理,督造御茶,精制各种名茶入贡朝廷,成为一种制度。
贡茶制度是一种变相的?税制?,无疑是对茶农的剥削也压迫,是消极的一面。然而,由于历代皇朝对贡茶品质的苛求和求新的奢欲,迫使贡茶不断创新和发展。中国历代名茶几乎都曾被列为贡茶。因而,贡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名茶的开发,其中包括茶树的栽培、制茶技术的提高,以及包装贮存技术的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贡茶的发展为中国名茶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贡茶也是封建社会上层人物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产物,所以贡茶的出现,既是中国茶业发展史中的一种特定现象,又是中国文明史的社会礼制的一部分,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
历史上主要贡茶产地有三:唐代为顾渚山贡茶院;宋代龙凤贡茶故乡北苑官焙;元代为武夷山四曲御茶园,福建闽北占有其二。宋代北苑贡茶被茶学界誉为中国古代精制茶的发祥地。
贡茶起源于西周之初,迄今已有3100多年的.历史。周武王讨伐灭商后,将自己的一位宗亲爵封于巴。巴地是一个疆域不小的邦国。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茶蜜,灵龟巨犀,山鸡白稚,黄润鲜粉,皆纳贡之。?这是中国名茶最早作为王侯向天子进献贡品的记载。但这仅仅是贡茶的萌芽而已,即未形成制度,更未历代相沿袭。
时到西汉,贡茶的事迹间接反映出来,并逐步明朗化。如王《僮约》有?武阳买茶?、?烹茶尽具?之句,反映了上层社会的饮茶和茶叶商品化的情况;长沙马王堆西汉墓中出土的?槚笥?,反映了茶在贵族生活中的地位;后来又有反映西汉皇室用茶的文学作品,如《飞燕外传》。东汉以来,不独有贡茶,而且出产御苑茶。
晋代,宫廷饮茶的用量数量相当庞大,除了皇室饮用之外,还包括赏赐大臣的御茶在内。到了南北朝,贡茶同御茶以作为王朝君臣普遍享用的饮料珍品,同时,也成为朝野内外祭祀鬼神的冥品。从此上自天子,下至庶民乃至?三才?(天,地,人)和鬼神,都能共同享受到清心静性的茶饮。
茶叶得到朝廷的青睐而逐渐增加贡额,乃至设立官焙而终于成为一项岁有定额的经济制度,则正式确立于唐代。
贡茶的源起,一方面固然是封建政治的约定,另一方面也有地方上的主动贡献。入贡者一般都是优质的茶;进贡,无疑是古代优质茶叶昭名于世的最佳快捷方式,促成了优质茶的脱颖而出。
贡茶由民间进入上层社会后,形成了经济政权干预茶业的重要契机,特别是自唐代开始设立官焙后,贡茶对中国茶业生产和文化的影响与日俱增。
宋朝人热衷于喝茶,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的茶坊、酒肆比比皆是。茶对宋代市井生活有着巨大影响。宋人喝茶好“点茶”,用小勺把茶末分到几个碗里,冲入滚水,搅动,让茶末跟滚水充分混合。
宋代是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流行“斗茶”。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斗茶多用白茶,为黑白分明,宋人喜建窑小黑碗,凝重古朴,看似笨重,但耐高温,导热慢,适合点茶。“盏以青绿为贵,兔毫为上”斗茶和质朴的茶具让宋代茶文化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因而出现了曜变天目这样的极其珍贵的茶碗。
扩展资料
宋朝茶文化的另一个特色是茶坊文化。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年间的汴京,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鳞次栉比,不仅有专供仕女夜游吃茶的茶坊,还有商贩,劳动人民拂晓前进行交易的早市茶坊。这种茶坊实际上是一种边喝茶边做买卖的场所。汴京更多的茶馆则是从早开到晚直到夜市结束才关门的全天候茶坊。
-宋代茶文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08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朝女子妆容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