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之前,我国的首都一直是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到了宋朝建立后,宋太祖赵匡胤一度也想将首都定在洛阳乃至长安,但是最终都没有完成这个计划。宋朝为什么不将都城定在长安呢?这个问题牵涉到漕运与政治两大问题,对于唐宋时期的王朝来说,都是非常要害的问题。
我们现在都知道,北宋的都城是开封,但在开国之初,朝廷确实在为定都长安还是开封而纠结过。开宝九年,宋太祖赵匡胤到洛阳巡幸,并有意在洛阳建都,甚至还想着定都长安。为什么呢?这可不是赵匡胤一时兴起,想去模仿唐朝,而是当时的京城开封确实有他的“难言之隐”。
开封处于中原平原地带,好的地方是位于黄河边上,水陆交通都四通八达。坏的地方呢?这地方千里大平原,无险可守。如果在承平盛世,本来无所谓,但当时北宋头顶上有辽代虎视眈眈,对宋代形成军事压制状态,随时可能爆发两国之间的战争。一旦辽军的骑兵跨国边境,就可以长驱直入,直抵国度汴京,无险可守的汴京,根本就挡不住辽军的骑兵。这对于一个国家的安全来说,等于自己让自己门户洞开,把一把利剑悬在了自己头顶上。
不得已,北宋只能把大量的军队囤积在都城汴京附近,而且是越囤越多。汴京附近到底有多少禁军?宋太宗后,现在比较承认的数字开封约有140万人左右,其中禁军及其家属约有70万人,需要粮食600万石。而到了《水浒传》里林冲号称80万禁军教头,80万禁军连同家属算起来,人口数轻松过百万。要养活这么庞大的人群,所需要的粮食也应该在1000石左右。如此一来,禁军给北宋的财政带来多么沉重的包袱,可想而知。宋太祖所谓的“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主要也指的是禁军给中央财政带来的压力。
在汴京开封建都,没有山川地利作为防御屏障,由此带来的以禁军为屏障,则给中央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宋太祖看到了建都汴京的弊端,因此才有迁都洛阳、长安的意思。
特别是长安,简直就是建都的首选之地,历史上西周、秦、西汉、新莽、隋、唐六个统一王朝以及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等地方政权都在这里建都。长安地理位置的十分罕见,号称“四塞之国”“天府之国”。“四塞之国”指的是长安南有秦岭,北依黄土高原,东边有函谷关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长安具有天然的屏障。“天府之国”指的是长安地区处于关中平原,由渭河、泾河冲净灌溉的平原地区物产丰厚,可以自足自给。这样的地方进可攻、退可守,是难得的战略要地,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屡败屡战灭项羽,靠的都是在关中的根据地。
但长安也有个问题,关中地区的地力毕竟有限,作为国度来说要满足百万人口的粮食供给困难,越到唐代中期这点显示得越明显。如果通过水路漕运来供给长安的粮食物资,在黄河三门峡一段常常遇到水患,常造成物资短缺。所以,唐代才在洛阳建立东都,方便通过水路漕运来维持京城国都庞大的消费人口。
为什么宋朝在定都时候选择汴京开封?主要还是考虑到京城物资供给的问题。宋太宗后,现在比较承认的数字开封约有140万人左右,其中禁军及其家属约有70万人,可以说,整个开封几乎都是围绕禁军而建立的,140万人每年需要消耗的粮食大约要600万石以上,这600万石的粮食运输主要依靠大江大河的水运,而开封毗邻黄河的优势就很明显了。所以,当宋太祖赵匡胤提出要迁都洛阳、长安时,赵匡义及大臣跳出来反对的主要理由就是迁都后几十万禁军的供给没法保障。也就是说,在宋初大臣们的眼中,供给禁军们的物资给养是考虑都城选址的最重要因素。
但这样一来,其实就走向了一个恶性循环。因为开封无险可守,所以要聚集绝对优势的兵力守卫京城,将这些禁军视为都城的“自然屏障”,形成所谓的“强干弱枝”状态。如此一来,就越发依靠汴京的漕运作用,让天下的物资都通过漕运汇聚在汴京,也就是宋太祖所说的“天下民力殚矣”,全国的物资都要用来保障京师的国家安全,汴京的地位也就越重要,所需护卫的禁军数量也就越多。
因此,宋代立国百年以来,造成了汴京的变态繁荣,这个繁荣是建立在错误的国家战略上,让全国的人民来供养一个首都,这个首都看似越来越繁荣,守卫的军队越来越多,实际上则是虚假的繁荣,虚假的强大,一旦首都被攻陷,整个北宋王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长安与洛阳都处于黄河流域,这个地区开发是最早的,因此经济和文化较为先进,这是成为天下之治的先决条件。这是洛阳被作为首都首先是在东周的时候,周天子在这里居住400年,后世的帝王普遍认为这里是天子所镇之地,都于洛阳,也是为名正言顺,另则还有洛阳为天下心腹之地,所谓中心是也,与天下各地交通便利;长安类似,起始是秦始皇建都咸阳,楚汉之后,刘邦要以此为中心,压制关中故秦之地以及对于关东地区地势上得俯视,所谓一旦有变,据函谷关而守,类似秦之于六国,同时也有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警醒之意,同时还有丝绸之路的便利,后世帝王多以此政治意义、象征意义、军事防御意义等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而建都于长安或者洛阳;宋朝时,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状况,建立宋,想要与辽争取幽燕地区,可惜失败,只好建都汴梁,只因为,长安洛阳之地离北方边境太近,对于国都来说不安全;宋以后,元明清都北京,则多是由于要或者加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控制或者就近防备游牧民族方便及时制定策略。
开封位居中原,春秋时为郑地,战国时为魏都。。战国时,魏惠王将国都迁到这里,定名“大梁”。五代梁太祖建都开封,改名“东都”。后汉、后周、北宋均沿称“东京开封府”。金灭北宋后,改东京为“汴京”。
开封无山川之险,不利于守,却未必不利于攻。隋朝开通大运河,运河经汴梁入江淮,使这里成为了锁控南北水路交通的咽喉重地。 ?汴梁城“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侯,通荆湖之运漕”,交通四通八达,十分便利。
看到上面两段,我的脑子里立马冒出一个城市:扬州。 ?水路交通咽喉,经济发达,南方来敌,尚有长江天险,北方若来敌,只能背水一战。 ?然,清朝入关,扬州十屠,八十万军民死于铁蹄之下。?
事实上,在定都汴京赵匡胤有过迁都洛阳的念头。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为北宋灭亡,其中一个原因,就败在地理位置上。?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四月,赵匡胤离开京城开封,西幸洛阳,途中拜谒祖陵。到达洛阳后,赵匡胤“见洛阳宫室壮丽,甚悦”。他在洛阳出生,“乐其风土,尝有迁都之意”。?
赵匡胤说:我之所以想迁都,并没有别的意思,迁到洛阳只是第一次,第二步是要往长安迁。长安居关中之地,东有崤函天险,南有武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易守难攻。一旦东方出现变乱,便可以坐镇长安,进可攻,退可守。
可以看出赵匡胤向往前朝,对未来充满忧虑和不自信。但是,迁都涉及很多大臣的利益。 ?大臣们极力反对迁都。毕竟,开封已经当京城多年。最后,赵光义也不同意赵匡胤迁都洛阳,只说了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赵匡胤不在说话,随后就下诏回开封。 ?而此时的长安和洛阳,由于连年战乱,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凋弊不堪。加上北宋初立,在汴京购置好宅院的大臣们纷纷反对,上面重重原因,加上赵光义说的那五个字“在德不在险”。
“在德不在险”,这五个字,常有人说。历朝历代定都,考虑天子守边,考虑山川地势和政令畅通,考虑中心位置…… ?现在,看国际上一些国家定都,考虑海洋,考虑资源和人口,考虑国家发展和军事战略,甚至有双都。 ?
定都从来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古代是陆地思维,也出现过长安和洛阳两者互为陪都。清朝两京一十三省,太子去南面主政…… ?宋太祖考虑迁都,自然有他的顾虑。 ?就算赵匡胤觉得汴梁不是最佳定都地点,但在众多人反对面前,赵匡胤也只能放弃了迁都洛阳的念头,或者说妥协了。?
然而,历史给赵光义开了一个笑话。 ?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底,金兵再次南下。十二月十五日,东京之战失利,金军攻破汴京,金帝废宋徽宗与子钦宗赵桓为庶人。 ?前后对照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点,赵匡胤虽然预料不到后事,但在定都这件事,他在潜意识上是觉得不妥的。作为迁都最大的反对者,赵光义更看重眼前利益,以至于后代被掳。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0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朝的养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