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南宋灭亡前夕城内是怎样的景象

华里士 2023-07-19 18:33:27

终宋一朝,都是被外族所灭。前有北宋徽钦二宗被金人所俘的“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唯一存活的康王赵构建立南宋,与金国对抗,稳固了北宋的半壁江山。定都临安,偏安一隅之地。不顾当时南宋军力的鼎盛之态,坑杀抗金名将岳飞等人,致使恢复国土无望。

朝廷内部的乱象

从此围绕“北伐”与“守成”的党派之争就开始内部的党争,直到史弥远诛杀,主张北伐的韩侂胄,争斗才最终结束。只是这时的南宋已经病入膏肓,不及时革新,只能成为最后的挣扎。但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依然是偏安一隅之地,专心于内部的权力争夺。

时势变换后的敌我力量对比

昏君当道后的权力真空

奸臣专权后的无能

尤其是贾似道当权,排除异己,不干正事。对于元军攻打南宋一事,不予理睬,坐等敌军攻打。甚至隐瞒军情,造成元军攻城略地,朝廷都不清楚的荒唐事。襄阳战役都已经进行三年之久,皇帝才知道情况,却还是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可见当时南宋朝堂之混乱与荒唐。

主要军事力量的瓦解

襄阳城边军的最后抵抗

长期“以文驭武”的腐化

南宋时期的灭亡状态,与当时的北宋状态一样。敌人兵临城下,不想着抵抗,却还是想着求和以苟安。只是这次的结果与北宋一样,还是亡国的下场。文臣主政的国策,长期以文驭武的弊端,就是被武力强硬打破平衡,最终难以避免衰亡的结局。

当忽必烈主政建立大元时,命伯颜率军分三路进军南宋都城临安,沿途州县无不开城投降,最终元兵兵临城下。在这关键时刻,宋度宗去世,朝政陷入混乱状态。贾似道立幼主继位,专权求和。当时的元军并不清楚情况,暂时同意求和条件。

卑微屈膝的否定

最后的抵抗

每到王朝末期,甚至亡国阶段,总有一些有志之士,并不甘心亡国的事实。总是要进行最后的抗争。当权臣、奸臣,被元军接纳后,剩下的都是一些纯粹的忠心南宋的大臣,其中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等人,先后拥立另外的两个皇子称帝,进行最后的抗争。

南宋遗臣的不屈

文天祥就是在前线不断地的指挥作战,但毕竟是文臣,空有报国志,难有杀敌心。战争还是得靠专业人士进行对战。其几次抗争的结果,只能是使得作战更加混乱,被元军击败,只能一路败退。

崖山之后的悲歌

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投河自尽,十万军民齐下海,宁死不当亡国奴,甚是悲壮。崖山之后无华夏,也因此而传开。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前期的操作的原因不当,造成后续问题的总爆发。南宋与北宋都是亡于同一个问题。

南宋时期人民和朝廷的生活状况

南宋初年,以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并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废尚书左、右丞官。从宰相官称来看,三省已并为一省。孝宗时,索性将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为左、右丞相,参知政事未变(左、右丞相,唐玄宗时为尚书省长官,宋为中书的长官)。

在南宋皇帝无内朝,外朝党争不止政治情势下,权相在皇帝怠政期间起到了维护政权稳定和朝政运行的作用。权相政治下,中央决策机构及决策系统的运行机制都发生变化,宰相的私人宅邸成为朝廷决策的中心。

文书系统方面,权相的“堂贴”或者代书“御笔”乃至权相私人信函成为最高的政令指挥;秦桧时期建立里专属权相的独立财政体系;台谏成为权相人事运作的重要工具;社会和官场对权相的认知也发生变化,出现“言相不言君”的现象;皇帝却趋向于虚位化。

为了适应工商业的发展,两宋王朝将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坊郭户”单独“列籍定等”,标志着“市民阶层”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市民阶层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南宋时期实行的募兵制,遵从人们服役的自愿选择,有效地保障了城乡劳动力稳定和社会安定。

“坊郭户”是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坊郭户”作为法定户名在两宋时期出现,标志着城市“市民阶层”的形成,市民阶层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群体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扩展资料

宋朝的城镇商品经济特别发达。北宋末期有四十六个十万口以上的城市。包括开封、洛阳、应天(今商丘)、大名、杭州、镇江、苏州、江陵(荆州)、广州、成都、福州、潭州(今长沙)、泉州等。宋朝首都东京开封府人口达到百万以上,店铺多达六千四百余家。

宋朝打破坊市分区的制度,商店可以任意开设,还出现夜市与晓市。南宋行在临安府(今杭州)人口在1274年达到125万,城内极其繁华,时人称为东南第一州。就连南宋灭亡后,马可·波罗依然称杭州为“天城”。

-宋朝

-南宋

关于南宋的灭亡

南宋始于公元1127年,1276年被元攻占都城临安,1279年最后一支抵抗力量被元消灭。所以应该说一共有152年。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城下,谢太后、全太后率少帝及城中文武官员出城迎降,南宋朝廷遂为元所灭。

1279年,元军在广东崖山包围了宋朝最后的流亡小朝廷,丞相陆秀夫身背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张世杰所在战船遇风暴覆没,他本人淹死海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最终被消灭,元朝统一全国。

另外纠正一下楼上朋友的错误,元朝是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的,不是1279年;襄樊城被元军攻破是在1272年,不是1276年。

南宋是如何灭亡的?

中国历史上,发生了太多次的改朝换代。但是这些改朝换代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点是外敌太强大,导致自身无法抵御,而另一点则是朝廷内部出现了问题,最终导致自己的阵脚先乱了。南宋的灭亡,则值得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1、 南宋的灭亡

南宋,一般认为,是在和蒙古经历了长达四十多年的战争中,最终力不从心而灭亡和溃败的。但其实,真相未必这样简单:比如说,虽然蒙古兵强马壮,但是,世界上,依旧有多国家,因为种种原因,抵御住了蒙古的进攻。典型的例子有:安南和缅甸。忽必烈灭亡南宋以后,元朝大军曾经对缅甸发动过进攻,缅甸招架不住,只好被迫向元朝称臣,元朝接受了缅甸称臣,但是,忽必烈之所以选择接受缅甸向元朝称臣的主要原因是:元朝当时经过了一番估算,也认为元朝不可能具备占领缅甸的能力,于是元朝接受了缅甸的称臣。

之前,忽必烈讨伐安南,其情况也和缅甸类似:虽然安南在蒙古的进攻之下,处于灭亡边缘,但是不可否认一点:那就是,安南毕竟顶住了。南宋的灭亡我们固然可以理解成蒙古方面的军事实力太过强大。但是除了蒙古的军事实力强大之外,南宋朝廷的腐朽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一切从贾似道身上就可以看出来。

2、 贾似道起家

说起贾似道,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朋友肯定知道:这位老兄可是南宋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大奸臣。包括贾似道得势的时候,在南宋可没人敢说他是奸臣。甚至南宋皇帝还尊贾似道为周公——从这可以看出贾似道的地位。贾似道是一个官二代。宋朝是一个奉行恩荫制度的朝代,所谓的恩荫制度,指的是父亲做到一定的职务,那么他的儿子可以不用付出任何的努力,也可以做官。虽然说宋朝存在着科举制度,但是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改变宋朝的官场:最起码恩荫制就是最好的证明。

贾似道本来是一个泼皮无赖,但是因为他的父亲是朝廷的一个官员,并且他的姐姐还是南宋皇帝宋理宗的嫔妃。因为这样的关系,贾似道得以在朝廷做官。靠着父亲和姐姐的关系,贾似道有了一条发达之路。

3、 风云突变的南宋

宋理宗在位期间,南宋朝廷处于多事之秋。宋理宗在位时期,蒙古即将灭亡金国。南宋朝廷也在这之前,已经和北方的金国爆发了战争。金国没有顶住南宋和蒙古的两头夹击,最终被蒙古和南宋灭亡。蒙古和南宋在灭亡金国以后,达成了瓜分金国土地的协议。而这一纸协议其实对南宋当时是有利的。因为在这场战争中南宋所出的力比较少,但是还是得到了金国的一部分土地。因此南宋其实占了一定的便宜。不过宋理宗存在着一定的顾虑:那就是蒙古人实在太强大了。如果蒙古人在将来的一天,大举南下进攻南宋怎么办?

于是宋理宗命人偷袭蒙古,准备抢先夺取黄河和潼关防线,并且希望这条防线,可以将蒙古人阻挡住,结果,南宋军队的战斗力由于太低,虽然偷袭了蒙古人,但是战略目的却没有达到。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南宋的这一次偷袭,直接导致了蒙古对南宋的全面战争。让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蒙古针对南宋的战争,居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全了贾似道。

不过蒙古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南宋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了蒙古军队。因为南宋在地形方面是占据优势的:南宋的东部,有着江淮防线。

长江和淮河流域,河道纵横,而蒙古人的骑兵在这一地区发挥不出任何的作用。因此,蒙古人只能依靠着步兵在这一带进度南宋。不过,即便这样,蒙古军队还是没能得到什么便宜。而东线,南宋利用巴山蜀水的雄关漫道,和蒙古朝廷长期周旋,最终导致了蒙古军队在巴蜀地区不断碰壁。而中部地区,襄阳城也成为了遏制蒙古南下的重要要塞据点。就这样,在南宋将士的拼死抵抗以及地形给力的情况下,蒙古皇帝窝阔台在世的时候,蒙古基本上没有灭亡南宋。不过有一点却需要说明:那就是蒙古和南宋的常年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消耗了南宋的社会财富。因此不能认为窝阔台时代的蒙古,对南宋的进攻没起到战略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0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