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柴荣堪称有为君王。从姑父手上接过皇位励精图治、休养生息大有一统华夏气势。公元954年御驾亲征,以少胜多一举击溃北汉和契丹几十万联军。6年后再次亲征,试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再一统天下,可怜天不假年途中病倒,3月后驾崩,年仅39岁。不久被赵匡胤龙袍加身,后周成了宋朝的嫁衣。
后周世宗柴荣历史评价
薛居正:“世宗顷在仄微,尤务韬晦,及天命有属,嗣守鸿业,不日破高平之阵,逾年复秦、凤之封,江北、燕南,取之如拾芥,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加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摘伏辩奸,多得其理。臣下有过,必面折之,常言太祖养成二王之恶,以致君臣之义,不保其终,故帝驾驭豪杰,失则明言之,功则厚赏之,文武参用,莫不服其明而怀其恩也。所以仙去之日,远近号慕。然禀性伤于太察,用刑失于太峻,及事行之后,亦多自追悔。逮至末年,渐用宽典,知用兵之频并,悯黎民之劳苦,盖有意于康济矣。而降年不永,美志不就,悲夫!”
欧阳修:“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即位之明年,废天下佛寺三千三百三十六。是时中国乏钱,乃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尝曰:‘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在,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其所惜哉?’由是群臣皆不敢言。尝夜读书,见唐元稹《均田图》,慨然叹曰:‘此致治之本也,王者之政自此始!’乃诏颁其图法,使吏民先习知之,期以一岁,大均天下之田,其规为志意岂小哉!其伐南唐,问宰相李谷以计策;后克淮南,出谷疏,使学士陶谷为赞,而盛以锦囊,尝置之坐侧。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
司马光:“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
后周世宗柴荣改造汴京
柴荣刚即位时,汴京的情况是:违章建筑横行,道路逼仄,拥挤不堪。可是一国之都总得有个样子的,汴京当时的大部分道路不过十几到二十几步宽(古代的步相当于如今的两步,即1.65米),皇帝的车辇都过不去,改造势在必行。为此汴京的旧城改造工程轰轰烈烈地开始了。但是拆迁工作也是很难推进的。百姓们不配合,朝廷的压力也很大,甚至有官员因为拆迁不力而掉了脑袋。于是柴荣下了宣传拆迁政策的诏书。他还对身边的人说,“这样的事情早晚都得做,而这样做的好处几十年后大家都会看到。”
扩大城市用地的打算,在旧城之外新建罗城,新建的相当于原来的4倍。同时也想好了人员和时间安排,并且给了百姓很大的自由——等新城规划好了,各类公共设施都选址完了,百姓就可以在剩下来的地上自己建造了。后又下诏书就道路宽度和绿化、建筑退线都列出了要求,此外,柴荣还对汴京的水系景观进行了营造,允许市民在河边种植绿树,建设标志性建筑,用如今的话来说,用以展现大都会的独特魅力。
后周世宗柴荣灭佛运动
中国历史上有四次“禁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禁佛、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周世宗柴荣禁佛,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灭佛”。
周世宗吸取了前面灭佛的经验教训,过于强硬皇帝都早死,故采取了温和政策。从现有的资料上记载,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还保留着很多寺院与僧尼。但由于整个中国佛教的发展,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个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
只能是周世宗柴荣了,只可惜他39岁便撒手人寰,凌云壮志化作无奈叹息,宏图伟业都为他人做嫁衣!
柴荣死前未能实现他10年扫平天下的愿望,但以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来看,他完全可以扫平天下、开创盛世,成为一代明君盛主,可惜却英年早逝、功败垂成。
柴荣是累死的,六年征战劳苦,很少休息,操劳过度,结果病倒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征途中,从此就一病不起,遂成千古遗恨,而他死前的精心安排,只因为看错了一个人就满盘皆输了。这个人就是他的心腹爱将赵匡胤。
柴荣去世前的安排:
内宫方面:立魏王符彦卿女为皇后(即小符后),主持后宫,小符后是大符后的妹妹,主持中宫事宜,必能善待其姐儿子柴宗训。以四子七岁的柴宗训为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以五子柴宗让为左骁卫上将军,封燕王,前三个儿子和郭威一家死于刘承祐之手。
宰执大臣方面:擢升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晋封吴廷祚为左骁卫上将军、检校太傅、枢密使,执掌枢密院。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为什么这么安排?
五代以来。枢密使参与朝政。始于宰相分权,降及五代,改用士人,枢密使皆天子腹心之臣,日与议军国大事,其权重于宰相。
论级别,宰相高于枢密使,论实权,枢密使高于宰相,柴荣将魏仁浦调出枢密院,是担心魏仁浦权力过重,由吴廷祚接任枢密使,又担心吴廷祚由此做大,所以让魏仁浦、范质、王溥三位宰相参知枢密院使,让四人互相牵制,平衡最高权力,四人都是文职出身,在军界没有任何根基势力,所以四人执掌枢密最为可靠。
军界调整:一是驻京兆的永兴节度使王彦超改任凤翔节度使,凤翔是后周西面门户,不容有失,而王彦超又是猛将,这个人事安排是为了防备后蜀孟昶,柴荣相信他对付得了孟昶,万一王彦超在政治上靠不住,毕竟他在永兴军任职3年,难免培养出自己的势力,而把他调至凤翔,一方面对付孟昶,就算他叛变,在凤翔没有任何根基,也掀不起大浪来。
二是由驻青州的平卢军节度使李洪义接替王彦超职务兼京兆尹,李洪义在京兆也没有任何根基,也不会有后顾之忧。
三是解除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职务,升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按说张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柴荣的妹夫,但柴荣信不过张永德。原因是张永德的能力、名望和在军界的势力都让柴荣非常不放心,张永德是周朝近亲,出道早,官位高,自始至终都出在周朝最高权力中心,掌握禁军已经三年,禁军中亲信、故旧非常多,人脉非常广,如果柴荣死后,张永德起了异心,近水楼台先得月,没有谁能够制服张永德。
于是张永德被解除兵权,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赵匡胤新任都检点,而之所以是赵匡胤,只不过是柴荣信任他罢了,毕竟赵匡胤在禁军中的人脉关系跟张永德一样广,柴荣不相信自己继位前就身居高位的张永德,而相信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赵匡胤,可惜他还是看走了眼,赵匡胤还是辜负了他的信任。最终一片苦心,却是赶走了妹夫张永德,便宜了所谓的心腹赵匡胤,最终还是为他人做嫁衣。
如老天在假他一些时间,也许中国历史就会有一个与汉唐并肩的盛世,而不是处处被异族蹂躏的宋王朝。柴荣在在他的人生即将到达顶峰的时候死了,命运给他以及中国历史开了一个苦涩的玩笑,这个不应该出现的玩笑直接葬送掉了一个几乎可以媲美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伟大时代,直接改写了中国近一千年的历史。半年后,他的心腹爱将赵匡胤就仿照后周太祖郭威黄袍加身,发动政变,夺取了后周天下,建立了宋王朝。
从此,汉民族崇文废武,血性越来越少,汉唐以来奔放大气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现了,取而代之的是内敛保守,当一个民族失去了对外开拓的血性和霸气,在历史的泥淖中不断的沉沦,等待着这个民族的只能是毁灭,近千年来,汉民族的数次亡天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了,可以说,柴荣病死,赵匡胤夺位,是中国历史至公元后以来第二次千年中最大的不幸。
有些观点指责中国古代的民族主义,但如果没有伟大的民族主义者,谁来保护我们的文明,谁来保护我们的发展成果,指望敌人发善心吗?这不是痴人说梦吗?可能性为零。其他三个古文明是怎样灭亡的吗?
人,只有自强才能自立,国家要生存发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中,永远不要相信道德对一个利益集团的约束,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铁血自强,用刺刀而非道德来争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除此之外,别无他法,你哪怕是想跟人家谈判,你想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来争,你首先得有粗的胳膊,你得能掰过别人,你没这些东西,什么都白搭,想跟人家谈,人家不跟你谈,你没有实力跟人家谈。
所以从汉民族自己发展的利益来讲,影响千年历史发展的关键时代和人物,不是宋朝和赵匡胤,而是后周和柴荣,柴荣的死,后周的灭亡,对近千年历史是最具影响力的,柴荣如果不死,赵匡胤夺位的可能性是零,后周就不会忘,一个有着汉唐雄风的大一统王朝就后建立,所谓的辽,金,蒙古就会遭受跟他们之前的游牧民族匈奴、突厥等一样的命运。
无法理解命运之神为什么偏偏在这个时候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哪怕在多给柴荣五年时间,他也有足够的能力来改变历史,柴荣在他短短五年半的铁血生涯里面,几乎战胜了所有的敌人,却唯独战胜不了命运,这大概就是天意了,于是,英雄死了,汉民族也错过了又一次复兴的机会。
周世宗柴荣年轻时向精通术数的左谏议大夫王朴发问:“朕当得几年?”。王朴回答:“臣固陋,辄以所学推之,三十年后非所知也。”柴荣听后满心高兴回答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这是何等的豪迈大气,这是个有担当的伟大男人对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可惜,历史并没有给柴荣三十年的时间,他在位紧紧五年半,太短了,真的太短了,属于英雄的铁血时代结束了。这是一个谁都没想到的结局,也许,这就是天意吧!
最后让我们一起回顾下短短5年半时间,柴荣文治武功取得的成就:
政治:清吏治,选人才,施行德政、钦定律法
经济:均定田赋,降低税收,劝课农桑,疏浚河道,这一系列措施,使得后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文化: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佚书,雕刻古籍,大兴文教。延聘文学之士,实行考试制度等。
武功: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等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
从秦始皇到清朝末年,中国出过上百位皇帝,但其中有一位皇帝是最可惜的了,他就是后周世宗柴荣。
柴荣在位期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使后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开始复苏。
他又南征北战,西败后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南摧南唐,尽得江北、淮南14州;北破契丹,连克二州三关。在商议取幽州时病倒,不久去世,年仅39岁,庙号世宗,谥号睿武孝文皇帝,葬庆陵。
柴荣生于921年,从小在姑父郭威家长大,并被郭威收为养子。柴荣最开始并没有跟他姑父入伍当兵,而是随商人在江陵贩茶,对社会积弊有所体验。过了几年,才去追随郭威。
郭威建立后周时,柴荣被立为皇子。这个皇子之位可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郭威的养子,柴荣本事极有能力,在郭威反叛后汉攻打开封时,将一切后勤保障交给柴荣,柴荣很好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显德元年,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按遗命在柩前即皇帝位,是为周世宗。
刚即位的这一年,北汉石敬瑭勾结契丹大军来犯,柴荣力排众议御驾亲征,不畏矢石冒死督战,大败北汉契丹联军,北汉骁将张元徽被杀,刘崇单骑北逃,契丹军退逃。柴荣又乘胜追击,将北汉都城太原包围,但由于粮饷不继,未能拿下太原。就在这一战,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崭露头角,被柴荣重用。
解决掉北方的麻烦后,柴荣开始攻取西蜀,收复秦、成、阶、凤四州;又三征南唐,亲攻楚州,得州十四,县六十,南唐被打到去帝称号,只称江南国主。
显德六年四月,柴荣开始亲率诸军北伐契丹,至宁州,刺史王洪降;至益津关,契丹守将终廷晖降,至瓦桥关,守将姚内斌降;至_州,刺史刘楚信降;五月,瀛州刺史高彦晖再顺。这次出师,仅四十二天,兵不血刃,连收三关三州,共十七县。
正准备乘胜夺取燕云十六州,可惜天不遂人愿,柴荣却病倒了,后周只能班师回朝。回京后,仅一个月,六月十九日,柴荣驾崩,终年三十九岁,其子柴宗训柩前即位,时年七岁。次年一月,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
柴荣可惜在上天只给了他6年的时间,否则凭其才华,收复燕云十六州,北逐契丹,南灭南唐、西蜀不过是意料中的事,也就不会发生后来宋朝被蛮族蹂躏直至灭国的惨剧。宋神宗赵顼曾评价柴荣使天假之年,其功业可比汉高祖。
在五代十国这样的动乱黑暗的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位乱世之中的有为之君。
他战功赫赫,政绩优异,被后世的史学家们誉为“五代十国第一名君”。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位乱世霸主,最后却是英年早逝,自己的江山基业最后都白白的便宜了其他人,而偏偏得了便宜的那个人,还是一位有名的开国皇帝。
这位有着五代‘第一明君’之称的君主,一生努力,最后却白白为大宋的开国做了地基,他就是后周世宗,柴荣。后世很多人曾戏称,说柴荣其实才是真正的宋太祖。而宋朝的建立,也是在他毕生努力的基础上成就的。
柴荣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明君贤主,才配的上“第一名君”的称号呢?最后又如何变成了给他人做了嫁衣呢?
1. 年少有为
柴荣的父亲柴守礼,是后周太祖郭威夫人的哥哥,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夫人的侄子,柴荣的祖上一开始是当地有名的富豪,但是无奈富不过三代,柴荣家到了柴荣年幼的时候就已经是十分的落败了。
由于后来家道中落,无奈年幼的柴荣只能前去投奔自己的姑姑,所以柴荣从小是生长在姑姑身边的,从小就深得郭威的疼爱,因为郭威一直都没有儿子,所以也就把柴荣收养为义子,还曾改名为郭荣。
后来柴荣慢慢的长大之后,就展现出了自己经商方面的聪明才智,为了能让生活变得富裕,柴荣开始帮助家里经商,管理家政,还有贩卖茶叶等等,经常四处奔波的经商生活,在四处奔波的日子里,柴荣同时还勤奋的联系骑马射箭,所以柴荣不单单是经商有术,并且武艺也是十分了得,后来勤奋的柴荣又开始学习经史子集,钻研文学权术。
长大之后的柴荣,也慢慢的变成了一位行为沉稳,沉默寡言的英俊小伙,后来郭威辅助刘志远建立了后汉帝国,柴荣作为郭威非常疼爱的义子义子,地位也是一直在不断的上升当,郭威当时官枢密副使,柴荣任职为左监门卫大将军,郭威留守河北的时候,任枢密使,天雄军节度使,柴荣则是天雄牙内指挥使,贵州刺史,检校右仆射。
之后由于刘志远坐上帝位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而刘志远的儿子听信了身边大臣的谗言,越来越怀疑郭威,忌惮郭威,致使后来在郭威出征的时候,命人直接出去暗杀郭威。
最后逼得郭威举兵谋反,没有了刘志远在的后汉,已经镇压不住郭威了,所以郭威也是成功稳坐后汉江山。郭威称帝之后,柴荣也就跟着自己的姑父进入了朝堂,但是在954年,郭威因病去世,而郭威与柴荣之前的家眷以及子嗣,都被刘志远的儿子,刘承佑趁郭威柴荣不在家的时候杀了,因此柴荣继承王位,为后周世宗。
2. 军政有为
柴荣刚刚继位的时候,后周举国还都沉浸在国丧之痛中。北汉的国主刘崇联和了辽军的铁骑杀气腾腾,号称有十万大军,一路是直冲,直奔中原,说是要报杀子之仇,夺国之恨。
杀子之仇指的是郭威当时兵变的时候杀了刘崇的儿子。这个时候正是柴荣刚刚上位,还是非常敏感的时候,朝中的大臣和将士们,都对这位新上任的君主还不是十分的尽心尽力,政权还处在不稳的状态。
但是这个时候,柴荣说什么都要御驾亲征,宰相冯道则认为不妥,并极力的劝阻柴荣,现在这个时候政权不稳不说,如果一旦君主离京,京城发动兵变,这就难办了。但是柴荣却不以为然,柴荣说自己要想唐太宗一样,要以泰山压卵之势去压倒刘崇。
后来经过一番准备,柴荣与三月十一御驾亲征,十九日就在泽州高平与北韩契丹联军开始了殊死搏斗。这个时候,柴荣的第一次御驾亲征打的并不顺利,战斗才刚刚开始的时候,周军的右翼骑兵看见对面这么多的大军,竟然直接逃走了,导致步兵们也只能卸甲投敌。
就在这个时候柴荣自己骑上战马,亲自率军督战,勇猛的飞驰在队伍的最前边,先打开了战斗的局面。这样的做法大大的鼓舞了军队士兵们的士气,战士们统统的拼命战斗,很快局面开始扭转,增援的部队也已经到达,结果周军大获全胜。不仅仅降服了敌人,还缴获了很多的战利品,当初喊着大开杀戒的刘崇,最后则是狼狈的逃回了太原。
战役结束之后,柴荣不仅奖赏了有功的将士,更是狠狠地惩罚了懈怠战事的逃兵,杀了樊爱能,何徽等将士70多人,这样的做法让很多之前的不积极的士兵都闻风丧胆,同时也有效的整治了军队,将军队中现有的缺点和问题都一一指出,并加强改进,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后周的战斗力。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这一次的高平之战大捷,其中的功臣就有赵匡胤在其中,赵匡胤因为功绩不错,当时被张永德非常的看好,后张永德又直接把赵匡胤举荐给柴荣,晋成为了进军高级将领。之后还把右路军交给了赵匡胤整顿,把能力不行的都统统遣散,只要生猛有力的壮年士兵,同时还提拔了很多的中下级的军官,这也为赵匡胤日后摘人家桃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柴荣曾令当时朝堂上的大臣们,每人都一写一份统一天下的计划书,最后柴荣根据所有写的意见与谋略,决定由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顺序,收归天下,而定好策略之后的第一战,就是征讨南唐。
这一次的战役柴荣依旧还是御驾亲征,率领着赵匡胤等大将,攻打后周和南阳边境的军事要地,寿州。在经过了长达一年的围攻之下,击败了数万的南唐援军,最后南唐皇帝提出了让步,决定割舍了淮南的六州求和,但是柴荣已经是胜券在握当然不会见好就收。所以又开始了三征南唐,最后终于是攻下了淮南十州,最后南唐皇帝实在是撑不住了,在这样下去南唐就要没了。所以又送了柴荣四周,表示从今以后将不再称帝,并且用后周的年号纪年。这样的结局让柴荣心满意足,满载而归的班师回朝。
在征讨南唐的过程之中,赵匡胤屡建奇功,一路的官职是升了又升,已经变成了禁军的一把手。而柴荣此次也改变了征战的计划,绝对暂时放弃南征,转头想要针对契丹,因为契丹在柴荣南征的时候,没事总是来骚扰后周边境,而且当时契丹还占领着燕云十六州,是当时非常重要的军事重点,是非常重要的香饽饽。
所以柴荣直接选择了北上征讨契丹,并且一路奋勇凯歌,顺利的收复了雁南,但是打到固安,即将要面临幽州的时候,柴荣的将领们开始发生了分歧,可柴荣却是执意北伐。
然而就在出发当天,忽然柴荣身体不适,被迫无奈只能停滞,后来柴荣的病情更是越来越发严重,最后无奈只能放弃,班师回朝。
3. 治国有为
柴荣在位的时候,非常的关心民间百姓的疾苦,并采取了很多的恢复和发展国内经济的措施福利,大力的整顿朝纲,革除积弊,对于贪污的官员更是已经查清,统统斩首,就连与贪官交好的官员们都要接受牵连。在这样的严厉打击制度之下,后周的朝堂才算是得以清明。
不单单是对于贪官的整治,柴荣还令人重新修订了法律,举史料记载,柴荣在位期间经常的自我批评,还让当时的大臣们写《为君难,为臣不易论》。目的就是能够让君主与大臣们之间都能坦诚相待,只是能够更流畅,更没有隔阂的沟通和交流。
在柴荣与每一位大臣心贴心交流的时候,还不忘让朝堂上的文臣每人都推举一位贤士,只要是才华品性好,实力谋略佳的有才之士,即使是自己的亲戚也没有关系,但是如果对方一旦犯下了类似于贪污一类的过错,那么推举的官员则也要担负连带责任。
不仅如此,因为五代十国连年战乱,很多的农田实际的耕种面积都已经远远不如之前统计的面积大了,所以柴荣就在显德二年正月,拟旨下诏,下令重新测量耕地,并且让流民捡种没有主人的皇帝,如果三年之内荒地的主人回来,那就只需要归还耕地的一半面积就可以了,如果五年了这个荒地都没有主人出现,那么块荒地的就完完全全的归耕种者所有。
连年的战乱,给五代十国带来的不仅仅只是耕地荒废,还有科举制度的衰败,因为战乱的问题所以当时的朝堂以及百姓都认为学武才能保命,才更有机会,所以大家都是重武轻文的思想。
而柴荣在位期间,就重新把科技考试捡了起来,并且还增加了制科,其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从非常规的考试中选拔出专项的人才。这也能体现出柴荣的求才若渴的心态。
4. 灭佛运动
很多人对当时柴荣的灭佛问题,产生不悦。可是在当时后周时期,僧侣的数量是突然骤增,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僧侣是从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以及商业经济的,这样的存在在以农耕为主的时代的来说,这就是干吃饭不干活的存在。
如果是在和平的时候,基本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如果是放在战乱的年代则是大大不同了,战乱时期各种物资到达了十分紧缺的状态。随着僧侣的增加,庙宇的数量的增加也是十分迅速的,由于数量太过于庞大,而且当时又是战乱频发的后周时期,对于当时的国民以及生产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柴荣也是为了百姓的生计以及国家的正常运营考虑,才会出此办法的。而在国家正需要经济,正需要劳动的时候,百姓们却为了躲避赋税,躲在了寺庙当中出家,也不愿意种地,导致大量的劳动都停留在了寺庙里。
柴荣的灭佛并不是全面绝对的,而是对于一些私立的,个人的小庙宇进行处理。对于大的庙宇,还是放过了一马。至于强迫僧人还俗,也只是让那些经文都背不出来的混日子的僧人还俗,对于佛法有造诣或者是认真虔诚的,柴荣是不会强制的。
5. 造化弄人
柴荣曾经有个很好的规划,十年开拓疆土,十年休养生息,十年致力太平。可惜啊,柴荣连第一个十年都没能完成。
柴荣一开始的宏图大志就是统一天下,但是当时江山还有很多都尚未平复,柴荣却能感觉到自己的病情已经是越发的严重,柴荣已经能感觉到自己时日将至。但是柴荣和郭威之前的家眷子孙都当时都死在汉隐帝刘承佑手里,而柴荣后来的的儿子之中,最大的柴宗训也才只有7岁。
就在自己时日不多的时候,柴荣在最后的时间里,妥善的安排了朝堂之上各个方面的辅政格局,为的就是能够保证自己年幼的儿子能够坐稳江山。
首先柴荣立了皇后,立了天雄军节度使魏王符彦卿的女儿为皇后,而之前的皇后其实也是符彦卿的一位女儿,这一次立后选的还是他的女儿,这是因为当时符彦卿的地方军事势力是所有的地方军中最厉害了。
天雄军的地理位置北能防御契丹的侵犯,南能牵制京城开封的兵变,而且又是皇亲国戚,是会跟自己的外孙争夺皇位的。
在朝堂之上,有范质,王溥以及魏仁浦作为内阁权臣,身居宰相。范质为人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王溥为人忠诚并且有胆识,魏仁浦也很忠诚,并且是品德具佳的高尚君子,就这三位的人品秉性而言,可以更好的辅佐幼主。
但是在柴荣的万全之策中,只有一人被柴荣看走眼了,那就是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
柴荣将军事方面都托付给了赵匡胤,任赵匡胤为殿前司都点检,这个职位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之一,而另一位的最高指挥官则是赵匡胤的好大哥,李重进。
当时柴荣把能够调动兵权的兵符留给韩通,目的是为了能够制衡赵匡胤。其实柴荣会新任赵匡胤也是正常的,毕竟当时赵匡胤跟随柴荣南征北南多少年,而且对待柴荣也并没有什么以己之心,只是人心难测。
心酸纵有千万种,所托非人最难过啊。
公元959年7月27日,世宗柴荣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紧接着,公元960年正月,赵匡胤就导演了一出契丹侵犯后周的假消息,当时范质和王溥则命赵匡胤前去应战,这也就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领军进京,把柴荣年仅八岁的儿子,和年轻的皇后,赶下了皇位。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柴荣才应该是真正的宋太祖的真正原因。因为大宋的江山,是赵匡胤从柴荣的孤儿寡母手中夺来的。
在柴荣手里,江山一片大好,土地收复大半,百姓日渐富裕,国政更是早有计划,而赵匡胤最后从柴荣的孤儿寡母手里夺过了皇位,并且继承了后周的土地以及柴荣早有计划的国策,虽然早期的战争,赵匡胤也十分卖力,但是毕竟谋略以及实施都是人家的成果,赵匡胤一开始不过是个打工仔,最后打工仔成功上位窃国,真是让人唏嘘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00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南汉亡国之君刘鋹极度荒淫喜欢阉割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