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朝代更迭频繁。但冯道历经四朝十帝而不动如山,始终位列三公、三师等高位,也成为历代来被儒生辱骂最多的历史人物之一。欧阳修称“予读冯道《长乐老自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
司马光称“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视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
窃以为,以欧阳修、司马光为代表的人物指斥冯道,无非因为他历事多朝多君。但若以此来盖棺定论,未免以偏盖全。恰恰相反,我认为冯道是以为百年难遇的“包青天”,冯道的所作所为说明他真正领会了孟子所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梁晋相争时,冯道随军出征,拿自己的俸禄置办饮食,与下人们同桌共饮,而面对将士们劫掠回来的美女,他一概退却,或是暂安别处,为其寻访家眷,再将其送还。
冯道在家守父丧时,将家中财物散尽,赈济灾荒,甚至经常偷偷帮人家耕种土地。
这些不正体现了冯道爱民如子的真性情吗?
有人说冯道一味明哲保身,对社稷避重就轻,可是很多史实正好相反。
也还是在梁晋对决的时候,唐庄宗身边随侍较多,性格直爽的郭崇韬毫不避讳,直接要求部队裁剪人员减轻负担。庄宗因此大发雷霆,并称要让出主帅之位,返回太原,令冯道当即起草文书。冯道并没有因为龙颜大怒而照做,反而迟迟没有下笔,庄宗再三催促,冯道才直言相谏:“大王如今势如破竹,应该趁胜扩大优势。郭崇韬所言不无道理,即使心中不愿,不听其言便罢。如此举动,若使敌军知晓,认为我们君臣不和,必定使我方陷入被动。”庄宗这才醒悟,之后经过冯道调和,此事得以顺利解决。
还有一件不得不提的事,便是后晋时期冯道出使契丹。
当时晋高祖石敬瑭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皆避之不及。冯道知悉此事后,当即向高祖应承,并立马命文书起草出使敕令。当晚冯道家都没回,直接住在驿馆,使人代自己向妻子告别。高祖念他德高年老,冯道却坚辞不改。
冯道在契丹斡旋两年,不孚众望,并得以顺利返还了后晋。
这两件事,如果只有谋略,没有强大的勇气,谁敢以身试险?当时的汉人,视契丹犹如洪水猛兽,没有足够的勇气,谁又肯赴汤蹈火?面对一去不复返,客死他乡的危险,冯道毫无惧色地去了,并圆满完成了任务。
细思之下,冯道这些作为哪一件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呢?即使是对其不齿的欧阳修。也不得不评价冯道“道为人,能自刻苦为俭约”,“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称誉。”
纵观史实,冯道历事四朝十帝不贪财、色、名、利,那他所图为何?
其实答案便在他的诗《偶作》里:
莫为危时便怆神,前程往往有期因。
须知海岳归明主,未必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恶土,狼虎丛中也立身。
好一个“但教方寸无恶土,狼虎丛中也立身”!冯道追求的不是财色名利,而是“方寸无恶土”,这不就是儒家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吗?在那样的年代,百姓饱受战乱,流离失所,贪官污吏横征暴敛,无所不用其极。如果非要形式上的忠臣不事二主,那大可效仿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可是这于百姓们又有什么益处呢?
冯道立身狼虎丛中,无非是多为百姓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罢了。不仅如此,他更为儒家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奏请唐明宗,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得批准后,于当年开始印行。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九经》才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目光长远的冯道知道,仓廪足而知礼节,等以后百姓富足了,终究需要文化来担当社会稳定的大任。
其实,被争议了一千多年的冯道并不复杂,《长乐老自叙》早已言明: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他一直实践着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这就是真正的冯道。
在五代时期,冯道被誉为当世之士无贤愚,皆仰道为元老,而喜为之偁誉”的声望。
宋朝以后,开始对冯道进行批判,欧阳修评价“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从而知也。”司马光称他为“奸臣之尤”。近代历史学家范文澜作《中国通史》,花了不小的篇幅对冯道大加挞伐。
也有人认为冯道之所以历事五朝八姓,忍辱负重,乃是以天下苍生为念、值得赞赏的行为。王安石曾说“(冯)道在五代时最善避难以存身。”
冯道在《长乐老自叙》早已言明:所愿者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他一直实践着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这就是真正的冯道。
暂且不回答冯道是忠是奸,我们先了解他。
天成元年(926年)明宗兵变,明宗深知冯道的才学,就给予重用,不到一年时间,冯道就被拜为宰相,在他为官期间,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他就用自己的俸禄救济灾民,自己住在茅草屋当中,吞咽咸菜。
他是朝中宰相,自然有很多人来巴结他,官吏送给他的礼品,他都原封不动退了回去,冯道对于有才学的寒门子弟,也会推荐,加以重用。
他一生为官清廉,他深知百姓疾苦,就将自己的俸禄拿出来救济,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战乱,他对皇帝都是直言不讳,在契丹入侵中原时,辽兵大肆屠杀,冯道以身犯险劝说辽太宗耶律德光,才保住了华夏人的根。
我们知道在唐朝灭亡之后出现了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这个时候国家处于一片混乱之中,皇帝更迭的速度非常地快,冯道在五代时期,做过四代帝国的宰相,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经历了10个皇帝,当过9次宰相,要不是去世了,很有可能就是大宋的开国宰相。但是这样一个人却被司马光很不齿。
冯道这个人很是不厚道。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对冯道非常器重,刚上任就把冯道拉来做了自己的宰相,掌握朝中所有大权。所以说在后来的时候石敬瑭把自己的小儿子托付给了冯道悉心照料,希望他可以像诸葛亮培养刘禅那样抚育他的小儿子。
这个冯道刚开始还答应得好好地,等到石敬瑭去世了之后,立马就召集群臣商议,要把石敬瑭的侄子立为皇帝,完全不理会先帝的遗言,因此说这个人很不厚道。
冯道这个人很擅长拍马屁。
要说拍马屁还真的是一门学问,有许多人都喜欢拍马屁,但要是马屁拍不好很可能就把自己给搭进去了。但冯道却不一样,他本人有着极高的文学天赋,并且他把他的文学天赋全部发挥到了拍马屁上。而且他很机智,在许多个部落之间周旋,无形之中给自己以后的路都铺好了垫脚石,这也是他能够连任这么多届当朝宰相的最为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其他人学不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五代十国高平之战赵匡胤险些丧命黄泉
下一篇: 樊若水:十年苦修破南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