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的兄终弟及一览

历史典故 2023-07-19 17:00:36

兄终弟及,也分正当继位和不正当继位。总的来说,弟弟靠战争或阴谋来夺取政权并继承兄长权位的有:

一、后梁的朱友贞得到了杨师厚的支持后一起推翻兄友珪的非正当嗣位;
二、南汉的刘弘熙和亲信陈道庠一起发动宫廷政变谋杀兄长弘度,继位;
三、闽国的王延钧和义兄王延禀一起发动军事战争推翻了兄延翰。

唐末:李儇→李晔
后梁:朱友珪→朱友贞
南吴:杨渥→杨渭→杨溥
吴越:钱弘佐→钱弘倧→钱弘俶
南汉:刘隐→刘岩;刘玢→刘晟
北汉:刘继恩→刘继元
闽国:王潮→王审知;王延翰→王延钧
荆南:高保融→高保勖
马楚:马希声→马希范→马希广(马希萼年岁比希广大)

注:

其一,唐昭宗的即位这里未列入,这是杨复恭为首宦官干预操纵的成果;
其二,其中,后梁朱友珪的帝位本身一般就不被承认;
其三,南唐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烈祖李昪即位后曾立李景遂为皇太弟,不过这个“兄终弟及”的可能性被李弘冀的一杯毒酒瓦解。

叔侄或者侄叔相承的例子也大有人在。

唐:李瀍→李忱(叔)
后晋:石敬瑭→石重贵(侄)
后汉丶北汉:刘承癗→刘崇(叔;这个比较勉强)
后周:郭威→柴荣(侄)
闽国:王昶→王㬢(叔)
荆南:高保勖→高继冲(侄)

唐敬宗是怎么死的?他为什么只活了18岁?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们有的活的时间很长,有的活的时间很短,其实,皇帝们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为此,很多皇帝一生也在寻找丹药保障自己,就像秦始皇,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路上便驾崩了,那么,我们今天要说的这位皇帝是唐朝的唐敬宗,话说这位唐敬宗小皇帝只活了短短的18年便死了。唐敬宗在位期间,无心朝政,对待唐朝的事情也是没有用心,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唐敬宗为什么只活了18岁?唐敬宗到底是怎么死的!

唐敬宗李湛怎么死的?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此时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其害死,时年仅18岁。除了唐末代亡国之君哀帝是在17岁被害以外,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年最短的了。

唐敬宗李湛,于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出生于东内大明宫之别殿。他是在长庆二年(822)十二月被册立为皇太子的,这是因为穆宗突然中风而不得不在大臣裴度等人的强烈要求下才作出的决定。长庆四年(824)正月,敬宗先因父亲穆宗健康恶化以太子身份监国,很快因父皇驾崩而登基。

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唐敬宗是唐穆宗的长子,唐文宗是第二子,唐武宗是第五子。唐敬宗的年号是宝历,一共使用了3年(825~827),实际上是两年。文宗有两个年号:一是太和(一作大和),用了9年(827~835);一是开成,用了5年(836~840)。武宗是会昌一个年号,用了6年(841~846)。敬宗、文宗、武宗一共在位不到23年,但是他们创造了唐皇朝的一个奇迹,那就是兄弟三人唐代宦官俑相继为君。中国历史上的皇位继承,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但是像敬宗、文宗、武宗兄弟三人连续即位为皇帝的情况极为少见,这无论如何也不是皇位继承的一种常态。这种兄弟三人均做天子的情况,既折射出穆宗以后宫廷政治的状况,也给这一时期的宫廷政治带来了新问题。

唐敬宗李湛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三人都是宦官拥立,这正是三兄弟能够成为三天子的基本前提。另外,三人还拥有共同的特征,那就是短寿。敬宗16岁登基,18岁被杀;文宗18岁即位,两《唐书》都说他“享寿三十三”,实际上连32岁还不到;武宗27岁称帝,死的时候也只33岁。按照旧史上的说法,文宗和武宗享年一样,文宗和敬宗则是同一年出生(都是元和四年)。他们三人寿命相加,才大约和武则天一个人的寿命差不多。命薄寿短,与他们的登基一样,也属于很不正常的现象。这些共同的特征,表现在他们兄弟身上又各有不同。

唐敬宗登基后,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他的游乐无度较之其父穆宗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敬宗即位后的第二个月,就一天到中和殿击球,一天又转到飞龙院击球,第三天又在中和殿大摆宴筵,尽欢而罢。敬宗一味追求享乐,就连皇帝例行的早朝也不放在心上。三月的一天,群臣来到朝堂准备入阁议事,可是敬宗一直到日上三竿还没有上朝。大臣为了参加朝会天不亮就要起床准备,皇帝迟迟不到,时间长了,臣僚们坚持不住以至于有昏倒者。对新君的这一有悖祖制的行为,谏议大夫李渤提出了劝谏,敬宗在大臣的催促下,过了很长时间才姗姗来迟。退朝以后,左拾遗刘栖楚对皇帝的这一做法更是极力劝谏,他头叩龙墀,血流不止。敬宗当时表现出很受感动的样子,但仍是不改,后来甚至发展为一个月也难得上朝两三次。为了使敬宗能够上朝理政,在地方上任职的李德裕进献《丹扆箴》六首,提出劝谏,敬宗命令翰林学士韦处厚起草了一道诏书表扬了李德裕,但是他对自己的问题仍然无动于衷。

唐敬宗近乎疯狂的游乐,在宫中引发了一系列的突发事件。他即位不久,就有位叫徐忠信的平民百姓闯入了浴堂门,引起了一场虚惊。四月,又发生了染坊役夫张韶与卜者苏玄明联络数百染工杀入右银台门的严重事件。当时敬宗正在清思殿打马球,听到张韶等百余人的喊杀声,狼狈逃到左神策军避难。左神策军兵马使康艺全率兵入宫,把已经攻进清思殿并登上御榻而食的张韶等人杀死。八月秋夜,又发生了妖贼马文忠与品官季文德等近1400人将图不轨的事件,当事人皆被杖死。唐敬宗本人生性喜好大兴土木,即位以后,从春天到寒冬,兴作相继,没有停息的时候。各级官员和匠役之人都怨声载道,染坊役夫张韶作乱,不啻是对他的当头棒喝。大臣认为这些事件都是因为敬宗一味沉湎于游乐,经常不在宫中,而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敬宗认为大臣们的说法有道理,但是自己的玩乐却变本加厉,花样不断翻新。

宝历元年(825)十一月,敬宗突然想去骊山游幸,大臣们都极力劝阻,他就是不听。拾遗张权舆在大殿叩头进谏,还说:“从周幽王以来游幸骊山的帝王都没有好的结局,秦始皇葬在那里国家二世而亡,玄宗在骊山修行宫而安禄山乱,先帝(穆宗)去了一趟骊山,享年不长,回来就驾崩了。”敬宗听了这话,反倒引发了更大的兴致:“骊山有这么凶恶吗?越是这样,我越是应当去一趟来验证你的话。”结果,不顾大臣的反对固执前往,即日回到宫中,他还对身边的人说:“那些向朕叩头的人说的话,也不一定都可信啊!”丝毫不把臣下的意见当回事。敬宗也同样喜欢到鱼藻宫观龙舟竞渡,有一天突然给盐铁使下诏,他要造竞渡船20艘,要求把木材运到京师修造。这一项的花费总计要用去当年国家转运经费的一半,谏议大夫张仲方等力谏,他才答应减去一半。

唐敬宗不仅自己喜欢打马球,还要禁军将士、三宫内人都要参加。宝历二年(826)六月,他在宫中举行了一次体育盛会,马球、摔跤、散打、搏击、杂戏等,项目很多,参加者也很踊跃。最有创意的是敬宗命令左右神策军士卒,还有宫人、教坊、内园分成若干组,骑着驴打马球。因为敬宗兴致很高,一直折腾到夜里一二更方罢。唐敬宗还喜欢打猎,平时白天玩不够,就深夜带人捕狐狸以取乐,宫中称之为“打夜狐”。

敬宗实在是太喜欢玩了,他也实在是太会玩了。唐朝在这样的皇帝手上不亡国已是万幸,历史上评价敬宗为“不君”,实际上就是说他不打马球俑是个称职的帝王,这已是很替他留面子了。我们确实看不到敬宗在治国方面的才干,却随处可见他在玩乐方面的本领。敬宗是一位马球高手,又善手搏,观赏摔跤、拔河、龙舟竞渡之类的游戏从来都是乐此不疲。他还专门豢养了一批力士,昼夜不离左右。他不仅要各地都选拔力士进献,而且还出资万贯给内园招募,很舍得在这些力士身上花钱。敬宗玩兴一来,也就没有了什么顾忌。

有的恃恩不逊,敬宗动辄就将其配流、籍没;不少宦官小有过犯,轻则辱骂,重则捶挞,搞得这些人满怀畏惧、心中怨愤。宫中宦官许遂振、李少端、鱼弘志等还因为与他“打夜狐”配合不好而被削职。敬宗这种肆无忌惮的游乐,很快就把自己送上了末路。

宝历二年(826)十二月初八日辛丑,敬宗又一次出去“打夜狐”,还宫之后,兴致昂然,又与宦官刘克明、田务澄、许文端以及击球军将苏佐明、王嘉宪、石从宽等二十八人饮酒。敬宗酒酣耳热,入室更衣,此时大殿上灯烛忽然熄灭,刘克明与苏佐明等同谋将其害死,时年仅18岁。除了唐末代亡国之君哀帝是在17岁被害以外,敬宗是唐朝皇帝中享年最短的了。敬宗死后,群臣上谥号为睿武昭愍孝皇帝。文宗太和元年七月十三日,葬于庄陵。

赵匡胤为什么传位给他弟弟呢

个人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能够称的上一代名帝,与其伟大功绩和完美的人格魅力是分不开的,主要表现在:一:宋太祖赵匡胤一生最大的贡献和成就在于重新恢复了华夏主要地区的统一,一举结束了安史之乱以来长达200年的诸侯割据和军阀战乱局面。使饱经战火之苦的民众终于有了一个和平安宁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我国历史上有两次名副其实的大分裂,一次是南北朝,另外一次就是五代十国,作为五代十国的终结者和大宋王朝的开拓者,赵匡胤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呈前启后的重要人物。 二:文以治国,武以安邦,宋太祖奉行“文以靖国”这一理念,果断的实行“右文抑武”的基本国策,通过设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举,创设殿试,知人善任,厚禄养廉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彻底扭转了唐末以来武夫专权的黑暗局面,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于后人有称“宋朝是文人的乐园”的称誉,因此,宋太祖也可以称的上是五代十国野蛮政治的终结者,又是后世历朝文明政治的开拓者。 三:赵匡胤深知自己的江山来路不正,从人家孤儿寡母中强夺而来,所以深怕有朝一日,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己身上,于是强化巩固尚在襁褓中的赵宋王朝,加强王权就成了他的必然选择,通过采取“收起精兵,稍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等将军权,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牢牢控制。一举产平了藩镇割据武夫乱政的历史状况。所以宋朝300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和地方割据,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些制度为宋朝对外军事上的软弱埋下了祸患。 四:以宋太祖为首的宋初领导集团集体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使宋初的社会经济迅速呈现蒸蒸日上的喜人局面。宋太祖减轻徭役,赋税专收,以法治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澄清吏治,劝奖农桑,移风易俗等一系列英明决策,不仅尽快医治了200年的战争创伤,而且迅速把宋朝推向空前繁荣的局面,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建隆之治”。 另外宋太祖本人极具几尽完美的人格魅力:他心地清正,嫉恶如仇,宽仁大度,虚怀若谷,好学不倦,勤政爱民,严于律己,不进声色,崇尚节俭,以身作则等等,不仅对改变五代以来奢靡风气具有极大的示范效应,而且深为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 与历史上其他著名的王朝相比,宋太祖所创建的宋朝以其鲜明的文人政治特色而登上中国文治盛世的顶峰,可谓中国君主专制史上的最开明的一个王朝,因此,尽管宋朝300年的基业中,长期积弱,但在民间却享有盛誉,并对后世历代产生深远影响。 在谈了宋太祖的文治武功之后,我将着重谈谈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魅力:1,仁德之君。赵匡胤为什么要定国号为“宋”?有人说是因赵匡胤曾出任归德军节度使,治所在宋州(河南商丘)。这是一个原因,但不仅如此。赵匡胤定国号为宋,还含有更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良好愿望。宋朝的汴梁和商丘一带是成汤的发源地,成汤是以仁义治天下的,四方诸侯都因成汤仁德归顺商。后来商纣无道,武王灭商,但是听说纣王的庶兄微子仁德兼备,就让他在他们祖宗汤的发源地商丘一带建立宋国。鉴于五代时期礼崩乐坏,动荡不安,赵匡胤以兵变夺政权,特以“宋”为国号,意思就是要在宋国的故地建立一个崇尚仁义的国家,兼取成汤之仁,微子之德。事实上在赵匡胤坐天下的十多年里,这位仁德之君,仁治天下,既体现在他作为开国之君所奠定的民为邦本的治国方针上,又充分在他所颁布的一系列爱民,恤民,惜民的诏令之中。具体事例可以表现出来:(1),历来开国皇帝打天下无不是建立在大规模的军事打斗中,而赵匡胤在篡夺后周政权后,对后周的皇室以及旧臣,并没有展开血腥的杀戮,基本上都安置的比较好。(2),赵匡胤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对其他政权的兼并,基本上是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例如在攻打南唐的过程中,宋军对南唐国都是用1年多的时间围而不打,劝降无效的情况下,才发动总攻,赵匡胤多次下令曹彬“切勿杀害金陵城中百姓,”并要曹彬及其部下将官“焚香为誓”承诺不乱杀无辜后,才下令攻城的,宋军攻入城中果然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为城中百姓赞叹。 2,心怀大度。这一点可以表现在对后周旧臣的怀柔政策上,张永德原本是后周皇亲,是位权臣,赵匡胤当皇帝后,在张永德面前,从不以皇帝自居,仍然象从前那样尊称张永德为驸马,而不呼唤他大名,加封他为侍中,授武胜节度使。即使对企图阻挡自己篡位的大将韩通,在其被杀后也追封中书令,下令厚葬,并经常对旁人提起韩通对后周忠心可嘉。早年赵匡胤投奔随州刺使董宗本,可是其子董撙诲经常欺负他,赵匡胤不久又不得不踏上坎坷潦倒的流浪生涯,但是赵匡胤发迹以后,并没有报复董遵诲,反而不记前嫌重用了他。 3,有过必改。人生在世,谁能无过,而知过能改,却并不容易,更何况是在封建年代的一国之君?赵匡胤闻过必改的例子很多,在此仅举一例赵匡胤出身行伍,喜欢打猎,一次打猎从马上摔下来,就恼羞成怒的把马给杀了,回到宫中十分后悔自己的举动,认为马是没有错的,错的是自己,自己贪图一时快活,不应该杀马,从此就不再出去打猎。 4,勇于纳谏。世人皆知唐太宗李世民勇于纳谏,其实宋太祖在这一点上堪与唐太宗相比。在此,举一例说明,一次赵普向宋太祖推荐某人为官,宋太祖不同意,第二天,赵普又推荐此人,宋太祖还是不同意,如此三次,宋太祖把赵普的奏折撕碎,赵普不慌不忙把奏折拼装好,还是来推荐此人,宋太祖见赵普如此不达目的不罢休,突然感到也许此人确实有才能,马上采纳赵普的建议,后来此人确实德才兼备。想想看,如果宋太祖不是个勇于纳谏的人,赵普敢在他面前这么“放肆”吗? 5,微服私访,体察民情。赵匡胤当了皇帝后深居内宫,几乎与外部的世界隔绝,为了兼听则明,他常常微服私访,深入市井了解民情,这样使得宋太祖能够及时掌握大量民情民意,从而指定出一系列的良好政策,为宋初强盛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智去清流关”,“先南后北”等一些战术战略方针也是他去部下家里夜访的时候确定的。 6,崇尚节俭,杜绝奢侈。一次,宋太祖17岁的的女儿穿了件华丽的衣服,宋太祖对女儿的奢华打扮十分反感,就训诫她“以后不要穿这种华丽的衣服,皇家子弟要注意自己的影响,不要引领这股奢华的风气,”公主听了以后很惭愧,连忙跪拜致歉。想想看吧,堂堂大宋帝国的公主难道连一件高贵点的衣服都穿不起吗?不是,因为出身中下阶层的赵匡胤了解体恤民间的疾苦。 7,百善孝为先。说到这里,我们要谈谈宋朝的“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是个出名的大孝子,平时对母亲是百依百顺,其母杜太后是一个母仪天下明理达事的女政治家,这对母子正所谓“母慈,儿孝敬”。因赵匡胤是从后周幼主手中夺的天下,杜太后临终时候,为防止后周悲剧重演,便与赵匡胤立下誓约“使周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有?汝百年后当传位于汝弟”,这就是“兄终弟及”的皇位继承,(就是说杜太后设计的皇位继承制度是:赵匡胤——赵光义〈赵匡胤二弟〉——赵廷美〈赵匡胤三弟〉——赵德昭〈赵匡胤长子〉……这样无论谁当皇帝,一般都不会出现幼主临天下的局面)。后来赵匡胤谨遵母命,真的就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而不是儿子,可见在其心目中母亲的命令真的可以超过自己亲生儿子本应得到的皇位。可惜的是赵光义是个卑鄙的家伙,当皇帝后,害死了赵廷美,逼死了赵德昭,打破了杜太后的遗言。直到200年后高宗赵构无后,皇位才又回到赵匡胤的后代手中——这是后话。 8,廉政建设,打击腐败。宋太祖十分痛恨官员的腐败,宋初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建设,如监察制度,设立御史台和查院,可以弹劾任何一级别的官员,(应该相当于今天的香港廉正公署吧),分权制衡(老美就是笨,几百年后才悟出这个道理——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人家宋太祖1000多年前就这样实施了),实行高薪养廉,有效的防止了腐败问题,并且也调动了官员的工作热情,根据宋初的民间传说,当时一些官员看私人信件都不敢用公家的蜡烛,以至有了“灭蜡看家书”的说法,这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宋初的政治是比较清明的。在这里需要指明的是宋初的政治清明与明初的政治清明是不同的,明初的清明是建立在朱元章的对吏制的血腥高压统治之上的。 9,大力发展水运事业。由于以开封为中心的汴河航运系统,事关赵宋王朝的存亡,因而对水利事业很是重视,下令疏通河道,重修运河,不仅促进了商品的流通,经济的发展,也有效的调节了水量,使“民无水患”,为开封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奠定了基础。 10,环保主义者。古代帝王大多比较关注军政大事,很少有人能顾及环境保护的问题,而宋太祖却是其中极其罕见的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为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水患灾害,宋太祖采取切实措施,保护生态平衡,下令官员劝百姓多种树木,禁止乱砍滥伐,并根据树木种植的品种很数目,奖励地方官员和百姓。而且还加强野生动物的保护,禁止捕猎奇珍异兽,将保护野生动物归入国家永久制度中。写到这里,我感慨:看看今天的人类为了一点点私利,把地球糟蹋成什么样了?宋太祖在1000多年前就能开始关注这个问题,实在是个睿智英明的举措。 11,历代帝王中的功夫魁首。在我国历史上,开国皇帝大多能横刀立马征杀疆场,但是根据历史文献,官史,野史记载。真正能在中国武术史上留下赫赫大名的只有宋太祖赵匡胤,可谓历代帝王中的第一武林高手。赵匡胤出身武将世家,其父赵弘殷精于骑射,赵匡胤小的时候就随父学武,年轻时出来闯荡江湖,访名师,拜高人,见识和武艺都有了很大提高,后来投军郭威帐下,屡建奇功,成为后周第一流的大将。相传赵匡胤的盖世武功主要集中在拳术和棍术,其武功已在多年的实战中发展成自己的独特体系和套路,其拳术被尊称“太祖拳”,也称“赵家拳”。身为武林高手的赵匡胤还擅长棍术,创立了“腾蛇棒”有36路棍法,被成为棒术的开山鼻祖,,人称宋太祖“一条棒等身齐,打下四百军州都姓赵”。种种记载都表明,宋太祖赵匡胤是历代帝王中武功之魁首。 12,准“一夫一妻”制。历代帝王中,对待女色,有的荒淫无道,有的纵欲过度,有的风流多情……宋太祖是其中难得的几个懂得修身养性节欲自爱的皇帝,一生中从来没有沉迷于女色,只立皇后不封嫔妃,成为和隋文帝和明孝宗类似的奉行“一夫一妻”制度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经历过三次婚姻,第一位夫人是贺氏,可惜早亡,赵匡胤结发情深,当皇帝后,为纪念相濡以沫的原配夫人,便追封为皇后,溢号:孝惠。第二位皇后是王氏,夫妻恩爱4年,不幸在22岁时病逝,宋太祖伤痛欲绝,封王氏为:孝明,并鳏居4年以示怀念。第三位是宋氏,这是对典型的老夫少妻,但是他们夫妻感情也很好,宋皇后每天把宋太祖照顾的无微不至,太祖退朝必然整衣相迎,深的太祖欢心,(他们的夫妻感情之好,甚至引起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的嫉妒)。后太祖死,宋太宗赵光义逼宋太后迁居洛阳,几年后忧郁中病逝,溢号:孝章。 在这里我要谈谈在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美丽故事——赵匡胤千里送京娘。传为一代佳话。 其实历史上并不真有其事,不过是百姓的一个美丽杜撰,但是我们就是愿意相信。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人们把这个美丽故事杜撰在赵匡胤身上,而不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等这批无赖皇帝身上?也不是西门庆,矮脚虎王英等市井流氓身上,不能不说这与宋太祖赵匡胤的个人人格品质是有关系的,你想我现在假如说千里送京娘的是刘邦,朱温,朱元璋,洪秀全,西门庆,矮脚虎王英这帮家伙,有人相信马?他们摊上这种事情,恐怕早就把京娘给××了,还送什么送? 通过以上对宋太祖赵匡胤的简单评述,我想大家对宋太祖的功绩和个人品德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宋太祖也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一个英武皇帝,纵然他也有诸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完美的人,更何况是1000年前的一个封建帝王,要评价一个人功过得失,要用历史的观点,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他,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比较客观。显然,暇不掩瑜,宋太祖赵匡胤是个睿智英名的好皇帝。 在张元徽的强攻之下,樊爱能和何徽不领兵迎战,反而先行败退,张元徽斩杀后周一名监军使,一千后周士兵缴械投降,向刘崇大呼万岁。后周的右翼军队由此被冲垮,影响得全军几乎动摇。柴荣看形势万分危急,亲自率侍卫亲军冒着箭石冲锋督战。 后来的北宋太祖赵匡胤当时就在后周军中,是柴荣的宿卫将,他对大家喊道:“我主处境危急,我们怎么能不死战保护呢!”他又对张永德说:“敌人士气骄横,但力战可以破敌!你率领的部队有很多善于从左侧射击,就请率军从左翼高处出击,我率军从右翼进击。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啦!”张永德听从了赵匡胤的计划,他们于是各率军两千强攻北汉军队。赵匡胤和柴荣一样身先士卒,飞马冲进敌阵,士卒见主将英勇,无不以一当百,拼死与敌决战,北汉兵无法抵挡后周军队将士如此猛烈的冲击,纷纷败退。后周大将对士兵说:“让陛下和敌人交战,还要我们干什么!”于是上马拉弓射敌,接连射死数十人,士气更加振奋。在他们的带领下,众将纷纷领兵杀入敌阵,后周将士在柴荣的鼓舞下,万众一心将后汉军队杀得大败。 刘崇这时才知道柴荣亲征,就在阵前,就嘉奖张元徽,让他进兵,张元徽出战时战马倒地,将他摔到马下,被后周兵所杀。张元徽本是北汉的一员虎将,他一死,后汉军的士气立即丧尽。而南风这时刮得更猛了,后周兵奋勇争先,北汉军纷纷败退,刘崇亲自举起红旗收兵也无法将溃退的将士遏止。杨衮畏惧后周军的强大实力,也不敢救刘崇,而且还在怨恨刘崇刚才说的大话,于是也率军队退走了。 樊爱能和何徽这两个贪生怕死的将领,率领数千骑兵向南撤退,竟敢拉弓持刀抢掠自己军队的辎重部队,役夫们吓得逃走了很多。柴荣派近臣和亲军将领追上劝阻,都不肯听命回来,有的使者还被士兵杀死,四处扬言:“契丹大军以到,官军大败,其他部队都已经投降了。”援军在刘词的率领下赶到了,路上遇到樊爱能,樊爱能竟劝他别去,刘词不相信他的话,继续北上。 刘崇战败后,仍有万余部队,隔着山涧列阵和后周军对抗,在黄昏的时候,刘词的援兵到达,会师后,后周军士气更旺,又一同出击,北汉军队又被杀得大败,王延嗣也被杀死。后周军猛追到了高平城,北汉军的尸体满山谷都是,丢弃的辎重、器械和杂畜不计其数。 柴荣取得了高平之战的胜利,但这一战也暴露了后周军队中的致命弱点,战斗结束后,柴荣严厉整顿了后周军队,先奖赏立功的将士,然后将樊爱能、何徽等临阵脱逃险些导致全军败北的将校七十多人全部斩首,此外被斩杀的还有溃退军中军使以上和监押使臣,从此,不用心作战的将士无不畏惧,军纪得到初步整顿。后来,柴荣又从根本上改革了后周军队,下令各地节度使将战斗力最强的士兵输送到京城,柴荣建立了精锐的禁军,在此后南征北战的过程中,禁军在战斗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