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甘露之变要杀的宦官是谁(甘露之变)

人生百味 2023-07-19 16:27:02

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大和九年,这是一场宦官和唐文宗、大臣之间的斗争,是一场政变夺权性质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最终宦官胜利,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害。那么在这场甘露之变要谋杀宦官的是谁呢?

在甘露之变中,想要谋杀的宦官是唐文宗、李训、郑注等人。在宝历二年,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所杀,之后另一个宦官王守澄就立文宗为帝。

唐文宗一直不满宦官的专权,李训和郑注知道唐文宗有反抗之心,于是就与唐文宗密谋诛灭宦官。李训和郑注是宦官王守澄推荐而进入朝廷担任高官的,所以他认为与他们两人商量不会引起王守澄的警觉。之后在大和九年,文宗杖杀了曾经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后又赐死了宦官王守澄。

之后在上朝时,李训称在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文宗命令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以此想将宦官一网打尽。但是宦官的头目仇士良发现事情不对,于是就挟持了文宗,之后仇士良将李训、郑注等人捕杀,连他们的家人都一并杀害。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但最终文宗、李训和郑注等人没有将宦官清除,而自己却死了,最后宦官得力。事变之后,文宗被宦官软禁,更加没有权利,国家政事一律由宦官掌权,朝中各宰相都相继辞去,文宗对此一筹莫展,郁郁寡欢,不久后,文宗李昂含恨而死。

甘露之变的影响

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公元835年,也就是大和九年的时候,由于27岁的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控制,所以就和大臣李训、郑注两人策划诛灭宦官,以夺回皇上所丧事的权力。在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赏甘露为名,将宦官的头目骗到禁卫军的后院然后将他们斩杀。但是被仇士良发现,最后导致朝廷大臣被杀,这次被牵连的人将近一千多人。史称为“甘露之变”。那么甘露之变的影响是什么呢?

在“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将军政大权牢固的掌握在手中,君主的废立、生杀等也都掌握在宦官的手中,这被称为是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天下的事都取决于北司,而宰相只是写文书而已。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宦官的权力比皇帝还要大。

在甘露之变发生后,此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门下省、中书省的官员入朝都与家人一起辞去,因为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被杀了,所以就提前离开。而唐文宗更加受到了宦官的欺凌,有一次唐文宗问当值的学士周墀:“朕的前代是那个皇帝?”周墀说:“陛下的前代是尧、舜。”文宗感叹道:“我怎么能与尧、舜相比呢,怎么能像周赧汉献耳!”

唐朝宦官势力,一直到朱温在唐昭宗天复三年,也就是903年才将宦官杀尽,这才终告消失,然而,不久后的唐朝又因为朱温建立了后梁篡位而灭亡。

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

唐朝后期,从唐玄宗时的高力士开始宦官专权。但是他并不掌握军权,宦官掌握军权是从唐肃宗时李辅国开始的。

为了争夺朝廷大权,宦官中分成党派,互相攻击,甚至废立皇帝。宪宗和敬宗都是被宦官杀死的。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宦官的专恣骄横,引起皇帝和某些官僚士大夫的不满。公元827年,唐文宗李昂继位,他深患宦官专横,大和八年(834)和大和九年(835),唐文宗擢用郑注任风翔节度使,李训为宰相,贬逐了与宦官有连结的宰相李德裕和李宗闵,铲除了一些有势力的宦官,二人声威大振。大和九年十一月,李训和郑注密谋,由郑注选风翔兵数百人,作为亲兵,等大宦官王守澄下葬时,唐文宗令全部宦官去会葬,郑注纵亲兵杀死全部宦官。关注去风翔准备兵力。李训和徒党商议,以为如此行事,功劳将被郑注占去,不如先下手,杀了宦官再逐走郑注,可以独得大功。李训上朝,使徒党奏称左金吾大厅后石榴树上有甘露。唐文宗令李训率众官去察看。李训回来说不象是真甘露,唐文宗故意表示惊讶,令左右中尉仇士良、鱼志弘率众宦官再去覆视。仇士良等前去,李训先使徒党率部曲数百人潜伏在左金吾,准备杀宦官。但遗憾的是,伏兵被宦官发觉,仇士良等逃回殿上,劫夺唐文宗进入宫内。李训见阴谋失败,出京逃命。仇士良等入宫,派出神策兵,分路搜捕李训和他的徒党,宰相李训、王涯等以下被杀千数百人,郑注也在军中被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李训、郑注原先商定的杀宦官的计策,唐文宗是同意的,后来李训自定的计谋,也得到了唐文宗的首肯。但是他们只求杀死宦官,至于杀死以后如何,朝廷怎样安排、治理,这在他们看来都似乎是不值得思虑的小事。他们看宦官仅仅是若干个阉人,看不见宦官代表着一种社会势力,甚至看不见宦官与神策军的关系,以为用计谋一杀即可成事。这种愚蠢的想法和行动,是注定要失败的。

你对甘露之变怎么看,真是皇帝授意朝臣杀宦官的吗?

唐太和九年(公元835年)11月,唐朝的都城长安充满了血腥的味道,以仇士良为首的宦官们关闭城门,发动禁卫军在城内进行大规模搜捕,先后杀死一千六百多人。这些被杀的人不是平民,而是朝廷各省部官员以及金吾吏卒,一时间整个长安城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这就是唐朝后期著名的“甘露之变‘,这场政变是由宦官领导,禁卫军执行的一场政变。政变之后,“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时任皇帝唐文宗彻底成为宦官手里的玩物,朝廷一切军政大权皆由宦官做主,宦官“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这时,唐朝宦官专权达到了巅峰。

唐朝宦官危害为中国历史之最

在中国封建朝代中,如果皇帝受到外朝文官集团的权力威胁,就会将君主权力赋予一部分给自己的家奴——宦官,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同朝廷官员对抗,这就是宦官专权。唐朝因为实行三省六部制度,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可为宰相,这样就分散了文官集团的权力,从而使得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同时唐朝的宦官的势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总之,宦官专权是君主专制制度中的寄生虫,是和这个制度共生共荣的。

皇权愈强,宦官势力越小;皇权愈弱,宦官势力愈强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府逐渐衰弱,以此相映衬的是唐朝后期宦官势力的日渐膨胀,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帝的人身安全。为了重振朝纲,加强中央政府在藩镇中的微信,唐朝历代有作为的皇帝都试图发动剪灭宦官势力的行动,虽然也获得一些成功,但由于宦官集团是和君主专权共生共荣的,依然无法彻底消除宦官专权的局面。此后宦官专权愈演愈烈,使得唐朝政治极端腐败,民生愈发虚弱,让唐王朝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唐朝宦官崛起唐王朝宦官势力由弱小逐渐走上强大,到唐后期时,这股依附于皇权的恶势力,已经深入到政治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对它所依附的皇权构成极其严重的威胁。使得唐王朝成为宦官专权最为严重的朝代(因为只有唐朝宦官是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

宦官专权,是中国封建专制下的必然产物,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下的一个怪胎。早在东汉后期,宦官势力便和外戚势力一起,长期占据东汉最高统治的地位。开启了第一次宦官时代。

唐朝前期,鉴于东汉末年宦官干政的历史教训,对宦官限制非常严厉,宦官只是“门阁守御”,“庭内扫除”“廪食而已”,到了唐玄宗时期,由于前期一系列政治动乱,导致朝廷中的功臣宰相势力大为增加,而为了削弱外朝的功臣宰相势力,扩大内朝势力,开始任用身边亲信宦官预政领军。特别是到了后期,重用亲信宦官高力士,使其累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封齐国公。不仅对其高官厚禄,而且将不少国家大事交给其处理,并授权高力士,一般政事可以自行处理,不必报知,使高力士权倾朝野。虽然高力士是个贤宦(“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史纲评要》),但他开了唐朝宦官掌权的先河,给后世宦官专权起了榜样作用。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现象越来越严重,唐朝皇帝因为强藩作乱、险亡其国而开始对武将妄加猜疑,宦官则大受宠信,开始内掌军队,外监诸将,其权力从内廷向外朝逐步延伸,从间接向皇帝进言干预朝政到直接把持军政要职,最终形成了专权格局。

到了德宗时期,由于泾原兵变中相对于文臣武将的冷眼旁观,只有宦官在关键时刻守护着他,德宗便让宦官直接统率禁军,并设立了管理禁军的左右神策军中尉,专以宦官充任。宦官掌握禁军由此成为定例(贼平之后,不欲武臣典重兵,其左右神策、天威等军,欲委宦者主之。)。当兵权被宦官牢牢掌控之后,宦官便有了权力上的独立性,借助兵权,宦官可以左右政局,甚至废立皇帝。

宦官掌握了军权,就相当于控制了皇帝性命

宦官在掌握军权后,势力逐渐走向鼎盛。几乎所有宦官都参与朝政,广泛深人到当时政治生活的许多重要领域。而且对皇帝制定的国事不仅指手画脚,在涉及到自身的政策还要横加干涉。在唐顺宗期间的二王变法中由于触及到了宦官的切身利益,宦官集团不仅发动了二王八司马事件,还逼迫唐顺宗退位,另立更为信任他们的唐宪宗,好更有效的掌握权力。

到了唐文宗登基的时候,虽然自身是由宦官拥戴而登上皇位的,但唐文宗更加亲信文官集团,对于宦官专权十分不满。便联合朝堂上对宦官专权不满的大臣,意图发动一场政变,彻底消灭宦官。但由于计划泄露,准备不充分,导致宦官反过来发动政变,剪除了对宦官不满的大臣,并囚禁了皇帝。

甘露之变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金吾大将军韩约奏报左金吾厅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降甘露。宰相李训忙建议:天降祥瑞,又近在宫禁,皇帝宜亲往一观。于是,文宗前至含元殿,命宰相和中书、门下省官员先行探看。官员们回奏称疑似甘露。唐文宗又命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带领其他宦官再行察看。

可惜,等仇士良等宦官刚到左金吾,就发现神情紧张的韩约和?“风吹幕起,见执兵者甚众,又闻兵仗声”。仇士良忙率众宦官退至含元殿,并借口暴乱挟持文宗入内宫。

李训见大事不妙,一面以100缗钱赏赐急呼金吾卫士上殿保驾,一面攀舆高呼“陛下不可入宫”。金吾卫士数十人和京兆府、御史台吏卒约五百人登殿奋击,杀死宦官数十人。李训抽出匕首要啥仇士良,但此时宦官已将李训打倒在地,抬着李昂进入宣政门,将宫门关闭,朝臣一时惊散。李训见事不济,已经清楚消灭宦官的计划已经失败,急忙化妆出宫。由于宰相王涯、贾餗、舒元舆不明真相,退到中书省等候李昂召见。

宦官挟持文宗退入内宫后,红了眼的仇士良立即以皇帝名义派遣神策军五百人,从北,东,西三面,向大明宫南部朝官衙门发动反攻,逢人即杀,没有逃出去的官员被杀死六七百人。接着,神策军关闭宫城各门搜捕大索,又杀死千余人(“横尸流血,狼藉涂地”)。

李训、王涯、贾餗、舒元舆、王璠、郭行余、罗立言、李孝本、韩约等先后被捕杀。心狠手辣的仇士良不仅杀了数以千计的官员吏卒,还把主事者的族人不论远近,一并诛灭。经过宦官丧心病狂的大屠杀,大唐朝臣几乎为之一空,唐朝皇权彻底掌握在宦官手上。这就是彻底改写大唐历史的“甘露之变”。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这种局面一直保持到唐朝灭亡才作罢。

唐朝宦官专权危害有唐一代的宦官专权,给社会带来种种危害。宦官内部的小分化与火并,更加剧了朝政的腐败。而宦官监军与掌军,在客观上,又加速了唐王朝在与藩镇斗争中的彻底失败。

:宦官专权干政,使得唐朝政治日趋腐败。由于宦官权力来自于皇权,而为了获取更大的权力,宦官便怂恿皇帝过上过着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大宦官仇士良专权20余载,最后总结出的专权经验就是引导皇帝贪玩游乐,不务正事,不让他闲暇下来,惑其心志最为关键,诱其享乐最不可废,使其昏昏最为我用。使得皇帝的一切都在宦官的掌握之中。想想看,一国之君的皇帝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政治还能好起来吗!

不是所有唐朝皇帝都有唐太宗一样有着雄才大略

二:当宦官集团掌握了军权后,不仅朝堂大权在手,而为了使自身权力最大化,宦官往往会废立那些意图削弱或消灭宦官集团的皇帝,换一个代表宦官集团利益的皇帝。从唐穆宗以后到唐亡,8个皇帝之中,有7个是由宦官拥立的,让宦官集团达到了“手握王爵,口含天宪”的局面。而宦官集团每次废立皇帝之际,都会引发朝堂大地震,不是兵刃相见,血流盈廷,就是密行诡计,众不可测。因为宦官专权带来长时间的政治动乱,导致唐朝中央政府的权威严重削弱,更加促进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宦官专权使得藩镇割据问题在中央方面得不到解决

三:宦官集团大权在握的时候,中央政府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势力与之相抗衡,导致宦官集团愈来愈骄纵不法,连朝堂都玩于股掌之上,而像什么徇私受贿,贪赃枉法,祸害百姓都算得上少见多怪了。例如白居易《卖炭翁》中的卖炭老人卖炭,可是却遭到宦官为首的宫市的人的勒索,白白奉送了一车烧炭而分文未收,而有名的五坊便由内廷宦官宣徽院管理,而这些五坊使恃仗着供奉皇帝的权威横暴市井、为非作歹、敲诈勒索、坑蒙拐骗,当时百姓都蔑称为五坊小儿。宦官集团的所作所为在唐后期的政治生活中起着极其恶劣的影响,这又加剧了唐王朝吏治的腐败,损害中央政府的微信。

四:宦官集团在因为大权在握,便很容易和朝堂上的文官集团产生对抗,使得唐朝政治愈发混乱。由于宦官专权愈演愈烈,朝廷大事基本上都由宦官说了算,这样就使得文官集团大权旁落。不甘心被宦官抢夺权力的文官集团便会组成一个联盟共同对抗宦官。两个集团为了争权夺利,完全置国家生死存亡于不顾,使得统治阶级内部分裂,在藩镇割据本就受到削弱的中央政府更加虚弱不堪。

总之,唐朝宦官专权虽然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尤其由宦官监军统军,使得藩镇节度使不敢过于放肆,有利于维护唐王朝后期名义上的统一,但由于权力分割不合理,使得中央与中央,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也使得唐王朝中央政府没有真正的实力去消灭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直到节度使朱温发动白马驿事件,尽诛宫中宦官,基本消灭了宦官势力。而唐王朝也随着宦官势力的覆灭而结束了形式上的统一,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