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枢,亦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武周天册万岁元年(695),用铜铁合铸而成,是武则天的纪功柱。寓意“天下中枢”。其制若柱,高一百五尺,径十二尺,八面,各径五尺。下为铁山周百七十尺,以铜为蟠龙麒麟萦绕之;上为腾云承露盘,径三丈,四龙人立棒火珠,高一丈。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刻百官及四夷酋长名,武后自题其名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毁于开元二年(714),重二百万斤,相传波斯大酋长阿罗撼,是天枢工程的实际组织者和实施者。
武三思(曾任礼部尚书,主管朝廷的礼仪、外事活动)带领着四夷酋长向武则天请愿,武则天制可。于是任命姚璹为督作使,掌督工程建设。各国君臣筹资百万亿购买铜铁铸造。
唐玄宗即位后,大刀阔斧地解决武则天时期的遗留问题。开元二年(714年)下令销毁天枢,洛阳尉李休烈作《咏毁天枢》咏怀道:“天门街里倒天枢,火急先须御火珠。计合一条丝线挽,何劳两县索人夫。”士人和普通百姓也无不讽诵吟咏,盛传《天枢谣》:“一条麻索挽,天枢绝去也。”
此外,《大唐新语》另有记载,狮子也作为天枢装饰物:“天枢下置铁山,铜龙负载,狮子、麒麟围绕。“之所以选用狮子,是因为狮子是万兽之王,作为王权的象征,表示威猛、力量、权威等寓意,被运用于贵族和王族的标志,不仅在波斯地区,还广泛表现在埃及、希腊、罗马、拜占庭、中亚等地的政治文化中,吻合武则天统制四夷、成为华夷共主的政治理念。
至于上部到底是《资治通鉴》所说的承露盘,还是《新唐书》和《大唐新语》所说的云盖,郭绍林认为作云盖更合理一些。承露盘最早是西汉武帝时修造的,在长安建章宫内。武帝好神仙,以为承接甘露,和玉屑饮下,可以长生不老。承露盘的形制有两种说法。《汉书·郊祀志上》注引苏林说:“仙人以手掌擎盘承甘露。”
《三辅故事》说:承露盘“上有仙人掌承露”。而天枢的铜盘,上下皆无仙人,用以承托四龙和大珠,不是承接甘露。天枢造成后,李峤写下一首《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寮应制》诗。《大唐新语》这则资料说:“朝士献诗者不可胜纪,唯峤诗冠绝当时。”朝士们的诸多诗作,只有这一首流传下来,诗中描写说:“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资治通鉴》不像《新唐书》那样说“大珠”、“云盖”,而是说“火珠”、“腾云承露盘”,大概参考李诗说法而来。然而李诗并没有说它是承露盘。如果是承露盘,李诗完全可以不说“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而说“仙盘正承露,高柱欲擎天”,须知“正承”二字拗救,符合律诗平仄要求。
天枢,就是北斗七星之一的天枢星。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非常发达。古人对于天文学的研究不仅拥有很高的成就,普及程度也很广。《春秋运斗枢》:“第一天枢,第二旋,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第一至第四为魁,第五至第七为标,合而为斗。”。
北斗即为帝车,那么驾驶它的帝是谁?----就是帝王之星“紫微星”,也就是北极星。还记得《风起洛阳》有一句:牡丹花重紫微宫,玄门风动神都城。看,帝王所住的居所,就是紫微宫。我们神都的城市布局,也是体现了这一深厚的文化内涵。
北斗七星,永远围着我们尊贵的帝星而转。他们是天之诸侯,协同帝星调理纲纪,统治乾坤。其中离帝星最近的那颗星,就是天枢星。
天枢建筑物,遵循天枢星的本质而来。
《风起洛阳》提到天枢的是个市井小民,也可能不懂天象北斗。所以,这个人说的天枢,应该是武周时期武则天让武三思负责督建的,位于应天门外天津桥前的“天枢”建筑。
按照当时的洛阳布局看,位于皇宫门外的天枢碑——地标建筑物。高45.87米,直径为3.6米,7个地标建筑串联北斗七星,也就是洛阳独特的中轴线 。
天枢这个建筑,也只有武周时期有,后来玄宗时就拆除了。关于天枢的高度,《资治通鉴》和《新唐书》的说法应该说是一致的,二书依据的资料是唐代的国史、实录,比私家笔记所说的尺寸可靠。但《资治通鉴》表述含混、不全,容易让人误以为天枢通高105尺。仔细玩味《新唐书》,可知这个数字仅仅是八棱柱部分的高度。
棱柱上面有云盖。云盖上四龙站立,各自身长12尺。四龙所托大珠,直径10尺。龙爪子不会安放在大珠正中间或正下方,这样起不到支撑作用,八只爪子集中到一起也不便施工,因而只能在大珠下侧。这样,云盖、龙和大珠加在一起,高度会超过22尺。棱柱下面有铁山,高20尺。三部分加在一起,天枢通高至少为147尺。
在唐玄宗时期被下令融化作为国家物资供储备。是“去武则天化运动”的结果,因为这样东西是为武则天,为武则天建立的大周服务的,宣扬的是武则天得了天命,大周王朝的正统性,指导精神是“崇周抑唐”。这在李唐复辟后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在对武则天的不断定位中,这些代表李唐王朝不堪回首的往事的证据被一一毁掉。
武则天(624~705)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后改唐为周,自己做了皇帝。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掌握政权达几十年,为维护唐朝的强盛和统一、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武氏14岁被唐太宗李世民召入宫为才人,号「武媚」。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 唐高宗即位,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她与当时的王皇后、萧淑妃产生后宫矛盾。永徽六年(655),高宗立武氏为皇后。 武则天资质聪慧,广涉文史,富有智谋。武则天做为皇后之后不久,由于高宗体弱多病,有时便委托她处理某些政事,因而威势日盛。上元元年(674),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宫中并称「二圣」。 弘道元年(683)高宗去世,太子李显即位,武则天临朝称制。嗣圣元年(684)二月,武则天废李显为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皇帝,继续临朝称制。同年九月,她将旗帜改为金色,东都洛阳改称神都。天授元年(690)九月初九,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降李旦为皇嗣。武则天崇佛教、建寺院、筑明堂、造天枢、铸九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她晚年好大喜功,生活奢靡,耗费大量财资和劳力。宠爱男妾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二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武则天重用武氏宗室武承嗣、武三思、武攸绪及武攸宁等人,并大封武氏宗人为王。大臣吉顼等人深以嗣君之选为虑,武则天也感到作为女子,死后只能入李家宗庙享子孙祭祀,所以接受臣下建议,于圣历元年(698)迎还庐陵王李显,复立为太子。武氏晚年神龙元年(705)正月,张柬之、桓彦范、崔玄、敬晖等人联合右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发动政变,诛杀二张,逼则天退位,迎中宗复位。中宗上尊号为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其于同年十一月去世。 武则天对历史发展做出的第一个贡献是,她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在他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户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万户增加到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的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0.72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突厥叛乱并且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县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文化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更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 *** 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 *** 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希望可以帮到你!
武则天有一件不太显眼但很好的政策,她让女性能参加科举. 古时女性没机会读书,即有有才华的女性,亦只能作文化的点缀,不能怎贡献社会.她们成为社会的次等人,完全附属于男权. 我们可看看现代的 *** 世界,或印度的过去.一个有量人不许读书和坚固性别歧视的社会,不单不公平,不单有各种惨案,还是发展缓慢的,乱起来亦更是疯狂. 女性大约是人口的一半,性别歧视令她们处于一种潜奴隶制.以压制一半国民来营运的社会,就是压制一半的发展力量. 女性参加科举开展了小革命,改变人认为女性读书无用甚至有害的观念.这个影响是缓慢的,但这个划时代的改革,的确有建设性和远见.
china10k/trad/history/4/42/42c/42c01/42c0101 武则天虽是女子,但其才干绝不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男性皇帝为弱,在她治下,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诸方面,仍属于上升的黄金时代。常听人说:「女性能顶半边天。」武则天却一度顶起整个天、立著整个地,足有五十年之久,不愧为女中英雌。 china10k/trad/history/4/42/42d/42d01/42d0101 开元之治与唐代的全盛 我们习惯上将一个美好的时代称为「黄金」时代,皆因黄金是贵重的宝物。这种时代亦曾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例如汉武帝的盛世,以及唐玄宗的开元盛世。 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前期年号叫开元(公元713年-741年),后期称天宝(公元742年-756年)。开元年间,玄宗政绩粲然可观,史称「开元之治」。这是唐朝社会经济和国力发展臻于极盛的时期,它承继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治绩,使唐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 chiculture//frame?id=/sweb0109 品评则天 中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可谓奇特女性,历来人们对她褒贬不一,毁誉并至。综观千多年来的评论,大致是:其子孙中宗、睿宗、玄宗在位时,武则天还保持了尊崇的地位,文人李白的《上云天》诗中,「中国有七圣」,武则天仍是其一。安史之乱后,李唐王朝日渐衰微,所谓女祸误国的议论渐兴。到宋明理学,纲常说教日益泛滥,世人对武则天的评价也就更坏。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欧阳修等撰成《新唐书》,说「武后自高宗时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又「逐嗣帝,改国号」,有莫大之罪。但仍为武则天列传又立本纪,是谓遵循春秋笔法:「不没其实,所以著其大恶而不隐」。到朱熹为《资治通鉴》作纲,对武则天已是横加挞伐。明代思想家李贽将武则天私德与政绩分开,评论独树一帜。而明人张溥却将「女宠」列为「唐室三大祸」之首。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愤世嫉俗,将所有的亡国恨迁怒于武则天,骂其是「嗜杀之淫妪」,有「滔天之罪」。与宋代以降文人对武则天的攻击咒骂截然不同的是,民间老百姓另有一种怀念,这从乾陵「无字碑」和四川广元的则天庙的纪念可见一斑。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武则天为什么要建天枢
下一篇: 为什么说唐朝是最浪漫的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