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贞观之治

华里士 2023-07-19 16:03:59

在唐太宗执政的贞观年间(627年-649年),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之下,出现了一个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安定、武功兴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是为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经济基础。

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太宗从隋末民变中认识到群众的力量,吸取隋灭教训,重视百姓生活;留心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徵等诤臣;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治世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较为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促进了民族融合,稳固边疆,唐太宗则被四方诸国尊为“天可汗”。

贞观王朝的社会秩序好得令人难以置信,全国判处死刑的囚犯只有二十九人。六三二年,死刑犯增至二百九十人。这一年的岁末,李世民准许他们回家办理后事,第二年秋天再回来就死(古时秋天行刑)。次年九月,二百九十个囚犯全部回还,无一逃亡。那时的中国政治修明,官吏各司其职,人民安居乐业,不公平的现象少之又少,国人心中没有多少怨气。丰衣足食的人不会为生存铤而走险;心气平和的人也不易走极揣,因此犯罪的概率也就少之又少。

成就

奠定国基

贞观年间,太宗的各项善政,使官吏廉能,社会安定,人民丰衣足食,解决温饱,经济发展迅速,造成中兴局面,奠定了唐代274年的基业。

确立制度

贞观年间,经太宗的苦心经营,延续了隋代的多种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科举制、常平仓制等,堪称完备,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政风沿袭

太宗施政有方,选贤问廉能,克己纳谏,成为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历代有为的治国者,皆追慕「贞观政风」而力图仿效。

用人唯才

太宗用人唯才,不问出身,且重修《氏族志》,以功臣代世胄,科举代门第,逐渐改变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门第的风气,世家豪族轮流掌政的恶习,广开平民高仕的机会,清除旧社会的观念,缓和了社会矛盾。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古代集权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什么是“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清明政治,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吸取了隋亡的教训;唐太宗注意戒奢从简;他任用贤才,重视纳谏;在经济上,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政策,使唐朝社会出现了繁荣景象;沿用隋朝的科举制。 ? ?

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能力,素为世人称颂,亦常被后人赞之为“千古第一明君”。他十六岁应募从军,十八岁助父起事,后率唐军东征西讨,终至全国统一。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他成功发动“玄武门事变”后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即帝位,史称唐太宗,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李世民在位(公元626-649年)期间,吸取隋亡的教训,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想、民族等诸多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开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恢复和发展,使人民生活逐渐安定,国力不断增强。

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被后世称为“贞观之治”的繁荣兴旺局面,为后来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奠定雄厚坚实的基础。

扩展资料: 【重要措施】

(一)政治

1.继承并完善三省六部制,分权行政: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

2.整饬吏治,选贤任能,知人善用,从谏如流,重用魏征等诤臣。

3.轻刑订律:重视法治,同时让臣下按宽简原则修订法律,制定《贞观律》,减轻刑罚。

(二)军事

1.继承并大力推行府兵制: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

2.平定四夷,版图空前辽阔:攻灭突厥汗国、吐谷浑汗国、高昌、焉耆、龟兹等西域诸国、薛延陀汗国,并且将漠南、漠北、西域、青海纳入唐朝的统治之下,还打败高句丽、吐蕃,吐蕃称臣于唐朝。

加上太宗能尊重外族风俗,并设置都护府制度,四方服悦,太宗则被周边诸族尊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室进贡,即使包括回纥在内的漠北诸部也每年向唐朝缴纳貂皮作为赋税。唐太宗成为东方世界的国际盟主,国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

——贞观之治

唐朝为什么会有“贞观之治”?

唐朝的“贞观之治”是指唐太宗贞观元年至贞观十六年(626-640年)这段时期的治理。这个时期是唐朝历史上一个最为繁荣、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的时期之一,因此被誉为“贞观之治”。
造成“贞观之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继承颇具合法性,大臣们对他的支持也较为坚定,这为贞观之治奠定了基础。
2.唐太宗李世民崇尚儒家思想,施行了许多与儒家有关的政策,比如,推行科举制度、重视教育、注重道德建设、弘扬礼治文化等,使社会治理更加有序,并对社会形成了稳定的道德规范。
3.唐太宗李世民重视法制建设,完善了法律制度,制定了具有高度普遍性的法律规范,让刑罚变得公开、严格而有序。
4.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一国之政,安在察微”、“百姓为国之根本,知识为国之源头”的治国理念,加强了在各方面的动态监管,从而使政府管理更加有效。
5.唐太宗李世民在推行严格的军事制度和人口管理,从而使城市和农村安全度过军阀战争和浩劫,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贸易的进一步繁荣。
6.唐太宗李世民尊尚人才,鼓励人才的开发和发展,大力推崇科技创新,联结中外,也有助于唐朝经济、文化和科技的繁荣。

唐太宗为什么可以开创贞观之治?

一、贞观之治的出现绝非偶然,这和唐太宗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措施时分不开的,具体解释如下:
1、任用贤能:
唐太宗能任用贤能,从善如流,闻过即改。视民如子,不分华夷。开创「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2、接受历史教训:
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朝灭亡的原因,非常重视老百姓的生活。他强调以民为本,常说:“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太宗即位之初,下令轻徭薄赋,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唐太宗爱惜民力,从不轻易征发徭役。他患有气疾,不适合居住在潮湿的旧宫殿,但他一直在隋朝的旧宫殿里住了很久。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利,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3、善于纳谏:
太宗在位20多年,进谏的官员不下30人,其中大臣魏征一人所谏前后200余事,数十万言,皆切中时弊,对改进朝政很有帮助。
4、推行科举制度:
太宗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严格遵循德才兼备的原则。太宗认为只有选用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达到天下大治,因此他求贤若渴,曾先后5次颁布求贤诏令,并增加科举考试的科目,扩大应试的范围和人数,以便使更多的人才显露出来。由于唐太宗重视人才,贞观年间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可谓是“人才济济,文武兼备”。正是这些栋梁之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贞观之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重视法治:
唐太宗十分注重法治,他曾说:“国家法律不是帝王一家之法,是天下都要共同遵守的法律,因此一切都要以法为准。”作为一位万人之上的君主能够说出这样一番话来,唐太宗不愧是一位开明的皇帝。法律制定出来后,唐太宗以身作则,带头守法,维护法律的划一和稳定。在贞观时期,真正地做到了王子犯法与民同罪。执法时铁面无私,但量刑时太宗又反复思考,慎之又慎。他说:“人死了不能再活,执法务必宽大简约。”由于太宗的苦心经营,贞观年间法制情况很好,犯法的人少了,被判死刑的更少。据载贞观三年,全国判死刑的才29人,几乎达到了封建社会法制的最高标准——“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罚。
二:综合评价:
以民为本的思想,广开言路,虚怀纳谏的胸襟;重用人才,唯才是任的准则;铁面无私,依法办事的气度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基本特色,成为封建治世最好的榜样,使唐朝在当时与西方国家相比,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1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