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黄巢起义发生在什么时候

话历史 2023-07-19 15:21:24

黄巢起义,指的是乾符五年(878年)至中和四年(884年)由黄巢领导的民变,是王仙芝起义的后续。也是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黄巢起义,采用流动作战的方式,避实攻虚,走遍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广大地区,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但由于长期流动作战,没有稳定的后方,缺乏经济上的保障和群众基础,故而很难持久下去,使起义军最后失败。

背景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

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结果

败亡齐鲁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齐军将领朱温在同州(今陜西大荔)与王重荣交战中,投降唐军,被任命为右金吾大将军,赐名全忠。唐军李克用部一万余人南下,齐军大将赵璋战死,华州、兰田相继失守。黄巢于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长安,逃入商山,沿途抛弃黄金珠宝,唐军争宝竟不急追。后以齐将孟楷为先锋,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军守将秦宗权战败投降,六月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遭遇刺史赵犨顽强抵抗,大小数百战,始终未能攻拔其城。齐将孟楷挺进河南途中,中俘牺牲。

黄巢闻知孟楷遇害,大怒,部队屯于溵水,“掘堑五重,百道攻之”,誓为孟楷报仇。为了应付全军粮食,黄巢以人肉为粮糗,数百巨锤,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无论男女老幼,悉数纳入巨舂,称之为“捣磨寨”。黄巢围陈州几三百日,啖食数十万人。唐军在陈州附近的西华(今天河南境内)大败黄思邺,齐军退军故阳里(今淮阳北部)。陈州之围遂解。黄巢引兵向汴州行进,尚让以五千精锐直逼大梁(今河南开封)。

中和四年(公元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五万,自河中南渡,连败齐军于太康、汴河、王满渡。黄巢只好转战山东。同年三月,朱温大败黄巢于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黄巢的手下李谠、葛从周、杨能、霍存、张归霸、张归厚、张归弁等投降朱温;而黄巢残部向东北逃亡,又遇李克用于封丘(今河南封丘),时遭大雨,黄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兖州,“克用军昼夜驰,粮尽不能得巢,乃还。”

六月十五日,武宁节度使时溥派李师悦率兵万人,与降将尚让紧追其后。是年六月十七日,“黄巢入泰山,徐帅时溥遇将张友与尚让之众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将林言斩巢及二弟邺、揆等七人首,并妻子皆送徐州。”,清代学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载,“黄巢死于泰山……九顶山南有大冢,俗称黄巢墓。”

另据《新唐书·黄巢传》记载,“巢计蹙,谓林言曰:若取吾首献天子,可得富贵,毋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又据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后录》记载,“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时溥以黄巢首上行在者,伪也。东西两都父老相传,黄巢实不死,其为尚让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为僧,得脱,往投河南尹张全义,故巢党也,各不敢识,但作南禅寺以言之。”,陶榖《五代乱离记》也记载到,“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

起义后续

黄巢死后,黄巢从子黄皓率残部流窜,号“浪荡军”。昭宗天复初年,进攻湖南时,为湘阴土豪邓进思所伏杀。至此唐末农民起义结束。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楼举行受俘仪式。

武宁节度使时溥献上黄巢首级与黄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问‘汝曹皆勋贵子女,世受国恩,何为从贼?’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贼凶逆,国家以百万之众,失守宗祧,播迁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贼责一女子,置公卿将帅于何地乎!’上不复问,皆戮之于市。” ,临刑前,执法人员可怜这些妇女,让她们喝醉后再执刑,女孩们边哭边喝,不久在醉卧中受死,独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从容就死。黄巢起义失败后,唐朝又勉强维持了二十三年统治。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受禅,建国号为梁。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历史上有多少次农民起义,在史料上有记载的大神们帮帮忙

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 01:秦------陈胜、吴广农民起义战争 陈胜、吴广是中国著名的农民义军领袖,他们领导的起义是爆发于秦末(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02:秦------项羽、刘邦灭秦之战03:西汉----绿林农民起义战争 绿林起义指中国古代新莽末的农民起义。天凤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湖北京山)人王匡、王凤组织了以绿林山(今湖北当阳)为根据地的武装起义,史称“绿林军”。地皇三年(22年)二王分兵,遂又称被为下江兵和新市兵。次年,义军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郾县(今河南郾城)等地。王莽乃派王寻、王邑率军镇压,但在昆阳之战遭到惨败。义军乘胜攻洛阳、长安。长安被迅速攻占后,王莽被杀。04:西汉----赤眉农民起义战争05:东汉----黄巾农民起义战争 中国东汉末年,张角领导的一次有组织、有准备的全国性农民起义。因起义军头戴黄巾为标帜,史称黄巾起义。东汉末年,社会危机日益深重,广大农民与豪强地主及封建国家的矛盾激化。黄巾起义正是在农民斗争蓬勃开展的基础上爆发的。06:两晋----杜弢起义 07:两晋----孙恩起义 08:两晋----卢循起义 09:南北朝--赵广起义 10:南北朝--盖吴起义11:南北朝--破六韩拔陵起义12:南北朝--莫折大提起义 13:南北朝--杜洛周起义 14:南北朝--鲜于修礼、葛荣起义 15:隋------瓦岗农民起义 从隋大业六年(610年)翟让聚众瓦岗寨(今河南滑县南)举起反隋义旗,到武德元年(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前后9年,在中原大地活跃着一支矛头直指隋廷的农民武装力量,这就是翟让和李密领导的瓦岗起义军。16:隋------窦建德起义 17:唐------唐中期西原人民起义18:唐------袁晁起义 19:唐------方清、陈庄起义 20:唐------裘甫起义 21:唐------庞勋起义 22:唐------王仙芝起义23:唐------黄巢农民起义 黄巢起义是875年至884年发生在唐朝末期的一次志在推翻唐王朝的农民起义。 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起义,率众几十万,转战十几省,持续十几年,是中国历史上 一场空前宏伟壮烈的农民革命战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写下光辉的篇章。它沉重地打 击了唐王朝的统治,表现了农民战争对封建社会的改造作用。同时,起义也削弱了藩镇 割据势力,打破了原来中央与藩镇之间、藩镇相互之间的均势。24:唐------阡能起义 25:宋------王小波、李顺起义26:宋------宋江起义 中文名称: 宋江起义发生时间: 1119所属朝代: 宋代栏目关键词: 宋代文学 文学事件介绍事件介绍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至三年,宋江聚众梁山泊(又名梁山泺。今山东省梁山、郓城间)起义,反抗官府,抗击官军镇压的作战。27:宋------方腊起义 28:宋------八字军抗金起义 29:宋------红巾军抗金起义30:宋------邵兴抗金起义 31:宋------钟相、杨幺起义32:宋------魏胜抗金起义 33:宋------红袄巾抗金起义34:元------元末农民起义 35:明------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 36:明------刘六刘七起义37:明------明末农民起义 38:清------古州苗民起义39:清------白莲教起义 40:清------天理教暴动41:清------捻军起义 42:清------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应写作太平天囯,囗中王)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3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现南京)。

中唐和晚唐的分界线是什么时候?

有关中晚唐的分界2008-02-0400:34大家都知道,唐代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部分,其中初唐和盛唐大概可以以陈子昂为界,盛唐中唐可以用安史之乱划分,那么,中唐和晚唐呢?
有人说,李贺是中唐最后一位诗人,能不能用他的卒年来划呢?李贺生于公元790年,卒于816年。816年或其附近是否就是中晚唐的界限呢?我们来看看中唐其他的诗人吧!中唐诗坛上最为著名的诗人群有三个:“大历十才子”、韩孟派和元白派,此外,还有刘禹锡、柳宗元等有着独特个性的诗人。“大历十才子”在时间上比较早,我们可以不考虑他们。韩愈卒于824年,孟郊卒于814年,元稹卒于831年,白居易卒于846年,刘禹锡卒于842年,柳宗元卒于819年,几乎都比李贺要晚。这样分好像不是很合适。

别的诗人的资料我这里不多,刘禹锡和杜牧的年谱我这里都有,正好他们一个是中唐诗人,一个是晚唐诗人,对照一下他们的年谱不就行了吗?如果刘禹锡的卒年与杜牧的生年相近,那这几年就可以粗略地作为中晚唐的分界了。可是,在杜牧39岁的时候,刘禹锡才去世,也就是说,两人的年谱中,从803年到842年,有将近40年是重合的!杜牧只活了50岁,整个唐朝也不过只有289年,这40年绝不可以粗略地看成一个时间点,再模糊也不行。怎么办呢?对,这39年还可以再压缩。因为老诗人不一定一直写到死,而小诗人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诗的。两头的时间一压缩,时间自然就短了。先看杜牧。根据山西古籍出版社的《杜牧集》中的年谱,他的第一篇重要的作品《阿房宫赋》作于825年。这一年杜牧22岁。这一下,39年就压缩到了17年(825~842)。再看刘禹锡。是不是825年以后他就没有重要作品问世了呢?翻开他的年谱,我们不难发现,825年他写了著名的《金陵五题》,826年他作有《金陵怀古》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827~828年有《再游玄都观》,834年有《杨柳枝词九首》,838年有《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841年作《秋声赋》,837~842年有《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晚年“精华不衰”,所以这17年实在很难再压缩了,而17年作为一个分界点,是不是还是太长了呢?

如果这个思路不通的话,我们能不能换个思路,找出一个类似于“安史之乱”的重大政治事件来划分中晚唐呢?安史之乱后对唐代政局和文坛产生了较大政治影响的时间还有王叔文变法、甘露之变、会昌灭佛、黄巢起义等,王叔文变法显然太早了,黄巢起义又显然太晚了,都不可能作为中晚唐的分界线。唐武宗即位时,杜牧已经三十八九岁,他的《阿房宫赋》也已经完成了十好几年,所以用武宗会昌时期的灭佛来分,也明显不合适,落在备选范围之内的,就只剩下了一个甘露之变(835年)。但是,甘露之变可以划分中晚唐吗?这场政治变乱的后果是文宗皇帝被软禁,宦官实力膨胀,一些反对宦官专权的大臣被杀(包括诗人王涯、卢仝);但是,不久,文宗驾崩,武宗即位,有效地遏制了宦官专权,而且,王涯被杀只是因为他是宰相,而卢仝则更冤枉,只是因为当时正住在王涯家里。这次政变的政治影响极为有限,远远不能和安史之乱相提并论,而且也并未引起文风的变化,更没有引起文坛大的震荡,所以,恐怕不能作为中晚唐的分界。看来,此路不通。

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位皇帝来区分中晚唐呢?唐代共有二十位皇帝,中唐的皇帝大多还只是平庸,到了晚唐就多昏庸了。安史之乱后的皇帝依次是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和哀帝。王叔文变法发生在顺宗时,黄巢起义发生在僖宗时,截取中间这一段,我们眼前还有七位皇帝。这七人之中,懿宗不是明君,应该可以作为定论,可以排除;宪宗在位期间,刘禹锡、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李贺、元稹等重要的中唐诗人,都十分活跃,所以他也可以排除;唐穆宗、敬宗在位的时间都不长,文宗想励精图治,在位期间却发生了“甘露之变”,武宗确实做到了励精图治,但他在位时间也不长,宣宗是著名的明君,有“小太宗”之称。总的来看,宣宗之前,唐代还出现过一些有作为的皇帝,还有复兴的希望,从懿宗开始,唐代灭亡的趋势就已经不可逆转了。这样看来,似乎界限应该划在宣宗和懿宗之间。但是,如果这样划分,著名的晚唐诗人“小李杜”就全变成了中唐诗人。所以,这条路也走不通。

实在不行,我们综合一下以上各种思路来看吧!刘禹锡与杜牧所重合的十七年是825~842年,李贺卒于816年,韩、孟、元、白、刘、柳分别卒于824、814、831、846、842和819年,除了刘、白长寿之外,大部分中唐诗人的卒年落在了820年前后,而大约在这一时期内在位的皇帝主要是唐宪宗(805~820年在位)和唐穆宗(820~824年在位),另外还有敬宗(824~826年在位)、文宗(826~840年在位)和武宗(840~846年在位)。

也许中晚唐只能大致在820~842年左右分吧?也许他们很难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吧?翻开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的隋唐卷,我们可以看见这样一段话:“长庆以后,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于是唐诗风貌再次出现明显转变,由中唐进入晚唐。”长庆是唐穆宗的年号。可见我的想法大致是不错的。唐穆宗和唐敬宗贪图享乐不理朝政,文宗受制于宦官,这一时期唐王朝的灭亡还未成为定局,但说唐王朝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是不错的。

另外,《中国文学史》中讲晚唐诗歌的时候还说:“晚唐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这种悼古伤今,从刘禹锡在长庆末期和宝历(唐敬宗年号)年间写的《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有杜牧、许浑、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大量创作。”也就是说,把刘禹锡完全作为中唐诗人,是不确切的。他有开启晚唐诗风的作用。

我的这些想法,并不是发现,而是自己探究,我想,其意义也就在于我开始学着调动自己所知道的或容易找到的零散的材料去思考和处理自己提出的问题。也许里面错误和漏洞百出,也许其中的思路和方法就有很大的偏差。欢迎大家进行批评指正,提出您的意见和建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