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宦官权力大的原因

华里士 2023-07-19 14:52:10

唐朝的中后期,宦官的权力开始膨胀,宦官在军权,政权,以及财政等方面,都开始越发的膨胀。在每一个朝代建国的初期,宦官都是不参与朝政,不干涉军事的。但是自从唐朝天宝年间之后,宦官的权利就大了起来,他们开始逐渐的越发的插手朝中事务,甚至拉帮结派,祸乱朝堂。

从天宝年间开始,之所以唐朝的宦官开始越来越厉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后来宦官开始担任军职,专典禁军和宦官监军制度的实行问题。

唐朝的时候一般来说,卫兵是应该由宰相来直接管理的,后来到了唐朝后期,随着府兵制的崩溃,所以渐渐地卫兵还是实力大不如前,甚至开始慢慢的衰退。取而代之的是禁军开始日益强盛,甚至到了谁掌握了禁军,就意味着掌握了中央的军权的程度。由此可见禁军当时在唐朝中后期时期的地位,日渐壮大。

唐代的宦官的机构是内侍省,唐太宗早先就定下了规矩,内侍省不立三品官员。这就表明了宦官是不可能,也不允许有那么大的权力的。所以在玄宗以前,宦官的确都是内有什么权力的。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时候,就到了宦官统兵,可以担任三品以上官职的时期。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官宦李辅国在灵武拥立肃宗继位,当时他被任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至此之后,宦官的好日子就来了,宦官掌权的日子就此开始。后来李辅国被杀之后,代宗又选了一个人来担任元帅府行军司马的职务,但是好巧不巧的是,之后的这个人也是一位宦官,名叫程元振。

再后来又有一位鱼朝恩,鱼朝恩的时候就不单单是元帅府的行军司马了,后来还被加封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典科禁军。其实到了鱼朝恩这里,宦官还都只是掌握了一部分军权,还没有形成一种惯例,还没有这个制度还没有成型,后来宦官专典禁军的制度的形成其实是开始在德宗时期。

因为越到后期,禁军的开始愈发的壮大,尤其是神策军完全都在宦官的控制之下。到了后期的神策军开始在朝堂上有着不一般的待遇以及地位。后期每一位宦官拥立登基的皇帝,上位之后,一定是少不了对神策军们的大大的赏赐,这是其他的军队所有没有的特别殊荣,而且就算是在日常的福利待遇方面,神策军也是要比其他的军队好出很多。

随着神策军的发展越发的壮大,无形之中就是加大了宦官的势力。既然手里握住了军权,那么即使是六根不全的“阉人”说话也是十分的硬气。掌握了军权之后的宦官,就在朝堂上也慢慢的有了力度。

唐朝后期,唐太宗在永泰年设置了枢密使这个职位,这个职位之门就是为了宦官所打造的职位,董秀为首任。一开始的时候就是个跑腿传话的职位,权力并不大,但是后来因为逐渐接触政务越来越多,开始逐渐插手干预朝政,直到后来开始成为了宦官专政的有力途径。

不得不说,唐朝中后期的宦官的权力,的确是越来越大,但是其实也没有到可以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历史学家黄永年曾说过,其实唐朝宦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仍是家奴和主子的关系。只是中后期的时候有些皇帝是由宦官拥立的,有的时候某一派的宦官还会杀掉在位的皇帝,然后拥立他们自己所依附的皇子作为皇帝。

这样现象看上去好像十分吓人,看上去好像是宦官已经可以决定皇帝的人选了,其实不是。这只是宦官这一类的家奴开始参与到了皇室的内部纠纷,以及夺位夺嫡之争的战争中而已,以往来说干这些事的人都应该是皇帝皇子的亲信,或者宠臣,后来只是把这些人换成了宦官而已,宦官的权力被夸大,其实并没有那么吓人。

唐朝的宦官,其实并没有成功的废立皇帝,最接近成功废立皇帝的宦官,是一位名叫刘季述的宦官。虽然很接近成功,但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唐昭宗很快复位,这位刘季述接近着就被杀了。

即便是只有这么一次,还是几乎到了末期,天下开始大乱,当时的刘季述其实已经没有什么权力可言了,一开始只是作为皇太子的监国,后来想要假传昭宗之命退位为太上皇,让太子登基,但是后来被宰相崔胤联和禁军将领孙德昭给打败了,之后昭宗复位,刘季述被乱棍打死了。

上面提到的李辅国,算是第一个专权的大宦官,当时虽然李辅国极力的讨好唐肃宗,看似好像是得到了唐肃宗的青睐,才会得到了可以主权的机会,其实不是。如果要说到李辅国真正的靠山,应该说是张皇后,因为张皇后想要搞事。

所以总的来说虽然唐朝的宦官军权和权力非常的大,但是归根结底其实这些权力的来源还是依靠着讨好皇室才能拥有的,一旦宦官失去了皇室的宠信,失去了军权。那么即使是权力再大的宦官,最后的结局也只有死路一条。

唐朝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为什么依然是宦官当权?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这是韩愈的《讳辩驳》,唐宋两代,有着很多关于描写宦官祸乱后宫,殃及朝政的描述。

尤其是唐朝,宦官当道,奸佞小人,喜进谗言。甚至,还有的宦官胆大妄为到直接把皇帝给杀了。比如十五岁继位的李湛,仅仅在位三年,就被宦官们杀死。那么,皇帝都是壮年继位的唐朝,不存在主少国疑的情况,为什么依然陷入宦官之乱?

(一)、皇权旁落,宦官从中得利

宦官之祸,自从东汉就有之。不过唐朝和东汉的情况,并不是很相似。凡是都是有一个开端,那么唐朝的宦官之乱当是由唐穆宗李恒拉开的帷幕。

他本人就不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他二十六岁继承大统,和太宗、玄宗相仿。正值壮年,本应是开辟一番功绩的好年华。可他耳根子软,只喜欢听好话,这就给了宦官机会。

其实自从玄武门之变开始,皇帝者们往往会考虑个人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所以大都是壮年继位。

1. 国本动摇,自然引起连锁反应

"皇帝,乃国家之根本"。他自称是天子,也自认为天下之大都属于他们一家。这个掌握着最高权力的人,如果不是他一昧的宠幸小人,即使宦官再长袖善舞,再巧舌如簧,那么国家也不会陷入由宦官当政的局面。

"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酒宴以喧哗沉湎为乐。"丁的这番话苦口婆心,唐穆宗也觉得很有道理,但是毫无悔改之意。相反,那些身边的阉人们就不会这么劝说他。反而,是一昧的根据皇帝的喜好来说话,做事。

他身边的大太监王守澄,有拥立之功,李恒上位后对他很是器重。而王守澄也是一昧的蛊惑圣心,蒙蔽圣聪,导致李恒在位期间,荒淫无度。其实,这归根结底还是李恒的毛病。他知道王守澄是怎样的人,但却不加防备,反而听之任之。

可以说,唐朝的宦官之乱,就是从穆宗开始的。唐朝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以后,元气其实一直没有恢复。

虽然又传了很多位皇帝,但他们手中的权力可远远不如天宝以前的皇帝们。而且身在帝王家,周遭没人敢说实话。他们就把身边的太监们当成了朋友。而且,很多时候也要依附于他们,去制衡朝野上下的文武百官。

2. 为祸四朝,朝中无人能敌

唐穆宗虽然壮年继位,但他在位四年就去世了。而且,唐朝中后期的很多皇帝都是如此。他们继位的时候很年轻,大概是德不配位,去世的就比较早。李恒虽死,但是大太监王澄的权势如日中天。后来李湛继位,而王澄认为此人不好控制。

敬宗年龄虽小,但是很喜欢打猎和饮酒。他的身边,也有很多的太监相随。父子二人的性格,可以说是极其相似,都喜欢太监。如果不是他们需要那些太监,宦官们也不会在朝中兴风作浪。王澄感觉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

王澄与梁守谦一同,趁着敬宗饮酒作乐期间,将其杀死,终年不过十八岁。而后迎来江王,也就是文宗。他和武宗两兄弟,在位的年限加起来不过二十年。但在这期间,两个人也没有真正的把持到绝对的权力

《新唐书》"汉、唐相去五百岁,产乱取亡犹蹈一辙,非天所废,而人谋洄刺乃然邪。"汉唐这两个朝代,直到如今国人提起仍然很是骄傲。因为汉朝,所以有了汉族;因为唐朝,所以世界上遍布着唐人街。可这两个王朝,都因为宦官之事,而变得倾颓,变得一蹶不振。

(二)、权势滔天,不断索要高官

"前僖、昭日,杨赋功、西门纪元将夺宰相权。遂与堂状后帖黄,戋公事"。这些宦官们想要的是自己的权力,一辈一辈的传承下去。所以,他们趁着自己还有能力,就不断的要求加官进爵。

唐朝初年,太祖制定章法,宦官不得担任三品以上官员。可自从高力士以后,这个规矩就打破了。安史之乱平定后,也没有再恢复。

1. 担任要职,无人可撼动的权势

宦官杀死皇帝的这种事情,在历史上十分罕见。主要是因为这些宦官们,他们本身就是级别很高的官员。有的,也在军中担任职位。王澄的例子,其实很典型。因为宦官,大都是担任枢密使,而他也是枢密使。

枢密使主要负责的就是向皇帝呈奏折,虽然表面权力不大,可是若被有心之人利用,那么后患无穷。像王澄此人,在穆宗年间当时的宰相屡屡进言对宦官党不利的话。而王澄就把这些奏折全部扣下,而后找机会向皇帝进谗言。

有些话,一次两次,皇帝可能不会在意。但是说多了,他们自然会首先选择相信和自己亲密之人,也就是他们身旁的太监。而且这些宦官们一旦当上了枢密使,也会在宣读皇帝诏令的时候,把对他们不利的政策,改一下。

一般皇帝和朝中大臣商议事情的时候,都会有宦官在一旁伺候。这些人就利用这个机会,趁机偷听国家朝政和下一步的动向。而他们在朝中也有很多的亲信,把这些消息告诉给那些小官,他们在借机利用皇帝的心理,如此便可平步青云。

2. 手握重兵,自是为所欲为

"自是神策亲军之权,全归于宦者矣。"唐德宗在位的时候,疑神疑鬼,总是害怕身边的武将谋害他。于是,便将神策军的军权交给了身边的太监。如此一来,这就形成了一种传统。神策军是皇帝的贴身卫队,他们一旦谋反成功几率很高。

所以,在唐朝的中晚期,那些宦官们不论是文职还是武官,都占据着一席之地。重要的是,这些还都是皇帝身边的职务。他们想要兴风作浪,那是手到擒来。更有甚者,诸如唐朝末期,宦官们甚至在藩镇上还有自己的军事力量

谁掌握了军队,那谁就说了算。因此,不管皇帝是少年继位,还是幼年继位,他们周遭的宦官们都掌握着巨大的权力。这些人卖官爵,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致国家危亡于不顾。而宦官们互相勾结,再加上会巧言哄骗皇帝,如此一来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皇帝的权力越来越少。

宦官当政,这和皇帝上位的年龄,是没有关系的。主要还是历史的累积,皇帝的寿命又短,像王澄这样的人物都是四朝元老,想不权势遮天都不行。

(三)、国库大权,由宦官管辖

"京师多豪将,求取无度,琦无以禁。乃悉以租赋进入大盈内库,以中人主之意,天子以取给为便,故不复出。"左藏库是唐朝的大国库,朝廷的用度和官员开支以及军费都从中支取,由宰相管辖。而大盈库保管的,都是皇家的私人财物,由宦官管辖。

德宗年间,因为京城里很多将军,不断地从国库中拿钱,而宰相第五琦就把国库的掌管权交给了宦官一党。首先,他很信任大太监鱼朝恩,其次他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1. 军权、财权,相辅相成

"诸将务为诡辞,请遥隶神策军,禀赐遂赢旧三倍。"宦官们在德宗年间,混的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就因为德宗年间出了那场叛乱,导致他不再信任朝中之人,而是一昧的宠信宦官。这些宦官们,手里有了神策军的军权,又掌握了国库的管理权。

所以,他们给自己的神策军批了大量的经费。他们的待遇和武器装备,都是唐朝最好的。而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让军队保障宦官们的非法权益。当时有人提出,要宦官归还国库,可是他们手中掌握着军队,谁也不敢再多说什么。

做到了这一步,宦官们根本无惧皇帝的威严。而且,这些人都是些巧舌如簧之徒。谁说他们坏话,他们就利用手中的权力给别人穿小鞋。当朝堂上再也没有了敢说真话之人,宦官自然就可以大行其道。

2.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自从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朝的实力就再也没有达到以前的水平。那场战乱中,冒出了很多的势力。很多人都是表面上对皇帝恭恭敬敬,内心里根本不尊重他们。德宗年间,发生的之乱,开启了唐朝宦官的美好生活。

宦官当权,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并不是一夜之间便是如此。德宗让他们掌握了军权,掌握了财权,所以他们可以左右立储一事。到时候,再凭借着拥立之功,继续兴风作浪的生活。当老宦官不行了,再把权柄传给自己的亲信。

这和唐朝的皇帝多大继位,没有关系。而是和他们的能力有关系,有的天生顽劣,那没办法。有的皇帝,看到了前任的前车之鉴,想要和宦官抗衡,可却因为能力不够,实力不足而输得一塌糊涂。

结语:

唐朝的宦官兴起,说到底还是皇帝自己的原因。在那个一人掌握着最高权力的年代,他不论做什么荒唐事,都不会有人去极力阻止。

唐朝宦官为什么敢废立帝王?他们权力为何这么大?

我们都知道唐朝宦官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而且宦官手里拥有一定的实权,皇室成员又非常的宠幸宦官,所以助长了宦官的势力。唐朝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宦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而且有时候决定了君王的生死,在现在看来,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唐朝在安史之乱之后国力就变得衰竭,拥有权力的一般是一些地方大员,而君王没有一定的实权,一辈子都被困在长安城中,我长安城中谁说了算?必定是先皇身边重庆的太监。

一、安史之乱在唐朝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虽然仍然存在了100多年,但是在国内方面得到了一定的衰竭,使得唐朝没有什么气力存活下去,且皇室成员也没有一定的权利,拥有实权的基本上是一些地方大员,这些地方官员一般比较有军队,所以实权掌握在他们手里,皇室的成员被囚禁在长安城中,而且在皇宫内也没有实权,皇宫内说了算的人就是先皇身边重庆的宦官,大多事情都是宦官说了算。

二、军事实力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个国家中掌握实权,那么君权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一个人掌握了军权就是掌握了一定的生死,在安史之乱后,唐朝掌握军权的人并不是皇室成员,而是许多地方官员,这些官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有时候可以决定皇室成员的命运,他们把皇室成员软禁在皇宫之中,并没有什么实权,而且在皇宫之中,也有宦官在管辖皇室成员,可以说是毫无尊严了。

唐朝的宦官拥有非常大的权力,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之后,皇室成员并没有什么实权,他们的命运任由宦官摆布,一般宫中比较有权利的是先皇身边的宦官。

唐朝中后期宦官们为何能掌控皇帝的废立呢?

关键两个字:兵权。而且是最重要的禁军兵权。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皇帝产生的重要影响,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唐肃宗李亨父子。

重用宦官,就是从唐玄宗李隆基开始。在李隆基之前的唐朝,基本连一个能被人记住名字的宦官都没有,但是到了玄宗中后期,宦官地位显著提高。李隆基随意任命身边宦官为三品将军。不要小看三品,唐朝一二品高官基本上只授予皇族成员,或者功臣养老,要不就是死后追授的,连宰相都只是三品官。而最信任的宦官如高力士,更是可以随意左右官员的升降,但凡他推荐的官员玄宗都会充分信任。

这还不要紧,关键是玄宗破天荒的选择宦官担任监军。所谓监军,说好听点是特派员,难听点就是特务,监视这些武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自古就有监军,但用宦官做监军却是李隆基开创。这些宦官本来在宫中,哪里会指挥。最后只能是形势一好就贪功冒进,一不好就撒腿就跑,然后把责任推给武将。其中,宦官监军边令诚就在名将高仙芝、封常清与安禄山叛军交战失利退守潼关后为了洗脱自己的责任,说高、封二人畏敌不前心存不轨等等。最终李隆基听信谣言,斩杀二将,加上后来接替高仙芝的哥舒翰又因为杨国忠的谗言不得不出兵战败被擒,潼关失守,以致长安无险可守,玄宗仓皇出逃。

李隆基重用宦官导致的悲剧,儿子李亨根本没有吸取教训。比如当后来唐军逐步恢复实力,九大节度使率领六十万大军围剿史思明,肃宗李亨因为担心某个节度使做主帅手握重兵太危险,就设置了一个观军容宣慰处置使的官职,让宦官鱼朝恩担任,负责调度各路部队。结果指挥失当,军队一团乱麻,最后六十万大军溃散。

为什么李亨不吸取教训,因为一个宦官给他深刻的影响,那就是第一个权侵朝野把持废立皇帝的宦官李辅国。李辅国“大器晚成”,五十几岁才进入东宫服侍当时的太子李亨。李亨做太子时非常不得意。最初,玄宗第一任太子为李瑛,因为玄宗宠信武惠妃,武惠妃与奸相李林甫联合,希望自己儿子寿王李瑁做太子,于是诬告太子谋反,最终玄宗杀李瑛和其他二子,但却以年长立了第三子李亨。而李林甫已经得罪了他,所以不遗余力一条道走到黑,极力攻击太子,后来李林甫的继任者杨国忠也继续与太子为敌。李亨整天提心吊胆。结果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禁军在马嵬驿杀了杨国忠,逼玄宗赐死杨玉环。离开马嵬驿,父老遮留,李隆基留李亨处理,李辅国与李亨的两个儿子坚持要李亨脱离李隆基的掌控,独立组织力量收复失地。于是,就在李辅国和两个儿子的策划下,李亨前往朔方灵武,一个月后在那里登基,开始组织唐军反攻安禄山。

李辅国就这样有了对李亨的拥立之功。安史之乱中,各路节度使手握重兵,李亨担心他们会成为新的安禄山、史思明,于是,对李辅国这样的宦官更为倚重。李亨封李辅国元帅府行军司马。这是战时临时职务,自然会权力大很多。天下兵马大元帅由皇子担任(挂虚衔),所以很多事务其实都是李辅国把控,对军政都有决定性意见,加上安史之乱终肃宗一朝都没平定,他的特权也就一直保存着。就这样,李辅国野心膨胀,他利用肃宗的信任,彻底掌握了朝政。之后,他又捏造陈玄礼等原禁军将领试图拥立玄宗复辟的谣言,逼李隆基从兴庆宫迁走,强令陈玄礼致仕,流放高力士。也一举将禁军将士全部收揽,从此,禁军彻底成为他自己的势力。李辅国甚至要求李亨封自己为兵部尚书,进而是宰相。看到禁军全部忠于李辅国,李亨那时已经没有能力反对了,只能随他愿。

李辅国更是要为自己挣一个“定策之功”。早年,他和张皇后联手逼死了反对他们的李亨第三子建宁王李倓。之后二人闹翻,肃宗死后,张皇后意图废太子,拥立肃宗次子越王,李辅国得知,抢先动手,劫持太子李豫,杀张皇后和越王一党,从此成了拥立肃宗、代宗两代帝王的绝世功臣,一时朝野无敌。

虽然后来代宗忍受不了李辅国的欺压,除掉了他,但靠的还是新崛起的掌握禁军的宦官程元振,又用鱼朝恩除掉程元振,不过是一个宦官取代另一个,并且他们始终手握禁军兵权。到了德宗李适登基,曾一度巧妙施为,在宰相的帮助下用文臣白志贞掌控了禁军。但是后来,泾原兵变爆发了。当时为了镇压藩镇叛乱,朝廷征召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本部兵马入京参与平叛。结果五千泾原士兵因为没有获得期望中的赏赐发生哗变,攻入宫中。原本应该保卫京师的神策军人影都不见。因为白志贞选的兵都是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平时只领钱粮,根本不到军营。德宗无奈逃走,又是只有宦官护驾。从此,唐朝丧失了剥夺宦官兵权的最后希望。德宗回朝后再次给予宦官禁军兵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