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关于隋朝和唐朝一直有着一个令人颇为匪夷所思的理论——唐朝的农业远不如隋朝发达,贞观之治远不如开皇之治,其证据之一就是唐朝一直在吃隋朝的粮食,甚至还吃了五十年之久。
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不是真的?唐朝真的吃了隋朝五十年的粮食吗?
关于这个事情,其实还真的不是空穴来风,那么到底这个理论出自哪里呢?我们看看贞观十一年给事中马周的记载:“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蓄多少,唯在百姓苦乐。且以近事验之,隋家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东都积布帛,而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
这里所提到的一些事情应该给大家稍微解释一下,马周先生表示:自古这个国家兴亡,和积蓄了多少(钱粮财宝)没啥关系,这个隋朝当年在洛口仓囤积了海量的粮食,结果全送了李密了,在洛阳囤积了海量的布帛,全送了王世充了(当时布帛基本等于钱),其中西京长安(隋大兴城)的存储仓库至今都没用完。
这段话也就成了这个理论的重要论据之一,其实类似的话还真的不是第一次提出,之前贞观二年,李世民先生就亲自提出过所谓的“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根据李世民自己的说法,隋朝的粮食足可以供给天下五六十年,可以说是中国农业社会从来不可想象的景象。
那么这些说法到底是不是真的呢?其实这里存在三个很重要的问题:
1、古人论据的不严谨
2、隋朝粮食储备确实多
3、信息了解不全面。
接下来我就给大家深度解析一下这三个问题,到底都是如何产生的。中国社会记载上面亘古不变的一个规律就是——年代越久远,越容易离谱。
关于第一个问题,古人论述的时候,经常有一个特色就是夸张。
《旧唐书·刘世龙列传》:时草创之始,倾竭府藏以赐勋人,而国用不足。这里所说的是李渊刚入长安时候的情况,当时李渊进入长安为了笼络功臣之心将府库之中的所有储备都用于赏赐,但是储备实在是太少了,根本不够。那么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的“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其实似乎根本就不成立,毕竟李渊时期储备就已经尽了,更别提李世民时期了。
但是这里估计大家可能会提,这里说的是赏赐的钱财,那估计是用尽了,但是马周说的可能是西京长安储备的粮食啊。就这一条,我们不妨先看看唐朝关于粮食储备的规定:“《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其后洛、相、幽、徐、齐、并、秦、蒲州又置常平仓,粟藏九年,米藏五年,下湿之地,粟藏五年,米藏三年,皆著于令。”也就是说,唐朝规定,粟和米的储藏上限分别是9年和5年,但是从隋朝灭亡(619)-贞观十一年(637)中间可是经过了18年,这粮食早就过期了,讲道理即便是现代的储藏粮食的手段,这么长的时间也是完全不能吃的。
是的,隋朝留下的粮食数量非常之多。在隋朝开国初期,隋文帝励精图治了二十年,隋王朝在他的治理下蒸蒸日上,农业生产高速发展,耕地面积突破了五千五百万顷,为国家能储存巨大数量的粮食打下了敦厚的基础。
随着农业的生产力高速发展,隋文帝开始大修粮仓以备储粮。到了隋炀帝的时代,各类粮仓的规模都修得十分庞大可观,规模之广,数量之多,震撼人心。单单洛口仓就有3000个窖仓,而每个窖仓可装粮八千石。单单回洛仓和洛口仓这两地的仓库,储粮数量就在两千万石以上。这类规模的大粮仓,遍布隋朝北方各个要地。隋朝储存粮食之多,就连几百年后的元朝史学家马端临都感叹一句:“古今称国内之富有者莫如隋”。
粮食能得以保存,储存条件是主要关键,不然粮食再多储存得不好也是白白浪费,中国古代粮食仓储的技术就是从隋朝时期突飞猛进的。著名的隋朝粮仓含嘉仓在千年以后的今天,出土的粮食还能发芽,这就表明了隋朝的仓储技术的精良。
对着各地粮满仓的繁荣景象,《贞观政要》中提到:“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朝储存的粮食保存得当,数量又多,可以供五六十年,但短命的隋朝只存在了三十八年不到。所以说隋朝留下的粮食,到了唐朝还没吃完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4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唐朝京官按照等级高低每个月领多少俸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