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唐朝的流通货币不是黄金,金价方面的记录相当少,只能根据《新唐书》、《旧唐书》的《食货志》做一个大概的推测。成书于唐德宗时期的《因话录》中记载,一唐两(37.3g)的黄金等于8000文钱,按照如今黄金的市场价格,折合成人民币大约是13000元左右。
在唐朝最好的时候,一两黄金大约可以买到大米20000斤左右。不过唐朝时期黄金非常稀缺,而且物价因战乱变动很大。但是在贞观四年以后一直到武周前,以及开元盛世时,京中人家有一两黄金还是相对容易的。
如果按盛时的金价来计算,一“唐两”的黄金,在北东能买几百斤大米,到了东都洛阳,也就只够买几十斤。到了贞观初年,因为国家一直在不断用兵。征兵和逃难导致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粮价贵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好转。
从贞观四年之后,唐朝的物价开始了一次长达四十年左右的下降过程。这就是我们说的“盛唐”了。这时的一斗米,最便宜时只卖三至四文钱。到唐高宗麟德三年,一斗米稳定在了五文钱。这也就是一两黄金可以买二万斤米的时代,而这里的两,都是按唐两计算的。
南北朝的时候,中国佛教兴盛,民间把大量的黄金用于给佛像镀金身,国家流通的黄金已经很少了。到了隋唐时代,尤其是贞观之后的唐朝,海上贸易和丝绸之路商贸发达,许多黄金都被用来支付货款,流失到了海外。国内的黄金数量急剧减少,于是国家用青铜铸造“通宝”当钱币。
这种钱币十分沉重,携带不便。初期还能应付市场流通,到了后期数量已不够应付商业支付。于是唐朝政府又加大铸造,最后造成通胀,导致米价上涨。再后来,朝廷又举兵征高丽,跟着又与吐蕃、突厥打仗,农业生产再度遭到重创。
《资治通鉴》中记载,当时关中地区,先有水灾,后有蝗灾,跟着就爆发了瘟疫。于是米价又涨到一斗四百钱。两京之间,开始出现人食人的现象。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一次动乱的经过就不用多讲了。最后物价当然也是一路暴涨,又回到了隋末唐初,一斗米卖三四千文,人相食的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疆域有多辽阔
下一篇: 唐朝礼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