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隋唐明君如何治贪惩腐:手段颇为奇特

人生百味 2023-07-19 13:48:19

在古代,为官者行贿受贿、贪赃枉法者的确不少。如何去治贪惩腐,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历代的明君圣主对之均十分重视,所践行的反腐招数五花八门。其中,隋唐时期两位明君的反腐手段,颇为奇特。

隋文帝“钓鱼”反腐

前几年,上海的“钓鱼”执法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历史上也曾有过类似“钓鱼”行为,抛鱼钩的幕后操纵者就是隋文帝杨坚。只不过,二者尽管形式相同,性质却截然不同。上海的“钓鱼”执法为百姓所深恶痛绝,是不折不扣的腐败,而隋文帝的“钓鱼”却是大获民心,是手段奇特的反腐举措。

杨坚是隋朝的开国皇帝,他结束中国自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在位23年,勤思善治,他建立正式行政区域实施有效管辖的范围超过了以往。唐朝到630年也未完全恢复隋朝的疆域。隋朝的军队歼灭或重创了突厥、吐谷浑、契丹、高丽等,阻止了异族的强大与崛起,文治武功均有很大的业绩。隋朝首创三省六部制、开皇律、科举制等,这些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如唐朝的国家体制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制度,好多就是直接照搬隋朝的。《剑桥中国隋唐史》这样评价道:“隋朝消灭了其前人的过时的和无效率的制度,创造了一个中央集权帝国的结构,在长期政治分裂的各地区发展了共同的文化意识,这一切同样了不起。人们在研究其后的伟大的中华帝国的结构和生活的任何方面时,不能不在各个方面看到隋朝的成就,它的成就肯定是中国历史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杨坚性格沉稳内敛,治国有道。《隋书》中对他的评价是“深思治术”,这可从他开创的一直沿用至今的科举选拔制度上,略窥一斑。这种制度摒弃了出身的贵贱,不限门第,唯才是举,也废除了九品中正制的推荐选拔,推荐即是人推荐人,自然存在弊端。而以试取第,体现很大程度的公平性,堵住了用人上的腐败之源。

杨坚不仅从官员的源头上去治理腐败,而且对官员的日常管理也很有一套。他强化对官员的监督,《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让亲信“密查百官”,发现贪腐行为便严惩不贷。曾一次罢免河北52州贪官污吏200人;而且还以“钓鱼”的手段去铁面反腐,即暗中洒下诱饵,钓得鱼儿上钩,让贪官自己现身,可谓独树一帜的反腐奇招。具体操作上这样的:他派人暗中向一些可疑的官员行贿,“私以贿之”,这些人一旦受贿,即行处死。由此“晋州刺史、南阳郡公贾悉达,显州总管、抚宁郡公韩延等以贿伏诛”。受贿的风险如此之高,自然铤而走险者望而却步了,谁不珍惜自己的脑袋呢?于是,隋初的贪腐之风也就此禁绝。

杨坚还是个体察民情且身体力行的好皇帝,他对老百姓的甘苦非常在意,带头与老百姓同吃苦。当时,关中每遇荒欠,往往都会有大批的灾民为了吃饱肚子,长途跋涉去粮食收入情况较好的洛阳一带逃荒。而此时就会上演一出官民一体逃荒逐食的大戏,这些西来的难民的头头有时候居然会由大隋的天子杨坚亲自来充任。开皇四年和十四年,杨坚就曾先后两次担当这批要饭的头儿,带领浩浩荡荡的要饭大军开往洛阳。《隋书》专门有“逐食天子”一章,记载了隋文帝杨坚带领难民逐食的具体经过。

唐太宗“温柔”治贪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开明君主,他以隋王朝的覆灭为鉴戒,勤于政事,精于用人,严于治贪,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治贪,重于监察,在全国上下建立了完整的监察机构。贞观八年,分遣李靖、杨恭仁、王圭等为风俗史,巡省天下,后又遣十七道巡察,派出巡察使二十多人,考察地方风俗和官员的政绩。他把地方官的姓名记录在屏风上,有什么政绩和恶迹都记在名字下面作为奖惩依据。贞观二十年,刺使、县令以下的地方官,上千人因政绩不佳而受惩处,七人被处死,二十人受到提拔。太宗治贪,严于执法。他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他要求臣下必须严格遵守,一经发现贪污受贿者,定对其绳之以法。吴兢在《贞观政要》里说,唐太宗“深恶贪浊,有枉法贪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谴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由是官吏多自清谨”。

有趣的是,李世民对那些受贿的贪官别开生路,不是“处罚”,而是“奖励”。你贪什么,就奖你什么;你贪多少,就给你奖多少。

有个叫长孙顺德的官员,有一次他收了别人的贿赂绢绸数十匹。这事被李世民知道了,于是通知五品以上文武官员,某月某日准时到金銮殿里开会,不得迟误。文武官员整整齐齐地站在台下,全神贯注地听皇帝李世民训话。李世民开门见山,轻描淡写地通报了长孙顺德的受贿情况,通报完了,李世民问了一句:“长孙顺德受贿数十匹,这说明了什么?”众官诚惶诚恐,莫不敢言。李世民便大声说:“这说明了长孙顺德家里缺乏绸缎啊!好,你家缺绸缎,我就奖给你绸缎。”他叫人搬来许多绸缎,都压到长孙顺德的背上,叫他亲自背回去。长孙顺德僵在那里,大汗淋漓。过了一段,又发现了像长孙一般作奸犯科者,如右卫将军陈万福,大搞索拿卡要,索取了驿站数石麦麸。唐太宗如法炮制,也是以这种方式给予他奖励,叫他当着大家的面,将几石麦麸从朝堂挑回家去。陈万福羞愧满面,狼狈不堪,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如此的“温柔”肃贪,不亚于霹雳手段所取得的效果。李世明在位期间,是历史上贪污腐败最为收敛的时代之一,盛世清风习习,为百姓所称道。

由北魏孝文帝祭天之处被发掘,再看这位明君治国理政的得失


由考古消息得知:北魏孝文帝时代祭天遗址被发掘。

从航拍图上可以看到,这是一处巨大而完整的遗址,让我们得知北魏时期的皇权浩大,及其对祭祀的重视。呼和浩特市北面武川县的大青山蜈蚣坝顶上的这个祭祀遗址,距离北魏初期的皇城平城(大同市)也有大约200公里远,距离洛阳就更远了。这里或许是鲜卑族早期的领地。

由此,也让人想起在此主持祭祀的北魏著名皇帝——拓跋宏(元宏)。

祭天,是中国古代君王由来已久的敬拜礼仪。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已经记载了中国黄帝在泰山筑坛向“天”献祭的事,可见祭天是很古老的一种礼仪文化,是人与天的“交流”形式。

古人为什么要向天献祭呢? 因为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看到电闪雷鸣就会产生敬畏心理,看到各种自然和人为灾害都认为与老天爷有关。祭天是出于对上天的敬畏,为了祈求避免战争等灾祸、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天的仪式比较繁杂,不同民族有各不相同的祭天仪式。仪式通常由“天子”主持。通过祭天表达人们对于上天滋润和哺育万物的感恩之情。主要过程包括迎神、行礼、进俎、初献、亚献、终献等等。

作为一种最重要的仪式,皇帝及王公贵族们还要穿上衮冕——一种最为正式的服装。《周礼》中即有关于衮冕的记载。

之前我对南北朝这个“五胡乱华”,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混战朝代并不感兴趣。只因去年有个朋友约我一同写北魏的电视剧(因故未写成),所以我看了不少北魏的书籍资料,对这个朝代有了一定了解。



北魏,是两晋南北朝时期一个重要的鲜卑国家。先期的开国皇帝有拓跋珪,拓跋焘等。到了孝文帝元宏这一代,则是北魏后半期的一位杰出明君。

虽然父母都在他幼年就去世,但嫡祖母冯太后给了他很好的教育和抚养。因为冯太后是汉族,所以他自小就耳濡目染了汉族的各种文化习俗,诗书礼仪。这为他成年后大力推广汉化打下了基础。

他于23岁登基主政。从他治理国家的一系列决策来看,确实是一位有胆有识,大刀阔斧理政治国的皇帝。

作为冯太后事业的继承人,孝文帝继续推行冯太后的一系列改革政策:推广均田制,整治吏治,迁都洛阳,推行全面汉化等等。

但是关于他的改革,后世却有不同的看法。

推广均田制和整治吏治这两方面没问题,效果完全是正面的: 政府将自己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作,农民则交纳赋税并承担一定的兵役。他大力整顿吏治,开创了“三长制”、“俸禄制”,以减少贪污腐败行为,建立了一套高效廉洁的统治体系。

全面汉化,孝文帝决心非常之大。他甚至直接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元宏“——连老祖宗的姓氏“拓跋”都丢掉了。 不得不说,汉化对于提高鲜卑人的素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肯定是有很多好处的。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相对于汉族来说,文化和生活都是落后的。他这些举措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显然有很大贡献。但是,全面汉化遭遇了鲜卑贵族们的强烈抵制。

至于迁都洛阳,一直一来都有很多人都觉得不妥,当时招致的反对与阻力也更大 。鲜卑贵族保守势力以捍卫鲜卑民族文化者自居,坚决反对迁都,并想举行政变推翻孝文帝,甚至连太子都加入了这个行列。但孝文帝立即用铁腕镇压了贵族的叛乱,对不思悔改的太子直接赐死——由此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决心。

不过,南迁确实使得朝廷对北部边疆地区的掌控,渐渐弱化了,这也导致了当地的政治局面越来越恶化,叛乱此起彼伏。孝文帝南征时,就不得不考虑腹背受敌的情况。



只可惜,雄心勃勃想要拓展北魏版图,呕心沥血企图建立雄伟帝国的孝文帝元宏,在南征途中患病,于33岁的英年就早逝了。如果他不是这么早去世,北魏后续的 历史 很可能就不一样了。

但是,他所施行的汉化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也为他赢得了很高的 历史 地位,时至今日,他仍在 历史 教科书中饱受肯定和称颂,甚至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之一。

然而近代以来,出现了许多不同声音—— 以为 这场激进汉化改革直接导致了30年后北魏王朝覆灭,鲜卑民族也从此消亡,觉得元宏其实是北魏和鲜卑族的“千古罪人"。

无论如何,我以为北魏孝文帝将草原文明和汉族文明融合的设想是了不起的 。虽然他的一些措施最终因为格局无法适应,在他去世后走向了失败。但为后世隋唐朝代的民族融合,以及朝政繁荣提供了 历史 的支撑。

有雄才大略又有治国良策还痛恨贪腐的古代明君都有谁

嘿嘿,很遗憾的告诉你,答案是没有。

中国古代自上而下统治,皇帝要靠官僚统治基层,同时还要保障其忠诚,就需要给人家好处。有的时候你需要有能人给你出谋划策,这就要给人家更多的好处。

所以,简单点说,你想要有能人给你办漂亮事,同时又不给人家钱,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既有治国良策又拼命反腐,这从逻辑上讲就相悖的。而如果有人这么宣扬自己的话,那他就是百分百的沽名钓誉之徒。

以历史上反腐比较有名的朱元璋为例,他一方面给干部发极低的工资,另一方面又非常残酷地反腐,最后总结一下这个人的政治能力,就是极度的无能。他死后尸骨未寒,北方的燕王就发动了叛乱,南北双方动员兵力数十万,十万兵力以上规模的大兵团参加的战役就有好几场。
朱元璋等于是连最基本的政治稳定都做不到,一个北平藩王就可以掀起全国性的叛乱,最后甚至直捣南京如入无人之境,而周边各省各军区的干部、将领都只是围观而已,等着看中央的笑话。所以像他这种人就不要谈什么治国良策了,他的政治能力根本就是不及格。

现代西方国家的贪腐事件其实也不少,但还是相对要少一点,就是因为他们把干部所得好处给制度化了,你办多少事给多少钱,好处少不了你的,足够你大富大贵了但是超过这个额度你再想伸手,那么对不起。

所以政治上的事,制度很重要,他直接决定了你这个政权的效率。没有推动制度实施的能力,没有事先完善制度的智慧,别扯什么雄才大略的淡。
至于反腐,你首先就得定义什么是腐,人家办事拿大钱这不叫腐,超过了额度这才是腐,这个额度你得舍得给。至于钱从哪里来,这就要靠你搞发展了,有发展有钱,你才能叫人给你办事,这个道理很简单。你搞不了发展没钱,就别扯什么雄才大略的淡。

李世民如何成为一代明君?

在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的四分五裂很多得都是隋朝时期的残留部,然后李世民就四处的讨伐,希望让所有分开的地方能够归顺自己新建立的大唐,让百姓们安居乐业。

在讨伐的过程中,李世民宽广的胸怀让很多的能人义士都跟随他得步伐一起建立大唐,像程咬金、秦琼都是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好兄弟。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成为明君的原因有很多,首先要说的那就是他喜欢发掘人才,并且为人比较的谦和,没有任何的帝王的架子,所以深受多数人的认可。

同时在他建立大唐以后,喜欢那些建言献策的人们,即便自己心里面不是很舒服,但是还是忍受别人不同的指指点点,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唐繁荣昌盛起来。

李世民成为帝王经受了不少的艰难困苦,但是为了让老百姓们过上好日子,他愿意牺牲自己的性命,所以一个能够心系天下百姓的君主才是好君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7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