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四年(公元604年)无疑是杨广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七月十三日,隋文帝杨坚崩逝于仁寿宫的大宝殿,终年六十四岁。大隋帝国的最高权杖,终于如愿以偿地落到了杨广手上。这一年,杨广三十六岁。十几年的刻苦修行终于为他换来了人世间最辉煌的报偿。
然 而,关于隋文帝之死,其时的长安坊间以及后世的诸多史籍却有很多对杨广不利的传闻和记载。这些传闻和记载把杨坚之死描述得既可疑又神秘,其目的无非是向人 们暗示:隋文帝并非寿终正寝,而是死于一场政治阴谋。或者说,是死于一场不为外人所知的宫廷政变,而杨广被认为就是这场政变的主谋。
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看历代官修正史对于杨坚之死是怎样记载的:
正月二十七日,杨坚抵达仁寿宫。
正月二十八日,杨坚下诏,将朝廷的财政、赏赐之权以及一切大小事务全部交给太子杨广。
四月,杨坚开始感觉身体不适;六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七月初十,杨坚病势突然转沉,紧急召见文武百官。弥留中的杨坚躺在病榻上,用尽最后的气力和他的大臣们一一握手话别。场面无比伤感,君臣皆歔欷不已。
七月十三日,杨坚死亡。
上 面这些文字见于《隋书·高祖纪》和《资治通鉴·隋纪》。如果史书的记载到此为止,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认定:隋文帝杨坚死得极为从容和安详。对于把江山交给太 子杨广,老皇帝不但没有后悔,而且是带着放心满意的心情撒手西归的。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他临终前肯定跟百官们说了许多“尽心尽力辅佐太子、不要辜负朕之所 托”之类的话。
对此,《隋书·何稠传》中记载的两个细节可资佐证:差不多在杨坚与百官话别的那一天前后,他又召见了自己晚年亲信的大臣何稠,命他负责自己身后的殡葬事宜;随后又召见太子,用手摩挲着杨广的脖子,说:“何稠此人做事很用心,我已经把后事托付给了他,行事应当和他商量。”
“托付后事”的细节充分表明临终前的杨坚不但头脑清醒,而且心境平和;“揽太子颈”的细节则更加有力地证明:杨坚的爱子之情仍然不减于往日。换句话说,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对这个帝国的接班人充满了信心和期望。
上述文字只不过是杨坚之死的故事梗概和版本之一。《隋书》的主编魏征及作者颜师古、孔颍达等人又在《隋书·杨素传》和《隋书·后妃列传》中给出了另一个非常详细而且充满了暗示意味的版本。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隋纪》也基本上原封不动地采纳了这个版本。
这是一个绘声绘色、极富香艳色彩也极富阴谋色彩的故事。
首先在这个故事中闪亮登场的是一个女人——一个据说是天生聪慧、美丽绝伦的女人。
这个女人本是陈朝的一位公主、陈宣帝的女儿,陈朝灭后被纳入隋朝后宫,渐获杨坚宠幸。独孤皇后死后,陈氏“进位为贵人,专房擅宠,主断内事,六宫莫与为比。”
杨 坚患病后,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等朝廷重臣立刻赶赴仁寿宫,组成了临时内阁。同时太子杨广也奉命入住大宝殿侍奉皇帝。杨广眼见父皇 的病势一天天沉重,料定他时日无多,决定早作防备,于是写密信给杨素,向他询问朝廷和百官的情况,并命他作出相应部署,防止朝廷在国丧期间出现动乱。杨素 按太子的要求回复了一封密函。不料送信的宫人却误把信送到了皇帝手上。杨坚见信勃然大怒。他还没死,太子和宰相就已经暗中联手在左右帝国政局了,这是什么 性质的问题?这无异于谋逆啊!
杨坚正在气头上,忽然看见他最宠爱的妃子陈氏神色慌张地走了进来。杨坚问她出了什么事,陈氏流着眼泪说:“太 子无礼!”然后哀哀戚戚地告诉皇帝,说她早晨如厕时无意中遇见了太子,而太子欲强行非礼她,她拼命抗拒才逃了回来。杨坚一听,犹如五雷轰顶。他断然没有料 到这位温良恭俭的太子到头来居然是个衣冠禽兽!杨坚躺在御榻上,用力拍打着床板大骂:“这个畜生怎么可以托付国家大事?独孤氏误了我,独孤氏误了我啊!”
在我国历史上的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无法打破一个危机,这个危机被称之为 “二世危机”,思想家柏杨称之为 “王朝瓶颈危机”。什么是“二世危机”呢?就是第二代君主即位的时候,国家政治不稳,往往会进入一个动乱期,这个动乱期就称之为“二世危机”。从夏朝开始,到清朝灭亡,其实都经历了“二世危机”。然而,却有国家因为没有度过这个“二世危机”而遭遇了亡国。
秦始皇
秦王朝:中国历史上典型的二世而亡!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灭掉了韩国,俘虏了其国王韩王安。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了战国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统一了中原。秦王嬴政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并自称“秦始皇”,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求仙,顺便歌颂功德。不过他的车队走到山东平原津的时候就已经生病。当走到河北邢台沙丘的时候,他已经病入膏肓。于是,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诏书,内容大致是:“我快不行了,将皇位传给你,你赶紧回咸阳给我办丧事。” 诏书写好以后,交给宦官赵高。赵高知道秦始皇病重,很快就不行了。所以他私自将诏书扣押,与丞相李斯密谋。这就是“二世危机”的开始。
嬴政很讨厌死亡,没人敢在他面前提“死”字,即便是秦始皇真的死了,当时也没人敢说秦始皇死了。所以,赵高就利用这个机会与李斯密谋,然后写了一封假的诏书,命令扶苏和蒙恬自杀。扶苏得到诏书是否坚信不疑,只是痛哭,然后拔剑自杀,非常的干脆。而蒙恬怀疑有诈,不肯自杀。不过秦二世即位以后,蒙恬与他的弟弟蒙毅一起被杀。
秦二世胡亥就这样坐上了秦二世的宝座,而“二世危机”也蔓延开来。要想避免二世危机有很多办法,其中一个就是条件就是,身边有一个得力的助手为其稳住大局。而秦二世身边的助手,却是两个奸诈小人。李斯只为自己谋利,完全不顾全大局,而赵高更是怂恿秦二世将兄弟姐妹完全杀死。很多功臣,也无一幸免,这无非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当各地出现暴动的时候,秦朝的文臣武将竟然无人可用。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秦二世做了三年的皇帝,最后被宦官赵高杀死。赵高本想自己做皇帝,但是没人支持他,于是立秦朝宗族子婴为王。子婴被立为王,秦国已经乱成了一团,很快恢复到战国时代的六国。子婴孤立无亲,脆弱无辅,自知秦国大厦将倾,便设计刺杀了赵高。
公元前207年,刘邦进入咸阳,子婴开门投降,秦朝灭亡。强大一时的大秦帝国就这样灭亡了,不久之后被项羽一把大火化为灰烬。
汉高祖刘邦
汉王朝:西汉的“二世危机”在哪里?汉朝的建立者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全靠自己白手起家。根据《史记》的说法,他是一个痞子,与项羽比起来,他的志向不算远大。曾经也没有想过当皇帝,而是默默的混了一个亭长。项羽的志向就比较远大了,秦始皇在江东巡游的时候,被项羽看到,曾豪言:“彼可取而代也!”意思说,我可以取代秦始皇做皇帝,可见项羽的野心不小。
项羽是楚国名将的后人,家庭背景显赫。而刘邦的父母都是种地的,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不过老天爷是否给他们开了一个玩笑。
在投身革命的时候,刘邦和项羽同时为楚国效力!不过项羽在楚国内部比较自负,楚怀王为了牵制项羽,将两人分开了。而项羽却在“巨鹿之战”一举成名,威震诸侯。虽然说,刘邦也轻而易举的进入了咸阳,如果没有项羽在巨鹿牵制秦军,刘邦估计没这么容易进入咸阳。所以,刘邦进入咸阳,对他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
项羽在前线拼命,刘邦趁虚而入,项羽很愤怒,于是设“鸿门宴”想将其除掉。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项羽人没有除掉,反而与刘邦称兄道弟叙起旧来。刘邦这人毕竟狡猾,在一批谋士的策划下,趁上厕所的机会逃跑了。然后另起炉灶,与项羽分庭抗礼。
项羽和刘邦自从鸿门宴后,就交恶了。所以,两人打打杀杀,你来我往就是四年。在这四年当中,刘邦几乎没有一次打赢过项羽,只要正面对决,刘邦绝对是一败涂地。不过,当时各地都在叛乱,项羽也顾不上刘邦,所以东奔西跑。最终被几路诸侯围攻在垓下,项羽走投无路,黯然泪下拔剑自刎。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刘邦做了七年的皇帝,从来没有安静过一天。从他即位称帝开始,就着手除掉与他患难与共的功臣,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为儿子即位扫清障碍。
在刘邦病重的时候,他突然萌生了一个想法,想废掉太子,将皇位传给第三子,也就是他和宠妃戚夫人所生的儿子刘如意。只是,当时的刘邦已经躺在了病床上,这个想法对他来说已经太晚了。当时吕后权力实在太大,将很多有名望的大臣都都请来为太子求情。面对这么多大臣的支持,刘邦已经无能为力,在死的时候只能叹息说:“太子的翅膀太硬了,想换已经换不掉了。”
刘邦死之后四天都没有发丧,军政大权落在吕后手中。这样汉朝进入了“二世而亡”的危机旋涡,汉朝的天下岌岌可危,稍一不慎就可能走向崩塌。
吕后专权以后,第一件事就是除掉刘如意和戚夫人。汉惠帝想保护自己的弟弟,却无能为力。刘如意被杀以后,其母亲戚夫人也跟着被杀。吕后还将戚夫人制作成“人猪”,还让儿子汉惠帝去看。汉惠帝开始本来很好奇,但是在得知是戚夫人后惊吓过度,在病床上躺了一年。自此,汉惠帝也心灰意冷,不想过问政事整日沉迷酒色,七年以后撒手人寰。
汉惠帝去世以后,吕后称制专权,吕氏家族权倾朝野,更加骄横。她并先后废立了刘恭和刘弘两个傀儡皇帝,就差没有称帝了。万幸的是,吕氏家族没有一个能干的,其家族虽然掌握兵权,但是都不是弄权的好手。吕后一死,吕禄和吕产等人想叛乱。太尉周亚夫,很快平息了叛乱。在叛乱平定后,拜贺朱虚侯(刘肥的次子)说:“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这句话预示着“二世危机”宣告结束,大汉的江山初步得到巩固。
晋武帝司马炎
晋王朝:被 “二世危机”掏空,迅速灭亡!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最终分裂成三国,导致中国进入分裂时代。在三国之中,最强大的还是魏国。因为,魏国占据着当时中原最优质的资源,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都比其他两个国家要强大得多。
不过,魏国的主要危机在于,皇帝限制了其家族势力的发展。结果导致曹氏家族大权逐渐旁落,最后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
公元265年司马炎终于取代魏国,定都洛阳,建立晋朝。280年司马炎消灭了吴国,很快统一了中原。司马炎统一中原后,吸取了前朝的教训大肆封王。而在他驾崩以后,皇位却传给了一个弱智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很显然,晋惠帝驾驭不了权臣,皇后贾南风专权。皇后专权,西晋王朝就陷入了“二世危机”。
晋惠帝司马衷即位以后,全国各地竟然爆发了罕见的地震、旱灾、蝗灾、冰雹等自然灾害。西晋统治下的人民在当时缺衣少食,饿死无数,可以说哀鸿遍野。晋惠帝面对全国性的危机,没有一个好的拯救方案不说,竟然说了一句笑掉大牙的话:“没有粮食吃,为何不吃肉粥。”如果不是后面的“八王之乱”,西晋估计也是半死不活。
由于皇帝的弱智,皇后贾南风完全掌控了西晋的大局,并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专治统治。所以司马家族的其它封王非对她常不满,随即爆发了“八王之乱”。
其实,八王之乱也没有成气候,相互攻伐,那些封王不是被部下杀死就是被诸侯王杀死。虽然说,西晋王朝没有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但是人口迁徙潮涌现。汉人进入匈奴,加快了蛮族匈奴的繁荣,因此威胁晋朝政府的统治。
公元316年,匈奴族刘曜攻陷长安,灭亡了西晋。自此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因此开始。虽然说,西晋经历了四个皇帝,但是西晋存在的时间却很短暂 。从灭吴国开始算起,西晋只存在了37年,从晋惠帝即位开始,西晋“二世而亡”的危机都没有解除。所以,西晋也是“二世而亡”,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个短命王朝,几乎毫无存在感!
隋文帝杨坚
隋王朝:“二世危机”没有走完,就挂了!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就陷入了大动荡。西晋虽然统一了三国,但是天灾人祸不断,这个国家很快陷入一片混乱。由于“八王之乱”和天灾的影响,中原人民不断的向北迁徙,导致北方的游牧民族强大起来。所以,西晋在风雨飘摇当中很快走向了灭亡。
西晋灭亡以后,东晋虽然接过了权力棒。但是,北方十六国与东晋分庭抗礼的局面,一直无法解除。东晋能存在一百余年的时间,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了。
在东晋苦苦支持了103年后,灭亡的命运还是逃不掉。东晋灭亡后,中原迅速进入大分裂时代。南北分治很多国家如昙花一现,搞得中国遍体鳞伤。俗话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动荡后,隋朝统一了中国。
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在北周太祖宇文泰时做骠骑大将军,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后,杨坚又成为北周宣帝的岳父。北周宣帝宇文赟做了皇帝以后,沉湎酒色,暴虐荒淫,22岁就一命呜呼了。在他死后把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儿子静皇帝宇文阐。杨坚以随国公的身份把持朝政,并掌握朝政大权。在当时的,权臣篡位是家常便饭,所以杨坚也有野心,在谋臣的建议下开始篡位,并对宇文家族进行了一场屠杀。
公元581杨坚逼迫宇文阐禅位,建立隋朝,定都洛阳。杨坚做皇帝时北方已经归为一统,不过南方还存在一个陈国。公元588年隋朝向南朝陈国发动战争,很快统一了南朝。
隋文帝杨坚这一生最宠爱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所以身前不敢碰其他女人。隋文帝晚年也听信了独孤伽罗的建议,废掉太子杨勇,改次子杨广为太子。根据《隋书》的说法:公元605年,隋文帝杨坚病危之际,杨广因调戏后母宣华夫人,被告发。隋文帝将杨广臭骂了一顿,于是招杨勇进宫想废掉杨广。此事还没有传出去,杨广闯入仁寿宫将父亲捂死在了宫中。
杨广弑父即位以后,采用了赵高的办法,拟定假诏书,赐死了哥哥杨勇。不过,就是因为他弑父杀兄,才使隋朝陷入“二世而亡”的危机。按理说,隋朝成立不久,政权并不稳固,但是隋炀帝即位以后,大兴土木、开凿运河、三征高丽。
在现代人看来,他的确做了一件有利于百姓的事情。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民本该休养生息,先发展农业生产,等人民填饱肚子再谈理想。但是,隋炀帝并不了解当时的国情,强制人民修建运河、征讨高丽,导致人民苦不堪言。
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隋炀帝采取的极端做法,逐渐失掉了民心,激怒了老百姓。所以,全国各地纷纷爆发了农民起义,隋朝在动乱当中很快被推翻。因此,隋朝也是继秦朝第二个“二世而亡”的典型封建王朝。
唐太宗李世民
唐王朝:是如何避免“二世而亡”的?隋朝灭亡时,中原再次陷入群雄割据的局面。唐高祖李渊为何能在群雄割据当中坐上皇帝的宝座呢?其实全靠他三个儿子: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三子李元吉。在三个儿子当中,次子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在各地爆发农民起义之前,李世民就建议李渊造反。李渊从晋阳起兵开始,李世民接连剿灭了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各地军阀,帮助李渊平定中原,深得军民的爱戴。
李渊曾说:“李世民,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就是因为这样的话,给了李世民做皇帝的幻想。大唐王朝也因此,陷入“二世危机”的困境。
由于李世民卓越的军事才能,遭到了另外两个儿子的嫉妒。所以,《新唐书》中有一段:“太子建成惧废,与齐王元吉谋害太宗,未发。”太子李建成嫉妒李世民的才能,害怕被废掉,于是与齐王李元吉谋害李世民。
李世民在外身经百战,懂得权谋,所以早已经买通了内线。当得知哥哥李建成与弟弟李元吉要除掉自己的时候,于是先发制人。历史上,便上演了一场兄弟夺嫡之争,史称“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李世民,假传圣旨,将李建成与李元吉骗入宫中,于是在玄武门设下伏兵。李建成和李元吉不知是计,在他们上朝经过玄武门的时候,设伏在玄武门的将士用箭将其射死了。李世民杀死两个兄弟以后,比较理智,他没有像杨广那样将自己的父亲杀死。
李世民做了皇帝以后,也没有大开杀戒,连自己的敌人也被他重用。比如魏征,曾是太子李建成的洗马,当初还建议太子李建成杀了李世民,但是太子李建成没有听他劝告。魏征后来做了阶下囚,并没有杀他。而是像齐桓公重用管仲那样,重用了魏征,可见李世民想干一番事业,任人唯贤,并非一个暴君。
李世民与杨广的情况比较类似,杨广也是杀兄即位,但是两个人的命运却完全不同。李世民做了皇帝,没有大兴土木,他深知百姓疾苦,与民休养生息。所以唐朝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很快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繁荣景象。所以,唐朝顺利的读过了“二世危机” 走上了一条繁荣之路。
李世民死后唐朝的大权曾一度落入武则天之手。但是在李世民的治理下,唐朝当时已经很繁荣了,人民安居乐业,没有反叛思想。武则天篡位以后,没有屠杀唐朝宗族,也没有改变李世民的政策。在武则天的治理下,还有超过“贞观之治”的迹象,所以被称之为“贞观遗风”。武则天晚年,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由于,人民怀念李家的功劳,所以大权还是回到了李氏子孙的手中。
黄袍加身
宋王朝:“烛影斧声”权力离奇的过渡!在我国历史上,每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崩溃以后,就会选入一个动乱期。汉朝灭亡以后,就是三国魏晋南北朝,持续的分裂长达几百年。自唐朝灭亡以后,中原进入五代与十国并列的局面。不过,五代王朝只是昙花一现,分裂 72年后被宋朝统一。
公元960年,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黄袍加身,成为宋朝的开国皇帝。关于赵匡胤黄袍加身,也相当的传奇。
公元959年6月,后周的第二任皇帝柴荣死后,将皇位传给了七岁的儿子柴宗训。赵匡胤当时受柴荣之托保护皇帝,掌握北周禁军,权力非常之大。
后周世宗柴荣死的时候,北方还存在一些国家,威胁着北周的安全。公元960年春,北汉勾结契丹入侵北周,赵匡胤奉命出师抵御。当军队行至陈桥驿时,北汉与契丹的军队已经威胁到了北周军队的安全,当时的皇帝又小,发号施令还要上报。在紧急关头,赵光义等人策划拥戴赵匡胤为天子。
据说,赵匡胤当时没有答应,但是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人将黄袍盖在了他的身上。于是,众人涌入他的营帐,跪在赵匡胤的面前,“众皆罗拜,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临危受命做了皇帝。
赵匡胤做了皇帝以后,采取怀柔政策,并没有将小皇帝杀了。而是善待了柴氏家族,据说还赐予了一块免死金牌给柴家。可见,赵匡胤并不像其他皇帝那么残忍。
更重要的一点是,他没有杀功臣。赵匡胤做皇帝也比较容易,但是做了皇帝以后让他心里总是不踏实。因为,他这个皇帝来得太容易了,他也害怕,哪一天再来一次“黄袍加身”。
所以,在公元961年,赵匡胤举行了一次庆功酒会。在宴会中,大家都喝得很高兴,而赵匡胤却唉声叹气,有人就问原因。赵匡胤借着酒兴,说出了内心的忧虑。大臣们也很识趣,都不贪权,第二天纷纷称病辞官,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杯酒释兵权”。
不过,宋朝是一个神奇的过度,开国皇赵匡胤不仅仅稀里糊涂的做了皇帝,就连去世时,也稀里糊涂的。正因为他离奇的死亡,让宋朝陷入“二世而亡”的危机之中。
关于赵匡胤是怎么死的,有很多很多版本,第一种说法:赵匡胤是被弟弟杀死的。第二种说法:赵匡胤在身前,就答应将皇位让给弟弟。无论有多少种说法,大家都一直认为,赵匡胤可能是被弟弟杀死的。
在赵匡胤病重之前,据说赵光义去万岁殿探望了宋太祖。有太监在院子里面看见了烛影摇动,斧头掉地的声音。赵光义从万岁殿中走出来,就宣布“圣上驾崩”。赵匡胤的死,在历史上被称之为“烛影斧声”。虽然说赵匡胤的死很离奇,但是宋朝没发生流血事件发生。这也使宋朝平稳的度过了“二世而亡”的危机,结局相当的圆满。
明朝皇帝
明王朝:靖难之役,史上最成功的叛乱!南宋灭亡以后,元朝忽必烈入主中原。元朝的皇帝放佛来自印度,他们竟然将其统治范围内的人民,分成了四个等级。这个和印度的种姓制度差不多,蒙古人是第一等;中亚人是第二等;北方汉人是第三等,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汉人)是第四等。在四个等级之内,又把汉人按照职业分为了十个等级,儒家和乞丐排在第九和第十,因此有一个成语叫做“九儒十丐”。
原因就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南宋国力疲弱。所以,元朝藐视儒生,狠狠的把儒生羞辱了一番。不过,元朝如此排挤汉人,也遭到汉人的反抗。他不了解中国的国庆,所以很快就出现了政治危机。
元顺帝在位期间,各地出现旱灾和蝗灾不断,人民处于饥荒之中。有一个叫朱重八的小伙子,在17岁时父母兄弟相继病死。亲人死后连安身之地也没有,不过在好心的地主帮助下,最后才入土为安。父母兄弟都去世了,朱重八自然就成为了孤儿,为了填饱肚子,只好进入皇觉寺做和尚。朱重八本以为可以安安稳稳地做一辈子和尚,结果寺庙被元兵一把火烧了。朱重八连最后的栖息之所也被毁了。
可见当时的社会有多糟糕,连做和尚都做不踏实。由于贫苦老百姓太多,所以起义反抗元朝暴政的也多。朱重八在好友的邀请下,投奔了红巾军起义领袖郭子兴。朱重八开始,也只想混口饭吃,没想到他战绩赫赫,屡建奇功。红巾军领袖郭子兴还为他赐名为朱元璋,并把自己的养女嫁给他。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了红巾军的兵马大元帅,一路南征北战,一举扫荡了腐朽的元帝国。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做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的身份差不多,不过朱元璋出身更苦。刘邦年轻的时候,至少不愁吃穿,但是朱元璋不同,他是真正的穷苦老百姓。所以,对权力的渴望,比其他皇帝要强烈得多。
其实,朱元璋杀功臣,是在他儿子去世以后才发生的。他开始杀的只是一些贪官污吏,不过在他最疼爱的长子主标死后,他就立孙子朱允文做了太子。为了孙子能顺利做皇帝,朱元璋开启了屠杀功臣模式。
朱元璋在位31年,据说死在他手里的人大约十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我们先不说有没有十万,即便是一万人,我也觉得很震惊。朱元璋认为,采用屠杀功臣的方式,就可以让孙子高枕无忧了,其实他错了。真正威胁朱允文帝位的是他那些儿子。朱元璋有26个儿子,除了两个早死,还有24个儿子。
公元1398年,71岁的朱元璋驾崩。21岁的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就采取了削藩政策。正是因为削藩,才使得明朝被拖入“二世危机”之中。
朱元璋有24个儿子被封为王,其中势力最强的就是燕王朱棣。建文帝先服服帖帖的削掉了代王、湘王、齐王、岷王等诸侯王。然后,拿朱棣开刀。不过朱棣,可没有那么听话。
当时朱元璋去世,朱允文不让藩王进京城奔丧。朱棣就以此为借口,打出清君侧的名号。浩浩汤汤从北京一路打到南京,历史上称之为“靖难之役”。
朱棣起兵后,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主要是明朝有能力的武将被朱元璋干掉了,所以能与朱棣正面刚的还没有出生。
公元1402年6月, 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皇城,建文帝在一次大火中不知去向,成为了历史之谜。由于建文帝死不见尸,活不见人。朱棣做了皇帝也不踏实,于是将首都迁往了北京。他即位以后,采取了很多稳固统治的措施,发展经济,并命令郑和七次下西洋。一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二是展示大明的国威。就这样大明王朝的“二世危机”也平稳的度过了。
康熙帝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的次子,隋朝的第二位,也是亡国之君。至今一说到隋炀帝,首先想到的是:暴君、昏君,和商纣、夏桀可相提并论。就连他的亲表弟李渊赐给他的谥号“炀”里也没有让人有一丝的好印象:“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荒淫昏暴之意全包括在内。
这一评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1、弑父淫母
这是世人认定杨广的第一大罪状。先看弑父,据《资治通鉴.隋纪》中记载:604年,隋文帝卧病在床,杨广写信给杨素,请教如何处理隋文帝后事及自己登基事宜,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回信送至隋文帝手上。隋文帝大努,随即宣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此时,宣华夫人陈氏跑来哭诉杨广在她来的途中意图非礼她,隋文帝顿悟,拍床大骂:“畜生何是付大事!”急命人传柳述、元岩拟定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知后将柳述、元岩抓人入监狱,并让右庶子张衡入隋文帝寝殿待疾,并将隋文帝周围的侍从打发,不久隋文帝驾崩。
而历代的官修正史对于杨坚之死是这么记载的:
正月二十七,杨坚抵达仁寿宫
正月二十八,杨坚下诏将朝廷的财政、赏赐之权,一切大小事务全部交给太子杨广处理。
四月杨坚开始感觉身体不适,6月朝廷宣布大赦天下。
七月初十,杨坚病势突然转重,紧急召见文武百官,弥留中杨坚躺在病榻上,用尽最后的力气和他的大臣们一一握手话别,并命亲信大臣何稠,让他负责自己身后事,又召见了太子,情形是这样的:上因揽太子颈谓曰:“何稠用心,我付以后事,动静当共平章。”
7月13日,杨坚崩于太宝殿。
可见,杨坚死得极为从容、安详,把江山社稷交给太子,带着放心满意的心情撒手西归的。
为什么史书上对杨坚的死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记载呢!
杨广“香艳版”的弑父篡位故事是直接取材于赵毅所著野史《大业略记》。这部书史料来源大多是民间流传的一些杂谈、轶闻和传说。众所周知,隋末唐初的百姓对“暴君”杨广恨之入骨,所以赵毅怀着此种心情出于对批判杨广的考虑,才根据民间传说创作这样一个故事,而《隋书》的编撰者魏征等人作为新朝大唐臣子,不会放过任何一个批判旧王朝,抵毁旧统治者的机会,所以就有了此版本。
淫母一说是指杨文将隋文帝的两位妃子收为自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现在看来是有乱伦之理,但从当时的历史环境,人文风俗来看也只是一桩寻常事。
隋唐皇室祖先多是鲜卑化的汉人,杨广的母亲孤独皇后,就是鲜卑族人。那时候,鲜卑族的婚姻制度大体上保留了“及父兄死,后母与嫂子从子弟配”的风俗。”当时以继母为妻,以寡嫂为妻的婚姻事例比比皆是,不足为奇。
2、为追求享乐,开凿大运河,奢侈靡华。
隋炀帝登基,改年号“大业”。大业元年,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据说征调民夫千万余人次!同时又下令开凿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耗费民资无数。对于隋炀帝这么劳师动众加进行的大型国家建设,后人猜测其动机,最常见的是这两种:一、杨广“贪恋江都美景”,为方便去扬州游乐看琼花。二、开凿大运河是出于风水上的考虑,要泄沿线的“地气”,以防隋朝杨氏龙脉被扰。
而当时隋朝的情况大家都知道,虽统一全国,并没有真正实现国家的太平。历经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各方面都出现了短期的难以磨合裂痕。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维持国家统一大业,隋炀帝就有了营建东都、开凿运河的做法。《资制通鉴.隋纪》中给出了这样的理由:隋炀帝不愿“坐深宫”,要沿河到各地去“察看”。还有就是利用开凿的运河从根本上解决新建王朝“不能长治”的问题,是履行帝国天子之责,通过巡游了解下情,巩固统治,这种巡游,不是单纯的享乐、游玩,而是军事和政治上的示威。
大运河的开通,把中国南方和北方真正融为一体,解决北方的粮食问题,也更好地控制了南方,到今天,大运河也是重要的航运线,南水北调的重要工程。
当然这么大的工程也成了杨广劳民财的重要证据。百万余民工的日夜劳作,多少家庭因此而家破人亡,从百姓的着眼,这是大错特错的,但是从整个国家的繁荣昌盛着眼,这是功不可没的。
3、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隋炀帝好战,早在登基之前,隋炀帝就率兵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即位以后,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他进兵林邑(今越南北部),是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的许多;他开拓琉球(今台湾省),进一步加强了琉球与大陆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他征服吐谷浑,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扩大了中国的领土。但隋炀帝在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三次御驾亲征高丽,却直接造成了隋国王朝的覆灭。
612年的第一次东征,因隋炀帝的指挥失误,隋国惨败,损失惨重,隋国国内开始发生百姓起义。
613年正月第二次东征,因帮隋炀帝登基有功的杨素儿子杨玄感叛乱,不得已退兵回国。
614年4月,隋炀帝发动第三次东征,高丽国王遣使请降,并将叛徒高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隋炀帝胜利班师回朝。但战败的高丽国王却不按隋炀帝的命令入朝,不放回俘获的隋朝军民,这样的胜利无任何意义。
这三次大规模的征战,严重损耗了国力,让百姓民不聊生,最终导致了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让隋王朝走向灭亡。
隋炀帝:“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汉武之事”,希望建立一个“兼三才而建极,一六合而为家”的王朝,做一位千古之帝。为了实现他的宏伟大业,在统治期间,他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规划和改革,没有一天不再兴建工程,没有一天不在外出巡视和进行战争。
只能说隋炀帝是一个激进派的改革家,他开创科举制度、开凿世界上最早的大运河、开疆拓土,用他在位的短短十三年,却做了别的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事情。
十三年干这么多事情,而且件件是大事,却让跟随他的臣民们苦不堪言,所以他就成了暴君昏君。失去了民众的基础,又成了亡国之君,无论是底层还是上层都没有人为这位皇上说句公道话,他的功绩也就埋没在各种抵毁、诬陷中,所以本想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隋炀帝成了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差的皇帝。
陆游与唐琬是情痴还是渣男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7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史万岁:隋朝开国名将死于杨广继位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