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李遵顼是怎么误国的他做了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13 12:44:19

李遵顼是怎么误国的他做了什么

李遵顼是怎么误国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众所周知,中国的科举历史十分悠久,自隋朝初创到晚清废除的一千多年间,先后有649名文状元诞生,这些满腹经纶的状元郎出朝为官后,有的官至郡守、刺史、州牧,有的跻身学士、翰林、宰相,但只有一人能以状元身份君临天下成为皇帝,他就是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顼,也是西夏历史上唯一的状元。

李遵顼本是西夏齐忠武王李彦宗之子,《西夏书事》载其“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是皇室子弟中不可多得的博学之人。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三月,西夏癸亥年科举开考,报名参加的李遵顼“廷试进士,唱名第一”,被桓宗皇帝李纯佑钦点为状元郎,以宗室身份夺得状元桂冠,堪称历史少有。蟾宫折桂不久,李遵顼就被加封为王,后又擢升为大都督府主,统领军兵,在当时西夏众多皇族子弟中,文武双全的李遵顼威望最高。随着势力膨胀,李遵顼开始产生问鼎皇权的想法,于皇建二年(公元1211年)七月发动宫廷政变,推翻襄宗李安全,成为西夏王朝第八任皇帝,稳定局势后宣布改元光定。可惜的是,这位状元皇帝空有一身学问,却没有强力的治国手段与韬略,在他的带领下,日益衰弱的西夏王朝最终跌入深渊。

西夏本就处于四战之地,地狭人稀,实力不足。西夏皇室先辈能够在烽烟四起的西北地区建立政权,不外乎见风使舵,选择强悍邻邦为依靠。契丹辽朝强盛时,西夏附辽伐宋;女真金朝崛起时,西夏又附金抗蒙;蒙古铁骑席卷天下时,西夏正处于附金抗蒙到附蒙攻金的关键转折期。志在一统天下的蒙古人在重创金朝的同时,也将“上帝之鞭”挥向西夏,然而,刚刚通过政变上位的李遵顼并未意识到蒙古对西夏的威胁,以当时蒙古铁骑天下无敌的战力,只有西夏与金朝联手,两国形成掎角之势,才有可能将蒙古大军抵御下来。就连普通小孩都懂得的浅显道理,状元出身的李遵顼却并没有看清,他即位后继续襄宗时期附蒙侵金的政策,企图乘着蒙古攻金的好机会,掠夺金地财物并扩大领土。为此,他频频发动对金战争,规模也越来越大,完全没有认识到蒙古铁骑的野心,其助蒙伐金的行为也无异于玩火自焚。

光定七年(公元1217年),蒙古伐金,西夏乘机派兵三万偷袭,结果夏军在宁州(今甘肃宁县)被金军大败,损失惨重。不久蒙古西侵花剌子模,请西夏派军援助,连年用兵下来,西夏国力早已空虚,举国厌战,对于派军随蒙西征一事朝议纷纷,李遵顼考虑再三后,拒绝出兵,蒙古人见西夏拒绝,随即发兵围困中兴府(今宁夏银川)。文人出身的李遵顼见蒙古铁骑兵临城下,惊恐万状,连忙命令太子李德任留京监国,自己则带着大臣们逃奔西凉府,直到蒙古退兵才悄然返回。此事过后,李遵顼开始意识到蒙古人才是西夏最大的威胁,于是赶紧调整策略,遣使金国以求订立盟书,共同抗蒙。次年春天,李遵顼起用主张联金抗蒙的苏寅孙为枢密都承旨,又亲自写信给金朝皇帝,商请恢复边境互市等事。早就对党项人反复无常而深恶痛绝的金宣宗完颜珣,对李遵顼的提议直接表示拒绝。

 

眼见联金抗蒙不成,李遵顼遂转而联宋抗金。光定九年(公元1219年),金国南侵宋朝,西夏乘机与川蜀宋将联络,密谋联宋侵金之事,宋将为守护疆土勉强同意下来,但考虑到李遵顼的摇摆不定,并没有如约出师。次年五月,宋夏正式签订盟约,共同出兵夹击金国。八月,两军攻破金国会州城(今甘肃靖远),金宣宗得知此事后极为震惊,急忙遣使西夏请和,好面子的李遵顼却一口回绝,这就使金夏两国矛盾加剧。得知议和无望,金军奋力抵抗宋夏联军,西夏军队在巩州(今甘肃临洮南)遭到顽强阻击,无奈只得退兵,撤退途中又遭金兵伏击。十月,惧于巩州之败的西夏不肯再随宋军出兵伐金,宋夏联盟就此宣告终结。

与宋金接连交恶后,李遵顼可谓是四面树敌,正在其焦头烂额之际,蒙古人又杀了回来。面对蒙古铁骑压境,李遵顼主动出城设宴招待,并派出五万西夏士兵跟随蒙军一同伐金,历经波折,李遵顼又回到助蒙伐金的原有轨道上。光定十三年(公元1223年)春,蒙夏联军进攻凤翔,被金兵挫败后,李遵顼见势不妙,没有通知蒙军就命令夏兵撤退,导致蒙夏联盟之间又出现裂痕。此次附蒙攻金,让西夏蒙受了巨大损失,致使“国经兵燹,民不聊生,耕织无时,财用并乏”,全国经济处于崩溃边沿,民间对此怨声四起。在西夏统治者内部,此时也矛盾重重,以太子李徳任为首的反蒙派,竭力反对李遵顼附蒙攻金的错误政策,并拒绝领兵出征,他还以放弃太子位并出家为僧做要挟。李遵顼恼羞成怒之下,宣布废黜李徳任,并派人将其软禁。可笑的是,李遵顼的走狗行径并没有得到蒙古人的欢心,由于对李遵顼的反复无常很是厌恶,成吉思汗曾多次遣使责其退位。十二月,在蒙古威逼与朝臣反对的双重压力下,李遵顼传位于次子李徳旺,自称“上皇”仍居住于宫中,以便遥控朝政,他也因此成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

新君即位后,西夏放弃附蒙灭金政策,改为全面联金抗蒙。可惜这已无力回天,蒙军得知西夏背盟后,率军强攻,西夏败亡已成定局。乾定四年(公元1226年)五月,李遵顼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谥曰英文皇帝,庙号神宗。《谥法》云“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不知道说什么才好”的意思。这位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空有一身才气,统治期间摇摆不定、一再误国,若是他有坚定决心与长远眼光,西夏皇室或许就不会被蒙古人屠戮一空。

历史上中过状元的皇帝有哪些?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 中国的科举制源远流长,自唐至清,先后诞生了一千多名文、武状元。这些状元中,有的成为郡守,有的成为刺史,有的跻身学士,有的跻身翰林,有的官至巡抚,有的官至宰相,而以状元身份能够成为皇帝的却只有一人。他,就是西夏神宗皇帝李遵顼。 李遵顼(1163—1226),西夏皇室齐王李彦宗之子。《西夏书事》称李遵顼“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是个博学多才之人。天庆十年(1203)三月,李遵顼参加西夏癸亥科科举考试,结果“廷试进士,唱名第一”,被点为状元。《金史·西夏传》也称“遵顼先以状元及第”。有了状元这顶特殊桂冠,李遵顼官运亨通,不久就被封为齐王,后来又擢升为大都督府主,统领军兵,成为当时西夏皇族中最有威望的人。 别看李遵顼治国无方,但在佞迷佛教方面却矢志不渝。李遵顼即位后,正值西夏国势衰微,在蒙古强敌逼境之时,为保国家万代平安,李遵顼御制发愿文,并以皇帝的名义令人缮写泥金字《金光明最胜王经》,试图从佛教中寻求保佑,获得力量。然而,佛光并没有慈悲为怀,普照西夏,在李遵顼附蒙侵金、联金抗蒙、联宋抗金、附蒙侵金的系列错误路线下,西夏难逃覆亡厄运。可以说,这一切都是李遵顼在对外关系上反复无常所造的孽。 李徳旺即位后,改变了李遵顼的附蒙政策,先是抗拒蒙古,后又联金抗蒙,但已是无力回天。在蒙军强攻下,西夏城破兵亡,败亡已成定局。乾定四年(1226)五月,李遵顼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李遵顼是状元皇帝,但《宋史·夏国传》却称其“以宗室策试进士及第”,这固然掺杂着正统问题,但也是对李遵顼昏愦无能、刚愎自用、摇摆不定、一再误国的嘲蔑,他这水平顶多算是个进士。

历史上第一个谥号拥有者是谁?

第一人应该是周恭王

谥号制度形成,传统说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但是近代以来,王国维等根据金文考释得出的结论谥法应当形成于西周中期的恭王、懿王阶段,这一说法现在得到广泛认同。
周王室和春秋战国各国广泛施行谥法制度,直至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恢复了谥号。

西汉:

高帝——谥号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此后历代王朝始祖多以“高”为谥
惠帝——谥号『柔质慈民曰惠』
文帝——谥号『慈惠爱民曰文』
景帝——谥号『布义行刚曰景』
武帝——谥号『威强睿德曰武』
昭帝——谥号『圣闻周达曰昭』
宣帝——谥号『圣善周闻曰宣』
元帝——谥号『行义悦民曰元』
成帝——谥号『安民立政曰成』
哀帝——谥号『恭仁短折曰哀』
平帝——谥号『布纲治纪曰平』

东汉:

光武帝——谥号:“能绍前业曰光,克定祸乱曰武”
明帝——谥号:“照临四方曰明”
章帝——谥号:“温克令仪曰章”
和帝——谥号:“不刚不柔曰和”
殇帝——谥号:“短折不成曰殇”
安帝——谥号:“宽容和平曰安”
顺帝——谥号:“慈和篃服曰顺”
冲帝——谥号:“幼少在位曰冲”
质帝——谥号:“忠正无邪曰质”
桓帝——谥号:“克敌服远曰桓”
灵帝——谥号:“乱而不损曰灵”
献帝——谥号:“聪明睿智曰献”

魏武帝 曹操
魏文帝 曹丕
魏明帝 曹睿
魏少帝 曹芳 (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 曹髦
魏元帝 曹奂

蜀汉:

汉昭烈帝 刘备
汉后主 刘禅

吴:

长沙桓王 孙策
吴大帝 孙权
吴废帝 孙亮
吴景帝 孙休
吴末帝 孙皓

晋朝

西晋:

宣帝 司马懿
景帝 司马师
文帝 司马昭
武帝 司马炎
惠帝 司马衷
怀帝 司马炽
愍帝 司马邺

东晋:

元帝 司马睿
明帝 司马绍
成帝 司马衍
康帝 司马岳
穆帝 司马聃
哀帝 司马丕
海西公 司马奕
简文帝 司马昱
孝武帝 司马曜
安帝 司马德宗
恭帝 司马德文

十六国

成汉:
(成)景帝 李特
(成)武帝 李雄
(成)哀帝 李班
(成)幽公 李期
(汉)昭文帝 李寿
(汉)末主 李势

汉(前赵):
(汉)光文帝 刘渊
(汉)昭武帝 刘聪
(汉)隐帝 刘粲

后赵:

明帝 石勒
海阳王 石弘
武帝 石虎
义阳王 石世
新兴王 石尊

前凉:
武公(明王) 张轨
元公 张实
成王 张茂
忠成公(文王) 张骏
敬烈公(桓王) 张重华
哀公 张耀灵
威王 张祚
敬悼公(冲王) 张玄靓
悼公 张天锡

后凉:
懿武帝 吕光
隐王 吕绍
灵帝 吕纂
建康公 吕隆

西凉:
武昭王 李暠

南凉:
武王 秃发乌孤
康王 秃发利鹿孤
景王 秃发傉檀

北凉:
建康公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犍

前燕:
襄公 慕容廆
文明帝 慕容皝
景昭帝 慕容儁
幽帝 慕容暐

后燕 :
成武帝 慕容垂
惠愍帝 慕容宝
昭武帝 慕容盛
惠文帝 慕容熙

西燕:
慕容泓
威帝 慕容冲

北燕 :
惠懿帝 高云
文成帝 冯跋
昭成帝 冯弘

南燕:
献武帝 慕容德
末主 慕容超

夏:
武烈帝 赫连勃勃
平原王 赫连昌
昌定王 赫连定

前秦:

景明帝 苻健
厉王 苻生
宣昭帝 苻坚

哀平帝 苻丕
高帝 苻登
末主 苻崇

后秦
武昭帝 姚苌
文桓帝 姚兴
末主 姚泓

西秦:
宣烈王 乞伏国仁
武元王 乞伏乾归
文昭王 乞伏炽盘
末主 乞伏慕末

冉魏:
武悼天王 冉闵

代国:

平文帝 拓跋郁律
惠帝 拓跋贺傉
炀帝 拓跋纥那
烈帝 拓跋翳槐
昭成帝 拓跋什翼犍

宋:
武帝 刘裕
少帝 刘义符
文帝 刘义隆
太子 刘劭
孝武帝 刘骏
前废帝 刘子业
明帝 刘彧
后废帝 刘昱
顺帝 刘淮

齐:

高帝 萧道成
武帝 萧赜
郁林王 萧昭业
海陵王 萧昭文
明帝 萧鸾
东昏侯 萧宝卷
和帝 萧宝融

梁:
武帝 萧衍
临贺王 萧正德
简文帝 萧纲
豫章王 萧栋
武陵王 萧纪
元帝 萧绎
闵帝 萧渊明
敬帝 萧方智
宣帝 萧言
明帝 萧岿
后主 萧琮

陈:
武帝 陈霸先
文帝 陈蒨
废帝 陈伯宗
宣帝 陈顼
后主 陈叔宝

北朝

北魏:

道武帝 拓跋珪
明元帝 拓跋嗣
太武帝 拓跋焘
南安王 拓跋余
文成帝 拓跋浚
献文帝 拓跋弘
孝文帝 元宏
宣武帝 元恪
孝明帝 元诩
幼主 元钊
孝庄帝 元子攸
长广王 元晔
节闵帝 元恭
安定王 元朗
孝武帝 元攸

东魏:

孝静帝 元善见

西魏:
文帝 元宝炬
废帝 元钦
恭帝 拓跋廓

北齐:
文宣帝 高洋
废帝 高殷
孝昭帝 高演
武成帝 高湛
后主 高纬
安德王 高延宗
幼主 高恒
范阳王 高绍义

北周:

文帝 宇文泰
孝闵帝 宇文觉
明帝 宇文毓
武帝 宇文邕
宣帝 宇文赟
静帝 宇文衍

隋:

隋文帝 杨坚
隋炀帝 杨广
隋恭帝 杨侑
隋秦王 杨浩
隋越王 杨侗

唐:

高 祖 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 渊
太 宗 文武大圣大光孝皇帝 李世民
高 宗 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李 治
中 宗 大和圣昭孝皇帝 李 显
睿 宗 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 李 旦
大 周 圣神皇帝 武 曌
殇 宗 李重茂
玄 宗 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李隆基
肃 宗 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 李 亨
代 宗 睿文孝武皇帝 李 豫
德 宗 神武孝文皇帝 李 适
顺 宗 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 李 诵
宪 宗 圣神章武孝皇帝 李 纯
穆 宗 睿圣文惠孝皇帝 李 恒
敬 宗 睿武昭愍孝皇帝 李 湛
文 宗 元圣昭献孝皇帝 李 昂
武 宗 至道昭肃孝皇帝 李 炎
宣 宗 圣武献文孝皇帝 李 忱
懿 宗 昭圣恭惠孝皇帝 李 漼
僖 宗 惠圣恭定孝皇帝 李 儇
昭 宗 圣穆景文孝皇帝 李 晔
哀皇帝 李 柷

南诏

渤海国:
渤海高王 大祚荣
渤海武王 大武艺
渤海文王 大钦茂
大元义
渤海成王 大华兴
渤海康王 大嵩璘
渤海定王 大元瑜
渤海僖王 大言义
渤海简王 大明忠
渤海宣王 大仁秀
大彝震
大虔晃
大玄锡
大玮瑎
大諲撰

五代十国

五代:

后梁:
太祖 朱温
末帝 朱瑱

后唐:
庄宗 李存勖
明宗 李亶
闵帝 李从厚
末帝 李从珂

后晋:
高祖 石敬瑭
少帝 石重贵

后汉:
高祖 刘知远
隐皇帝 刘承佑

后周:
太祖 郭威
世宗 柴荣
恭帝 柴宗训

十国

吴越:

太祖 钱鏐
世宗 钱元瓘
成宗 钱弘佐
忠逊王 钱弘倧
忠懿王 钱弘俶

闽国:

太祖 王审知
嗣王 王延翰
惠宗 王延钧
康宗 王昶
景宗 王曦
殷帝 王延政

荆南:
武信王 高季兴
文献王 高从诲
贞懿王 高宝融
荆南侍中 高保勖
荆南侍中 高继冲

楚国:

武穆王 马殷
衡阳王 马希声
文昭王 马希范
废王 马希广
恭孝王 马希萼
马希崇

吴国:

太祖 杨行密
烈宗 杨渥
高祖 杨渭
睿帝 杨溥

南唐:
烈祖 李升
元宗 李璟
后主 李煜

南汉:

高祖 刘岩
殇帝 刘玢
中宗 刘晟
后主 刘鋹

北汉:

世祖 刘旻
睿宗 刘钧
少主 刘继恩
英武帝 刘继元

前蜀:

高祖 王建
后主 王衍

后蜀:

高祖 孟知祥
后主 孟昶

宋:

北宋:
太祖 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赵匡胤
太宗 神功圣德文武皇帝 赵匡义, 赵光义, 赵炅
真宗 应符稽古神功让德文明武定章圣元孝皇帝 赵德昌, 赵元休, 赵元侃, 赵恒
仁宗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 赵受益, 赵祯
英宗 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赵宗实,赵曙
神宗 绍天法古运德建功英文烈武钦仁圣孝皇帝 赵仲针, 赵顼
哲宗 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赵佣, 赵煦
徽宗 体神合道骏烈逊功圣文仁德宪慈显孝皇帝 赵佶
钦宗 恭文顺德仁孝皇帝 赵亶,
赵烜, 赵桓

南宋:
高宗 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赵构
孝宗 绍统同道冠德昭功哲文神武明圣成孝皇帝 赵伯琮, 赵瑗, 赵玮, 赵昚
光宗 循道宪仁明功茂德温文顺武圣哲慈孝皇帝 赵敦
宁宗 法天备道纯德茂功仁文哲武圣睿恭孝皇帝 赵扩 理宗 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赵与莒, 赵贵诚,赵昀 度宗 端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孟启,赵孜,赵禥
恭宗 孝恭懿圣皇帝 赵显
端宗 裕文昭武愍孝皇帝 赵昰
幼主 赵昺

辽代:

辽太祖 耶律阿保机
辽应天后 述律平(太后称制)
辽东丹王 耶律倍
辽太宗 耶律德光
辽世宗 耶律阮
辽穆宗 耶律璟
辽景宗 耶律贤
辽萧太后 萧绰(萧撒葛只)
辽圣宗 耶律隆绪
辽兴宗 耶律宗真
辽道宗 耶律洪基
天祚帝 耶律延禧

西夏:

太祖 李继迁
太宗 李德明
景宗 李元昊
毅宗 李谅祚
惠宗 李秉常
崇宗 李乾顺
仁宗 李仁孝
桓宗 李纯佑
襄宗 李安全
神宗 李遵顼
献宗 李德旺
末帝 李睍

金:

金太祖 完颜阿骨打
金太宗 完颜晟
金熙宗 完颜亶
海陵王 完颜亮
金世宗 完颜雍
金章宗 完颜璟
卫绍王 完颜永济
金宣宗 完颜珣
金哀宗 宛颜守绪
金末帝 完颜承麟

元:
元太祖 铁木真 (成吉思汗)
元睿宗 拖雷 (监国)
元太宗 窝阔台
马乃真后 (称制)
元定宗 贵由
海迷失后 (称制)
元宪宗 蒙哥
元世祖 忽必烈 (薛禅汗)
元成宗 铁穆耳 (完泽笃汗)
元武宗 海山 (曲律汗)
元仁宗 爱育黎拔力八达 (普颜笃汗)
元英宗 硕德八剌 (格坚汗)
泰定帝 也孙铁木儿
天顺帝 阿速吉八
元文宗 图帖睦尔 (札牙笃汗)
元明宗 和世剌
元宁宗 懿璘质班
元顺帝 妥懽帖睦尔 (元惠宗)(乌哈图汗)

明:
明太祖 朱元璋,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惠帝 朱允炆,
明成祖 朱棣,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初为明太宗)
明仁宗 朱高炽,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明宣宗 朱瞻基,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文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明英宗 朱祁镇,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明代宗 朱祁钰,恭仁康定景皇帝
明宪宗 朱见深,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明孝宗 朱佑樘,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明武宗 朱厚照,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明世宗 朱厚熜,钦天履命英毅圣神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明穆宗 朱载垕,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宏孝庄皇帝
明神宗 朱翊钧,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明光宗 朱常洛,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明熹宗 朱由校,达天禅道敦孝笃友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明思宗 朱由检,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清太祖天命(努尔哈赤):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 庙号太祖
清太宗天聪(皇太极):应天兴国弘德彰武宽温仁圣睿孝敬敏昭定隆道显功文皇帝 庙号太宗(崇德)
清世祖顺治(福临):体天隆运英睿钦文大德宏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庙号世祖
清圣祖康熙(玄烨):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圣祖
清世宗雍正(胤祯):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 庙号世宗
清高宗乾隆(弘历):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 庙号高宗
清仁宗嘉庆(颙琰):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孝光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 庙号仁宗
清宣宗道光(旻宁):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 庙号
清宣宗咸丰(奕詝):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庙号
清文宗同治(载淳):继天开运受中居正保大定功圣智诚孝信敏恭宽明肃毅皇帝 庙号
清穆宗光绪(载湉):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 庙号德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