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传说萧道成有帝王之相,宋明帝于是对他颇有疑虑,要以黄门侍郎的官职征调他回朝廷,就近监视。萧道成虽不愿意,却想不出可以继续镇守淮阴的理由。荀伯玉当时任道成的参军,就建议萧道成派遣数十骑兵到北魏国境,树立宋朝的界碑,以挑衅北魏。事后,北魏果然派遣游骑巡行边界,宋明帝听说北魏又在窥探边境,才又让道成回复原来的职位。
首先我们是可以从时代上面进行考究的,南梁是南朝的一个朝代,大通是是当时的年号,所以历史上面这个时间段的皇帝是梁武帝萧衍,萧衍,本身是比较聪明有博学的,他在文学界是有一定的地位的。
从小喜欢读书,给后人也留下了很多的诗词歌赋的,我们所熟悉的“竟陵八友”中就有萧衍。而小说中的萧景琰是皇帝的第七个儿子,但是在祁王身边长大的,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是不被皇帝所看好的,之后经过一番周折之后才走上了夺的道路,最终成为了一代帝王。
而萧衍是南北朝的一个皇帝,但是比较推崇佛教的,和小说中的人物的性格是有很大的区别的,萧衍曾三次舍身盗垒同泰寺中,之后都是大臣们用重金进行赎身的,平时因为比较沉迷佛学,但是对于朝廷上面的事情管理的并不是很好,以至于之后出现了战乱,自己也最终死在了乱战之中。
所以很多人认为靖王的历史原型就是梁武帝萧衍,其实相互对照之后才会发现这两个人物的形象和性格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靖王只是小说中作者所空想出来的一个人物是没有任何的历史依据的。
所以根据上面的介绍,我们就可以回答梁武帝是靖王吗这个问题了,其实靖王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梁武帝萧衍。萧道成萧衍,其实算是叔伯辈分,梁武帝的父亲和萧道成是堂兄弟,所以萧衍,和萧道成之间是叔伯辈分的关系。萧道成当上皇位是经过一番波折的,当时是刘煜在位的,但是当时的皇室是比较混乱的,但是当刘煜想要把皇位传给刘凖,的时候受到了当时的司空太尉的阻止,之后废除了刘凖之后自立为帝,之后朝代改为南齐。
而梁武帝是南北朝政权的建立者,之后是因为齐和帝位给了萧衍,之后萧衍才成为了一代帝王,之后萧衍执政的时间是比较长久的,大概有了四十几年。
但是我们熟知的萧衍是比较推崇的,所以不论是在他的文学方面还是在政策方面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他曾三次舍身同泰寺,为了佛教甚至想要把自己国家的土地也舍进去。
大臣们为了把皇帝赎出来花了国库当中的很多钱。其实当时的局势是比较困难的,百姓的生活是民不聊生的,但是梁武帝并没有花太多的精力在处理朝政上面,而是一心的向佛,之后导致了战乱,自己的悲惨结局也由此造成了。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了萧道成萧衍的关系,以及他们两人在政绩上面的功绩。
南北朝中南朝的历史,包括了四个朝代:宋、齐、梁、陈。有关这四个朝代的评价里,公认的看法是,刘宋是最强大的一个朝代。刘宋时期,在和北方王朝的战争中,虽然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惨败,但总体说来,刘宋时期的南朝,还是保持着收复北方的决心以及对北方政权的勃勃攻势,刘宋的国土面积在南朝四个朝代里也是最大的。刘宋所缔造的元嘉之治,也是南北朝历史上经济成就最杰出的盛世。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陈朝,是公认的最弱小的一个朝代,虽然陈朝有开国皇帝陈霸先平定叛乱,击败北齐的赫赫武功,但晚期陈朝的国力大大衰弱,被北方统一,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相比之下,作为南朝中间的齐朝和梁朝,长久以来争论颇多。齐朝存在了24年,梁朝存在了55年,在这79年的时间里,南朝从最初的繁华,演变成了最后的衰弱和战乱,领土一步步内缩。
之间还有一次次骨肉相残,对外战争失败,可谓是负面新闻不断。对这79年,历代史家的说法,也是褒贬不一,有说不思进取,满足偏安,最后招来大祸的,也有说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但是对这段历史,相信有一个观点是没有异议的: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
毫无疑问地说,南朝齐梁两个朝代,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又一个高峰期,现代史家津津乐道比较多的,是南北朝的腐朽、清谈,而事实上,仅就齐梁两个朝代论,文化成就可谓灿烂夺目。科学方面,大科学家祖冲之最重要的科学成就都是在这个时代完成的;文化方面,沈约的文心雕龙名垂青史。这时期的诗词歌赋成就也格外出众,出现了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和杰出的文人,而最让读书人津津乐道的,就是齐梁两个朝代,给予了知识分子自由展示的平台和自由讨论的权力。而这个平台,就是齐梁两朝由权贵们出面组织的各类文化沙龙,最著名的,当属齐朝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和梁朝昭明太子的游宴,必须承认,这两个平台,都是南北朝自由学风的代表。
一齐梁两朝的自由风气,和这两个朝代的建立者很有关系。首先一个,就是齐朝的开创者萧道成。
宋齐两朝在开国上有很多的共同剧本,一是开国皇帝登基都年龄比较大,二是在位时间都不长,刘宋开国皇帝刘裕57岁登基,59岁过世。萧齐的开国皇帝萧道成52岁登基,55岁过世。他们都是寒门出身,军阀身份。不同的是,比起刘宋开国皇帝刘裕的阴狠毒辣,萧齐的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自始至终,都是个出了名的老实人。
萧道成在位的3年里,不止一次地说过一句话:我本来就是个普通老百姓,做梦也想不到,我竟然有做皇帝的一天。
他说这话,并不是谦虚。在他人生的大半辈子里,这事他确实没想到。他是小兵出身,宋明帝在位的十几年里,他小心做人,认真打仗,官位一步步高升。为了防止世家大族的猜忌,那时候他还不断给各级士族写信,极尽谦卑,表示自己只是个粗人,绝对没有任何野心。刘宋晚期多暴君,最后的几个皇帝非昏庸即残暴,杀戮无数,不但杀自己的兄弟姐妹,更杀大臣。一次宋明帝想练练射箭,就摸到了萧道成家,趁着他睡觉的时候,弯弓搭箭朝他射,一箭射到了他的肚脐眼上,差点要了他的命。
即使这样他还能忍,一个劲地表忠心,终于在刘宋末年的杀戮中保住了命。后来刘宋宗室争权,手握重兵的他趁机介入,废黜了刘宋后废帝刘昱。这时候他显示出了自己果敢的一面,用武力压服了士族,把持了刘宋朝政,两年以后废掉了刘宋顺帝,自己改元登基,于公元479年建立了南朝的第二个王朝齐朝。
南北朝的诸帝中,如果问谁得国最名不正言不顺,答案恐怕非萧道成莫属。刘裕虽然也是寒门出身,但到底战功显赫,又有一支强大的军队,到了萧道成这一代,他的军力比刘裕差很多。而且经过刘宋末年的折腾,南朝的国力也遭到了一次震荡,远不如刘宋强大,这就意味着虽然萧道成得国,却还是要夹起尾巴做人。萧道成做了皇帝以后,也依然保持着自己谦虚低调的作风。当时的南朝,经过了刘宋晚期暴君几次血雨腥风的屠杀,上下早就人心惶惶,为了稳定统治,萧道成厉行宽容之策,无论对待大臣还是亲族都非常宽厚,而且他还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曾经对大臣们说如果上天能够给我20年时间,我一定要让天下富裕起来,让黄金变得像沙土一样便宜。他不但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他在位的3年里,废除了刘宋时期许多苛刻的法律,减免赋税,尤其是针对刘宋末年越演越烈的奢靡腐败之风,他从自己做起,厉行勤俭节约。原本宫廷里用的黄金和铜制器具,都被他改用了铁器,而且为了起到表率作用,他还当着大臣们的面,把宫廷里所有的玉器统统砸碎。这么做能起到多少作用不好说,但是他在位期间,齐朝政治稳定,经济恢复,却是不争的事实。
因为他的宽厚影响,整个南朝,形成了一种非常宽松的政治氛围,尤其是在思想和言论上,提倡自由讨论。这种风气并没有因为萧道成3年后的过世而结束。萧道成去世之后,即位的是萧道成的儿子齐武帝萧赜。这个萧赜虽然在皇帝的称谓上,有一个武字,却是一个继承了他父亲宽厚之风的人。萧道成在临终前,对他最重要的嘱咐,就是要善待自己的兄弟亲人。这一点被他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齐朝这父子两代在位时,无论是皇族之间的关系,还是士族之间的关系,都显得非常和谐。虽然萧赜是萧道成的儿子,但是从年龄上说,萧赜只比萧道成小13岁,即位的时候,已经是一个稳重的中年人了,无论性格还是当时的内外形势,都使萧齐政权形成了其宽厚自由的执政方式,尤其是在思想文化上。
萧齐采取了优礼士族以及皇室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予皇室很高的地位,并通过一切手段,来拉近皇室与士族的关系。让出身低微的萧家尽可能多地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其中西邸,就是萧家皇室拉拢士族的手段之一。
所谓西邸,就是萧齐的皇室成员齐武帝萧赜的次子萧子良的一座府邸。萧子良在萧道成家族中,是一个另类人物。萧道成武将起家,但是他本人很喜欢儒学,做军阀的时候就很优礼文士,这一点被萧子良继承了下来。萧子良年轻时候,就喜欢诗词歌赋。后来萧道成得天下后,因为萧家本身出身低微,在朝廷里没有根基,就大力重用本家族成员,萧子良也因此得到重用。萧道成登基后,大部分的世家大族和他都是面和心不合,毕竟一个出身低微且功劳有限的军阀,在当时是很难得到认同的,而拉拢世家大族,也是萧道成当时必须要采取的措施,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萧子良了。他本身就有仁政的名声,在做地方官的时候,就曾经违背刘宋皇帝的命令,擅自开仓赈济灾民,他还曾做过安南长史,在地方上历练过,是个颇有行政经验的人。萧道成登基后,萧子良被封为竟陵王,担任司徒,随后他在公元487年,在建康西面自己的府邸,开始举办各种各样的饮宴,这样的饮宴,大约是每隔三五天就有一次,邀请的对象是两类人,一类是世袭的世家门阀大族们,一类就是在当时出身低微,却颇有影响力的文人甚至科学家。这样的选择是很有意味的,既要拉拢士族,又要和寒门们结成统一战线。而饮宴的内容,一是饮酒看歌舞,二就是相互聊天,甚至还有诗文唱和。这本来是一种促进高层和谐的政治行为,无意之中,却促成了南北朝文化的勃兴。
明朝皇帝中,有两位皇帝以明朝为都,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建文帝朱允炆。到1420年,明朝第三个皇帝明成祖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北京。
1、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安徽凤阳人,汉族,生于濠州钟离,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军改为现名朱元璋。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举兵北伐。1368年初,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 年号洪武。当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蒙古贵族北逃,后晋割让的幽云十六州也被收回。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2、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
扩展资料:
明朝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在元末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建立西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称朱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殉国,明朝覆灭。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
——明朝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斛律光瞬间敉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