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六镇兴亡历史:关陇集团是怎么形成的,

人生百味 2023-07-19 11:23:14

西晋八王之乱以后,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北方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南方则相对安定富足,北方也曾被前秦短暂统一过,但是淝水之战的失败,让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又陷入了分裂混乱中。

这个时候有一个少数民族部落站了出来,承担起统一北方的重任,这个部落就是鲜卑族的拓跋氏。说起来拓跋氏也是有坚韧不拔之志,在五胡乱华的时候拓跋氏曾经建立过一个代国,后来被前秦的苻坚给灭了。

等到前秦失败土崩瓦解,拓跋珪重新建立代国,定都盛乐,不久后就改国号为魏,还把都城迁到平城,也就是现在的太原,拓跋珪之所以改国号为魏,是向东晋表明,他们才是正统,你东晋是篡位立国,当然这只是拓跋珪的个人美好想法,没有得到世人的承认,毕竟你们姓拓跋,不姓曹,是鲜人而不是汉人。为了区别曹魏,所以称拓跋氏建立的国家为北魏。

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了拓跋焘这一代,终于统一了中国北方,此时的南方已经变成了刘宋,中国也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在北魏东征西讨的时候,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经常趁北魏出兵的时候偷袭平城,为了防范柔然,从拓跋珪时开始逐渐在平城北方建立军镇以抵挡柔然的进攻,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期,逐渐形成了六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六镇。为了防御来自北方的侵扰,拱卫首都平城,

这六镇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时候地位及其重要,这六镇设置镇都大将及僚属,镇下置戍,镇兵巡行防戍。六镇将领全由鲜卑贵族担任,戍防军人主要是鲜卑人,也有来自中原的“强宗子弟”。用现在的话就是谁进入了北方六镇,就相当于捧上了金饭碗。

六镇的好日子也没过太久,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少数民族如果在中原立足,难免要学习中原的文化和制度,把魏晋的士族门阀制度应用过来,虽然北方六镇的地位比较高,但是已经无法进入中央,这还不算,更要命的是,北魏孝文帝为了进行汉化改革,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远离了边疆,这让六镇的地位大大下降,加上北方柔然的臣服,六镇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以前来六镇的都是贵族子弟,精壮男子,现在来的都是发配过来的囚徒小偷强盗等。

这让六镇军民无法接受,地位从高高的山顶跌落到山崖还不算,就连补给也无法足量供应,因为北魏在修建都城洛阳和征战南朝,六镇又没有足够的产业支撑军民的正常生活,六镇的生活每况愈下。

六镇混乱的体制,以及不能自给的经济体系,导致六镇矛盾逐渐增大,终于爆发了六镇起义,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聚众反,杀镇将,号真王元年。接着高平酋长胡琛反,自称高平王,攻镇以应拔陵。面对愈演愈烈的兵变,北魏只好联合原来设立六镇要防御的柔然共同镇压六镇起义,最终留着起义被镇压下去,破六韩拔陵被杀死,为了防止六镇再次兵变,把六镇兵士20多万人押送到冀州、定州、瀛州等地安置,没想到在葛荣又把各路起义兵士复合一处,号称百万,声势更大,洛阳为之震动,是残余羯族部落的酋长尔朱荣趁葛荣轻敌,设下埋伏,葛荣兵败被杀,此后一直没有消停,直到万俟丑奴兵败被擒后,六镇的兵变才暂时告一段落。

六镇兵变是结束了,朝政却被尔朱荣把持了,北魏的皇帝成为了傀儡,自此北魏拓跋氏再也没能翻身。

后来晋州刺史高欢消灭了尔朱氏,高欢又把持了朝政,高欢立元修为帝,即孝武帝,孝武帝无法忍受高欢专权,密令贺拔岳对抗高欢,并刺破自己心口前的皮肉,取出鲜血,派使者送给贺拔岳,任命贺拔岳为二十州大都督。 贺拔岳开始整合关陇地区原来六镇的军事力量,逐渐形成了影响中国几百年的关陇集团。

这个集团定居关中,胡汉杂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到西魏时,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顶端设置八柱国、十二大将军,这些人都处在社会的顶端,此后的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这个集团。

隋唐关陇集团是什么样的组织呢?

关陇集团是史学家陈寅恪命名的一个泛组织名称,是指生活在关中和陇西一带的门阀士族集团的统称。这个组织像一张无形的大手,掌控了中国北方百年之久的政治导向,导演了北魏的分裂,以及北周代西魏、隋朝代北周、唐朝代隋朝等一系列改朝换代事件。

关陇集团为什么这么牛?这就要从它的诞生说起。

关陇集团是如何诞生的?首先解释一下?关陇?。关,就是指函谷关以西,陇山以东,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地区,地理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的陕西省。陇,就是指陇山(即六盘山)以西的平原地区,也称陇西、陇右,位于今天的甘肃省东南部。

关陇集团,就是指生活在关中和陇西一带的豪门大户。当然这个豪门大户,是指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门阀士族集团。这个集团的诞生,跟北魏建立的?六镇?有关。

1.六镇防卫体系演变为军阀集团

北魏建国后,为了抵抗北方柔兰民族的骚扰和入侵,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在首都平城(今大同)北部,设立军事重镇。历经数代皇帝,北魏的?六镇?防御体系正式确立,这六镇分别是: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都位于今天的内蒙古和河北交界处。

类似于晚唐的藩镇,这六镇逐渐边演变为家族政治集团,集军政大权于一体。

2.从六镇演化而来的两个大佬

六镇中,诞生出两大派矛盾尖锐的势力,一派是以高欢为首的怀朔集团,一派是以宇文泰为首的武川集团。

雍熙三年,高欢逼走孝武帝,拥立孝静帝,史称东魏。孝武帝在宇文泰的拥戴下,于长安重建朝廷,史称西魏。至此,北魏正式分裂为东西两个朝廷。

3.宇文泰的府兵制和八柱国十二将军

西魏定都关中后,为了巩固统治,他们积极汉化,与关中及陇西大族迅速融合。宇文泰后来又改革兵制,实行府兵制,设立八柱国十二将军,统领军政,由此诞生了以二十个家族为首的关陇集团。

八柱国即八位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赵贵、于谨、独孤信、侯莫陈崇。其中,李虎就是李渊的祖父,李弼就是李密的曾祖父,独孤信就是杨坚的岳父,李渊的外祖父。

八柱国中,除了宇文泰本人和皇族元欣外,其余六位各统两位将军,合计十二位: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

杨忠就是隋文帝杨坚之父,当时归独孤信统领。

关陇集团为什么这么牛?关陇集团是一个鲜卑族与汉族高度融合的政治集团,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它就牢牢地占据了西魏政治的最顶端,并由此导演了一系列的政治大事件。

1.关陇集团导演的政治大事件

西魏四帝被宇文泰毒杀了两位,末帝被迫禅位。可见西魏皇帝只是权臣宇文泰的玩具,宇文泰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废立皇帝。

宇文泰去世后,他年仅十五岁的儿子宇文觉嗣位,由他的侄子宇文护辅佐。第二年,宇文护逼西魏恭帝元廓逊位于宇文觉,改国号为?周?,完成关陇集团主导的第一次改朝换代。

北周建立后,宇文护成了玩弄皇权的权臣,他连续毒杀两位皇帝。北周第三位皇帝周武帝宇文邕,联合宗室设计除掉宇文护后,第一次显现了皇帝掌握实权,并消灭北齐(高欢代东魏建立),完成了北方统一大业。

周宣帝宇文赟即位后,安于享乐,将大权交给岳父杨坚,甚至主动禅位给年仅七岁的儿子。第二年,大丞相杨坚废黜末帝宇文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完成由关陇集团导演的第二次改朝换代。

隋朝仅仅传了两位皇帝,就被大唐取代。尽管史书上口口声声说,隋炀帝亡于个人失德,可事实上背后的推手是关陇集团,代隋的也正是关陇集团的另一位大佬,李虎的孙子李渊。由此,关陇集团完成了第三次改朝换代。

宇文泰、宇文护、杨坚、李渊之所以拥有改朝换代的实力,绝不是因为个人实力强大,而是他们在关陇集团的?围桌会议?上,有话语权,获得了内部的广泛支持。那么,关陇集团是如何实现控制皇权的呢?

2.关陇集团是如何控制皇权的

①宇文泰创下的先例

一个制度的诞生,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猛人,关陇集团的缔造者宇文泰,就是那个创建一个时代的牛人。

宇文泰以武川军事将领为基本班底,融合关陇门阀,构建了一个统一在他帐下的政治集团。西魏能够建立,其实就是宇文泰与高欢相争的结果,没有宇文泰就没有西魏。

从宇文泰开始,关陇集团就被注入了政治?托拉斯?的基因。门阀势力之间,通过权力交换,只要他们达成一致,立刻就可以改朝换代。所以,关陇集团时期,皇权空心化严重。

②关陇集团内部的联姻关系

维护关陇集团内部利益的最重要手段,就是内部的联姻。人们可能只看到了独孤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在北周、隋、唐三朝为后,事实上,这个集团内部相互之间,都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婚姻关系。

比如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就是宇文泰的外孙女。李世民的妻子长孙氏,其长孙家族就是拓跋皇族后人。汉民族的李氏家族,为何会与鲜卑人通婚,原因就在这儿,李家作为关陇集团八柱国之一,必须通过相互之间的联姻,巩固家族利益。

这就是皇权很难破解关陇集团的原因,婚姻关系将这个集团牢牢绑定在一起。

③皇权相对于关陇集团的孱弱

皇权孱弱的原因是多方面,跟历史沿革有关,即皇权从一开始就是由关陇集团?推选?,不具有独立性,且对关陇集团有很强的依赖性。

同时,皇权与政治集团的利益对立性无法根除,这是皇权的特性所致。所以就产生一个怪圈,原本受到拥戴的门阀家族,一旦坐上皇位,立刻与关陇集团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

一方面是皇权与关陇集团的矛盾不可调和性,一方面是皇权对关陇集团的依赖性不可消除,那么皇权就不可避免被孤立。

关陇集团是如何灭亡的?独领风骚百年之久的关陇集团,为何没有延续下来呢?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了呢?关陇集团的衰亡,主要有三个因素。

1.后宇文泰时期关陇集团的内部斗争

宇文泰作为关陇集团的缔造者,具有无可争议的领袖地位,除了权力,其个人威望也是后人所不具备的。宇文泰去世后,他留下了一个?精神领袖空缺?的时代,他的侄子宇文护,虽然有他的权势,但完全不具备统领关陇集团的资历和威望。

这个结果,导致关陇集团不再是铁板一块,内部开始出现矛盾冲突与利益分化。周武帝宇文邕就是利用了关陇集团内部,对宇文护的不满,一举铲除了宇文护。

2.新老门阀势力的消长

随着关陇集团的第一代先辈离世,后续的家族子弟分化严重,有的在政治斗争中覆灭,有的因能力不够,逐步淡出主流政治圈。与此同时,新生代的门阀势力逆势而上,挤进了关陇集团核心圈。

比如杨坚,原本不是八柱国之后,但是北周时期却成了最具权势的家族。类似的还有高氏、令狐等家族的涌现。

新老势力的交替,必然导致关陇集团内部产生裂变。

3.隋唐两朝的严厉打击

到了隋朝,关陇集团已经不是早先八柱国十二将军时的原貌了,势力分化和实力下降非常明显。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采取了对关陇集团的一系列打压政策。比如改革军制、官制,实行科举制,迁都洛阳,扶植南方士族集团等。

到了唐朝,继续秉承隋朝对关陇集团的打压势态,比如修订《氏族志》,扶植山东士族等等。到高宗和武周时期,对残存的关陇集团,采取强力手段,从此,关陇集团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如何从历史发展趋势看待关陇集团?关陇集团的诞生,绝非空穴来风,更不是历史异类,它是历史特定阶段的产物。

关陇集团本质上并不是新生物种,而是自魏晋以来的门阀势力的加强版。与西魏关陇集团对应的是南朝,东晋、宋、齐、梁、陈五朝,也都是门阀士族的天下。只不过,关陇集团要比南朝的门阀集团,在政治上更具垄断性而已。

之所以产生这个结果,跟北魏鲜卑政权的军国体系有关。鲜卑是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崇尚武力,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入主中原,关陇集团正北魏军政一体化特性的受益人。

北魏政权的分裂,则是促成关陇集团诞生的直接因素,可见它也是南北朝大分裂的必然产物。

很显然,这种格局不可能长久,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分久必合,随着大一统王朝的来临,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也必然会被新时代所抛弃。



能否介绍一下“关陇集团”历史沿革,详细点

编辑本段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关陇和河东等地豪强地主的力量,在东、西魏的争夺战中,这些豪强地主都归附了宇文泰。为了把北方六镇武将和关陇豪族的力量统一起来,宇文泰组成了以八柱国为核心,以大将军、开府为主要成员,以府兵系统为基础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一般就称之为关陇集团。这是一个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着统治地位. 关陇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陈寅恪所提出的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
编辑本段政治统治
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令狐整等所组成,陇西李氏被人称为“驼李”。杨坚本身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员。杨坚建国,关陇集团的支持功不可没。汉人如郑译、刘昉、高颎等名臣有助推动国策。李唐则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以西凉李皓的嫡裔自居[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曾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多次引用《瘐子山集》,证明关陇士人与鲜卑胡姓的关系。岑仲勉反对说:“况随宇文泰入关之北族,虽暂改河南郡望为京兆,但至唐时已大都恢复其河南郡望,唐室如真出自赵郡,又何爱于陇西而坚持不改?陈氏之说,殊未可信。”“陈氏必要把僧孺、令狐楚排出于西魏以来关陇集团之外,无非歪曲史实以迁就其臆见。”汪荣祖《陈寅恪评传》认为岑氏对于陈说赵州昭庆二陵及《光业寺碑》未能提出反证,无法动摇陈说。
编辑本段起源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起源----西魏八大柱国!!! 中国在魏晋时期有过许多政治贵族,几乎垄断了当时的政治权力,到了南北朝时期,曾经风光无限的东晋门阀世族们,随着东晋的灭亡,刘宋的兴起而逐渐衰败,王谢庾桓这些响当当的贵姓也已经不复当年,眼看中国贵族的黄金时代就要结束,这时,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代北武川,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成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编辑本段八柱国家
八柱国家,分别为:宇文泰(李世民曾外祖父),元欣,李虎(李渊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杨坚岳父),侯莫陈崇。他们创造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个朝代辉煌的历史。史曰:今(唐)之称门阀者,咸推八柱国家。当时荣盛,莫与为比。 其中,宇文泰首创府兵制,虽说是柱国之首,但地位早已超然。元氏则是因地位尊崇而挂名,实际上是为六柱国,正合周礼治六军之意。 六柱国,各督二个大将军,所以有十二大将军了。每个大将军督两个开府,每个开府各领一军,共24军,这就是府兵的系统了。 府兵制由宇文泰首创,初唐时完善,高宗武后时衰落,玄宗时被彻底破坏。而关陇军事贵族集团,北朝隋唐曾盛极一时,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之系统及阶级。而太宗时期,权力渐衰,与新兴的山东豪杰颇有争斗。而长孙无忌出任顾命大臣,是关陇集团最后的闪光,武后欲消灭唐室之势力,遂开始施行破坏此传统集团之工作,如崇尚进士文辞之科破格用人及渐毁府兵之制等皆是。至玄宗尤称李唐盛世,然其祖母开始破坏关陇集团之工事竟其身而告完成。
编辑本段特征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说法,此集团有两大特征: 1.“融治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 2.此集团中人“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 故此,研究初唐史,有必要对于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发端——西魏八柱国家有所了解。 柱国,为春秋战国时楚国所设立,意为军队的高级统帅,两汉时取消,宇文泰再兴东魏时又重新设立。在西魏大统十六年以前柱国大将军这一称号共封给八个人,分别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谨、独孤信、赵贵、侯莫陈崇,当时号称“八柱国家”,其中宇文泰总领诸军,而元欣为西魏皇族,兵权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统领两名大将军,即为府兵中的“十二大将军”。在这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中,产生了从西魏到北周再到隋,直至唐初的新一代门阀贵族,而这几个时代的皇室后族大多都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子孙为北周皇族,李虎子孙为唐朝皇族,大将军杨忠子孙为隋朝皇族,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与唐高祖李渊之母都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而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宇文泰家族:

宇文泰是南北朝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所创建的功业深深的影响到了他以后的中国数百年的历史走向,他生于乱世,养成了冷静沉稳,豁达大度的性格,“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几乎是以非常理智的方式治理国家,他不尚虚饰,崇尚简朴,这与南北朝众多荒淫放荡的统治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这种执政风格也被后来的周武帝,隋文帝所继承。在数十年的军事政治生涯中,他勤修内政,建树颇多,首创的府兵制,后世向称良法,八柱国十二大将军的影响,可以从隋唐的军事体制中找到,复古为今的六官制,也成为后世六部制的蓝本,是从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演变为隋唐三省六部制的转折点,中国的行政体制由此又更加完善成熟。他率先废除了流行千年的宫刑,结束了这一不人道刑罚的历史,在与东魏,南梁的三国鼎立过程中,纵横捭阖,攻城拓地,先后袭取了蜀地和江陵,大大扩展了西魏版图,使西魏在军事政治斗争中逐渐转弱为强,为北周统一北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经济基础。功业若此,盛矣哉! 做为能与高欢抗衡的一世之英雄豪杰,可以说西魏北周的辉煌都出自他的手中,虽说他与另外七人并称八柱国,但实际上他是府兵乃至整个西魏的真正领导者。宇文氏在这一时期内也是人才辈出,除了后来独掌大权的宇文护和英明神武的周武帝宇文邕外,在十二大将军中也有宇文泰一族两人:宇文导与宇文贵。宇文泰及其子孙较为宽仁,在篡西魏之后并不是像历代那样杀尽先朝的皇族,反而与之以高官后禄,这种宽仁的风格也为唐所沿习。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赵贵家族:
赵贵字元贵,天水南安人,在战乱中逃亡到中山,被逼加入葛荣军,葛荣战败后投入尔朱荣麾下,后又跟随贺拔岳平定关中,以军功做到了镇北将军。侯莫陈悦杀死贺拔岳之后,赵贵诈降于侯莫陈崇,骗取其信任后为贺拔岳收尸,随后出奔平凉,拥立宇文泰为主帅。平定关中后赵贵又参加了宇文泰与高欢在河桥、玉璧、邙山的激战,而后在广武大败柔然,斩首数千。“寻拜柱国大将军,”“孝闵帝践阼,迁太傅、大冢宰,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宇文泰死后,宇文护辅政,而赵贵自认为当年于宇文泰平起平坐,而今却要居于宇文护之下,甚为不平,于是与独孤信密谋杀掉宇文护,但在即将动手之前被独孤信制止,随后为开府宇文盛告发,赵贵因此被宇文护诛杀。赵贵初期以德智而成其功名。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元欣家族:
元欣字庆乐,其父为魏献文帝之子广陵王元羽,其弟为西魏节闵帝元恭,是地地道道的魏国皇室近支。元欣为人粗鲁率直,素以飞鹰走狗为乐,并不见得有什么大才,但当魏孝武帝为高氏所迫出逃关中投靠宇文泰时,元欣率先响应,这一步好棋给他带来了后半生的煊赫荣华,一下子成为西魏皇室诸王之首。“为大宗伯,进大冢宰、中军大都督。大统中,为柱国大将军、太傅。”。“后拜司徒。恭帝初,迁大丞相。”这一系列高位使他表面上几乎可与宇文泰平起平座,而这种封赏,大概是宇文泰认为他粗鲁率直没有野心才给予的。事实上,他在长安大置产业,特别爱好园艺,以至当时长安的好果子都是出自他的园中,他对宇文泰也表现得毕恭毕敬,而推荐的人也都是无能之辈。这样一个皇室首席亲王,对宇文泰当然是没有任何威胁的,他能成为八柱国之一并且后半生享乐而终,可以说是憨人有憨福了。十二大将军里也有元氏三人: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总体来看,从西魏到北周,一方面,元氏诸王甘于置身宇文泰之下,甚至是被篡位也没作出多大反抗,另一方面,元氏与宇文氏频繁通婚,所以到了北周,元氏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盛;而后,大将军元胄在隋篡周的过程中为杨坚立下大功;到了唐朝,元氏与崔、裴、卢三家并称四大宰相门第,更见其盛。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李弼家族:
李弼字景和,辽东襄平人,为人沉稳,有远见豪气,而且膂力过人。最初投于尔朱天光麾下,后来跟随贺拔岳,在讨伐赤水蜀、万俟丑奴、万俟道洛、王庆云的战斗中树立了骁勇之名。后来属侯莫陈悦,当宇文泰与侯莫陈悦争夺关中霸权之时,李弼的率众投奔宇文泰决定了宇文的胜利。而后李弼作为宇文泰的大将经历了平定关中、抗击高氏的诸次战役,特别是在宇文泰与高欢的沙苑大战中,当宇文泰的左军遭敌强攻之时,李弼果断的领轻骑向敌突击,将敌军横截为三段,由此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大统]十四年,北稽胡反,弼讨平之。迁太保,加柱国大将军。”李弼以将略见长,其大将风度在八柱国中鲜有能及。因为上述功劳,他在八柱国中的地位也首屈一指,到了北周之时与于谨并为元老,死后被追封魏国公。李弼之弟李丂也是北周名将,虽不过五尺,但骁勇过人,一度让宇文泰大为叹服,后成为大将军。李弼后代在周为魏国公,在隋世袭蒲山公,其次子李曜之孙就是在隋末乱时间纵横一时的枭雄自称蒲山公的李密。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于谨家族:
于谨字思敬,河南洛阳人,早年以才名著称一时。与其它人不大相同的是于谨出身于北魏正规军,在镇压边镇大暴动出谋画策,立下大功,被魏帝封为积射将军,后一度位至北魏征北大将军,但他在尔朱天光与高欢之争中站在尔朱一边,不久尔朱大败,于谨逃入关中,向宇文泰献称霸关中之策。随后,于谨跟随宇文泰参加了诸次战役,并带领大将军杨忠攻下了梁都江陵。“俄拜司空,增邑四百户。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宇文泰死后,宇文护受命辅政,而于谨在大多数人迟疑之际,说服大家服从宇文护的权威,化解了分裂倾向。后来北周尊三老,于谨即为三老之一,可见其威望之高。总的来看,于谨在八柱国中以谋略为优,凡宇文泰以后大方向战略的制定都有于谨的参与,而于谨也是以其谋略保自身功名在数次换主时不失。于谨诸子在周隋间皆位重一时,而又以于翼为最,其地位在北周与于谨类似,周武帝继位前于翼甚至受先帝托孤,周武帝灭齐时于翼领一军独当一面,灭齐后又主持了长城的修补。最后在杨坚代周之时,于翼与李穆一样起到了影响全局的作用,因而于氏在于谨死后历周隋两朝更显其盛。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侯莫陈崇家族:
侯莫陈崇字尚乐,代郡武川人,其祖先出自鲜卑别部。自十五岁起侯莫陈崇便随贺拔岳征讨葛荣、邢杲、元颢,在征讨万俟丑奴时,侯莫陈崇单骑冲入敌阵,于马上生擒万俟丑奴,因功被封安北将军。贺拔岳死后侯莫陈崇归入宇文泰麾下,随后“三年,从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增邑二千户。四年,从战河桥,崇功居多。七年,稽胡反,崇率僸讨平之。”“十五年,进位柱国大将军,转少傅。孝闵帝践阼,进封梁国公,邑万户,加太保。历大宗伯、大司徒”,在宇文护掌权时因说出晋公宇文护必死之言被勒令自尽。侯莫陈崇三子皆为周将,而其兄侯莫陈顺更是十二大将军之一。侯莫陈崇一族以武猛而享威名,故能成一时之盛,而陈崇最终以言语鲁莽丧身,乃是脱不了轻率之道,一世英名也转眼云散,足以让人叹息。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独孤信家族:
独孤信,出自云中的鲜卑别部,本名独孤如愿,少年时风度过人,任勇好侠,后投入葛荣帐下。独孤信在军中对着装修饰都非常重视,打扮不同于一般人,因此他又被人称作“独孤郎”。葛荣败亡后独孤信跟随尔朱荣征战各方,因功升至武威将军,甚得魏孝武帝看重。魏孝武帝入关之时,独孤信辞别家人单骑追上魏帝相随,成为一时间美谈。而独孤信与宇文泰又是同乡,自小就十分友善,故入关之后甚见重用。后来独孤信与杨忠攻下了东魏的荆州,随后东魏高敖曹以大军来攻,独孤信不敌,奔入南朝梁,三年后才回归西魏,其忠心如一得到了梁武帝称赞。“十四年,进位柱国大将军。”后来赵贵谋反事泄,独孤信受到连带,为宇文护所逼,自尽。独孤信一生都以德信著称,尽管战事非其所长,但凭其德信树立的威望,既使是偶有战败,也不损其名,他的功劳也多在安抚各方,深得民心,在陇右、荆襄地区都享有很高的声望,宇文泰因此命他将名字由“如愿”改为“信”。独孤信死后也因此常为时人所怀念,加之北周的两个皇后和隋文帝的皇后及李渊之母都是独孤信的女儿,因此他的名誉随后就得到了恢复。
编辑本段八柱国之李虎家族:
李虎为陇西成纪人,其祖先为晋末的凉武昭王,后为北魏所灭。李虎本人为宇文泰手下大将,后被封为柱国大将军,太尉,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少师,大都督,陇西郡公。李虎于周篡魏之前去世,其子李炳也随后早逝,由时年七岁的李渊袭爵。李渊之母与后来的隋文帝杨坚之妻为姐妹,都是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因此李渊深为其姨母即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喜爱,而且又与隋炀帝为表兄弟,故李渊一族在隋朝的显赫更盛于周,这也为后来李氏建立唐朝打下了基础。十二大将军中的阳平公李远同样也出身于陇西成纪李氏,不过这一支与李虎的一支关系较远。李远与其兄李贤并为周初大将军,李远在后来也被封为柱国大将军,不过较之早已成名的“八柱国家”晚了许多。另外还有一位名将李穆据言也出自陇西李家,其人最初为宇文泰手下小将,声望远不及前述诸人,但长寿确过之,凭着多年积功,在周末时已位居大将军镇守一方,杨坚攻灭尉迟迥篡周时李穆起了重要作用,因而到了隋更加显赫,隋末炀帝听信方士的“当有李氏应为天子”这一谶语而尽诛李穆子孙。 八柱国中赵贵成立宇文泰之功,元欣佐宇文泰以皇室之威,李虎以战立名,李弼将略能军,于谨以谋辅事,侯莫陈崇以勇纵横,独孤信以德抚民,正是由于这些人各显其才于宇文泰之下,才铸就了宇文泰及北周的辉煌。这些人能团结于宇文泰周围,也更显出宇文泰乃是英雄中的英雄。
编辑本段十二大将军
另外,十二大将军具体为元育、元赞、元廓、宇文导、宇文贵、李远、达奚武、侯莫陈顺、杨忠、豆卢宁、贺兰祥、王雄,皆世之名将。其中杨忠即为隋文帝杨坚之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6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