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时期,北周与北齐两个政权连战多年。天和四年(公元569年)的周齐战争中,北周名将韦孝宽提出不必争夺“不足损益、劳师弥年”的宜阳,改争汾水北面地区,在华谷及长秋筑城,为此画出详细的布防设置图,而作为周军主帅的北周实际执政者、大冢宰宇文护并不采纳,出言回绝。
结果北齐名将斛律光英雄所见略同,果然抢先放弃争夺宜阳,率步骑五万争汾北,进围定阳,筑南汾城,收取胡汉部众万户,又筑平陇、卫壁、统戎等十三城,拓地五百里,并迫使韦孝宽解宜阳之围,率步骑万余驰援汾北。
在汾北之战,两军交锋,斛律光以逸待劳,大破韦孝宽军,俘斩千计。
不久斛律光又率军出平阳道,连克姚襄、白亭,捕虏周军数千人;之后回军宜阳,大败围城的周将纥干广略,再捕虏千余人而还,取得了这场战役的最终胜利。毫无疑问,战役进程和结果证明了韦孝宽的先见之明,后来败于斛律光也是非战之罪。
至于韦孝宽在两军阵前和斛律光对话,强称「宜阳彼之要冲,汾北我之所弃,我弃彼图,取偿安在」,不过是不能在劲敌面前落了下风,并非真实心意。
而宇文护之所以不采纳这位北周第一名将的建议,反而出言讽喻,恐怕和他自己的心结有关。
西魏政权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死时,鉴于自己的儿子们都年纪幼小,难以压服其余重臣以执掌国政,因此把大权交给了在军中亦有威望和战功的侄子宇文护。
宇文护接过这个基业后,执政兢兢业业,如履薄冰。他礼敬老臣,安抚内外,又除掉意图和宇文氏争权的赵贵、独孤信两个柱国,强化了宇文氏一族的权力,开创了北周王朝。他息兵养民,积蓄国力,扶植西梁,对突厥、南陈成功外交,形成对宿敌北齐王朝的包围网,为关陇集团未来统一天下,打下坚实基础。
宇文护是权臣,但并非奸臣,他秉性宽和,事母至孝,本无篡逆之意。他之所以废杀宇文觉,宇文毓二帝,在史书上留下“废三帝,杀三帝”之恶名,完全是被心性凉薄、不知感恩的幼主们逼出来的。
宇文护的本官“大冢宰”,正是得名于周公的“太宰”,像历史上的周公姬旦那样,成为北周王朝的周公,才是他的心之所愿。只可惜,无论宇文觉,宇文毓还是宇文邕,这些留着一代枭雄宇文泰血脉的北周皇帝,谁也不是周成王。
他们根本不能体谅这位堂兄是怎样辛苦操持国政,怎样殚精竭虑和朝上军中那些成了精的老狐狸过招,只是一味迷信君权至尊,宇文护才不得不废之、杀之以自保,宇文氏一族的同室操戈,也严重影响了北周王朝的军政大计。
之前的邙山大战,宇文护感念北齐之前送还他母亲,并不想打这仗,只是担心失约于突厥而不得不打,正因主将无战心,北周惨败,北齐兰陵王萧长恭一战成名。
而北周名将宇文宪和尉迟迥被打得仅以身免,让齐人斩获无数,筑起京观,因此严重损伤宇文护这个执政者的威信,竟被迫和诸将一起向年轻的周武帝宇文邕请罪。
因此到了几年后,宇文护再次率军东征时,韦孝宽派遣长史辛道宪,陈说此战不宜,宇文护已经听不进去了。结果宇文宪等周将被斛律光连续击败,丢盔弃甲,宜阳被围,战事不利于周军。韦孝宽才会提议弃宜阳,改争汾北之策。
宇文护这个北周帝国实际执政者,和韦孝宽这个北周第一名将,两人关系可以说一直微妙。
更多>>(接下文评论)
我一直以为历史人物做出的选择一定是他当时认为的最佳选择,但事后看来,他并没有选对。余为什么不篡的位?只有他知道这个。不过,即便如此,我也可以试着在事后分析一下。欢迎头条读者吐槽。
众所周知,胡钰文是历史上第一个屠龙者。从557年到560年,在这三年里,他先后杀了三个皇帝,分别是袁括、西魏的恭、北周的肖敏、北周的明帝的宇文煜。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扩展成几个小问题。为什么宇文虎继袁国璋之后不强行称帝?当然,皇帝的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当时于文珏叫天王,不是皇帝。宇文煜一开始叫天王,后来叫皇帝?为什么胡雯杀了宇文宣后没有当上皇帝?为什么胡雯杀了宇文煜后没有当上皇帝?为什么做了12年皇帝的余是被于永永而不是于永永杀死的?在这四个阶段中,北周的政治一直在变化,于的思想也在变化,所以无法回答一句话:于为什么不篡位自立?
第一个问题是,事实上,宇文泰希望他的另一个侄子会来帮助他。但是他病死了,所以他选择了宇文湖作为第二好。然而,他的军事成就、声誉和资历远不如他的叔叔宇文泰,将军们也不服从他。李泌,赵贵,杜甫,后主等。所有的人都拒绝接受他。只有一个余瑾帮助了他,而余居然在余瑾的帮助下坐到了他的位子上。他觉得只有在宇文泰刚死,魏昱还活着的时候,他才篡夺了西魏的皇权,建立了新的王朝,这样他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推翻你,成为新的皇族。第二阶段,西魏被北周取代后,国家表面稳定,实际上暗流涌动。在冠龙集团中,除宇文家族外,六大支柱国地位最高。其中,排名第一的天蚕土豆在几年前去世,而排名第二的李碧则重病缠身,已无气力。其他四人中,于禁与余结盟,后陈默冲为骑墙派,态度不明;赵桂泽很不满意。史书记载“凡怏怏者,皆有不平之色”,杜的态度史书没有记载,但一定很失落。但是宇文湖霸道,喜欢独揽大权。他上台后规定,所有与军事有关的决定都要经过他的批准。
赵贵意志很强,对此非常不满。以你的水平,还想领导我们战斗吗?一个只会上菜还想玩勺子的服务员?于是赵贵去见杜,想废除宇文湖。然而,当宇文虎一元接到密报时,宇文虎竟率先杀死了赵贵和独孤信。这个线人叫于文胜。因为这个告密者,他的事业很成功,知道他的人很少,但是他的儿子和孙子太出名了。他的儿子于和孙子。杀死赵贵和独孤信后,于文珏国王非常不满。他也有一帮人怂恿他去杀宇文护,但被线人告知。于是,于逼迫于文珏退位,改名叫于文玉,是的长子。当时宇文煜24岁,属于龙王,不是少爷。由此可以看出宇文护的罪责,因为他执政不到一年。
另外,在第三阶段,俞玉玉记录了他的慷慨和善良。说白了,他是诚实的,说白了,他是软弱的,所以于觉得控制他很容易。但是,没想到于文玉是个硬汉。他一登基就反对俞懿玉。文的妻子杜是的长女。不知道,宇文煜想让她做皇后,宇文煜不同意。很简单。杜被所杀。但是,俞玉玉认为俞玉玉没有提到他,所以他只能建立一个孤独的家庭。这件事被俞感动了,觉得俞文玉不擅长,就假装把权力还给俞文玉。没想到于文玉讲得很好。谢谢你。于很是郁闷,但是军权不是由于支付的。虞雯亲征后,前途无量。因此,从他的绰号“明帝”来看,余越来越想开枪了。宇文玉年纪越大,越不安全,于是继续杀害宇文玉。这一次宇文护选择了下毒,因为宇文护在领导国家两年后已经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能和昏庸书生一起被迫下台,所以用毒药杀死了宇文护,但很可能是慢性毒药。在虞雯留下遗诏之前,他让第四个孩子虞雯雍继承王位。虞雯又沮丧了。事实上,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于的性格来了。他优柔寡断,做不得体的事。
另外,在第四阶段,宇文护本想立宇文护的小儿子,没想到宇文护的遗诏立了18岁的宇文护,所以宇文护有意遵守。宇文勇要是和宇文煜一样不听话,就杀了它,但没想到宇文勇太听话了,表现得这么好。一旦登基,什么都不管,就让宇文湖负全责。胡这才松了口气。他想篡夺王位和想法。现在少了一样东西,就是兵役,这个任务连宇文泰都没有完成,北齐被消灭了。于是,宇文湖经过三年的准备,花了很大的力气伐齐,却被北齐名将段绍、胡击败。一年后,再次派兵伐齐。这就是周琦著名的莽山之战,兰陵勇士高长恭的著名战役。结果北周遭遇了惨败,而且这两次惨败。这是西魏北周三十多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失败。北周不得不培养沉默。这一等就是五年。五年后,宇文湖卷土重来。不过,也不便宜。北方有段少和胡,北方周打不赢。
这些争斗极大地打击了余的声誉。除此之外,于文勇一直在装胆小。表面上看,宇文对胡构不成威胁。所以我试探着打听,楚玉文和胡可能是想慢慢篡位。然而,时间不等人。你想在这里慢下来,但余文勇没有等。宇文登吉18岁的时候,现在30了。12年。经过这几次战斗,俞永永以为在打仗。三次进攻后,他损失了兵力,失败了。他曾经与侯亮联手,但也是一个个失败,这降低了宇文护的威望。在内政方面,的表现还算一般。他的家人和下属依仗他的权力为所欲为,贪得无厌。最重要的是,这几年宇文湖任性,刚愎自用,冷酷无情,树敌众多。大臣们和将军们对非常不满。于是经过深思熟虑,于文勇终于下定决心,是时候出手了。但余文勇只是名义上的CEO。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听命于,而军队则掌握在手中。除了身边的几个太监,于文永不能指挥任何人。
只有一个办法,偷袭!于永永只是和余等几个亲信商量了一下如何偷袭,然后敲定了方案。有一次,当回到长安,于永永在宫里见到了他,然后和他一起去见太后。在路上,于文永真诚地告诉于,太后年纪很大了,但她爱喝酒,喜怒无常。我告诉她很多次,但她不听。请告诉她。于是,于文勇拿出一份准备好的《酒类专利》,应该是《尚书》中的禁书。然后把它交给的胡,用这个来说服太后。宇文虎并不觉得吃亏。见到太后后,他开始读这本书《文儿》。虞雯勇站在他身后,手里拿着这个玉坠。然后,俞永永用这个玉盘砸了俞。余倒在地上,然后于文冲了进去,砍倒了余。这就是北周时期宇文湖的故事。
虽然宇文护在三年内杀掉了三任皇帝,但是因为他个人的能力有限,其实在这三年里杀掉三人的皇帝,也没有办法让别人信服他。而且他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声望去称帝,如果他当时想要当上一个帝王,对于当时的他其实是很困难的。而且他非常的横行霸道,导致很多人对他不满,而在朝中霸道,君王也不敢管他,最后君王全都惨遭毒手,被他一个人全部伤害。
其实在那些有兵权的将领面前,宇文护在他们的眼中只是一个小兵小将,不足以为惧。而且他在杀害第一人君王的时候,这个时期他还没有上阵杀敌的经验,只是在当时的时候跟着宇文泰上阵杀敌过几次而已。所以他要在那个时候带领士兵,是不会受到人们的信服和拥护的,而且他将西魏改为北周,这个时候他想要扶持宇文泰的儿子成为皇帝,因为他没有办法,也没有能力去成为皇帝。
在北周建立的时候,宇文护也得到了他相应的职位,作为当朝的大司马,他已经是权高位重的人了。虽然在当时的时候君王是一个小孩,但是他也不能越权去当这一个君王。在宇文护还没有下手的时候,君王现在就蠢蠢欲动,想要联合大臣一起铲除这一个司马,但是他也是很有警觉的心理的,最终就将这个君王杀死了。
当又一新任一任的君王上任之后,他本以为这样的君王比较昏庸,自己可以玩弄君王与手掌之间,但是他却没有发现这一个君王其实是比较有能力的,最后就杀掉了这个君王。但究其所以然,就是因为他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去当皇帝,想通过一步步的逼皇帝退位的方式来让自己获得权利,从而获取很大的利益。
他为啥不谋朝篡位?
我一直认为,历史人物所作出的选择,一定是他在当时认为的最好选择,至于后来没选择对,这是事后诸葛亮来看的。宇文护为什么不篡位,这个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虽然这么说,我也可以事后诸葛亮的试着分析一下。欢迎头条读者吐槽。
大家都知道宇文护,号称史上第一屠龙手,557年-560年,3年之间,接连干掉了3个皇帝,西魏恭帝元廓、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北周明帝宇文毓。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扩展成几个小问题(1)宇文护为啥不在逼元廓禅位以后自己当皇帝,当然皇帝这个说法不太准确,那时宇文觉是称天王的,不是称皇帝的,宇文毓一开始上位,也是称天王的,后来才称的帝?(2)宇文护为啥不在干掉宇文觉以后,自己当皇帝?(3)宇文护为啥不在干掉宇文毓之后,自己当皇帝?(4)宇文护为啥让宇文邕当了12年的皇帝以后,还不篡位,反而还被宇文邕干掉?这四个阶段,北周的政坛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宇文护的想法也是一直在变化的,所以单单一句宇文护为啥不篡位自立,是没法回答的,得分开来分析。
第一个问题,事实上,宇文泰原来是希望自己的另一个侄子,宇文导来辅政的,但是宇文导病死了,所以退而求其次,才选的宇文护,但他无论战功、声望还是资历都与他叔叔宇文泰相去甚远,将领们都不太服他。李弼、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这几大柱国都在,都不服他,就一个于瑾帮他,宇文护实际上是靠于瑾的帮助坐稳的位子,他觉得,只有趁宇文泰刚死不久,余威仍在的时候篡夺西魏皇权,建立新的王朝,才能让自己以新朝皇族的身份名正言顺地凌驾于各位柱国之上,稳定宇文家族和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废西魏恭帝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能让大家服,所以这个阶段,他是不可能篡位的。再说第二个阶段,西魏被北周取代以后,这个国家表面很稳定,其实暗流涌动。在关陇集团内,除宇文家族以外,地位最高的是赫赫有名的六大柱国。这其中,排在首位的李虎已在几年前去世,排名第二的李弼此时也已病重,没啥能量了,剩余四人中,于谨已经和宇文护结成同盟,侯莫陈崇属于骑墙派,态度不明;而赵贵则是心怀不满,史书上记载,?每怀怏怏,有不平之色?,独孤信的态度,史书没有记载,但肯定也非常失落。而宇文护性格跋扈,喜欢大权独揽,执政后他就规定所有与军事有关的决策,都要得到他的许可。
赵贵性格刚烈,对这非常不满,就您这水平,还想领导我们打仗?一个只端过盘子的服务员,还想玩颠勺?于是赵贵就找独孤信,想废了宇文护,但是宇文护有线人,接到线报,宇文护先下手为强,干掉了赵贵和独孤信,这个线人叫宇文盛,因为这次告密,官运亨通,提他,知道的人少,但是提他儿子和孙子,太有名了,儿子宇文述、孙子宇文化及。干掉赵贵和独孤信以后,天王宇文觉非常不满,他手下也有一帮人撺掇他,准备干掉宇文护,但是又被线人告诉宇文护了,于是宇文护逼宇文觉退位,改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当时宇文毓已经24岁了,属于长君,而不是幼主,从这你就能看出来,宇文护心虚,因为执政不到一年,已经得罪了一大帮人,所以这次不敢立幼主,他连幼主都不敢立,还敢篡位吗?
再说第三个阶段,宇文毓史载他宽明仁厚,说白了就是老实,再说白了就是软弱,所以宇文护觉得立他挺好控制,但是没想到,宇文毓是个外柔内刚之人,刚即位就和宇文护对着干,宇文毓的正妻就是独孤信的大女儿,叫啥不知道,宇文毓要立她为王后,但是宇文护不同意,很简单,独孤信是宇文护干掉的,立她女儿,怎么可能,但是宇文毓据理力争,宇文护居然没说过他,只能立独孤氏了,这件事宇文护很受触动,觉得宇文毓不是善茬,于是以退为进,假装要把朝政大权还给宇文毓,没想到宇文毓说挺好,谢谢,宇文护这个郁闷,但是军权,宇文护没交,宇文毓亲征以后,很有作为,你从他的谥号明帝来看,就能看出来,而且宇文毓岁数大,所以宇文护越想越拍,宇文毓越大,自己越不安全,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接着干掉宇文毓,这次宇文护选择的是用毒,因为宇文毓经过两年的亲政,已经很有政绩了,所以不能以昏庸无道明着来逼他下来,于是就用下毒的着,干掉了宇文毓,但是估计是慢性毒药,宇文毓居然还有时间留下遗诏,让老四宇文邕即位。宇文护又郁闷了,其实从这件事情上,多少已经可以看出点宇文护的性格来了,优柔寡断,做事做不到位。
再说第四个阶段,宇文护本来想立宇文毓的年幼的儿子的,但是没想到宇文毓的遗诏里立的是18岁的宇文邕,于是宇文护计划观察一下,如果宇文邕也像宇文毓那样不听话,就接着干掉,但是没想到,宇文邕太听话了,表现的太好了,一登基,就啥事都不管,就让宇文护全权负责,宇文护这下放心了,他要篡位,想让众人服,现在还差一样东西,就是军功,就是连宇文泰都没能完成的任务,灭掉北齐,于是经过3年准备,宇文护大举伐齐,但是,被北齐名将段韶和斛律光打的大败,过了一年,宇文护又倾全国之兵伐齐,这就是著名的周齐邙山之战,兰陵王高长恭的成名之战,结果是北周惨败,这两次惨败,让宇文护威信扫地,特别是第二次,邙山之战这次,是西魏北周30多年来,最惨的一次失败,北周要修养声息,这一休,就是五年,五年以后,宇文护卷土重来,但是,又没讨到便宜,北齐有段韶、斛律光,北周无法取胜。
这几次战役,对宇文护的声望打击太大,再加上,宇文邕一直装怂,表面上来看,对宇文护没啥威胁,所以,我揣摩宇文护,可能想缓缓在篡位。但是,时不等人,你这边想缓缓,宇文邕那边不等了。宇文邕即位的时候18岁,现在已经30岁了。卧薪尝胆了12年。经过这几次战役,宇文邕认为,宇文护穷兵黩武,三次攻齐,都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曾经联合后梁伐陈,也失败了,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这让宇文护的威望不断下降。内政方面,宇文护表现的也一般,他的家人和下属倚仗他的权势,为所欲为,贪得无厌,搞得乌烟瘴气。最重要的,宇文护这几年来专横跋扈,刚愎自用,手段狠辣,树了很多敌人,大臣和将领对宇文护心怀不满的非常多。所以经过深思熟虑,宇文邕终于下定了决心,该出手了。但宇文邕不过是个挂名ceo,几乎所有大臣都听命于宇文护,军队更是掌握在宇文护的手里,除了身边的几个太监,宇文邕谁也指挥不动,咋办。
只有一个办法,偷袭!宇文邕和仅有的几个亲信,比如宇文直这些人商量咋偷袭,后来敲定了方案。宇文护一次外出回到长安,宇文邕在宫中迎接他,接着和他一起去拜见皇太后,路上,宇文邕很诚恳地对宇文护说,太后年事已高,却酷爱喝酒,以致喜怒无常。我跟她说了很多次,她都不听,你劝劝她。然后,宇文邕拿出一个早已准备好的《酒诰》,酒诰应该是《尚书》中的一篇关于禁酒的文章。然后交给宇文护,让他用这个劝太后。宇文护不觉得有诈,见着太后以后,就开始念这文儿,宇文邕手里拿这玉笏板,在后边站着。然后,宇文邕就用这个玉笏板,猛砸宇文护。宇文护倒地,然后宇文直冲进来,就砍了宇文护。这就是宇文护在北周的事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6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独孤信七子是谁,他们都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