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第一位皇太子元恂,也称拓跋恂,他是孝文帝长子,十一岁时便被立为太子,自幼被冯太后抚养长大。不论是冯太后还是孝文帝,他们对元恂都很溺爱,元恂因此养成了嚣张跋扈的性子。
元恂十五岁那年,竟然因为受不了洛阳的酷热,而密谋回到旧都城平城,失败后被孝文帝问罪,不但被剥夺了皇太子的身份,就连皇族身份也没能保住,成为了一个平民,被孝文帝关押在洛阳。
不久以后,孝文帝下了一道圣旨,即赐死元恂。可是,仅仅因为想回到平城去就杀了自己的儿子,是不是太奇怪了点?
原来,元恂被废以后,孝文帝要返回平城,就在经过长安的时候,中尉李彪却趁机向孝文帝透露了一个消息,那就是废太子元恂竟然还在与人密谋反叛之事!皇帝最忌讳的事就是有人虎视眈眈的盯着自己的皇位,就算是亲儿子也不行。
孝文帝一听,这还了得,他的这个长子实在是没救了,于是,孝文帝立刻就写了一封诏书,派中书侍郎邢峦与咸阳王元禧将它和毒酒一起送到洛阳,赐死了十五岁的元恂。
元恂死后,因为只是平民了,所以只穿了十分普通的衣服和棺材将他下葬了,很是简陋。
第二年,北魏御史台令史龙文观因为犯法而被判处死刑,为了活下来,他主动向廷尉告发,称废太子元恂谋反一事另有说法,他亲眼看见元恂喝毒酒自尽前写了一份申诉信给孝文帝,可惜这封信最后被中尉李彪和侍御史贾尚扣留了下来,因此孝文帝并不知道此事,还被 蒙在鼓里呢!
毕竟事关废太子,廷尉将这件事报告给孝文帝,孝文帝当即便下令逮捕李彪和贾尚二人。贾尚被廷尉逮捕了,李彪却因为闲居在家又遇到大赦,所以孝文帝便没有追究他。比起李彪来,贾尚就比较倒霉了,虽然他也因为大赦而出狱,但是他却突然得了重病,没几天就急急去世了。个人猜想,估计是孝文帝查出了些什么,贾尚之死恐是人为!
估计,元恂当初也并不是想要造反,这个罪名恐怕是他的政敌强加在他身上的,那时孝文帝正在气头上,哪里能分辨真假,赐死元恂以后他也伤心啊,毕竟是自己疼爱多年的儿子。否则,按照正常人的思想,孝文帝怎么会因为儿子怕热想回故乡而杀人呢,只怕是有人从中挑拨,最大的可能就是那个李彪。
但是,元恂不算一个很好的继承人,他行事冲动,跋扈不讲理,这也是孝文帝废掉他的太子之位的原因之一。
魏主是北魏孝文帝,讲的是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孝文帝,原文拓跋宏,后改为元宏。孝文帝改革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孝文帝所推行的汉化改革措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赐死太子
孝文帝的第一位皇太子元恂,出生于历经改革时期的背景下,在冯太后权倾朝野的十五年里,对元恂十分的溺爱。元恂自幼因冯太后的溺爱,养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厌烦学习与教习的性格。再加上孝文帝监管时期,对元恂极为严格要求,但开导不足,这一反差让元恂一度产生了逆反心理。孝文帝对他已经略感失望,父子关系有些隔阂。
元恂长得壮硕无比,厌书籍,因常年居于平城,所以很不习惯洛阳地区湿热无比的天气,经常想着能够回平城。有次孝文帝出巡嵩山,元恂留守在金庸城内,与侍从密谋,亲手杀死了侍从官高道悦。后被尚书快马加鞭传信报给前在嵩山的孝文帝,孝文帝闻后十分震怒,但又对此皇太子感到惋惜和痛心。
下令封锁消息,嵩山之行之后,回京召来元恂,痛斥元恂的罪行,甚至还与王宗贵族亲手惩罚元恂,杖责一百。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受奸人李彪给孝文帝告发,元恂仍有谋反之心,被刺赐死河阳,平常入葬 。
历史上有句大名鼎鼎的谶言叫做“胡人无百年国运”。许多资料把这句话的出处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头上——元至正二十六年,时为吴王的朱元璋为发兵北伐所发布的檄文中,就有一句“古云:‘胡虏无百年之运’”。
既然有“古云”这个前缀,就证明这句话不是老朱或是老宋发明的。果不其然,我在故纸堆里翻腾了半天,发现隋朝的开国元勋杨素曾作诗云“横行万里外,胡运百年穷。”(语出杨诗《出塞二首·其一》)对蒙古人恨之入骨的南宋宰相文天祥也曾给他的死对头下过诅咒“内家苗裔真隆准,虏运从来无百年。”(语出文诗《二王》)
老文后来虽然被蒙古人砍了头,但是他的诅咒成真,蒙元果然没熬过百年就完蛋。于是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就把这句话当成了至理名言,连后来在写给逃亡塞外的元顺帝妥懽帖睦尔的劝降信中,还郑重其事的重揭人家的旧伤疤:
其实“胡人无百年国运”这事并非事实。像匈奴、突厥这样给中原王朝造成过严重威胁的塞外游牧政权,在漠北草原上称王称霸的时间都不止百年;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政权文明程度太低,又远在域外不能算数,那么鲜卑人建立的北魏(国祚148年)、契丹人建立的辽国(国祚209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国(国祚119年)、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祚189年)等又该怎么算?如果有人继续抬杠说这帮家伙没完成过大一统,那么别忘了还有一个满洲人建立的清朝……
不过换个角度看,这句话也不能算错。毕竟我们的老祖宗对于华夷之辩早有定论:
把韩昌黎先生的这句名言翻译成今天的大白话就是——凡是傻了吧唧跟风吃洋餐、过洋节,满嘴乌七八糟说鸟语的家伙,就统统都是蛮夷!只有那些喜欢啃馒头、拜祖宗,哪怕张嘴就是“滚犊子”、哪怕长成一副金发碧眼的模样,也是中国人。
按照这种理论,前边提到的北魏辽金西夏清什么的,好像真没法再往蛮夷堆里扔。只有死活不开窍的蒙古人,一门心思在文华千年的中原大地上卖力的推广“草原风”,结果非常倒霉的国运不过百年,也算是活该。
不过与“胡人无百年国运”类似的一个真理是,在古代只有智力低下的家伙才比较能打。像契丹人、女真人等这些原本脑子里长得全是肌肉的家伙,一旦开始热情的拥抱看起来似繁花、如灿锦,实则却有销魂蚀骨之效的汉家文明时,也就意味着他们离完蛋不远了。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鲜卑人建立的北魏。
从登国元年(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代国、自称代王(并在12年后称帝,改国号为“魏”),直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焘统一北方的50多年间,刚刚崛起的北魏王朝如同冉冉初生的朝阳一般光芒万丈而且不可阻挡。在拓跋氏的钢刀铁蹄下,因五胡之乱而四分五裂、战火连绵了135年的北方大地终于重归一统,与南方的汉人政权隔江相望,史称“南北朝”。
然而拓跋氏的雄心壮志远不止于此。拓跋焘先后13次北击柔然,不但拓地千里,还设六镇以固北疆,使得塞外胡马在此后的百年间不足为患:
此后又有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梦想“封狼居胥”发动元嘉北伐。于是拓跋焘慨然迎战,一路势如破竹直至饮马长江,让刘义隆落得个“仓皇北顾”的下场。
拓跋焘北破柔然、南击刘宋,北魏强军兵强马壮、咄咄逼人,其势不可阻挡。而南朝屡战屡败,长江防线岌岌可危,自汉末以来南北分裂的局面似乎即将在拓跋氏的手中终结,还有好几十年才能降世的隋高祖杨坚,看似已经没机会将重建大一统的不世功业纳入自己名下……
然而,随着拓跋焘被一个宦官宗爱所弑,立国以来便四面出击、开疆拓土毫不停歇的北魏王朝像是踩了一脚急刹车,从此再无寸进。不仅如此,从拓跋焘驾崩到北魏亡国,南朝的宋、齐、梁三国先后发动6次北伐,虽然统统无功而返,但北魏每次击退敌人就心满意足,再无祖辈饮马长江甚至平定天下的雄心大志。
这是为啥?
因为太武帝拓跋焘以赫赫武功名垂青史,可是他的子孙却都戒荤茹素跑去念经了——话说拓跋焘非常厌恶佛教,著名的“太武灭佛”就是他搞出来的。可是当老子的一边对着和尚喊打喊杀,当儿子的拓跋晃却跟护犊子的老母鸡似的拼命护佛,当孙子的拓跋濬更是再接再厉拼命兴佛(比如修了云冈石窟)。等到拓跋弘在位时,干脆为了专心念经连皇帝都不肯当了,非常不负责任的将皇位禅让给了刚满5岁的儿子拓跋宏。
拓跋宏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还搞出过一个更加有名的“太和改革”(也称孝文汉化),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评价极高,比如促进了民族融合什么的。
我们先复习一下拓跋宏的改革都干了些什么——说白了就两件事,一曰迁都,二曰改制。
先说迁都。 北魏的国都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宏受汉学熏陶,倾慕华风,便想搬到中原去住。可是鲜卑勋贵们大都喜欢游骑射猎,不想去南边见世面,拓跋宏就骗他们说要南征刘宋,便于太和十七年(公元494年)将全国的精锐部队拐到洛阳当起了坐地户。有兵在手自然可以为所欲为,他一边下令营建新都,一边将上当受骗却只能干瞪眼的勋贵官员尽数南迁,终于完成了迁都大业。
再说改制。 从太和十八年开始到拓跋宏去世,他一直在大力推行内政、教化的改革,这就是著名的“太和改革”。主要内容如下:
1、禁胡服。 拓跋宏早早就仿效汉家制度服兖冕,迁都后更是明令禁止士民胡服,只可穿着汉家服饰。
2、断北语。 太和十九年,拓跋宏下诏在朝堂上不准讲“北语”、只能说汉话,违者免官:
3、改姓氏。 太和二十年,拓跋宏宣布自己改姓“元”,还要求满朝文武都向他学习:
于是鲜卑拔拔氏变成了长孙氏,达奚氏成了奚氏,乙旃氏为叔孙氏、丘穆陵氏为穆氏、步六孤氏为陆氏等等。反正在当时即便是相交多年的好友,也经常搞不清彼此姓啥……
4、婚名族。 就是鼓励鲜卑勋贵与中原汉人世家通婚。元(拓跋)宏还以身作则,赐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为华夏衣冠之族,纳其女于后宫,并令诸王公亦纳汉族大姓之女。
5、禁归葬。 诏令自太和十九年以后移居洛阳的鲜卑人,不得归葬北方祖地。
6、改制度。 效仿汉家制度,如依汉法改订度量衡、仿汉五铢钱铸太和五铢等。并大力搜集有关汉家法度、礼仪的古书,在此基础上推行班禄制、均田制以及户籍制等政治制度。
7、倡文学。 在洛阳建立国子太学,四门小学,大兴儒术,重用儒生。不仅如此,元宏本人喜好文学,有出口成章之能:
从我们后人的角度来看,元宏推行汉化促进了民族认同,加速了华夏民族的血缘融合,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然是件大好事。不过仅站在北魏王朝的立场上,这件事可就不好说了。
元宏虽然没有继承乃祖开疆拓土的武功之能,但其文治之功在北魏十几位皇帝中亦堪称无人能出其右。况且他5岁即位,实施“太和改革”是年仅28岁,正是年富力强、开创大业的好年华,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5年之后,他就因病去世?
元宏英年早逝,使得他的改革大业未能得到彻底的推行和实施,鲜卑勋贵中的保守势力仍保有很大的权力。这是导致北魏统治阶层内部矛盾丛生、叛乱不断,最终造成国势衰退、权臣欺主,继而亡国的主要原因。哪怕是在元宏去世之前,保守势力对于改革的反对之声就始终不绝,恒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陆叡等先后发动叛乱,就连太子元恂也因反对改革而死。
元恂字宣道,是元宏的嫡长子。11岁时他就被立为太子,此后每逢元宏出巡或是出征,元恂都按例留守洛阳监国。
这位太子殿下虽然年幼,却长得高大肥胖,所以受不了中原的暑热,总想回到北方纳凉。大臣高道悦劝阻,竟被他杀死,得知此事的元宏气得半死不说,还觉得这个跟自己不贴心的儿子要是继承大统,一定会祸国殃民,于是废了他的太子之位:
后来又有人告发元恂谋反,元宏干脆赐下毒酒一杯,毒死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即便亲如父子也是说弄死就弄死,可见当时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激烈到了何种程度。而一旦内心强大、推行新政坚定不移的元宏病逝,这种斗争必然会愈演愈烈,并逐渐转向对于皇权的觊觎和侵蚀。更要命的是,老元(拓跋)家的基因和运气还不咋地,皇帝要么普遍短寿(寿命最长的拓跋焘才熬到44岁,造反的元法僧不算),要么早早被人干掉。尤其是元宏之后到北魏亡国,短短的36年间居然换了13个皇帝,这还能有个好?
其次前边说过,冷兵器时代比较能打的民族大多是脑子不怎么好而且日子过得不咋地的。北魏的鲜卑人本来生活在寒冷贫瘠的北方,养成了骁勇善战、意志坚定的民族性格,可是自南迁接受汉化以后,中原的奢华和温暖却腐蚀了鲜卑人坚硬的骨头和冷厉的心灵。虽然他们实现了从野蛮到文明的进化,脑子也逐渐开窍,但是与生俱来的悍勇精神、骑射本能却慢慢的消磨殆尽,尤其是王室贵族生活日趋奢靡,其祖上开疆拓土的进取精神从此一去无踪影。
再者自鲜卑人、尤其是王室勋贵大量南迁以后,不但造成了北方边塞的人口、兵力空虚,而且那些留守边塞的鲜卑人对于自己贫苦的生活境况日益不满,非常羡慕中原的繁华与富足,这就为后来的六镇之乱埋下了伏笔。
孝文帝元宏死后,宣武帝元恪即位,成为了北魏衰弱之始;等到元恪死后即位的孝明帝元诩年仅5岁,其母胡太后临朝乱政,终于导致北魏大乱。
元宏的儿子元恪继承了老爹的遗志,继续大力推行汉化,采取了扩建新都洛阳等措施,进一步激化了与鲜卑遗老、尤其是皇室宗族间的矛盾,这就迫使他不得不依靠高肇等外臣的力量才得以亲政。不过这也造成了北魏皇室衰微、权臣当道,直至把皇帝欺负得欲仙欲死,这是元恪给北魏亡国埋下的第一颗雷。
从太武灭佛之后,拓跋焘的子孙就莫名其妙的开始跟祖宗对着干,对于佛教无比痴迷,元恪也不例外。他在位期间不但营造了伊阙石窟,还大力建设佛寺,到其执政晚年北魏境内已有佛寺13000余座。元恪大力兴佛导致靡费无数,还使得大量的僧人无事生产、圈占大量土地,大大损害了北魏的国力,这是他给自己的江山埋下的第二颗雷。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开始,就效仿汉武帝刘彻杀钩弋夫人之故事立下家法,凡立太子则杀其母。这个手段虽然血腥残酷,却有效的避免了外戚干政。可是元恪立子元诩为太子后,却因信佛不忍杀死其母胡氏,这导致在他死后胡氏临朝乱政,彻底将北魏拖入亡国的深渊,这是他埋下的第三颗雷。
延昌四年,元恪突然病卒,北魏随即发生政变,权臣高肇被杀。5岁的太子元诩虽然即位,太后胡氏却得以临朝听政。
胡太后之崇佛更甚元氏皇帝。在其当政期间,王公贵人以营建奢华的寺庙为荣,民间百姓纷纷出家当和尚,官府和军队可用的民力近乎断绝。同时她还宠信私人,分别是宦官刘腾、妹夫元乂和情人元怿,结果这三人一边争风吃醋一边争权夺利。先是刘腾杀元怿后幽禁太后,奉帝临朝,在他死后元乂又操持权柄,大肆破坏朝廷纲纪、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叛乱四起。胡太后好不容易搞死了元乂,又旧习难改宠信嬖臣郑俨、徐纥,继续把已经一塌糊涂的朝政弄得更加不堪。
就在胡氏与元乂乱政期间,先后发生了六镇与尔朱氏之乱,北魏的统治在事实上已经土崩瓦解。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被权臣高欢所挟持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忍无可忍,逃离洛阳西奔宇文泰。于是高欢顺理成章的改立时年11岁的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仅仅两个月后,宇文泰又害死了眼巴巴将其当成救星的元修,改立南阳王元宝炬为帝,即西魏文帝。从此北魏分东西,东魏完全操控于高氏之手(后篡位自立为北齐),西魏成为宇文氏的玩物(后篡位自立为北周),拓跋珪、拓跋焘等鲜卑英雄人物的子孙,彻底沦为傀儡。
不幸摊上这样的败家子孙,看起来无论元宏是否推行汉化改革都一样完蛋,其实不然。鲜卑人的文明程度不高,是靠着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团结一致的精神平定了纷乱百多年的北方,打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如果将这种朝气蓬勃的开国气象继续保持下去,北魏未必就没有机会打过长江去,再度一统天下(尽管这将是文明的倒退)。
可是马上能打天下,却难以治天下。因此为了江山永固和长治久安,元宏推行汉化改革是有着充分的战略考量的。这不仅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使得在人口、教化和治理能力等方面都处于弱势的鲜卑人更加长久的维持统治地位,还能增强国力,进一步强化北魏对于南朝的战略优势。
可惜长达百多年的五胡之乱使得北方汉人早已不再是异族眼中的“天选之民”,反而那些思想保守的鲜卑贵族对于将这些昔日的“两脚羊”捧上高位非常的反感和抗拒。因此元宏面对的反对势力远远比他想象的要强大,汉化改革推进的其实并不是顺利。
更要命的是他英年早逝,子孙中别说英雄人物了,连守成之辈都欠奉。于是改革之争变成了权争,继而连皇权都自身难保。
这是元宏的不幸,更是北魏的命运,谁都无能为力。
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是怎么失败的?
学过中学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项改革,而且印象中感觉,改得非常成功啊。在孝文帝拓跋宏在位期间,这项改革推进得非常猛,也非常成功。他的北魏帝国是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权,是从草原上来的,现在统治中原的汉人。在文化上距离中原的汉民族差距很大。所以拓跋宏看来,向先进文化学习,改自己的落后面貌,有错吗?没有错,那差的就只能是决心了。但是孝文帝很年轻,偏偏不差决心,他的决心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自己本民族的落后文化连根拔起。什么官僚体制、赋税制度等等,这些表面上的大事都不用说了,一切都照汉族人的改。但是这还不触及灵魂啊。你说,你要是在一个组织里发起了一项变革,你面对真正的难题是啥?你可能会说,那就是反对改革的人呗,他们是利益集团,一改革利益被触动,习惯被改变,于是成了改革的拦路虎。只要改革者把这批人遏制住,甚至干掉,改革才能成功。过去我们就是这样认为的。触及灵魂的呢?衣服,不要穿原来的,穿汉服。语言,不要说原来的语言了,说汉语。姓名,改成汉姓。皇帝自己姓拓跋,带头改成汉姓,以后姓“元”。原来的游牧民族的贵族制,改,改成中原汉族的门阀制,而且和中原汉人门阀通婚,确保再过几代人,你们想改回来都做不到。还有居住的地方,你们住在老家,老习惯想改也难,这样,搬家,干脆把都城从平城,就是现在的山西大同搬到洛阳。搬到洛阳之后,拓跋宏再下令,说你们来的人,死后也得葬在中原,生是中原的人,死也得是中原的鬼。这种全面改造自己文明的力度,在世界历史上好像也是罕见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现在应该管他叫元宏了,他还把事情做到绝到什么程度?他甚至杀死了反对汉化改革的亲儿子,皇太子元恂。元恂死的时候,15岁。养到15岁的活奔乱跳的宝贝儿子啊,就因为反对改革,照杀不误。
改革成功了吗?
算一下时间。公元495年底孝文帝才成功完成迁都洛阳。四年后,公元499年,孝文帝就去世了。再过了25年,公元524年,北方就爆发了六镇之乱,再苟延残喘10年,公元534年,北魏就灭亡了。一个统一了黄河流域一百多年的强大王朝,就因为这次汉化改革,仅仅一代人的功夫,就灭亡,你能说这改革是成功的吗?
作为改革家的元宏,,为什么改革仍然失败呢?
首先我们看元宏改掉的是什么。那还用说吗?落后的文化、制度、习俗啊。真的是这样吗?一个成功占据了中原,而且统治了一百多年的文化系统,真的一无是处吗?所以,这并不是这次改革真正改变的东西。真正改变的是什么?是把鲜卑族的上层贵族和底层人民之间的纽带给生生地扯断了。原来鲜卑文化那个浑然一体的文化被改变了。原来的鲜卑民族,是上下一体的。下层的武士,虽然暂时很憋屈,是社会底层,但是有希望,鲜卑是战斗民族,靠在战场上一刀一枪,是能拼出一个未来的。至少有希望。但是汉化改革之后呢?留在北方驻守的那些武士,和住在洛阳的鲜卑族上层,就彻底割断了联系。皇帝要用儒生了,用文人了,用汉人了。他们这些驻守边疆的武士,彻底失去了上升的希望。比如北方六镇是鲜卑人为了防范北方柔然等游牧民族而建立的六个军镇,原来非常重要。很多拓跋族的重要将领在那里镇守。后来,柔然衰落了,北魏的军事重心转向了南方。北方六镇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再加上孝文帝的门阀、官制改革,还留在六镇的鲜卑大兵们,成了“被遗忘的人”。不仅如此,孝文帝还学会了汉族政权发配罪犯的制度,把很多罪犯发配到六镇来充军,弄得这里越发乌烟瘴气、纪律松弛。克扣粮饷、欺压士兵的事情,越来越多。六镇这些军人,说起汉化改革来,都是一肚子怨气。终于公元524年,这些绝望的士兵起义了,六镇之乱爆发。驻扎在六镇的士兵们虽然被人遗忘,战斗力可不弱。北魏调中央军来镇压他们,却被他们打得大败。中央军主力基本被消灭了。所以,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在一代人时间内就落到这么个下场。
所有变革者遇到的真正难题是什么。
因为一个人在追求自己的目标的时候,拿来好的,丢掉坏的,一切决策都显得很容易。但是一个变革者真正要做的,不是去超市选购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要在两个系统之间做转换,把一个行之有效的旧系统,改造成另一个行之有效的新系统,这个难度系数就太高了。所以回顾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发是,一个真正的行动者,眼里不只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他还要看到那些被丢掉的东西,是不是被放在了一个安全的地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7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