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南宋大书法家张即之所书《佛遗教经》字帖,冠绝古今,各领风骚,受历代知识分子推崇、珍爱,被无数书法爱好者观赏、临摹。若想修道成功,若欲超脱轮回,就要以戒为师,就要修身口意,就要诵习本经。此经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字字珠玑,韵味无穷,译文经罗什大师推敲锤炼,故而词达意顺,古朴典雅,朗朗上口,耐人吟咏。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王羲之之历史评价: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初学建议先写大楷或中楷几个月后再学小楷更好,字帖太多了,建议选用古代名帖,特别是晋唐小楷最好,只是都是拓本,很少有墨迹本,最好学王羲之小楷,字帖有:乐毅论、曹娥碑等,王献之的洛神赋也好,唐虞世南的小楷也好,都是好范本。也可以学灵飞经,这个有墨迹本。毛笔建议用兼毫或狼毫为宜,古代没有羊毫,只是清代以后出现的羊毫。
1、《庞中华钢笔字帖》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当代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开拓者庞中华的书法庞氏硬笔书法著作,庞氏硬笔书法清新秀逸,自成一家,被称为“庞体”。
他的“快乐立体教学法”独树一帜。除书法外,亦长于诗歌、散文、音乐、演讲等。二十多年来,庞中华在国内的机关、部队、高等学府和中小学以及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地义务演讲近千场,深爱国人和海外朋友欢迎,被誉为“中国硬笔书法第一人”。
2、《田英章系列书法字帖》是田英章所著,田英章是个很有名的人,书法技艺高超,历任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秘书长、会长;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长;日本国艺书道院教授;日本中国书法学院教授;日本书艺会顾问;欧阳询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书画人才资格审定委员会主任等职。
3、《墨点字帖》是2008年武汉市新新图书有限公司创立的图书品牌,该品牌旗下图书涵盖硬笔字帖、毛笔字帖、同步字帖等几大品类,在《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及“开卷信息”畅销书排行榜中屡获佳绩,并曾多次荣登各类图书畅销榜榜首。
销售渠道遍布全国各地新华书店、民营书店及网上书城,年销售达码洋2亿元左右。
扩展资料:
字帖作用
一般小孩子在刚刚进入校园不久都会有一本字帖,专门用来临摹学习,这是因为小孩子在这个时候接触写字的时间比较短,没有形成自己的书写个性,为了引导孩子正确地书写出美观好看的汉字。
字帖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练习方式。孩子通过临摹书写,慢慢就会适应字的写法,从而书写出具有风格的字来。
乐毅论是王羲之抄写的书法作品之一,它的这部作品的小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与魅力。那么,关于王羲之的乐毅论小楷作品,你欣赏过吗?下面是我整理的乐毅论王羲之小楷作品。
王羲之乐毅论的小楷作品图片欣赏
乐毅论王羲之小楷作品1
乐毅论王羲之小楷作品2
乐毅论王羲之小楷作品3
乐毅论王羲之小楷作品4
乐毅论的基本介绍 王羲之书。小楷。
《乐毅论》是三国时期魏夏侯玄(泰初)撰写的一篇文章,文中论述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名将乐毅及其征讨各国之事。传王羲之抄写这篇文章,是书付其子官奴的。有人考证说,官奴是王献之。这一书迹,早在去东晋未远的南朝曾被论及。梁武帝在与陶弘景讨论内府所藏的这篇书迹时说:?逸少迹无甚极细书,《乐毅论》乃微粗健,恐非真迹?,陶弘景表示赞同,曰:?《乐毅论》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轻言,今旨以为非真,窃自信颇涉有悟。?那么,梁朝内府的藏本,宜是摹本而非真迹。
尽管如此,陈、隋之际释智永却视《乐毅论》为王羲之正书第一。据他说:?梁世模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陈天嘉(650565)中,人得以献文帝,帝赐始兴王,王作牧境中,即以见示。吾昔闻其妙,今睹其真,阅玩良久,匪朝伊夕。始兴薨後,仍属废帝。废帝既殁,又属余杭公主,公主以帝王所重,恒加宝爱,陈世诸王,皆求不得。及天下一统,四海同文,处处追寻,累载方得。?
唐朝初年,《乐毅论》入於内府,曾经褚遂良检校鉴定,认定为真迹。褚氏著录内府所收王羲之书迹,为 《右军书目》,列《乐毅论》为王氏正书第一,并注明?四十四行,书付官奴?。唐太宗最为宝重的书迹是《兰亭序》与《乐毅论》。唐内府收藏的《乐毅论》,最初摹拓分赐大臣是在贞观年间。褚遂良《榻本(乐毅论)记》曰:贞观十三年(639)四月九日,命直弘文馆冯承素摹榻,分赐长孙无忌、房玄龄、高士廉、侯君集、魏徵、杨师道六人,?于是在外乃有六本。?武平一《徐氏法书记》载:?至高宗又敕冯承素、诸葛贞榻《乐毅论》及杂帖数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在外方有。?摹本的传布范围,限於皇亲国戚或近侍大臣而已,世人罕见其貌。
《乐毅论》墨迹本今已不传,真迹则更不待言了。据唐韦述《叙书录》称,内府所藏的《乐毅论》,?长安、神龙之际,太平安乐公主奏借出外榻写?,?因此遂失所在?。徐浩《古迹记》记载得更为具体一些,曰:後归武则天女太平公主,其後为一咸阳老妪窃去,县吏寻觉,老妪投之灶下,真迹遂永绝於世。宋朝程大昌肯定了这一说法,其所著《考古编》卷八谓:?开元五年(717)裒大王真迹为百五十八卷,以《黄庭经》为正书第一,无《兰亭》、《乐毅》,则开元时真本不存明矣。今世传本,必是摹榻,又未必正是当时传本。按,褚遂良、武平一皆言贞观中尝敕冯承素等榻本赐长孙无忌等六人,人间遂有六本,其内本之经褚河南叙录者,凡接缝及卷首、卷尾皆印?贞观二年?以识。今传本又皆无之,知是榻非原榻不疑也。?《宣和书谱》著录的《乐毅论》,恐怕就是程大昌所指的非原榻的再榻本。
另外,宋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七中还提出一新说,他认为?王羲之书,旧传惟《乐毅论》乃羲之亲书於石,其他皆纸素所传。唐太宗裒聚二王墨迹,惟《乐毅论》石本在。其後随太宗人昭陵。朱梁时,耀州节度使温韬发昭陵得之,复传人间。或曰?公主以伪本易之,元石曾入旷」。本朝高绅学士家,皇佑中绅之子高安世为钱塘主簿,《乐毅论》在其家,予尝见之。时石已破缺,末后独有一 ?海?字者是也。其後十余年,安世在苏州,石已破为数片,以铁束之,後安世死,石不知所在。或云?苏州一富家得之。?亦不复见。今传《乐毅论》,皆摹本也。笔画无复昔之清劲。羲之小楷字於此殆绝,《遗教经》之类,皆非其比也。?沈括此说实际上是把传世的石刻榻本追认到王羲之那里,以他所见的刻石为原石。权作一说存之。
越州石氏本 榻本。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传为宋高绅任湖北转运使时得《乐毅论》刻本残石於秣陵,石存前半段二十余行。沈括尝亲见,并认为是王羲之亲书於石的刻石。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四亦有类似沈括之说的记载:?右《乐毅论》石,在故高绅学士家。绅死,人初不知惜,好事者往往就阅,或模传其本,其家遂秘密之,渐为难得。後其子弟以其石质钱於富人,而富人家失火,遂焚其石,今无复有本矣。?现在传世的《乐毅论》,皆摹刻本。著名者,南宋有越州石邦哲《越州石氏帖》本,明朝有文氏《停云馆帖》本、陈巗《玉烟堂帖》本、吴廷《余清斋帖》本、王肯堂《郁冈斋帖》本,清朝有冯铨《快雪堂帖》本。《越州石氏帖》本,仅存二十九行,帖首第一至五行下方缺一角,第一行?初?字,第二行?为劣是以叙而?六字,第四行?必迂回?三字,第五行?其?字。第二十九行仅剩行末?海?字,亦称?海字本?,与沈括所记相符,当是据高绅所藏残石旧本摹刻。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东晋王羲之《行书集字七言古诗》赏析
下一篇: 王羲之最美小楷《黄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