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羲之书法《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集字版

华里士 2023-07-19 10:04:02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王羲之之历史评价

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

瘐翼:“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梁武帝:“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虞龢:“羲之书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存。’又云:‘吾书比之钟、张当抗行,张草犹当雁行。

孙过庭:“且元常(钟繇)专工于隶书,伯英(张芝)尤精于草体,彼之二美,而逸少兼之。”

米芾:“谢安慰问帖,字清古,在二王之上,宜乎批评子敬帖尾也。”

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为唐僧写了什么样的作品?

大唐咸亨三年(672)十二月的一天,长安城弘福寺宝刹庄严,梵音缥缈,僧俗齐集大殿,所有人都在仰视着一座石碑,碑身上镌刻有太宗皇帝写的序文、高宗皇帝所作的记,大德高僧玄奘写的谢表,而书写碑文的则是已去世数百年的东晋右将军、书圣王羲之。

这块石碑就是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王羲之怎么会在死后二百多年完成这一书法作品呢?

怪事自有根由,此事说来话长。众所周知,一切宗教都是服务于政治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佛教自东传至中国后,经过发展演变,与土生土长的道教一起依附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成为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对维护巩固封建统治起了积极之作用。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佛道二教互争雄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争得不亦乐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就是这样的产物。

李唐是继承了隋王朝衣钵的,但他对待佛教的态度与隋大异其趣。

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出生在冯翊(今陕西大荔)的般若尼寺,由比丘尼智仙抚养成人。相传他7岁时,神尼智仙曾对他说:儿当大贵,自东国来;佛法当灭,由儿兴之(道宣《集古今佛道论衡》)。女尼的这个神预言杨坚经常提及,在其即位后仍“每以神尼为言,云:我兴由佛”(《舍利感应记》),作为政权合法性的证据之一。

杨坚生于佛寺而非道观,自然会与和尚亲近,道士吃瘪了。等到李渊登基称帝,天下道士自然是欢欣鼓舞,载奔载欣了——风水轮流转,皇帝到我家!


李渊虽然建立了新的王朝,但魏晋以来的门阀士族势力太大,“李”虽贵为国姓,仍远不能与山东士族相比。李渊自卑心理作祟,于是认了道家创始人李耳为祖宗,本来他只是想抬高门庭与山东士族抗衡以维护其统治,却无意间导致了唐初的道教昌盛。

和尚们不甘心受冷遇,佛法精湛的玄奘和尚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了应有的历史责任,“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求取真经。玄奘不远万里赶到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天竺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学习佛法,并在这里取得了“三藏法师”的称号。“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那 烂 陀 寺 学 佛 的 4000 多 名僧侣中,精通 20 部律论的有1000 多人 ;精通 30 部律论的有 500 多人 ;而只有精通 50部律论的僧人才能获得“三藏法师”的称号。那烂陀寺的长老戒贤法师是当时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学者,玄奘跟他学习了 5 年,戒贤法师经过严格考核,这才授予了玄奘“三藏法师”的称号。

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玄奘和尚终于功德圆满,于唐贞观十九年学成归国。当唐三藏载誉归来时,长安士民万人空巷欢迎,李世民也亲自接见了他,对他赞赏有加。不久,唐三藏将自己在弘福寺写的《大唐西域记》与新译的五部佛经一同呈献李世民,前后两次上表请求唐太宗作序,唐太宗被感动,亲笔为玄奘谢表和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作序,太子李治并做记。玄奘法师便以此为荣,再次上表谢恩,和尚们好不容易扬眉吐气了一遭,纷纷提议为之刻碑。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先是由初唐楷书名家、时任宰相的褚遂良书写,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分《序》和《记》两方碑石立于慈恩寺塔台南门两侧龛内,名为《雁塔三藏圣教序碑》。而碑林所藏是弘福寺高僧怀仁有感于朝廷对佛门之恩宠,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之崇尚,发下宏愿,集书圣王羲之的字所刻。

怀仁此举既为弘扬佛法,且是为狂拍唐太宗马屁。哪知道在集字过程中才知道是自己把事情想的太过简单了——遍检内府所藏王羲之字帖,辛苦了二十四年,仍有几个字怎么也找不到。怀仁和尚无奈只得奏请朝廷贴出告示,谁献出碑文中所需的一个字,赏一千金。因此历史上又流传了王羲之一字值千金的佳话,这块历尽千辛万苦所刻成的名碑也就获得了“千金碑”的美称。

心经用什么字体写好看

心经用楷书写好看。

《心经》用楷书最适宜,一笔一划,就是一种修行,是一个开悟的过程,让心绪获得安宁。《心经》被称为“经中之经”, 般若经典之精华。此经在处,即佛所在,消除灾障,致多吉祥。受持读诵,则度一切苦,成无上道。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篇渡人离苦得乐的经文,要人悟通一个“空”字,全文共二百六十个字,用瘦金小楷工整地完成也是要凝神静气,着实不易,即便小楷高手,手速够快也在一小时之上。

佛教经典,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唐玄奘译,知仁笔受,共一卷,是般若经类的精要之作。由于经文短小精粹,便于持诵,此经在中国内地和西藏均甚流行。近代又被译为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流传。

在玄奘译出前有《摩诃般若波罗蜜神咒》(旧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一卷,旧传为鸠摩罗什译。现存异译本6种:唐法月译《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般若、利言等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智慧轮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法成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主要思想:

此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是秦译《大品般若》的〈序〉〈奉钵〉〈习应〉〈往生〉〈叹度〉五品(《大品般若》卷一至卷二),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

各品所说的内容是佛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功德,此经即从其中撮要单行。全经260字,阐述五蕴、三科、四谛、十二因缘等概念讲述自性本空的佛教义理,认为般若能度一切苦,得究竟涅槃,证得菩提果。该思想被认为是全部般若学说的核心,故称《心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