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266年2月4日曹奂正式禅位给司马炎晋朝建立(晋朝谁建立的)

历史典故 2023-07-19 09:54:20

266年2月4日,魏元帝曹奂正式禅位给晋武帝司马炎。曹奂禅让后,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享有使用天子旌旗,行曹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特权。作为曹魏”后续”的陈留国(265年~479年)历经两晋、刘宋,传至南齐,享国214年。

历代评说司马炎:

《晋书》:“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有司尝奏御牛青丝纼断,诏以青麻代之。临朝宽裕,法度有恒。高阳许允既为文帝所杀,允子奇为太常丞。帝将有事于太庙,朝议以奇受害之门,不欲接近左右,请出为长史。帝乃追述允夙望,称奇之才,擢为祠部郎,时论称其夷旷。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

故无废立之心。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会帝小差,有诏以汝南王亮辅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数人佐之,杨骏秘而不宣。帝复寻至迷乱,杨后辄为诏以骏辅政,促亮进发。帝寻小间,问汝南王来未,意欲见之,有所付托。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笃。中朝之乱,实始于斯矣。”

何曾:“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刘毅:“桓、灵卖官,钱入官库;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不如也。”

干宝:“至于世祖,遂享皇极,仁以厚下,俭以足用,和而不弛,宽而能断,掩唐、虞之旧域,班正朔于八荒,于时有“天下无穷人”之谚,虽太平未洽,亦足以明民乐其生矣。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变难继起。宗子无维城之助,师尹无具瞻之贵,朝为伊、周,夕成桀、跖;国政迭移于乱人,禁兵外散于四方,方岳无钧石之镇,关门无结草之固。戎、羯称制,二帝失尊,何哉?树立失权,托付非才,四维不张,而苟且之政多也。”

谢灵运:“世祖受命,祯祥屡臻,苛慝不作,万国欣戴。远至迩安,德足以彰,天启其运,民乐其功矣。反古之道,当以美事为先。今五等罔刑,井田王制,凡诸礼律,未能定正,而采择嫔媛,不拘华门者。昔武王伐纣,归倾宫之女,不以助纣为虐。而世祖平皓,纳吴妓五千,是同皓之弊。妇人之封,六国乱政。如追赠外曾祖母,违古之道。凡此非事,并见前书,诚有点於徽猷,史氏所不敢蔽也。”

李世民:“武皇承基,诞膺天命,握图御宇,敷化导民,以佚代劳。以治易乱。绝缣绝之贡,去雕琢之饰,制奢俗以变俭约,止浇风而反淳朴。雅好直言,留心采擢,刘毅、裴楷以质直见容,嵇绍、许奇虽仇雠不弃。仁以御物,宽而得众,宏略大度,有帝王之量焉。于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聿修武用,思启封疆。决神算于深衷,断雄图于议表。马隆西伐,王濬南征,师不延时,獯虏削迹,兵无血刃,扬越为墟。通上代之不通,服前王之未服。祯祥显应,风教肃清,天人之功成矣,霸王之业大矣。虽登封之礼,让而不为,骄泰之心,因斯而起。见土地之广,谓万弃而无虞;睹天下之安,谓千年而永治。不知处广以思狭,则广可长广;居治而忘危,则治无常治。加之建立非所,委寄失才,志欲就于升平,行先迎于祸乱。是犹将适越者指沙漠以遵途,欲登山者涉舟航而觅路,所趣逾远,所尚转难,南北倍殊,高下相反,求其至也,不亦难乎!况以新集易动之基,而久安难拔之虑,故贾充凶竖,怀奸志以拥权;杨骏豺狼,苞祸心以专辅。及乎宫车晚出,谅闇未周,籓翰变亲以成疏,连兵竞灭其本;栋梁回忠而起伪,拥众各举其威。曾未数年,网纪大乱,海内版荡,宗庙播迁。帝道王猷,反居文身之俗;神州赤县,翻成被发之乡。弃所大以资人,掩其小而自托,为天下笑,其故何哉?良由失慎于前,所以贻患于后。且知子者贤父,知臣者明君;子不肖则家亡,臣不忠则国乱;国乱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是以君子防其始,圣人闲其端。而世祖惑荀勖之奸谋,迷王浑之伪策,心屡移于众口,事不定于己图。元海当除而不除,卒令扰乱区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况乎资三世而成业,延二孽以丧之,所谓取轻德而舍重功,畏小忍而忘大孝。圣贤之道,岂若斯乎!虽则善始于初,而乖令终于末,所以殷勤史策,不能无慷慨焉。”

徐惠:“昔秦皇并吞六国,反速危亡之基;晋武奄有三方,翻成覆败之业。岂非矜功恃大,弃德而轻邦;图利忘害,肆情而纵欲?遂使悠悠六合,虽广不救其亡;嗷嗷黎庶,因弊以成其祸。”

虞世南:“武帝平一天下,谁曰不然,至於创业垂统,其道则阙矣。夫帝王者,必立德立功,可大可久,经之以仁义,纬之以文武,深根固蒂,贻厥子孙,一言一行,以为轨范,垂之万代,为不可易。武帝平吴之後,怠於政事,蔽惑邪佞,留心内宠,用冯紞之谗言,拒和峤之正谏,智士永叹,有识寒心。以此国风,传之庸子,遂使坟土未乾,四海鼎沸,衣冠殄灭,县宇星分,何曾之言,於是信矣。其去明主,不亦远乎?”

刘仁轨:“晋代平吴,史籍具载。内有武帝、张华,外有羊祜、杜预,筹谋策画,经纬谘询。王濬之徒,折冲万里,楼船战舰,已到石头。贾充、王浑之辈,犹欲斩张华以谢天下。武帝报云:‘平吴之计,出自朕意,张华同朕见耳,非其本心。’是非不同,乖乱如此。平吴之后,犹欲苦绳王濬,赖武帝拥护,始得保全。不逢武帝圣明,王濬不存首领。”

苏辙:“武帝之为人,好善而不择人,苟安而无远虑,虽贤人满朝,而贾充、荀勖之流以为腹心,使吴尚在,相持而不敢肆,虽为贤君可也。吴亡之后,荒于女色,蔽于庸子,疏贤臣,近小人,去武备,崇藩国,所以兆亡国之祸者,不可胜数,此则灭吴之所从致也。”

司马光:“至于晋武独以天性矫而行之,可谓不世之贤君。”

李慈铭:“晋武帝纯孝性成,三代以下不多得。”

蔡东藩:“①彼如马隆之得平树机能,未始非晋初名将,观晋武之倚重两人,乃知开国之主,必有所长,不得以外此瑕疵,遽掩其知人之明也。”

“②武帝既知太子不聪,复恨贾妃之奇悍,废之锢之,何必多疑,乃被欺于狡吏而不之知,牵情于皇孙而不之断,受朦于宫帟而不之觉,卒至一误再误,身死而天下乱,名为开国,实是覆宗,王之不明,宁足福哉?”

晋朝谁建立的

晋朝(266年-4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分为西晋与东晋两个时期。其中西晋为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东晋则属于六朝之一,两晋共传十五帝,共一百五十五年。


266年司马炎篡曹魏,建立政权,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西晋世祖。280年,西晋灭孙吴,完成统一。后经历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国势渐衰。313年,西晋愍帝迁都长安,316年,西晋被匈奴人灭亡。317年,西晋皇室南渡江南,司马睿在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延续晋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北伐中原汉地。383年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后,东晋以少胜多,得到暂时巩固。两晋时期北方南迁的汉人将大量生产力与先进技术带入江南,进一步开发了江南地区。420年,刘裕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

西晋承袭中原曹魏领土,统一后又占有孙吴疆域。东晋随其疆域的变化而有增减,北界主要在秦岭淮河一线。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基础。晋朝时期的农业、商业、手工业等相比较三国时期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晋朝虽为汉末以来中国文化中衰时期,但在哲学、文学、艺术、史学、科技等方面也有新的发展。两晋的文化走向多元发展,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又融合的时代。由于儒教独尊的地位被打破,哲学、文学、艺术、史学及科技纷纷出现革新,有些成为独立的学问。思想有由本土发展的玄学、道教及由印度东传的佛教。边疆民族的草原文化与晋朝的中华文化逐渐展开文化交流,民族融合。

司马炎266年建立西晋后,为何延迟14年,到280年才灭亡东吴呢?

如果从曹丕220年篡汉开始算起,三国历时60年。如果从董卓189年进京开始算起,汉末三国历时91年。这段历史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已然在中国人尽皆知,曹操及其文臣武将、刘备及其文臣武将、孙权及其文臣武将的故事,不论读书与否,人们多少都知道些典故。至于西晋和东吴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很多人就很陌生了。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用四回的篇幅讲述曹魏灭蜀、钟会之乱和西晋建立,紧接着用一回的篇幅写西晋灭吴。似乎,东吴比季汉好灭,西晋建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分分钟就灭掉了东吴,统一了天下。实际上,东吴在西晋建立后,又存在了15年,也就是说,东吴和西晋对峙15年后才灭亡。在这15年间,西晋在做什么?东吴又在做什么呢?

譬如周末后,周一开始工作的清晨,好心情很重要。一个新王朝建立时的气势同样也很重要。

贾谊用?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来形容秦始皇建立秦朝时的情形,因此,秦朝开国时的气势可以用?霸气?来概括。

刘邦建立西汉、刘秀建立东汉,皆以武力开国,由于他们受局势影响,不得不向既得利益妥协,但是霸气仍在。而司马炎建立西晋,显然缺少这种霸气。

自司马懿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攫取曹魏最高权利以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两代三人用尽血腥的手段清洗政敌,甚至不惜当众弑君,得以鸠占鹊巢,在幕后实际主持曹魏的政务,把曹氏的天下变成了司马氏的天下。265年,已经加九锡的晋王司马昭猝死,世子司马炎接过父亲的权力棒,在266年接受魏元帝曹奂的禅让,正式称帝,建立西晋。司马炎大封宗室的时候,又大封功臣,且看这些功臣的家世和主要功绩:

石苞,渤海南皮人,家世寒微。本人被司马师提拔,佐司马昭平乱有功。

陈骞,临淮东阳人,父亲陈矫是魏司徒。本人被司马昭提拔,佐司马昭平乱有功。

贾充,平阳襄陵人,父亲贾逵是魏豫州刺史。本人被司马师提拔,佐司马师、司马昭平乱皆有功,替司马昭诛魏帝曹髦,受司马昭之命改魏法律。

裴秀,河东闻喜人,父亲裴潜是魏尚书令。本人被司马昭提拔,佐司马昭平乱有功,受司马昭之命改魏官制。

西晋建立时间,灭亡时间

西晋 (265~316年)公元265年,曹魏大臣司马懿之孙司马炎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司马炎就是晋武帝(庙号世祖),它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当时还处于分裂之中的中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后的混乱局面,。但由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在很短的时间内,西晋王朝便分崩瓦解,使中国又恢复到原来的分裂状态。这朝代为时仅五十一年,倘由灭吴始计,则仅三十七年。263年司马昭为了建立赫赫军功,以做好篡夺准备,命钟会、邓艾及诸葛绪率军伐蜀,蜀汉主将姜维阻敌于剑阁。最后邓艾经阴平直袭涪城,进逼成都。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史称魏灭蜀之战。及后钟会、姜维意图叛变,但被司马昭立即平定。不久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最后于265年篡位,曹魏灭亡。司马炎建立晋朝,是为晋武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邺,晋武帝孙,吴孝王司马晏的儿子。司马邺即位时才13岁。,由琅邪王司马睿,南阳王司马保辅政。匈奴刘曜进攻长安,愍帝投降,受尽侮辱,317年被杀,时年18岁。

司马懿的二儿子是谁?

司马懿的二儿子是司马昭。司马炎的爸爸。

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8日),曹魏皇帝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灭亡,西晋开始,而在之前司马昭已经派兵消灭了蜀汉,所以在蜀汉和曹魏相相继灭亡后,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实际上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司马炎来说,其建立的西晋王朝之所以用“晋”作为国号,主要是因为司马昭被曹魏封为晋公、晋王,并建立了“晋国”这一封国。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立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停了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昭建立的封国,为何要以“晋”作为国号?并且,司马昭为何没有直接篡位,而是先建立封国,再由儿子司马炎篡位呢?

一首先,司马昭所建立的封国——晋国,始于公元258年。彼时,距离高平陵之变已经有接近10年的时间了。经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的努力,不仅曹爽、夏侯玄等曹魏宗室力量被清除得差不多了,还通过平定“淮南三叛”,以此解决了忠于曹魏的武将势力。基于此,公元258年的司马昭,理论上具有直接篡位的实力了。但是,司马昭并没有直接篡位,而是先在曹魏之内建立了晋国这一封国,如同当年曹操在东汉王朝之内建立魏国一样《三国志·卷四·魏书四·三少帝纪第四》中记载:夏五月,命大将军司马文王为相国,封晋公,食邑八郡,加之九锡,文王前后九让乃止。

对于晋国这一封国,名义是曹魏皇帝曹髦所赐,实际上当时曹髦已经是傀儡皇帝,因此,非常明显的是,如果没有司马昭的默许,自然不会用“晋”来作为自己封国的国号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4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