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晋代王羲之《得示帖》

华里士 2023-07-19 09:50:27

晋代王羲之《得示帖》,此贴书风遒丽,初不欲草,草不欲放,有张有驰,有缓有疾,运用之妙,自出胸臆。数字草书,流畅纵逸,发挥了字势的结构美。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现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王羲之十大作品

王羲之十大作品:《兰亭集序》、《十七帖》、《乐毅论》、《快雪时晴帖》、《初月帖》、《黄庭经》、《姨母帖》、《平安帖》、《行穰帖》、《丧乱帖》。

1、《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于东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由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位军政高官共同集于会稽山中修禊,《兰亭集序》也是描绘出兰亭的景致和集会的乐趣得书法作品,是由王羲之创作的序篇,体现出了王羲之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2、《十七帖》

《十七帖》是王羲之创作与两晋时期的书法作品,目前宋朝拓本被收藏在中国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中,是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也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3、《乐毅论》

《乐毅论》这个由王羲之创作而成的小楷书法作品,全书共四十四行,真迹早已不复存在,关于此幅作品的说法目前并不确定,而现存的多种刻本中以《秘阁本》和《越州石氏本》最受欢迎且最受认可。

4、《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是有着二十八骊珠美誉,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纸本墨迹行书书法作品,这个作为一封信札写就,全文共4行,28字的作品,笔态富有独特的节奏韵律且圆劲古雅,全局匀整安稳。

5、《初月帖》

《初月帖》这个由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的书法作品,这个纵26.3厘米,横32厘米,全8行共61字的草书作品,目前唐代摩本被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中。

6、《黄庭经》

《黄庭经》是共一百行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王羲之的原作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时曾摹刻上石,并由拓本流传于世,作品的字体富有秀美开朗的意态,据传是有一位道士用一笼肥大的白鹅换走了这幅小楷作品。

7、《姨母帖》

《姨母帖》是共6行,42字的东晋王羲之作品,目前存放在辽宁省博物馆中的作品,是由唐朝武则天名人双钩廓填的唐摹本,整体书法风格朴厚多隶意,笔态少了遒美俊逸的姿态,是王羲之书法中的过渡性书体,对研究其书法风格的变化有着较高的价值。

8、《平安帖》

《平安帖》这幅由东晋著名书法家创作而成的纵24.7厘米,横13.8厘米的尺牍作品,原作已经消失,目前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的作品,为唐代的双钩摹搨。

9、《行穰帖》

《行穰帖》这个硬黄纸本草书作品,是由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时期,在唐代时期由用双钩廓填而成的2行共15字的作品,目前被收藏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中,这张纵24.4厘米,横8.9厘米的作品有着厚实的笔画、姿态多变的笔势,是王羲之所有草书作品中最为奔放的作品。

10、《丧乱帖》

《丧乱帖》这个纵28.7厘米,横63厘米的共62字的行草书书法作品,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与《二谢帖》和《得示帖》连成一纸的硬黄纸本行草书作品,王羲之利用精妙的笔法、潇洒的笔体表达出自己无奈和本分的感情。

以上内容参考-兰亭集序-十七帖-乐毅论

书圣王羲之的写字风格

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山东)。晋怀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于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他小时后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正体世称“书之圣”。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还是表现在行书和草书上。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他把散见于前代、当代的书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笔、结字优点,融合统一在一种崭新的书法作品中。

其主要作品有:

1 )乐毅论:王羲之书,小揩字体。笔势流丽,神采焕发,肥瘦相称,极合楷书的法则。隋智永称它为“正书第一”,唐代褚遂良也极为称赞。

2 )黄庭经:小楷,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因此,《黄庭经》又俗称《换鹅帖》,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356 )五月”,现在留传的只是后世的摹刻本了。

3 )兰亭序:这篇文字,是王羲之于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三月三日和一些文人举行“修契”宴会上,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

4 )快雪时晴帖:王羲之书。行书四行,字体流利秀美。元赵孟俯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法书”。《石渠宝笈》收晋人三帖,号称“三希”,此帖列于首位。其为人所重视,由此可见。

5 )孔侍中帖:《孔侍中帖》和《频有哀祸》,王羲之行书,二帖连为一纸。纸本现藏日本前田育德会,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6 )丧乱帖:《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纸本。现藏日本帝室。帖上还引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延历相当于我国唐德宗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永贞元年,可见此帖是唐代传入日本的。《丧乱。二谢。得示帖》笔法精妙,结体多欹侧取姿。有奇宕潇洒之致,是王羲之所创造的最新体势的典型作品。

7 )十七帖:《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王羲之书法手札全集(带释文)赏析

评论回复:公开课,免费获取64节公开课视频

王羲之(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祖籍琅琊(今属山东临沂),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姨母帖》

?

名称 :姨母帖

纵 :26.3厘米

横 :53.8厘米

类型 :行楷,硬黄纸本

内容 :哀悼其姨母逝世的文字

现藏 :辽宁博物馆(唐代墨迹钩填摹本)

?

释文 :“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顿首顿首。顷遘姨母哀,哀痛摧剥,情不自胜,奈何奈何。因反惨塞,不次。王羲之顿首顿首。”帖前引有跋,“臣十代再从伯祖晋右车将军羲之书”,是王羲之后裔唐武则天时期王方庆所附。

王羲之的母亲姓卫,卫氏的姐姐就是王羲之曾师从书法的晋代著名书法家卫夫人,《姨母帖》中所哀悼的姨母也就指卫夫人。

这篇书法虽为行书,但间杂隶书,是隶行转向真行的代表书法。古朴凝重,自然随意,是王羲之的名帖,也是中国书法的经典之作。

此帖钩填技术极其精妙,可谓“下真迹一等。” 董其昌曾称此帖“奕奕生动,并其用墨之意一一备具,王氏家风漏泄殆尽”。

《初月帖》

?

名称 :初月帖

类型 :草书

现藏 :辽宁博物馆(真迹)

?

释文 :初月十二日山阴羲之报:近欲遣此书,停行无人,不办。遣信昨至此。旦得去月十六日书,虽远为慰。过嘱,卿佳不?吾诸患殊劣殊劣!方涉道,忧悴。力不具。羲之报。(王羲之父名“正”,为避父讳,“正月”书为“初月”)

此帖用笔、结字和章法都有很多特点。如其中倒数第二行之“道忧怀”,末行之“报”字,一点一画均非直过,而是具有丰富的变化。如“忧”字的首笔和末笔,“怀”字的左侧竖画,“报”字的最后一笔,笔画或短或长,或藏锋或露锋,都呈曲势,非一带而过,中间充满了微妙的变化。

翁方纲所谓“中过”,包世臣所谓“善用曲”,“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等等,于此帖皆可领略一二。用笔以中锋为主,有些字如“山”字、“报”字使用侧锋也十分明显。

结字大小不一,或长或短,或平正或倚斜,皆随字形和性情而定,行字不求垂直匀称,行距不求密疏划一,这就决定了此帖的错落跌宕、变幻莫测的整个面貌。这种情况同当时人们追求自然潇洒的社会风气有关。唐代以后追求精整规范,这样的字就很难出现了。

《上虞帖》

?

名称 :上虞帖

纵 :23.5厘米

横 :26厘米

类型 :草书,硬黄本

现藏 :上海博物馆(真迹)

?

释文 :得书知问。吾夜来腹痛,不堪见卿,甚恨!想行复来。修龄来经日,今在上虞,月末当去。重熙旦便西,与别不可言。不知安所在。未审时意云何,甚令人耿耿。

此卷为北宋内府旧藏,至今尚何存原装,帖前有宋徽宗赵佶金书签题《晋王羲之上虞帖》,卷有南唐内府“集贤院御书印”、“内合同印” 以及宋内府朱文双龙圆印、“政和”、“宣和”、“御书”葫芦印、“内府图书之印”等。

明代曾藏晋王府,后由韩逢禧、梁清标、商载、程定夷递藏。明代詹景凤《东图玄览》、清代安仪周《墨缘汇观》有著录。原迹现藏上海博物馆。有影印本行世。

《寒切帖》

?

名称: 寒切帖

(又名《廿七帖》《谢司马帖》)

纵 :25.6厘米

横 :21.5厘米

类型 :草书,纸本

现藏 :天津艺术博物馆

?

释文 :十一月廿七日羲之报:得十四、十八日书,知问为慰。寒切,比各佳不?念忧老久悬情。吞食甚少,劣劣!力因谢司马书,不一一。羲之报。

文中“谢司马”应为谢安。谢安为王羲之至友。谢安于升平四年(公元360年)出山为桓温西司马,时41岁。王羲之此信应写于此年,次年,即升平五年逝世。因此,此书应是其末年书。评者都认为,王羲之书法到末年,才达到极致,于此帖可以临略其末年书法妙处。

此帖书体遒劲妍润,沉著流动,写时好像毫不费力,体现王羲之晚年书法高度成熟,水到渠成,极致妙处。正如唐人孙过庭说:“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所以能够“不激不励,而风规自远”。

《快雪时晴帖》

?

名称 :快雪时晴帖

类型 :行楷,纸本4行28字

内容 :大雪过后问候朋友安好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

?

释文 :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君倩。

起首用一句“羲之顿首”,结语又加上同样的敬语,这在古人的书信中还很少见。王羲之的墨迹至今已失传,这件书迹是后人忠实的摹本,不过仍然可以看出本来的面貌。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七月帖》

?

名称 :七月帖(《秋月帖》)

纵 :27.7厘米

横 :25.8厘米

类型 :草书,摹本, 麻纸本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

?

释文 :?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叹。信反,得去月七日书,知足下故羸疾问。触暑远涉,忧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具。王羲之白。

《都下帖》

?

名称 :都下帖

(《桓公当阳帖》)

纵 :27.7厘米

类型 :草书,摹本,麻纸本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

?

释文 :得都下九日书。见桓公当阳去月九日书。久当至洛,但运迟可忧耳。蔡公遂委笃,又加廗下,日数十行,深可忧虑。得仁(祖廿六日问,疾更危笃,深可忧!当今人物眇然,而艰疾若此,令人短气。)

《平安帖》

?

名称 :平安帖

纵 :24.7厘米

横 :46.8厘米

类型 :行书,硬黄纸本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

?

释文 :此粗平安。修载(王羲之的从兄弟王耆)来十余日。诸人近集,存想明日当复悉来。无由同,增慨。

《何如帖》

?

名称 :何如帖

(《不审尊体帖》)

横 :46.8厘米

纵 :24.7厘米

类型 :行书,硬黄纸本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

?

释文 :羲之白:不审尊体比复何如?迟复奉告。羲之中冷无赖。寻复白。羲之白。(帖中“怀充”押署系唐怀充,“察”系姚察)

《奉橘帖》

?

名称 :奉橘帖

纵 :24.7厘米

横 :46.8厘米

类型 :行书,硬黄纸本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馆

?

释文 :奉橘三百枚,霜未降,未可多得

《行穰帖》

?

名称 :行穰帖

纵 :24.4厘米

类型 :草书,再临本,纸本

现藏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

?

释文 :足下行穰九人还示,应决不?大都当任。

《右军书记》:‘足下行穰久,人还,竟应快不? 大都当任县,量宜,其令□□因便任耳。立俟。王羲之白。’此帖仅是著文片段。

《频有哀祸帖》

?

名称 :频有哀祸帖

纵 :26.9厘米

类型 :行书,摹本纸本

现藏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

释文 :频有哀祸,悲摧切割,不能自胜,奈何奈何!省慰增感。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此帖与《孔侍中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

《孔侍中帖》

?

名称 :姨母帖

纵 :26.9厘米

横 :53.8厘米

类型 :行书,摹本纸本

现藏 :日本东京前田育德会藏

?

释文 :九月十七日羲之报:且因孔侍中信书,想必至。不知领军疾后问。忧悬不能须臾忘心,故旨遣取消息。羲之报。

此帖与《频有哀祸帖》共一纸,或将二帖总称为《孔侍中帖》或《九月十七日帖》。与《丧乱·二谢·得示帖》同为唐代流入日本的王羲之名迹摹本。《频有哀祸·孔侍中帖》在活泼的行书笔意中带有凝重之感。在章法结体上又显示出欹侧取妍的艺术效果。

《丧乱帖》

?

名称 :丧乱帖

纵 :28.7厘米

类型 :行草书,硬黄纸本

现藏 :日本皇室藏

?

释文 :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 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此帖与《二谢帖》、《得示帖》共一纸。永和十二年(356)书。书信反映了王羲之对北方故乡的祖坟被破坏的愤怒和悲伤。

《二谢帖》

?

名称 :二谢帖

纵 :28.7厘米

类型 :行草书,摹本纸本

现藏 :日本皇室藏

?

释文 :?二谢面未比面迟承良不静。羲之女爱再拜,想邰儿悉佳。前患者善。所送议当试,寻省。左边剧。

此帖与《丧乱帖》、《得示帖》共一纸。二谢一说为谢安、谢万;一说为谢尚、谢奕;一说为陈郡谢氏兄弟。

《得示帖》

?

名称 :得示帖

纵 :28.7厘米

类型 :行草书,摹本纸本

现藏 :日本皇室藏

?

释文 :得示,知足下犹未佳,耿耿。吾亦劣劣。明日出乃行,不欲触雾故也。迟散。王羲之顿首。|?此帖与《丧乱帖》、《二谢帖》共一纸

《大道帖》

?

名称 :大道帖

纵 :27.7厘米

横 :7.9厘米

类型 :行草书

现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释文 :大道久不下,知先未然耶 | 清人孙承泽以为米芾所临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

汉字书写作为文人之必备,作为一种高尚艺术行为,发展到东晋时代,已经是诸体皆备,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教化功能的流向和气质。王羲之时代的中国书坛文化可谓百花齐放、星光灿烂、人才辈出,繁花似锦。此时,若论书法技艺和成就,可以说,王羲之只是百家中的一家,甚至最初处于劣势,书法“不胜庾翼、郗愔”。直到身后百年,才声名鹊起,成为“书圣”。

那么,王羲之是怎样成为千古“书圣”的呢?

晋人尚韵,羲之新之变

data-filtered="filtered" 王羲之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从小就受到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王羲之书法获得了很高的起点。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可以说,自拔于流俗,不断超越他人,超越自我,使得王羲之获得了高标独秀的文化视野。

晋室南迁,偏安江左,善书者四大门户王、庾、谢、郗均出于北方士族,这次精英阶层的大规模、大跨度的整体搬迁,出其不意地将汉民族文化渗透波及的广阔地域迅速压缩至淮水、长江以南一带(版图仅为两汉的三分之一不到),书法艺术在这儿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浓缩化、纯粹化的过程洗礼,长成一朵奇葩。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他学张芝也是自出机杼。王羲之对张芝草书“剖析”、“折衷”,对钟繇隶书“损益”、“运用”,对这两位书学大师都能“研精体势”。因此,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脚下盘泥,依样画着葫芦,而是运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为我服务,不泥于古,不背乎今。他把平生从博览所得秦汉篆隶的各种不同笔法妙用,悉数融入于真行草体中去,遂形成了他那个时代最佳体势,推陈出新,更为后代开辟了新的天地。这是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因而受人推崇的缘故。

博采百家,极众体之妙

王羲之书法精进也使同代人刮目相看。当时著名书法家瘐翼、郗愔名声远播,瘐翼在荆州看见人们临习王羲之书体,不屑地说:“小儿辈乃贱家鸡,爱野鹜,皆学(王)逸少书,须吾还,当比之。”瘐亮向王羲之求书法,羲之谦虚道:“(瘐)翼在彼,岂复假此!”但还是给瘐亮写了章草。一天,瘐翼在瘐亮处见到王羲之写给瘐亮的章草,发现王羲之书法已日日精进,今非昔比,因此心悦诚服,给王羲之写信道:“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王羲之的书法处处渗透着魏晋崇尚的那种“不激不励,风规自远”的“中和”之美,而“中和”之美正好符合中国文化精神,使王氏书风雄霸书坛一千六百多年。王羲之极众体之妙,而主要成就在楷书和行草书,尤其是行书。其书法具有温润超迈、神骏典雅的美学特征。传世作品据张彦远《法书要录》载有465种,由于朝代更迭,战乱频仍,至今已无任何真迹流传下来,现所能见到的多为摹拓本和以真迹为蓝本的刻本。其代表作,楷书有《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行书有《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姨母帖》、《奉橘帖》、《丧乱帖》、《孔侍中帖》、《得示帖》等;草书有《十七帖》、《初月帖》、《行穰帖》、《远宦帖》等。

帝王推崇,盛书圣之名

考研王羲之“书圣”成名史,可见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学王羲之书法 *** 。也正是这一次次的帝王推崇的学王 *** ,一步步夯实了王羲之千古“书圣”的盛名之基。

第一次学王 *** 是在南北朝时期,主推手是梁武帝萧衍。梁武帝把当时的书法排位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虽然王羲之仍排在钟繇之后,但超过了王献之,这是极大的转变。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另外,南朝梁庾肩吾《书品》,也列王羲之书法为“上之上”,因而舆论遂定。

梁武帝时期,就有人仿冒王羲之的书法,当时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已经杂有不少赝品。梁武帝一方面对前朝流传下来的王羲之书法进行整理鉴定,辨别真伪;另一方面,他又将定为真迹的墨宝勾摹出许多副本,提供给王室子弟作为学书的范本。梁武帝曾云: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这句话后来成为后人评价王羲之书法的重要依据。

第二次学王羲之的书法 *** 在唐朝,主推手是千古一帝唐太宗。唐太宗不仅广为收罗王羲之法书,而且亲自为《晋书王羲之传》撰赞辞。通过广泛比较,唐太宗认为右军“尽善尽美”,“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兰亭序》一直是王氏传家之宝,后来真迹流到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手中,而智永再传于弟子辨才。据称唐太宗曾三次向辨才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后来足智多谋的萧翼运用巧计才诱使辨才出示《兰亭序》真迹,从而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太宗得之,爱不释手,下令当时大书法家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临摹本分赐诸王近臣,从此得以传播。而自己则将真迹秘藏起来,死后还不肯放弃,殉葬于昭陵。王羲之的不世之作从此便成绝响。

第三次学王 *** 则是到了宋代,主推手是宋室300余年间的诸帝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下旨命侍书王著摹刻于枣木板上,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当时每个朝中大臣都御赐一部拓片。《淳化阁帖》是我国第一部著名法帖,自汉章帝至唐高宗,及诸名臣,帖中有一半是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高宗亦曾临《兰亭序》赐孝宗,于帖后记曰:“须依次临五百本。”孝宗书法与高宗书法不易分别,不无原因。由于宋代诸皇帝都对王羲之,对《兰亭序》重视,使当时出现了士大夫家家都有《兰亭序》刻石的局面,丞相游氏一人就收藏了《兰亭序》各种版本上百种。这在书法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