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东晋卢循之乱

话历史 2023-07-19 09:43:00

卢循孙恩之乱,是东晋末年发生的一次民变事件,爆发于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结束于晋安帝义熙七年(411年),历时约十一年。这次民变有五斗米道的背景,但实际起因是人民不满东晋朝廷的统治,让领导者可以乘时而起。事件可因领导者而划分为“孙恩之乱”(399年-402年)及“卢循之乱”(403年-411年)。两次起事均曾威胁东晋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市)。

卢循之乱背景

卢循本是门阀士族范阳卢氏的子弟,是晋司空从事中郎卢谌的曾孙。不过卢谌及其家人在永嘉之乱后留在北方,其本人更在后赵任官,更在该国末年的战乱中丧生,故卢循家族并没有随琅琊王氏等士族船早在东晋建立前已南渡,而是在东晋中叶才南渡。不过于《晋书》等史籍中都未见卢循及卢循父出任官职。

卢循娶了孙恩的妹妹,就在孙恩自杀后,其残余部众就推卢循为主。当时当政的桓玄为安抚经受过三年战乱的三吴地区,于是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亦接受任命。

卢循之乱经过

南占广州

卢循虽然已经成为朝廷官员,但其部众仍旧作乱。元兴二年(403年),刘裕于永嘉郡击败卢循,并追击至晋安郡,卢循唯有循海道向南逃走。元兴三年(404年),卢循到达南海郡,并登陆进攻,兵向广州治所番禺(今广东广州市)。广州刺史吴隐之坚守城池百日,于十月壬戌日(11月26日)因卢循夜袭而失陷。卢循入城后焚烧府舍及民居,生擒吴隐之,并自称平南将军,摄广州事。另一方面,卢循又命姊夫徐道覆攻下始兴郡。次年(405年),卢循派使者向东晋进贡,当时东晋朝廷才刚刚消灭了桓振领导的桓氏残余势力,无力讨伐卢循,于是分别授予卢循和徐道覆广州刺史及始兴相职位。卢循于是获得了广州作为其根据地。

义熙五年(409年),刘裕亲率军队北伐南燕,徐道覆听闻后就劝卢循乘虚袭击建康,但卢循拒绝。徐道覆于是亲往番禺游说卢循:“到来五岭之外的原意,哪会是以此为最终目标,并一直传给子孙呢?就只是因为难以与刘裕为敌而已。现在刘裕驻军坚固的城池之下,不知何时才回来,我凭着手下这一群思念故土的人,袭击何无忌、刘毅这些人简直是易如反掌。不把握这机会而苟求一日安定,朝廷就一直视你为心腹之患;若果刘裕取胜后休兵一会,然后下书征召你,刘裕就会自驻豫章,派精兵来这,那即使以你的神武,也恐怕挡不住了。今日这个机会一定不可错失,若果先取建康,破坏了他的根本,刘裕即使南归也无所作为。你若果不肯,我就只好自率始兴兵力直指寻阳(今江西九江市)。”卢循至此虽然不愿,但因无法驳倒徐道覆,只好听从。

攻取江州

徐道覆其实早已命人在南康山砍伐木材以制作船舰,并在始兴贱卖,吸引民众争相交易,于是令木材大量积聚亦无人怀疑。至义熙六年(410年)循及徐道覆决定起兵时,徐道覆就拿这些囤积的木材去造舰,十日就完成了,于是卢循就率军进攻长沙郡,击败了荆州刺史刘道规派出的军队;徐道覆就攻南康、庐陵及豫章三郡,各郡守相都弃郡逃走,徐道覆于是沿赣江北上,进攻寻阳,并自此取道入长江,进攻建康,船队都很强盛。

江州刺史何无忌知徐道覆率军北上,就自寻阳率军抵抗,当时长史邓潜及参军殷阐都劝何无忌不要轻易与其决战,应固守城池以御徐道覆,但何无忌拒绝。三月壬申日(5月9日),何无忌与徐道覆于豫章作战,徐道覆置强弩兵于西岸小山射击何无忌军,适逢当时吹大西风,何无忌的所乘的小船被吹向东岸,徐道覆于是就以他的大船逼向何无忌的船,终令何无忌军溃败,何无忌执节战死。

早在卢循及徐道覆进攻江州时,朝廷就已经急急征召仍在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青州市西北)的刘裕回朝,当时刘裕已灭南燕,正打算进攻后秦,闻讯后就率军南归。而何无忌战死的消息更是震动朝廷,当时更有人建议带着晋安帝逃离建康,往刘裕那里去;只在知道徐道覆并没有立刻进攻建康才没有实行。刘裕知何无忌战死后亦加快速度,至四月癸未日(5月20日)就已返回建康。

东下建康

豫州刺史刘毅在卢循起兵时患病,至此时病愈,于是自姑孰(今安徽当涂县)率二万水军讨伐卢循。卢循击败刘道规后就兵向江陵(今湖北江陵),徐道覆则派人向卢循传话:“刘毅的士兵很强盛,成败就看这一战了,我们应该合力消灭他;若果此战获胜,不愁拿不下江陵呀。”卢循因而与徐道覆会合,一同迎击刘毅。两军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县东北江中)大战,刘毅被击败,与数百人向建康撤退留下的大量军用物资及士兵全被卢循军接收。

卢循从俘获的刘毅士兵口中得知刘裕已经返回建康,十分恐惧,于是想退守寻阳并拿下江陵,以荆江二州对抗朝廷;然而徐道覆则想乘胜进攻,两种建议争持了数日,卢循才听从徐道覆的建议。而刘毅战败的消息亦再次震动建康,因当时建康守军才数千人,而卢循却有十多万人,更有十二丈高楼船。当时诸葛长民及孟昶就主张与晋安帝移驻江北作躲避,但刘裕坚决反对,认为人心惶惶,朝廷一旦有变动,国家就会土崩瓦解。孟昶坚持不果,自以为朝廷必败,于是自杀。

建康战役

五月乙丑日(7月1日),卢循到达秦淮河口,刘裕驻屯石头城,其余诸将亦各有屯守。军力布置完成后,刘裕就观望卢循军,并向将佐表示若卢循军于新亭(今江苏江宁县南,石头城南)直攻建康,那就不能抵挡,需要回避,且胜负难料;但若果驻泊蔡洲(今江苏江宁县西南江中),他们就必然成擒。当时徐道覆就正正是向卢循建议由新亭至白石(今江苏南京石头城东北)之间登陆,兵分数道进攻刘裕;然而卢循为得万全之策,不愿立即开战,反想按兵等待晋室自溃。

刘裕知卢循已停驻蔡洲,而石头城的士兵都已完成集结,于是用虞丘进的计策,砍伐树木建立木栅封锁石头城及秦淮河口作防守,又修筑了越城(今江宁县南),并建查浦、药园、廷尉三个堡垒,分兵戍守以防备敌军。卢循及后伏兵秦淮河口南岸,命老弱兵众佯攻白石,声言要率全军自白石攻建康。刘裕当时亲率刘毅及诸葛长民去抵御进攻白石的军队,留沈林子及徐赤特留戍南岸,并命令他们要坚守。卢循及后就焚查浦垒,进军至张侯桥,徐赤特违命出战,正正被卢循默认的伏兵所败,沈林子于是与刘钟据守木栅抵御卢循军,在得朱龄石救援后终逼退卢循军。而卢循在此时就自率精兵进攻丹杨郡城。刘裕回军石头城时斩杀徐赤特,稍事休息后就出阵秦淮河南岸,卢循当时攻略各县都掠夺不了物资,自感无力再战,于是决定退兵寻阳,尽力夺取荆州。七月庚申日(8月25日),卢循率军退回寻阳。

荆州战役

当时西蜀王谯纵乘东晋内乱出兵,命谯道福及桓谦率军进攻荆州,并请得后秦派了前将军苟林助战 。当时荆州刺史刘道规派了司马王镇之领军入援建康,但王镇之在寻阳就被苟林击败,卢循因而以苟林为南蛮校尉,并分配兵力给他作支援,命他进攻江陵,并假称徐道覆已经攻下建康。苟林驻于江陵以南的江津,而桓谦成功招集了二万个仍支持桓氏的人,驻屯于枝江(今湖北枝江县),严重威胁江陵,而城中士民亦多怀异心,更有人与桓谦通讯,告诉他城内虚实,作为内应。时雍州刺史鲁宗之率数千人支援江陵,刘道规命鲁宗之守城,自己就率军进攻桓谦,水陆并进,大败桓谦并斩杀他。接着刘道规转攻苟林,苟林兵败出逃,刘道规派了咨议参军刘遵追击,于巴陵(今湖南岳阳)斩杀苟林。

十月,徐道覆率兵三万进攻江陵,兵至破冢(今湖北江陵东南)。当时鲁宗之已返回襄阳(今湖北襄阳),刘道规追召也赶不回来,令江陵人心再次不稳,然而因为刘道规击败桓谦后焚毁搜得的江陵通敌书信,人民因他的恩德而没有离心。刘道规亲自率军于豫章口(今湖北江陵东南)迎击徐道覆,又命刘遵作为游军。刘道规所派的前锋虽然失利,但主力接战之时,刘遵所率的游军则自侧横击,于是大破徐道覆,杀万多人,死伤惨重,徐道覆逃至湓口(今江西九江县西)。

江州战役

卢循回寻阳后,江州刺史庾悦以虞丘进为前躯,屡败卢循兵,并进占豫章(今湖南南昌),断卢循粮道。而卢循当日自蔡洲撤军时,留将范崇民率五千人及百多艘高舰据守南陵(今安徽繁昌县东北),而刘裕亦派王仲德等人追击,皆为范崇民所阻。十月癸巳日(11月26日),刘裕自建康出兵讨伐卢循,王仲德知大军在后,于是与刘钟共攻范崇民。十一月,范崇民兵败逃走。刘裕及后进军雷池,并于十二月己卯日(411年1月11日)至大雷进逼卢循。次日卢循及徐道覆率数万人塞江而下,刘裕于是尽出轻舰,率各军合力进攻,并以劲弩压逼卢循军,逼卢循将船舰都泊在西岸,而时驻于西岸的晋军就向船舰施以火攻,于是大败卢循,逼其退还寻阳。卢循及后进至豫章,并尽力以木栅阻断左里(今鄱阳湖口)。十二月丙申日(411年1月28日),刘裕率军至左里,为木栅守军所阻,于是下令进攻,卢循兵众虽然已经奋力作战,但都不能抵挡刘裕的攻击,卢循再败,数万人阵亡。卢循只得返广州,并在沿途收集流散的兵众,又得数千人。徐道覆亦败归始兴郡。

败亡交广

刘裕在卢循撤还寻阳后就大治水军,并命建威将军孙处及振武将军沈田子率兵三千,循海道袭取番禺,并于同年十一月攻下番禺,诛杀其党众,沈田子又北上进攻其余诸郡。而在卢循败于左里后南归广州,刘裕亦派了刘藩及孟怀玉追击。义熙七年(411年)二月壬午日(3月15日),孟怀玉攻克始兴郡,杀徐道覆。卢循于三月回到番禺后围城试图夺回番禺,但孙处抵抗了二十多日,待至四月沈田子援军赶至,卢循战败逃走。沈田子又与孙处追击,先后在苍梧、郁林及宁浦三郡击败卢循,只因孙处患病才停止追击,卢循于是投奔交州。

卢循在交州攻陷合浦郡,并攻向交州治所龙编(今越南河内)。卢循虽然遭交州刺史杜慧度率军击败,但仍有三千余众,而先前作乱的前九真太守李逊余部李脱等人亦率五千人归附卢循,卢循于是再攻龙编,于四月庚子日(6月1日)至龙编南津。杜慧度尽散家财赏赐给士兵,与卢循作战,并对卢循的船舰掷火具,施以火攻。卢循军终溃败,卢循投海自杀,杜慧度捞起卢循尸体并斩首,联同其父卢嘏及李脱等人共七个首级送呈建康。至此,卢循之乱终结。

东晋名将都有哪些人?

您好,东晋(317年—420年),是由西晋皇族司马睿南迁后建立起来的王朝,与北方的五胡十六国并存,这一历史时期又称东晋十六国。东晋朝是王、谢、庾、桓家四大势力平衡下的产物,东晋时期先后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温、谢安、刘裕等人率军北伐,在东晋的内部,早期有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后期又有孙恩、卢循之乱、桓玄之乱等,最终刘裕统一内部,发动北伐,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中国历史也进入南北朝时期。
备注:以其生平主要战绩及所处的时期为主,不包括帝王和北方的十六国将领。
一、谢玄

谢玄(343年—388年),字幼度,出身于陈郡谢氏,豫州刺史谢奕之子、太傅谢安之侄,谢玄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推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谢玄在任上,组建了北府兵。公元383年,苻坚率军南下攻晋,号称百万大军,谢玄率领八万北府兵在肥水之战击败前秦军队的进攻,随后谢玄乘势率军北伐,收回黄河以南故土,后在会稽病逝,终年四十六岁,谥号献武。
主要成就:组建北府兵,淝水之战大破前秦,北伐中原。
二、陶侃

陶侃(259年—334年),字士行,陶侃出身贫寒,初任县吏,后为刘弘部将,陶侃率军平定杜弢、张昌起义、陈敏之乱,被任命为荆州刺史,王敦忌妒陶侃的功劳,将他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后陶侃又被推举为盟主,率军平定苏峻、祖约之乱,陶侃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死后获赠大司马,谥号桓。
主要成就:平定杜弢、张昌起义、陈敏之乱、苏峻之乱。
三、祖逖

祖逖(266年—321年),字士稚,祖逖出身于范阳祖氏,是北方的大族,八王之乱爆发后,祖逖先后效力于诸王。永嘉之乱时,祖逖率亲党南下避乱,被琅琊王司马睿司马睿任命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率部北伐。祖逖所部军纪严明,得到各地人民的响应,数年间收复黄河以南大片土地,使得石勒不敢南侵,进封镇西将军。但朝廷却因他势力强盛,对他非常忌惮,还派戴渊相牵制,不久祖逖忧愤而死。
主要成就:率部北伐,收复河南。
四、王镇恶

王镇恶(373年—418年),前秦丞相王猛之孙,前秦败亡后,王镇恶随从叔父王曜归顺东晋,初为临澧县县令,后为刘裕部将,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击杀荆州刺史刘毅,平定江陵,被封为汉寿县子,后又率军消灭荆州刺史司马休之,被封为游击将军。刘裕北伐后秦时,王镇恶和檀道济为前锋,攻克洛阳、潼关和长安,灭亡后秦。王镇恶以征虏将军、冯翊太守,辅佐刘裕次子刘义真镇守长安,但被刘裕猜忌,最终王镇恶被沈田子在傅弘之营中杀害,死后追赠左将军、青州刺史、龙阳县侯,谥号为壮,配享宋武帝庙庭。
主要成就:夺荆州、取长安,助刘裕平定叛乱,灭亡后秦。
五、刘牢之

刘牢之(?—402年),字道坚,雁门太守刘羲之孙,征虏将军刘建之子,最初应谢玄之募入北府兵,为其参军,淝水之战时,刘牢之率五千精兵在洛涧大破梁成,在苻坚败后率军攻陷谯郡,因功晋升龙骧将军、彭城内史,赐封武冈县男。后奉命救援苻丕,为慕容垂所败被召回,此后又平定了多处叛乱。王恭第二次起兵时,刘牢之答应司马元显而背叛王恭,在其死后接管兖、青、冀、幽、并、徐、扬七州及晋陵军务。刘牢之又率军平定孙恩起义,后率军讨伐桓玄,听从何穆建议再次倒戈,致使司马元显被杀,桓玄掌权后刘牢之被削夺兵权,拜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刘牢之在部下离散,误以为其子被害的情况下,自缢而死。
主要成就:夜袭洛涧,平定孙恩起义。

东晋和西晋是在什么时候灭亡的?

西晋建立时间公元266年,建立者司马炎,灭亡时间公元316年,都城洛阳;东晋建立时间317年,建立者司马睿,灭亡时间420年,都城建康。

1、西晋

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晋怀帝在平阳遇害,在长安的晋愍帝下令司马睿、刘琨等的共七十万大军分三路合击平阳。

结果身为此战主力的司马睿在士族的鼓动下竟抗命不遵。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2、东晋

建兴五年(317年)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廷,为晋元帝,史称东晋。东晋曾多次试图北伐,但由于内部不团结,除了最后篡晋的刘裕取得一定成果外,其余都无建树。

祖逖本有希望恢复旧土,但他被司马睿挟制,郁郁而终。桓温的北伐则被慕容垂击败。

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率兵南侵,东晋宰相谢安力主抗击,派谢石谢玄率军,在淝水之战大获全胜,苻坚只身逃回北方,南北分立之势从此而成。

后有桓玄叛乱,废安帝,自立为天子,后为大将刘裕所平,拥恭帝,然大权落裕。

元熙二年(420年),宋公刘裕废除晋恭帝,建立刘宋,东晋灭亡,

扩展资料: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两个时期。司马昭发兵攻蜀后,魏帝以并州等十郡封其为“晋公”,灭蜀后进爵为晋王。

后来其子司马炎继承他的爵位,并逼令魏帝禅让,自立为皇帝,国号称“晋”,定都洛阳。五胡乱华,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在建业重建晋朝,因其在洛阳东面,史分为“西晋”和“东晋”。?

西晋为晋武帝司马炎所建立,建都洛阳;东晋为晋元帝司马睿所建立,建都建康。两晋的政治体制为世族政治,政治制度由汉代的三公九卿制走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司马氏原为曹魏世族,高平陵事变后掌握魏国大权。司马炎篡位后统一中国,但无法解决浮华奢侈的社会问题及贪污腐败的政治风气。

由于王室领有军权,使得诸王在朝廷衰落后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西晋于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人民纷纷南渡,北方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东晋皇权低落,主要由世族掌权,由于军权外重内轻,不少方镇心怀野心,造成如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及桓温专政。

此时虽然陆续有北伐以收复失土,但是由于朝廷担心野心家藉此势力大涨,进而篡位,所以大多消极支持。

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这是成立以来最团结的一次。淝水决战后前秦崩解,谢安、谢玄等人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

然而,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篡位。由于平民负担沉重,又发生孙恩、卢循之乱。谯纵亦据蜀地自立。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并夺得皇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西晋

——东晋

刘裕北伐,最终失败,只因国力太弱,一代英雄无力回天吗?

历史上的刘裕北伐,并非很多人都误解的那样,以为是史上第一次由南方北伐而一统天下的大好机会。恰恰相反,此时正是东晋国力极为衰弱的时期,军力极盛巅峰期的强弩之末。

东晋的国力颠峰时期是淝水之战前,当时经过苏峻之乱后长期和平,东晋经济发展达到了一个阶段性巅峰,加上桓温土断整顿和谢安改制,世家大族面对危机被迫和主动的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部分给国家,东晋的国力和政府控制的资源都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巅峰。

而且,这也是东晋军力的巅峰,当时东晋在东西两线都能拿出十万人以上的正规军,东线豫州西府军和徐州北府军还有荆州西军的战斗力是在和前秦一次次野战中经过实战检验的。而且统治集团和军队都是人才济济。

而到刘裕北伐前,经过孙恩之乱和桓玄之乱,以及刘裕为了掌握东晋的一系列内战,论国力,三吴地区被打残,荆州被打残,益州割据被收复,也有很大破坏,看东晋相关史料描述的三吴状况,和百年后的侯景之乱后如出一辙。

论军力,和北府军齐名的荆州西军被彻底打残,从桓玄之乱到刘裕西征,荆州治所江陵被攻克了六次!什么军队这么反复被打残,也精气神全无了。

而北府军也未必好多少,桓玄大肆清洗北府军,把北府军经过对战前秦的淮南淝水诸战,以及北伐的宿将给清洗的差不多了,然后刘裕崛起后,北府军镇压卢循徐道覆之乱,以及不断的内斗, 刘道规早逝,何无忌镇压卢循之乱战败被杀、刘毅先被卢循徐道覆把基本盘打垮,然后被刘裕打垮、诸葛长民被清洗新生代将领也是损失殆尽。

刘裕大军北伐的诸多主将,王镇恶,王仲德是北人晚渡的,沈田子,沈林子是南人三吴豪强、胡藩是江州豪强、朱超石和其兄弟是桓玄系统投过来的,傅弘之是东晋雍州系统的,只有檀道济和刘遵考算是京口集团硕果仅存的嫡系。

这说明刘裕出身的京口集团,经过桓玄清洗和卢循之乱以及惨烈内斗,已经后继无人了的事情。而总攻关中,巴蜀汉中出兵数量微弱到搞笑,荆州这一路沈田子兵少将寡,这也说明荆州和巴蜀的残破和军队的衰弱。

在这种情况下,刘裕的北伐成功,说到底是刘裕个人军政才能的成功,并不是东晋国力军力鼎盛的体现。

一方面,是刘裕的个人能力威望压得住场子,一方面是他成功的在东晋政权集中了权力,在他北伐之前,子侄和亲信班底已经控制了扬州荆州南徐等东晋主要方镇和京师,可以把不足的力量集中有效的使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