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22年02月16日,王敦起兵反晋。王敦因拥护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开国功臣,但司马睿希望减弱琅琊王氏的影响力,于是提拔刘隗等其他士族人士,用以制衡王氏势力。司马睿的抑制,王敦万份怨恨以诛刘隗为名,在武昌起兵反晋。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诛杀周顗等人,史称王敦之乱。
王敦之乱是东晋初年发生的一场动乱,爆发于晋元帝永昌元年(322年),结束于明帝太宁二年(324年)。由出身琅琊王氏的权臣王敦所发动,以诛刘隗为名进攻建康,并击败朝廷军队。后自任丞相,诛杀周顗等人,并在武昌遥控朝廷。晋元帝死后,明帝继位,王敦意图夺位,但明帝已准备反击王敦。同时王敦亦患病,面对明帝的讨伐,只得由兄长王含与部下将领钱凤等领军与朝廷军队作战,但最终失败。王敦亦在战事期间病逝。
司马绍
晋明帝司马绍(299年-325年10月18日),字道畿,晋元帝司马睿长子,晋简文帝司马昱异母兄,母宫人荀氏,东晋第二位皇帝,322年-325年间在位。 司马绍于322年即位,太宁二年(324年)平定王敦的叛乱,停止对于王敦党羽的追究,为安定皇帝的权威全力重用王导,并且与江东大族保持和谐的态度,成功对“王敦之乱”作出善后,稳定东晋王朝的局势。太宁三年(325年),司马绍病逝,终年二十七岁,谥号明皇帝,庙号肃祖 ,葬于武平陵(今南京市玄武区鸡笼山北)。 司马绍聪慧善断,明于事理。东晋政权初建之时,兵荒马乱,生民涂炭,国力空虚疲弊,权臣王敦等作威作福,东晋政权随时面临着覆灭的危险。司马绍在位期间,凭借弱势之中央,成功做到对权臣的制衡。他还在一定程度上调和南渡侨姓与吴姓士族之间的矛盾,稳定时局,使社会呈现向安定发展的趋势。虽在位时间短暂,但对安定国家大局的影响却非常深远。
晋明帝司马绍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司马绍幼年聪明,受到父亲司马睿特殊的宠爱。 永嘉元年(307年),司马绍随父亲司马睿一同移镇建业(后改建康,今江苏南京)。 建兴元年(313年),晋愍帝司马邺继位,升任司马睿为左丞相 ,司马绍拜任为东中郎将,镇守广陵。 建武元年(317年)三月初九日,司马睿即晋王位 。四月初四日,司马睿立司马绍为晋王太子。 太兴元年(318年)三月初十日,司马睿即位称帝,是为晋元帝。三月二十四日,晋元帝立司马绍为皇太子。 司马绍性情极为孝顺,有文才武略,敬贤爱客,喜好文章辞藻,当时的名臣,从王导、庾亮到温峤、桓彝、阮放等,都被亲近看重。曾经与大臣们辩论圣人真假之意,王导等人的意见也不能使司马绍屈从。又好习武艺,善于安抚将士。当时江东人才济济,远近都归心于司马绍。王敦之乱时,王室六军溃败,司马绍欲率将士与叛军决战,登上车子将要出发,中庶子温峤坚决谏阻,抽剑斩断马套绳,这才作罢。王敦平素认为司马绍神武有明略,为朝野人氏所钦佩信赖,打算用不孝的罪名废黜他。于是大会百官,当众问温峤:“皇太子有什么功德值得称道?”声色俱厉,定要使温峤说出废太子的话。温峤回答说:“探讨高深的治国之道,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不是见识短浅的人所能认识的。从礼的角度看,这就是孝。”大臣们都认为温峤的意见是正确的,王敦的阴谋遂被阻止。
登基
永昌元年(322年)闰十一月初十日,司马睿去世 ,闰十一月十一日,皇太子司马绍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晋明帝,尊生母荀氏为建安郡君。 太宁元年(323年)二月,司马绍将父亲晋元帝安葬在建平陵。 六月初六日,司马绍立妃庾文君为皇后。 王敦虽于永昌元年(322年)就回到武昌遥控朝廷,但因为图谋篡位,于太宁元年(323年)暗示要朝廷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于是以手诏征召王敦。同年,之乘酒宴而知道王敦的图谋,于是回京告诉其父王舒,王舒于是与一同报告晋明帝,得以早作防备。 及后,司马绍积极准备京师建康的防护 ,最终于当年七月成功击败王敦派来进攻的军队,平定了王敦之乱。王敦之乱被平定后,司马绍下令不再问罪于王敦一众官属,又分别以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重整各州形势,消除王敦以王氏宗族各领诸州以凌弱帝室的失衡情形。
晋明帝司马绍是怎么死的
太宁三年(325年)三月初二日,司马绍立长子司马衍为皇太子。 闰八月十九日(10月12日),司马绍健康状况不佳,召太宰、西阳王司马,司徒王导,尚书令卞壶,车骑将军郗鉴,护军将军庾亮,领军将军陆晔,丹杨尹温峤,一起接受遗诏,辅助皇太子司马衍。闰八月二十五日(10月18日),司马绍病逝于东堂,享年二十七岁。闰八月二十六日(10月19日),皇太子司马衍即皇帝位 ,是为晋成帝,为父亲司马绍上谥号为明皇帝,庙号肃祖(《资治通鉴》作肃宗)。九月十一日,司马衍将司马绍按葬于武平陵。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汉语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五四运动”以前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东床快婿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
郗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王氏谱曰:“逸少,羲之小字。羲之妻,太傅郗鉴女,名璿,字子房。”
【译文】
郗鉴太傅在京口,派门生给王导丞相一封信,(说想从王家公子中)寻找(一位做)女婿。丞相对郗鉴的信使说:“您往东边厢房(去看吧),任意选择。”门生回去后,禀告郗鉴说:“王家的.几位公子,也都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听说(太傅)来寻找女婿,咸都变得不自然了。唯有一位公子,在床上坦露胸腹躺着,好像没有听到这事一样。”郗鉴太傅说:“这个正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人去)打听,才(发现)是逸少,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王氏的族谱上记载:“逸少,是王羲之的字。王羲之的妻子,是太傅郗鉴的女儿,名叫郗璿,字子房。”
【注释】
1、郗太傅:即郗鉴(269-339),字道徽。高平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书法家、将领,东汉御史大夫郗虑的玄孙。少年时孤贫,但博览经籍,躬耕吟咏,以清节儒雅著名,不应朝廷辟名。晋惠帝时曾为太子中舍人、中书侍郎。洛阳陷落后,聚集千余家,避难于峄山。后司马睿以朝廷名义,命其代理龙骧将军、兖州刺史,镇守邹山。任职三年,治绩卓著,加辅国将军、都督兖州诸军事。永昌初年,拜为领军将军。后拜安西将军,假节镇合肥,以抗王敦,为其所忌,征还为尚书令。太宁二年(324),被明帝任为假节行卫将军、都督从驾诸军事,参与讨平王敦之乱,事后以功封高平侯。寻迁车骑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与王导、卞壸等同受遗诏辅成帝。成帝继位,迁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散骑常侍。苏峻之乱,郗鉴与陶侃等共同率军讨平。事后,升任司空,加侍中,封南昌县公。咸康四年(338),进太尉。拒绝庾亮废王导建议,阻止了朝中的士族斗争。咸康五年(339)卒,年七十一。成帝遣御史持节护丧事,追赠太宰,谥文成。葬于微山湖东岸郗山之上。郗鉴工于书法,现有《灾祸帖》存于《淳化阁帖》中。又有文集十卷(《唐书经籍志》)传于世。
2、京口:六朝长江下游军事重镇。原属扬州吴郡丹徒县。东汉建安(196-219)中,孙权治此,称为“京城”;及迁建业,改名“京口”。东吴建国,隶典农校尉。西晋属扬州毗陵郡。东晋南渡,曾为侨徐州及侨东海等郡治所。义熙六年(410),收复徐州旧地;宋永初二年(421),改侨徐州为南徐州,侨东海郡为南东海郡,仍为治所。刘裕发迹于此,宋时称为“北京”。故城在今江苏镇江市东吴在此置卒戍守。东晋南渡,征北﹑镇北﹑安北﹑平北等将军府及北中郎将府常设于此,因有“北府”之称。东晋末年北伐,疆土扩至淮北,京口的军事地位始渐下降。南齐永明二年(484)桂阳王萧铄为南徐州刺史,罢京口军府,梁末侯景之乱,江北沦陷,在京口复置重兵。
3、王丞相:即王导(276-339),字茂弘,小字阿龙。琅玡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导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永昌元年(322),王敦谋反并攻入建康,欲废元帝而立幼主,因王导不赞同,只得退回武昌。不久,王导受元帝遗诏辅立明帝,迁司徒。“王敦之乱”平定后,进位太保。太宁三年(325),明帝崩,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咸和四年(329)“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欲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卒,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
4、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信使;使者。这里指郗鉴派去王丞相府的门生。如《资治通鉴》:“宜急追信改书。”《越绝书》:“越绝粮,使素忠为信,告粜于吴。”《世说新语·文学》:“司空郑冲驰遣信就阮籍求文。”
5、嘉:嘉许;赞许;称赞。
6、坦腹:舒身仰卧;坦露胸腹。唐杜甫《江亭》诗:“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诗。”宋无名氏《道山清话》:“一日, 子厚 (章惇)坦腹而卧,适子瞻自外来,摩其腹以问子瞻曰:‘公道此间何所有?’子瞻曰:‘都是造反底家事。’子厚大笑。”
我认为有三大原因
1、王氏在东晋建立过程中和司马睿登基过程中,起了重大作用,号王马共天下。
2、王导与他兄弟相比性格温顺的多,且虽然官位大但其实没多少兵权,他既不能阻止王敦造反,也不能阻止后来的苏峻造反,危害性小得多。
3、王导是北方流亡士族和南方本土士族的粘合剂,他是少有的在南北方士人中都有重要地位的人,其价值远比危害性大得多,如果明帝处理他,也会受到南北士人的一致反对(其实,当时主张杀王导的只有刘隗,但即便是周顗却表示明确反对),
另外,明帝还是很信任王导的,王敦之乱后,王导依然在位,明帝死时还拖他与庾冰辅政,其实,王导当时也反对王敦,在王敦后来病危时,就是王导的谋划处理了他的军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317年0月6日司马睿建立东晋
下一篇: 祖逖以土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