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朝何曾,字颖考,晋武帝时为丞相,加赠恃中,又进位为太傅(侍中、太傅都为荣衔)。何曾侍奉武帝宴饮,每天三餐要花上万钱之多。回去之后,告诉他儿子何遵、何劭说:“国家承顺天命,接受了魏朝的禅让,创立基业,延续正统。可是,我每次与皇上宴饮,不曾听皇上提起治理国家的大政计划,只是谈一些家常琐事,这不是为后世子孙计谋着想的现象,这一番基业大概自身过去就结束了,后世子孙可能不堪设想。”
又告诉何遵说:“你们大概可以平安的过一生。”
随后指着诸位孙辈说:“这些孩子一定会遇到动乱危亡。”后来,何遵的儿子何绥被杀,何绥的弟弟何嵩悲伤地说:“我祖父真是圣明啊!”
两晋朝代电视剧有哪些截至2019年2月18日,关于两晋朝代的电视剧只有2017年1月2日《孤芳不自赏》。
剧情简介: 晋、燕、凉、白兰四国征战不休,晋国国力最强,晋国镇北王楚北捷(钟汉良饰)英勇善战、武功谋略过人,令其他三国闻风丧胆。晋燕交战之际,燕国敬安王府遭到沦陷,一夜之间王府覆灭。
侍女白娉婷(杨颖饰)与小王爷何侠(孙艺洲饰)在逃亡时离散。楚北捷偶遇白娉婷,认出她是寻找多年的救命恩人,二人钟情相恋。
但因为不同的阵营处境注定了两人此生情路坎坷,爱情虽浓却障碍重重,既有晋国国王的疑心,又有小敬安王何侠的各种挑拨,还要面对四国纷争不断的乱世天下。在种种困难前,楚北捷不改初心,情场上付深情,默默守护;战场上出奇兵,与白娉婷联手击败何侠,成功阻止了一场生灵涂炭的战争,共同守护了天下安宁 。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部剧改编自风弄的同名小说《孤芳不自赏》。在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在保留原著人物魅力的同时,进行了大胆的改编。
特别是在故事背景的设置上,将架空的故事背景与真实历史进行挂靠,白娉婷与楚北捷两人的家国之争变为有据可考的史实。 ——孤芳不自赏。
三国后晋朝时期的电视剧《乱世妖后》。
《乱世妖后》描写公元254年-300年年间司马氏崛起,取代曹魏建立晋朝,至 八王之乱爆发,西晋迅速灭亡的历史。着重刻画了司马氏与贾充一家。
贾氏虽死,但她引发的“八王之乱”方兴未艾。此后十余年,诸王互相残杀,爆发了数次大规模战争,直杀得中原凋蔽,生灵荼炭,王室衰微;国内暴动不断;周边各族趁乱纷纷起兵建国,攻入中原。
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汉国所灭。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
扩展资料: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西晋专政的太傅东海王司马越病死,匈奴大军第三次围攻洛阳,而南方诸州的牧丞或拥兵观望或象征性的出兵“勤王”。王敦天天召集士族饮酒作乐;王澄带兵从荆州出发,以极慢地速度到了南阳,一听荆州刺史山简的军队战败,就跑回去了。
而王衍等人率十几万大军公开逃跑。结果他们被石勒在苦县全歼。
七月,洛阳失守,晋怀帝被俘,接着汉国大将石勒闪击荀唏,青兖沦陷。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长安失守,西晋灭亡。
而匈奴控制了几乎整个中原,长达一百多年的大动乱开始。而后,各族陆续在北方建立国家,史称“五胡十六国”。
-西晋 -乱世妖后。
晋朝的历史剧为什么比元朝、明朝还少 公元266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晋朝。
到280年,晋朝灭吴,从此三国归晋,一统天下。可是这么一个疆域辽阔、由 *** 统治的大一统的中原王朝,却并不为当代国人所赞赏,相反国人对晋朝的了解少之又少。
相比秦汉、隋唐、明、清大一统王朝都为大家所熟知。就连未完全统一的宋朝也在历史上名气很大。
电影、电视剧是最容易传播历史情结、典故的,普通人对历史的了解虽然不深,但也能从影视剧中多少知道个一二,各个朝代的电影、电视剧都拍了很多,唯独晋朝似乎不受待见,因为有关晋朝的电视剧实在太少了。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不乏下面几个原因: 西晋完整疆域图 一 是晋朝寿命太短,不受重视。
西晋(266年——316年),国祚51年,若以灭东吴算起,则仅立朝37年。后虽然有司马睿建立东晋,但那已是失去半壁江山的割据政权了。
东晋范围 二是晋朝没有出现盛世之治,容易被忽略。相比汉、唐、宋、明,都曾有过盛世之时,如:汉时文景之治,唐朝开元盛世,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繁荣的铁证,明朝的永乐盛世等等。
但晋朝还没出现盛世就匆匆倒下了。 三是晋朝的得位不正,不值宣扬。
司马炎通过篡位得以建立晋朝,不是值得人们赞扬的行为,加上其后续经营也不善,出现了“八王之乱”的惨剧。 五胡乱华 四是西晋的仓促灭亡导致了五胡乱华惨剧,给华夏文明带来了几乎灭顶的灾难。
一段令国人屈辱的历史是大家都不愿重提的历史,自然而然的就把它的存在甩在了后面,拍电视剧时也就少了它。
哪部电视剧紧接三国演义的历史,讲诉晋朝历史的 有两部。
一部是讲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乱世妖后》,还有一部是根据王羲之故事改编的《笔中情》,都是八十年代的老片子。 乱世妖后: 故事描写公元254年-300年间司马氏崛起,取代曹魏建立晋朝,至八王之乱爆发,西晋迅速灭亡的历史。
着重刻画了司马氏与贾充一家。 三国末期,司马家族篡权,建立晋朝,司马炎称帝后,生下一痴呆儿子司马衷,并封为太子。
护军贾充为攀龙附凤,将二女儿贾南风送给傻太子做太子妃,贾南风的生母是贾充的后妻郭槐,生性妒悍。贾南风自小目染了母亲郭槐的妒悍凶残,其泼辣狠毒更甚于母。
在这样父母的影响下,贾南风当太子妃时就曾手杀数人。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逝世,太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
贾南风进封为皇后。自此,贾氏一族独揽朝野大权,滥杀无辜…… 晋惠帝是有名的痴呆皇帝,成为她手中的傀儡。
贾南风野心勃勃,揽权手段阴险毒辣。用矛刺死皇妃潘云;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武帝皇后杨氏活活饿死,令杨氏一系惨遭灭族;其后辅政大臣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亦惨遭屠杀…… 由于“娇后”贾南风阴险狡诈,晋王朝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亦由此而起…… 贾南风生活荒淫无度,她先与太医程据私通,以后经常派人到民间寻找美男子,用大箱装入宫中供她淫 乱,厌了就杀人灭口,陷害忠良,干预朝政,做下一系列不义之事。
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愤而起事,将贾南风囚禁。贾废为庶人后,被司马伦矫诏遣尚书刘泓以金屑酒赐死。
贾氏虽死,但她引发的“八王之乱”方兴未艾。此后十余年,诸王互相残杀,爆发了数次大规模战争,直杀得中原凋蔽,生灵荼炭,王室衰微;国内暴动不断;周边各族趁乱纷纷起兵建国,攻入中原。
公元316年,西晋被匈奴汉国所灭。历史进入东晋十六国时代。
笔中情: 太尉齐慎有三女:文娟、玉娟和小娟。 某日,文娟偶过酒店,见青年书法家赵旭之为店主书写酒幡,慕其才华,暗生爱意。
中秋之夜,太尉邀请全城才子赏月观灯,借此为文娟择婿。赵旭之颇得赏识,遂被选中。
但旭之与文娟素未谋面,不愿应允,经好友徐安民劝说,勉强留在齐府观书习字。后得知太尉夫妇暗中准备婚事,便不辞而别。
临婚之日,太尉府张灯结彩、宾客盈门,却发现女婿不知去向,太尉一筹莫展,安民献计:改由彼此相爱的旭之胞弟皓之与小娟订婚。 不久,旭之巧遇文娟,始知其才貌双全,追悔莫及。
他向文娟请罪,文娟让他去求老师庾夫人。庾夫人告诉旭之,文娟讨厌自负之人,齐夫人又不喜欢布衣,旭之遂决定向朝廷上书求官。
旭之得任佐军将军,再次登门求婚,正遇南陵长公主之子护国将军桓述同去求婚,齐太尉夫妇十分为难,决定两人当堂比试书法,不料两人书法难分高低,约定一年后再次比试。 旭之乃三次出游学习,观赏历代书法,并从庾大娘舞剑中受到启悟,书法技艺大有长进。
齐府二小姐玉娟暗中爱上了桓述,安民巧妙安排两人在泰山相会,私订终身。当旭之、桓述再次在齐府比试书法时,旭之笔走龙蛇,举座震惊。
皓之、小娟,桓述、玉娟已有婚约在先,于是长公主和齐太尉夫妇为三对新人主婚。
纵观历史,所有朝代的历史都拍过电视剧,唯独西晋和东晋没有,这是 第一点,最重要的一点。
电视剧必须要能吸引观众。如三国割据群雄并起,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满清宫廷后妃博弈,权谋利益与宫廷生活,加上也许颇为烂俗的言情&穿越剧情……这些结构都有自己的用户群,而且这些朝代的知名度高。
不信的话找个普通人,问问他对于清朝康雍乾等等皇帝与两晋一堆挑战你记忆力的司马X,哪个更了解。最好是知名度高的朝代,观众不一定懂,图个乐呵,也方便显得自己不那么无知,毕竟看部不用动脑的电视剧都要抱着搜索引擎,不是每个寻求娱乐者都能忍受的。
那么你肯定有问题了,两晋就没有权谋,就没有激战了吗?当然不是。但归根结底知名度不是一个档次。
第二点,不利于社会风气,拍出来也不一定过审。比如说谈名士,必然会提到他们奇装异服聚众high药,这群贵族兼知识分子的面貌这时实在说不过去。
当然这是以偏概全,各个朝代总有一点难以言说的龌龊事,然而两晋剔除这些部分,显得很不真实。第三点,不主旋律,不中国梦,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
整体而言,你很难用两晋来发扬伟光正,也不能像强汉盛唐甚至大明一样激荡民族自豪感,反而被各种打成皮皮虾,内部乱的不行,八王之乱活活把一个大一统王朝整成了王八,外头少数民族一窝蜂冲进来,不说三光,破坏也是巨大的。(当然动乱不止一个原因)这别说上头了,我们都看不下去。
能料想到必然有人看到一半觉得太窝囊,弃了。(许多王朝的过程都呈山脉状,两头低,中间允许震荡。
然而晋代比较特殊……举例说明就是大一统的西晋不按基本法,灭了东吴只活了37年)不合勿喷。
求从夏朝开始的历史电视剧,最好一个朝代一部,一个朝代紧接一个 夏朝《古夏血觞》
商朝 只有虚构的《封神榜》反映了一点商朝的事情 还有《盘庚迁都》貌似是记录片
周朝 古装/历史剧《东周列国·春秋篇》 《东周列国战国篇》
秦朝纪录片有:《秦始皇探秘》,也叫《复活的军团》。
电视剧:《古今大战秦俑情》(属于穿越剧)、《大秦帝国》《寻秦记》
汉朝 大汉天子 《光武帝刘秀》
三国 三国演义
晋朝
西晋:
《乱世妖后》(贾南风)
东晋:
《侠影仙踪》(武侠成分居多)
《书圣王羲之》
南北朝
《北魏冯太后》 主演 吴倩莲
《胡笳汉月》 主演 宁静
《菩提达摩传奇》 主演 吕良伟
《花木兰传奇》 主演 时爱红
隋唐 隋唐英雄传
《秦王李世民》
《神探狄仁杰》
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宋朝
大宋八贤王
包青天
元朝
只有射雕英雄传有点 历史原因
明朝
也很多
郑和下西洋
大明天子
大明王朝惊变录
大明奇才
大脚马皇后
朱元璋
帝师刘伯温
清朝
我就推荐两部 一部是康熙微服私访记 还有就是康熙帝国
平定三国乱世第一人晋武帝统一全国创太康盛世
二十五年的皇帝生涯,励精图治,结束了长达百年的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经济繁荣,开创太康盛世
◆三代侍曹皇赐九锡
东汉末年,朝廷昏庸腐败,在统治阶级内部,宦官集团和官僚集团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日益激烈。公元189年,汉灵帝驾崩,刘辩即位,史称少帝。这时,中军校尉袁绍乘机起兵,一举诛杀大小宦官两千余人,从而结束了为时数十年宦官专权的局面。然而,由此也引起了天下大乱,各郡、州、县出现了失控的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兼并战争,最后出现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魏武帝曹操,霸主中原;昭烈帝刘备,称雄西南;吴大帝孙权,割据江东。三国之间连年混战,广大百姓饱受祸害,有的流徙,有的死亡,村落破败,户口大减。魏书张绣传中记载说: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
有的地方的人口甚至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大量百姓死亡和流徙,全国连绵数百里的土地,完全荒芜,无人耕种。连昔日富庶繁荣的京城洛阳附近,也变得蒿草丛生,百里不见人烟。曹操在一首诗里说: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就是这种荒凉景象的真实写照。
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祖上许多人做过西汉的大官,是有名的望族,后来当上了曹操丞相府主管一切事务的主簿。司马懿老谋深算,智慧过人。曹操死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睿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统率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蜀汉的诸葛亮智谋惊人,遇到司马懿也不免有些顾忌。东吴的孙权对他顾忌更大,曾对人说:司马懿善用兵,可谓变化如神,所向无敌。
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知道司马懿实力比自己强百倍,对自己的威胁太大,所以,决定除掉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便在曹爽辅政后的第8年,声称自己年老多病,力不从心,回乡养病,但在暗地里等待时机,伺机而动。曹爽认为司马懿突然称病肯定另有阴谋。曹爽的内线汇报说,司马懿已经不能吃东西了,话也不能说了,头脑也不清楚了。曹爽从此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提防。
公元249年,曹爽陪伴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90里的高平陵去祭祀。佯称重病的司马懿利用这一时机,假借皇太后的懿旨,精神抖擞地在城内突然举行政变,其长子司马师指挥早已蓄养的3000名敢死队,关上洛阳城所有的城门,占据武器仓库,接管了守卫皇宫的禁军。然后,又派主力冲出宣阳门,来到洛水浮桥边上,杀气腾腾地逼向祭祀人群。最后,魏帝终于迫于司马懿的威逼,诛杀了曹爽。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51年,司马懿得病去世,他的长子司马师任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政。公元254年,魏齐王曹芳已经成年,他不满司马师专权,与几位大臣密谋除掉司马师。由于走漏风声,司马师首先动手,诛杀参与密谋的大臣,曹芳也遭废黜,另立年仅14岁的曹髦为帝。不久,司马师死,他的弟弟司马昭接任其职,朝廷里的要事都必须经过司马昭之手。随着曹髦长大,成熟,他已经懂得朝政,感到魏朝天下岌岌可危,心中十分愤慨。
公元260年5月7日,曹髦命令宫中宿卫士兵,捕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大将贾充率兵将曹髦杀死,然后胁迫皇太后出来说话,以掩盖自己的弑君之罪。太后下诏说:曹髦越大越不像话,竟用箭射向宫中要杀我,有的箭还掉到我的脚旁,他还狠心地用毒药来害我,这种不孝不敬的人,早该死了!这样,司马昭杀掉无德不孝之君的行为就成为合法的了。
曹魏皇帝连续被废被杀,改朝换代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浓厚,司马昭实际上已经掌握了皇权。但社会上还有相当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满意。司马昭一边收罗文人学士,为自己登基制造舆论,一边积极准备征讨三国之中力量较弱的蜀汉。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诸葛绪率兵18万,进军蜀汉。捷报频频传来,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门户、有屋檐的台阶、300名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征伐的弓箭、祭祀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古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往往先受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公元263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为晋王。
◆争当太子无为治国
司马昭基本上掌握了魏国的大权,魏国皇帝成了名副其实的傀儡。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长子,按照封建时代立嫡以长的制度,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小儿子司马攸过继给自己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打算立之为世子。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属于桃符的宝座。
宠爱之情溢于言表。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寂寞的司马炎开始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齐王司马攸为人温文尔雅、亲贤好施,喜爱古代典籍,并且多才多艺,是一位有着浓厚的艺术气质的儒雅之士。而司马炎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乎完全秉承了父辈的天性,既有足以左右形势的谋略,同时也有着一副宽厚仁慈的外表。总之,政治家的天性加上客观上的优势,使得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游刃有余。到晚年,司马昭不得不以强大的政治理智克服个人情感,接受了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继承了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同年12月,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历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魏王朝从曹丕让汉帝禅位称帝,传了45年,到此结束。司马昭也同样让魏帝以禅让的手段获取了帝位,魏国遂亡。但这时的司马炎心里并不轻松,他很清楚,虽然他登上王位宝座,但危机仍然存在。
从内部看,他的祖父、父亲为了给司马氏家族夺取帝位铺平道路,曾经对曹操以后的曹氏家族以及附属势力进行了残酷的屠杀,这件事所造成的阴影至今仍然横亘在人们的心中。从外部看,蜀汉虽平,孙吴仍在,虽说此时的东吴已不足以与晋抗衡,但毕竟也是一个不小的威胁。内忧外患告诉司马炎,要想巩固政权,进而完成吞并东吴、统一中国的大业,就首先要强固统治集团本身的凝聚力,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采取怀柔政策。为此,司马炎在即位的第一年,即下诏让已成为陈留王的魏帝载天子旌旗,行魏正朔,郊祀天地礼乐制度皆如魏旧,上书不称臣。同时又赐安乐公刘禅子弟一人为驸马都尉,第二年又解除了对汉室的禁锢。这不但缓和了朝廷内患尤其是消除了已成为司马氏家族统治对象的曹氏家族心理上的恐惧而且还安定了蜀汉人心,进而为赢得吴人的好感,为吞并东吴取得了主动权。
为了尽早地使国家从动乱不安的环境中摆脱出来,为统一奠定牢固的基础,无为与宽松政策成了西晋之初的立国精神。这种立国精神在国家的各种领域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公元268年,司马炎诏书中明确指出:为永葆我大晋的江山,现以无为之法作为统领万国的核心。
同年,又向郡国颁下5条诏书:一曰正身,二曰勤百姓,三曰抚孤寡,四曰敦本息末,五曰去人事。当年,曹魏王朝的奠基者曹操继东汉的动乱政治之后,为了安定人心,恢复国力,曾实行了比较宽松开放、节俭求实的治国方略。但到了曹超富返利网丕,政治渐趋严厉,社会风气亦腐败,曹操当年的风范已不复存在。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不断把强大的物质重负转移到百姓的身上,而长期的战乱更使百姓在惨淡的生计之外,还在心理上增添了一种恐惧与疲惫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司马炎反其道而行之,提出无为而治的强国方略是最适合不过的。
◆击灭东吴统一全国
西晋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取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手法,而是采取拉拢、收买人心的办法,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早在三国鼎立之时,魏的势力已超过蜀、吴,如以人口计,魏约占全国人口4/7,蜀、吴合占3/7。公元263年,魏灭蜀之后,三国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魏的力量更加强大。晋武帝代魏之后,雄心勃勃,密有灭吴之计,准备出兵灭吴,统一全国。
西晋全国正处于一种积极的态势之中,然而吴国却是在走下坡路。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最终成了孤家寡人。对他劝谏的中书令贺邵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但是,晋武帝受到了以太尉录尚书事贾充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认为:吴有长江天险,且善水战,北人难以取胜。且近几年来西鲜卑举兵反晋,此时对吴作战,并非其时。而羊祜、张华、杜预等人则认为:吴帝孙皓腐化透顶,他不但对广大人民残酷剥削、镇压,而且在统治集团内部也排除异己,用刑残酷。孙吴目前是上下离心,如此刻出兵,可不战而胜。如果错过机会,吴人更立令主,励精图治,再去灭吴就相当不容易了。
两派意见,针锋相对。这样,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就摆在了晋武帝面前:是否出兵灭吴,统一全国?晋武帝意识到,自秦汉以来,统一已成为人类历史的主流,广大平民百姓要求统一,渴望和平。因此,晋武帝坚定地站在主战派一边。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荆州,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襄阳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20万晋军直扑东吴。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王浑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孙皓忙命丞相张悌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5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东晋王导充实财库的妙计
下一篇: 李雄巧施苦肉计智擒隗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