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晋孝武帝初年谢玄组建训练的军队。太元二年(377),朝廷因前秦强大,诏求文武良将镇御北方。朝廷拜谢玄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镇广陵,召募劲勇,徐(治京口)、兖(治广陵)人民纷纷应募入伍。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太元四年,谢玄加领徐州刺史,镇京口。东晋称京口为“北府”,所以称这支军队为北府兵。
北府兵对稳定东晋政局的作用
谢安组建北府兵除了抵御北方强敌的入侵,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改变扬州“权重而力弱”的局面。
孝武帝宁康三年,桓冲把扬州的事权让给谢安,自己出任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出镇京口。翌年,谢安欲以孝武帝后父王蕴为方伯,“乃复解冲徐州,直以车骑将军都督豫、江二州之六郡军事,自京口迁镇故孰”。太元二年,镇守荆州的桓辖死,桓冲还督江、荆、梁、益、宁、交、广七州军事、荆州刺史。谢安使桓冲从京口退至故孰,再退至桓氏根据地荆州,主要是借用了褚太后与王皇后的权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没有军事依托的状况,谢安令玄在广陵组建北府兵。组建之初,桓冲坐镇荆州,仍以四方镇杆为己任,还瞧不起扬州的力量。
淝水之战时,冲“深以根本为虑,乃遣精锐三千来赴京都”,认为谢氏不顶用,结果出乎意料。桓冲死后,荆、江二州守宰并缺,谢安仍以桓冲侄桓石民镇荆州,桓石虔镇豫州,改任桓伊为江州,“即以三桓据三州,彼此无怨,各得其所”。朝廷出现了难得的安定局面,固然与谢安处置有关,但与北府兵的平衡力量也不无作用。
一个更明显的事实是,北府兵建立前,往往是镇守荆州的镇将轻易起兵反叛中央,北府兵建立后,荆州镇将必须与镇守京口的北府兵将领联合起来才能成功。晋安帝兴元元年,荆、江州刺史桓玄反叛,由于收买了都督兖、青、冀、幽、并、徐、扬州晋陵军事,南兖、南青二州刺史刘牢之而获得成功。而后刘裕击灭桓玄恢复晋室,最终又取晋帝而代之,都是依靠了北府兵为骨干力量。
北府兵的衰亡
淝水之战后不到二年,即太元十年四月,谢安为了避开司马道子,出镇广陵,让出中枢朝权。太元十二年正月,朱序为青、兖二州刺史,代谢玄镇淮阴,征玄为会稽内史,解除了他的兵权。太元十五年,孝武帝以后兄王恭为都督青、兖、幽、并、冀、徐州晋陵诸军事,兖、青二州刺史,镇京口,北府兵为王恭掌握。隆安元年,恭在京口起兵反对司马道子和王国宝,北府兵成为内部火并的工具,次年恭再次起兵,其司马刘牢之反戈击灭王恭,代恭为都督青、兖、幽、并、冀、徐、扬州晋陵诸军事,镇京口。隆安三年,孙恩起义,北府兵又成为镇压起义兵的主要力量。
元兴元年三月,刘牢之投降桓玄,旋被夺去兵权被迫自杀,北府兵为桓玄并吞,北府兵重要将领高素、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武、孙无终均被杀,刘袭兄冀州刺史刘轨及宁朔将军高雅之,刘牢之子刘敬宣投奔南燕慕容德。北府兵根据地京口和广陵,分别由桓修和桓弘镇之,北府兵士众由诸桓分领,北府兵至此被瓦解。从东晋太元二年北府兵建立,到太元十二年谢玄解除兵权,共十年。从太元十二年至元兴元年十五年时间,北府兵主要掌握在刘牢之手中。元兴三年,刘裕在京口重组北府兵,但这不是北府兵的重建,而是一个新的王朝军队的肇始。
说到谢玄这个人,如果你有看过淝水之战的历史,对这个人一定不陌生,谢玄当时统领北府兵以8万的军兵一举打败前秦的百万大军,在这场淝水之战后,这支北府兵也成为东晋王朝的主要力量,一度被大家所记住。
这支北府兵在太元4年(379年),由谢玄建立,东进初年,谢玄担任建武将军,他大量招募勇敢果猛之士,刘牢之与何谦、诸葛侃、高衡、刘轨等人均被选上,后来将这支军队命名为北府兵。北府兵在淝水之战取得胜利之后,又乘胜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很多人知道谢玄是个有名的大将军,但是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谢玄的理想抱负,他不仅仅是想保住半壁江山,更多的是想要统一中国。当时淝水之战后,秦军大败,谢玄想如果此时乘胜追击,继续北伐的话,可能就能灭了前秦,统一中国了,可是这个想法并没有人支持,那些士大夫只想到眼前利益,如果继续大战,势必会影响他们的美好生活。
另外,谢玄的风头是出得太大了,也招来了不少人的嫉妒,于是那些官员也一再阻止谢玄继续带兵打仗,后来朝廷下令要封赏谢玄,让他暂且回到淮阴,谢玄其实也是知道这些人的心思,后来就过得非常不爽,回到淮阴之后,谢玄就病倒了,太元十三年(388年),谢玄去世,享年46岁,因此他到死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谢玄死后,北府兵也几度易主,后来在谢氏退出后,北府兵也就慢慢没落了。
西晋末年,朝廷腐朽,兵戈四起。北方大量胡人乘机南下,强占土地,残害百姓,中原陆沉,晋皇室为避战乱带领部分臣民偏安于江南,史称东晋。
东晋朝廷成立后,朝廷一直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在对外征伐上,一直要看地方有实权的将军们的脸色。作为朝廷宰相的谢安打算改变这种局面,他任命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后来又兼任徐州刺史。谢玄后来就是北府军的创始人。
谢玄是谢安的侄子,他一直受到谢安器重,他的母亲叫阮容,和竹林七贤的阮籍、阮咸同族。但谢玄小时候有女人气,喜欢佩带女孩们喜欢的饰物。但谢安不太喜欢,后来谢玄听从了谢安的劝导,不再佩戴这类饰品了。
谢玄文武兼备,在桓温、桓豁手下都呆过。桓温认为谢玄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当时东晋把徐州、兖州、青州这三个州以及扬州的晋陵郡(包括京口)划为同一都督区,因为京口处在建康的东北,而且管理的地盘多在北方,所以习惯上称为“北府”。
谢玄受到创建北府军的任命后,他收揽了整个广陵(今扬州)和京口聚居着北方的流民,大规模地招兵选将,日夜操练,于是威震大江南北的“北府军”正式问世。
北府军自成立后就踏进了激烈的战场,在战争中人人作战勇猛,经常取得大捷。在淝水之战,刘裕的两次北伐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发挥了重要作用。
谢玄手下有七大猛将,最出名的人叫刘牢之。刘牢之面色紫红,胡须与眼睛长得奇特,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但他却是个智将。他一直担任北府军的前锋,领着最精锐的部队,几乎是打遍天下无敌手。
谢玄还有一个叔叔叫谢石,也是谢安的弟弟。谢石当时名气不大,但他后来在淝水之战中成了谢玄的领导,两人并肩作战,才暴得大名。
北府兵作战勇猛不用多说,那么北府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强大?
一, 北府兵主要是从北方过来的游民,西晋末年,中原被北方胡人强占,他们驱逐当地民众,这些人于是就失去了家园。在这个艰难的世道里,想要活下来只有靠自己拼博了。
二,北府兵是私兵。也就是只认将军不认朝廷。私兵的战斗力自然比朝廷的官府兵英勇多了。他们不是父子,兄弟就是同乡朋友。在战场上作战毫无惧色,无比豪迈。后世岳飞的岳家军,曾国藩的湘军就是这个样子。
三, 北府兵都是有实战经验的。谢玄不时直接从流民中招募,而是先找到流民义军头领,让他带领自己的能征善战的部众过来,后进入北府军。这些人有多年和北方胡人作战经验,在战场上厮杀时不会逃走,能极大地提高军队士气。
四, 优秀的统帅。从谢玄,到桓温,最后到 刘裕,一个比一个英明,果敢,特别是刘裕,他从战略预估,战术实施及带兵安置都是非常妥当,周边人很少有异议。
五, 当时的北方战乱频仍,许多民众流离失所,依靠自个的力量肯定是无法抵挡残暴的胡人,所以许多流民通过各种途径加入了北府军。
北府军有睿敏果敢的统帅,如谢玄,桓温,刘裕等人,有英勇善战的将领,如谢石,刘牢之等人,也有苦难出身视死如归的彪悍士兵,你说,这样的战斗力能不强大么?
这是一支得之可得天下的军队。
它在中国的军队历史上是一支名声在外的强悍军队,是800年前的一支所向无敌的劲旅。最经典的就是淝水之战,仅有8万兵力的北府兵,竟一举击退了敌方90万大军,这是古今中外都难以复制的的辉煌战果。从它鼎盛到消亡这段期间。可以说,谁的手中握着这支军队,谁就把南朝的整体局势握在手心,甚至可说它关系这整个朝代的兴衰。
北府兵最初建队时,将士们并非精兵,而是一些因为战乱不得不南迁的流民、难民。这些难民为了在迁徙的过程中保住自身性命,于是便自建了一支有军事性质的队伍,这就是北府兵的雏形。而后,在这段漫长的迁徙途中,他们被迫的练就了一身旁人难以匹敌的战斗力,直到谢玄开始将流民组织汇聚在一起的时候,这支队伍中的骁勇将士们便开始展露头角。
在其最鼎盛的时期,五战五捷,气吞万里如虎。这支并非出生正统的军队,却交出了令人咋舌的答卷,甚至在后期还创下了淝水之战这个战事上的奇迹之战。但也正因为这支军队太过强悍,而因此引起了君王的侧目,开始忌惮起这支军队的领导人物。谢玄为了避免和司马家争权,也为了打消君王的顾忌,而主动交出了领导权,退出了朝廷的中枢。
自此,北府兵也渐渐开始走下坡路,后期的北府兵陆续更换了领导人,但最终还是没能躲过没落的结局,最后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48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司马昭杀邓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