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祝英台女扮男装去学院读书,与同学梁山伯相爱,可是祝英台最后却被家里人许配给了马家。梁山伯闻之忧伤,得急病而死,祝英台则在祭拜梁山伯的时候,跳进了梁山伯的坟墓殉情,传说二人化作了蝴蝶。
西方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经典中的经典。但是,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只是民间传说,历史上真有其人其事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背景是在晋朝时期,祝英台的祖上两代都是朝廷将领,他们曾追随祖逖、陶侃、桓温等大将军北伐,立下了很多军功。祝英台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各种传奇征战故事,所以立志要做一位巾帼英雄,而不是柔弱的大家闺秀。
十四岁时,祝英台央求父母送她入学读书,以弥补她身为女子而不能上阵杀敌的遗憾,父母拗不过她,只好将她女扮男装送进了书院。在书院里,祝英台认识了梁山伯,二人志趣相投,便结为了异姓兄弟。后来,祝英台对梁山伯日久生情,但是又不敢告诉梁山伯她的女儿身份,结果直到三年之后毕业了,祝英台回到家,梁山伯才知道她居然是个女的,这才情窦初开。
可惜,梁山伯开窍开得太晚了,因为祝英台回家以后就被父母许配给了有钱有势的马家。等梁山伯急急忙忙赶到祝家时,祝家与马家婚约已成。祝家和马家都是体面人家,悔婚这是不可能的,两家都丢不起这个脸。最后,祝英台只好想出了一个拖延战术,她让梁山伯考取功名,等梁山伯有了功名,就可以以官威压一压这门婚事了。
梁山伯有了动力,一下子就考中了功名,可是还没等到他向祝英台提亲,他就病逝了。此时的祝英台已经拖到了二十岁,她被家人催婚,听闻梁山伯去世的消息,她才万念俱灰的答应了嫁到马家。
在成亲的路上,经过梁山伯的坟墓时,祝英台前去祭拜,结果众人只看到一阵大风,然后坟墓打开了一个缺口,祝英台纵身一跃就跳了进去。等大家回过神来,梁山伯的坟墓已经恢复原状,只是祝英台从此消失了。人们都说,祝英台为了梁山伯殉情,他们俩变成了蝴蝶。
古人迷信,认为这一切都是天意,就连朝廷都啧啧称奇,但是如果大家仔细探究祝英台在一片大风和坟墓突然开出一个缺口时消失这件事,其实祝英台应该是同时遇到了龙卷风加地震,只不过这两个自然现象非常凑巧的撞在了一起,结果就成了这样。所以,严格说来,祝英台并不是给梁山伯殉情了,而是很倒霉的遇到了两种自然灾害,遇难了。
大概这就是传说中的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了吧。大多数人都认为祝英台的历史原型是会稽内史夫人谢道韫,一个有名的才女,她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最真实的结果是:梁山伯死了,祝英台答应嫁给马文才,而在结婚那天,祝英台要求要从梁山伯的坟上走过去,但是祝英台外边穿的婚纱,里边穿的是孝衣,她从老远的地方就下了轿子,边跑边脱下了婚纱,这时梁山伯的坟墓列开了,祝英台就跳了下去,坟墓慢慢和上了,飞出了两只蝴蝶,据说这两只蝴蝶,就是梁山伯和祝英台。
梁山伯因思念祝英台积劳成疾,最终不知身亡。而祝英台在成亲当天经过梁山伯坟墓,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只见一对蝴蝶从坟墓中飞出。
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故事内容:
越州上虞县有一女子祝英台,喜欢吟读诗书,一心想出外求学,但是当时的女子不能在外抛头露面,于是就和丫头银心乔装成男子,前往越州城读书。二人在半途遇见了也要前往越州念书的鄞县书生梁山伯及书僮士久,梁山伯和祝英台二人一见如故,遂结伴同行,前往越州。
在越州三年期间,梁山伯和祝英台形影不离,白天一同读书、晚上同床共枕,祝英台内心暗暗地爱慕梁山伯,但梁山伯个性憨直,始终不知道祝英台是个女的,更不知道她的心意。
有一次清明节放假、二人去镜湖游玩的时候,祝英台借景物屡次向梁山伯暗示,可是梁山伯完全无法明白,甚至取笑祝英台把自己比喻成女子,最后祝英台只得直接地向梁山伯表示,梁山伯才恍然大悟。
可是这件事全被在一旁偷看的马文才得知,马文才也知道祝英台原来是个女的了。后来家人写信催祝英台回家,临走前,祝英台留一封信告诉梁山伯「二八、三七、四六定」,意思是要梁山伯十天后去祝府提亲。
但是梁山伯却以为是三个十天加在一起,所以一个月后才去提亲,等到梁山伯欢欢喜喜赶到祝家时,才知道马文才已经抢先一步提亲、并且下了聘礼,梁山伯只得心碎地离开,祝英台沿路相送、难舍难分。
梁山伯回家后,相思病重,写信向祝英台要一些找不到、拿不到的药方,表示病情绝望了,同时希望祝英台能前来探望一番,祝英台则回信告诉梁山伯,今生无缘,只希望二人死后可以一起安葬在南山。
后来梁山伯病逝,祝英台假意应允马家婚事,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当祝英台下轿拜墓,一时之间风雨大作、阴风惨惨,梁山伯的坟墓竟然裂开,祝英台见状,奋不顾身地跳进去,坟墓马上又合起来,不久,便从坟墓里飞出一对形影相随的蝴蝶……。
扩展资料
提起《梁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千百年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故事被各种艺术种类改编演绎,小说、戏剧、影视、音乐……,这一传说甚至在世界上都产生了广泛影响,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梁祝》,简单来讲就是死了都要爱的故事,当中穿插一些女扮男装、父母之命、门当户对的通俗桥段以增加阅读量。
从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金楼子》开始,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改编演绎,《梁祝》也从一个单纯的传说故事,发展为一个艺术创作的“母题”。而当它成为了艺术经典之后,就很少会有人把它拉下神坛,看看它回归现实生活之后,还能站稳脚跟吗?
版本一:唐《宣室志》
最早记载“梁祝”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但原书已散失。到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时,对这个故事的描述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雏形: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 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从这段描写中我们完全看不到祝英台与梁山伯之间有任何爱情线索。祝英台回家两年后梁山伯才想起去看看老同学,可见二人最多也就算是普通朋友关系,知道英台是女孩子之后便想要提亲,也许是觉得她各方面条件都挺合适,两人又是旧相识,有一定的感情基础,娶她也是不错,省的老大不小了被催婚。
但当知道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氏之子后,山伯也并没有如何不舍,本来也只是觉得合适而已嘛,不成就算了。这最多也就算是山伯一次失败的相亲而已,之后生活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这里的梁山伯比较豁达,也想得开,既然一时不能成家,那就先立业吧,所以他努力求取功名,当上了县令,谁知道身体不好,没多久病死了。这些都跟祝英台没什么关系,只能说是人各有天命。
而这里的祝英台虽然一开始“伪为男装求学”,显得挺离经叛道的,但她骨子里还是一个知道轻重、守着女子本分的人,上学期间并没有暴露身份,也没有喜上谁,回家后服从家里的安排,嫁给“马氏子”,拒绝了后来才提亲的梁山伯,之后两人再没见过面。
而后来她在出嫁路上忽遇风浪阻船,得知梁山伯墓在此,前去祭奠,也是情理之中,毕竟同学一场,而“地忽自裂陷, 祝氏遂并埋焉”,这一结果实属偶然,整个故事都算不上是一个爱情故事,而是一个被抹上了传奇色彩的坟墓吞人的故事,甚至可以归为志怪小说。
清朝的翟灏也是这么想的,他将《宣室志》中的这个故事收录在《通俗编》卷三十七中,仅标注为“梁山伯访友”,与爱情无关。
版本二:明《情史类略》
到了明代冯梦龙时进行了改编,他写了两个版本,一个收录在《情史类略》中:
“梁山伯,祝英台,皆东晋人。梁家会稽,祝家上虞,尝同学祝先归。梁后过上虞访之,始知为女。归乃告父母,欲娶之。而祝已许马氏子矣。梁怅然若有所失。后三年,梁为鄞令,病且死,遗言葬清道山下。又明年,祝适马氏,过其处,风涛大作,舟不能进。祝乃造梁冢,失声哀恸。忽地裂,祝投而死。
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和帝时,梁复显灵异效劳。封为义忠有司立庙于鄞云。吴中有花蝴蝶,橘蠢所化。妇孺呼蝴蝶黄色者为梁山伯,黑色者为祝英台。俗传祝死后,其家就梁冢焚衣,衣于火中化成二蝶。盖好事者为之。”
这个版本里祝英台的人物性格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依然是一个识大体、顾大局的人,游学归来后便遵从家里的安排嫁人,对梁山伯也并无爱情可言。
反倒是梁山伯这个人物显得有点狭隘了,他提亲被拒,一直郁郁寡欢了三年,死之前还特意留下遗嘱,要“葬清道山下”,因为这是从祝家到马家的必经之路,死了还要给人添堵,等到英台路过前去祭拜,则“忽地裂,祝投而死”,仿佛是山伯的灵魂故意操纵的结果,因为他后来还“复显灵异效劳”。
而比较起来,马氏作为受害者,却显得挺大度,英台死后,“马氏闻其事于朝,丞相谢安请封为义妇”,还给自己未过门的妻子申请了一个“义妇”的封号,也算是有情有义了。
版本三:明《喻世明言》
还有一个版本记录在《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写得非常详实,人物形象饱满,与现行的梁祝故事最为接近,可以说是梁祝故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又有个女子, 叫做祝英台, 常州义兴人氏, 自小通书好学。闻知余杭文风最盛, 欲往游学。其兄嫂止之曰:‘古者男女七岁不同席, 不共食, 你今一十六岁, 却出外游学, 男女不分, 岂不笑话!’英台道: ‘奴家自有良策。’乃裹巾束带, 扮作男子模样, 走到哥嫂面前, 哥嫂亦不能辨认。”
“英台临行时,……对天祷告曰:‘奴家祝英台出外游学, 若完全名节,此枝生根长叶,年年花发;若有不肖之事,玷辱门风,此枝枯萎’。”
这里将英台的父母改为了兄嫂,不过根据“长兄如父,长嫂如母”的观念,也不为过。英台从小就是一个勤奋好学的女子,知道杭州的文风最盛,就提出去游学,而且她胆大心细,考虑事情周全,为了打消兄嫂的顾虑,提出女扮男装,并且发誓会注重女子名节,绝不会有败坏门风之事,兄嫂这才放心让她出门。
而且她在学校三年,“衣不解带”,从没让人发现,也遵守了自己的诺言。细心、体贴、好学、办事有分寸,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阳光开朗懂事的女孩子。
-梁山伯与祝英台
虽然故事的结尾是早已耳熟能详的,但是再次欣赏时,仍然是被男女主人公那至死不渝的凄美的爱情深深地感动。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故事之一(另外三个为《白蛇传》、《孟姜女传说》和《牛郎织女》),是中国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自东晋始,在民间流传已有1700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爱情所感染。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微山版本
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
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梁祝传说及爱情故事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有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佐证。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的记载可以证明:元氏县产生“梁祝传说”。
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封龙山一代广为流传。据传,梁山伯是南佐村人,祝英台是长村人,马文才是马岭村人。南佐村距离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仅有数公里之遥。
同时,元氏有吴桥,吴桥旁有古冢,而且据县志记载为梁山伯之墓。元氏“梁祝传说”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
扩展资料
从最早记载这个故事的《金楼子》开始,历朝历代都在不断地改编演绎,《梁祝》也从一个单纯的传说故事,发展为一个艺术创作的“母题”。
1、版本一:唐《宣室志》
最早记载“梁祝”传说的是南朝梁元帝萧绎的《金楼子》,但原书已散失。到晚唐张读的《宣室志》时,对这个故事的描述是:祝英台回家两年后梁山伯才想起去看看她,知道英台是女孩子之后便想要提亲。
但当知道祝英台已被许配给马氏之子后,梁山伯比较豁达,既然一时不能成家,那就先立业,所以他努力求取功名,当上了县令,谁知道身体不好,没多久病死了。
而祝英台拒绝了提亲的梁山伯,之后两人再没见过面。而后来她在出嫁路上忽遇风浪阻船,得知梁山伯墓在此,前去祭奠,遇到墓地前的地面突然裂开下陷,遂把祝英台埋入墓中。这一结果实属偶然,可以归为志怪小说。
2、版本二:明《情史类略》
到了明代冯梦龙时进行了改编,他写了两个版本,一个收录在《情史类略》中。祝英台游学归来后便遵从家里的安排嫁人,对梁山伯也并无爱情可言。反倒是梁山伯提亲被拒,一直郁郁寡欢了三年,死之前还特意留下遗嘱,要“葬清道山下”,因为这是从祝家到马家的必经之路。
等到英台路过前去祭拜,地面突然裂开,祝英台跳入而死,仿佛是山伯的灵魂故意操纵的结果,因为他后来还“复显灵异效劳”。
3、版本三:明《喻世明言》
还有一个版本记录在《喻世明言》第二十八卷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中,写得非常详实,人物形象饱满,与现行的梁祝故事最为接近,可以说是梁祝故事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梁山伯与祝英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4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王羲之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