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桓玄夫人:比桓玄还独到的东晋女人

人生百味 2023-07-19 08:18:35

却说刘裕射杀大蛇之后,便去投军。因为作战勇敢,不久深受重要,曾参与剿灭会稽贼孙恩的暴乱,杀的孙恩丢盔弃甲,逃奔大海。只是刘裕一走,敌人仍然横行无忌,无奈只好再度调刘裕御敌。不久,因因功升任下邳太守。此时刘裕的上司因为不喜欢晋安帝委派的大都督司马元显,而倒戈归降桓玄。因因而本来就半壁的江山此时更加岌岌可危。桓玄乃桓温的后人,夙有不臣之心,今见自己大权在握,于是宣布废掉晋朝皇帝,该改国号为楚,当时朝廷旧人怕桓玄势大,敢怒不敢言。刘裕此时官职甚微,且寄人篱下,无无有兵士,也只得静思对策。

桓玄一见刘裕,格外欢喜,并且对司徒王谧说:刘裕风骨不同寻常,确是当今英雄。王谧乘机献媚道:刘裕天下国士,既然匡扶新君,可见陛下得天地之灵气,既是如此,不如封以高官,让他死心塌地。桓玄大喜,自此对刘裕格外厚爱,或者宴饮之际,必定让刘裕前去作陪,殷勤款待,赏赐丰厚。

且说刘裕的妻子本是晋朝尚书令刘耽的女儿,小时候读书破万卷,很有才思。平时喜欢鉴赏人,常在帷帐后窥视桓玄手下的大臣,见一个一个都不如桓玄,知道桓玄可能江山稳固,心中大喜。可是一看到刘裕,这女子居然大惊失色,见刘裕仪表堂堂,相貌不俗,知道此人必不久居于人下,于是对夫君道:陛下,刘寄奴龙行虎步,气度不凡,妾身以为在朝诸公,没有一个能超过他的。这样的人,胸有城府,腹有良谋,岂能为我所用,不如斩首以绝后患。

桓玄一见夫人如此说,感慨道:夫人所见极是,只是目前用人之际,我觉得刘裕既然如此优秀,我一定受落在自己门下,让他为我所用。夫人忙制止,说:刘寄奴心胸远大,智谋高深,不是夫君能压制住的,不如趁早杀死他。桓玄感慨道:我正想凭借这个人的力量,扫荡四海,削平群雄,安肯无罪杀死英雄豪杰,让天下将士寒心。夫人道:可能既该陛下削平了群雄,刘裕早已成了气候。桓玄不听,仍旧让刘裕镇守下邳,夫人痛苦的说:刘裕一走,看来我等死无葬身之处。可惜桓玄,自以为阅人无数,能够看清楚自己周围这些人,又错误的以为某些人是钱财可以收买的,便对夫人的话语置若罔闻,哪知道会有功败垂成的下场。

那刘裕到了下邳,果然和一些英雄豪杰约好共同起兵讨伐桓玄,刘裕指挥若定,大晋官员纷纷齐聚刘裕旗下,桓玄本来就对刘裕有所畏惧,此时一见自然更是担心,虽然手里握有小皇帝,仍然是惊慌失措,一路逃亡,后来死于乱军之手,此时方知道夫人的话看起来是对的,但是此时后悔已晚,而他的夫人也命丧于此,让人叹惋。

桓玄之乱的桓玄介绍

桓玄(369—404)字敬道,一名灵宝,东晋大司马桓温少子,深受桓温钟爱。桓温临终,命为继嗣,袭爵南郡公,时年五岁。
桓玄七岁时,守丧三年期满,原桓温属下的文武佐吏都来向桓玄叔父,荆州刺史桓冲告别,桓冲抚摸着桓玄的头告诉他:“这些人都是你家的故吏!”玄应声痛哭,哀动左右,众人无不惊异。数年之后,桓玄长成了一表人才,容貌不凡,风神疏朗,博综艺术,又善作文。他自恃门第高贵,才华出众,常常以英雄豪杰自居,令人望而生畏,朝廷也有所疑虑而不加擢用。
直到二十三岁,桓玄才被拜为太子洗马。时人纷纷议论桓温晚年有不臣之迹,桓玄兄弟因此遭到排抑。朝廷只让他们作些无权的闲散官。有一次,桓玄去拜见琅邪王司马道子,正值饮宴,宾客满座。司马道子突然睁着两只醉醺醺的大眼对众人说:“桓温晚年想造反,是不是?”桓玄吓得汗流浃背,拜伏在地,不敢起身。琅邪王骠骑长史谢重举起手板回答说:“已故宣武公(桓温)废昏立明,功过伊尹、霍光,人们的种种议论,应当有所识别。”道子点头,桓玄这才爬了起来。从此,桓玄的心中更加惴惴不安,对司马道子恨得咬牙切齿。
后来,桓玄出补义兴太守,郁郁不得志,曾登高眺望震泽,愤懑叹息说:“父为九州伯,儿为五湖长!”便弃官回到了自己的封国。桓玄向来不甘屈居人下,他为自己出身元勋之门却负谤于世而愤愤不平,乃上书晋孝武帝。疏中说:
先臣蒙国殊遇,姻娅皇极,常欲以身报德,投袂乘机,西平巴蜀,北清伊洛,使窃号之寇系颈北阙,园陵修复,大耻载雪,饮马灞浐,悬旌赵魏,勤王之师,功非一捷。……
先臣勤王艰难之劳,匡复克平之勋,朝廷若其遗之,臣亦不复计也。至于先帝龙飞九五,陛下之所以继明南面,请问谈者,谁之由邪?谁之德邪?岂惟晋室永安,祖宗血食,于陛下一门,实奇功也。
自顷权门日盛,丑政实繁,咸称述时旨,互相扇附,以臣之兄弟皆晋之罪人,臣等复何理可以苟存圣世?何颜可以尸飨封禄!若陛下忘先臣大造之功,信贝锦萋菲之说,臣等自当奉还三封,受戮市朝,然后下从先臣,归先帝于玄宫耳。若陛下述遵先旨,追录旧勋,窃望少垂恺悌覆盖之恩。 太元二十一年(396)九月,晋孝武帝醉卧内殿,被张贵人杀死,太子司马德宗即位,是为安帝。安帝不辨寒暑饥饱,是个著名的白痴皇帝。太傅、琅邪王司马道子专制朝政。司马道子嗜酒如命,一天到晚喝得昏头昏脑,不问政事,尚书左仆射王国宝与从弟王绪专权用事,威震内外。当时,青、兖二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士马强盛,王国宝、王绪劝司马道子削弱方镇兵权,加强中央实力。消息传出,内外骚动。桓玄备受朝廷排抑,早已心怀不满,见有机可乘,乃游说殷仲堪,挑唆说:“王国宝一向与诸君作对,唯恐不能早点对你们动手。现今既掌大权,与王绪互为表里,他们想撤谁换谁,无不如意。孝伯(王恭字孝伯)贵为皇上太舅,为朝野所重,他们一时不敢轻动,唯有先拿你开刀。你是先帝提拔的,破格居方面重任,但人们未必认为合适,都说你虽有思想意趣,却不是作方伯的人选。倘若朝廷下诏征你作中书令,用殷?为荆州刺史,你该怎么办?”殷仲堪回答说:“这件事我担心很久了,不知足下有何高见?”桓玄又说:“王国宝奸诈凶狠,天下所知;王孝伯疾恶如仇,有过人之处。你赶紧秘密派人游说王恭起兵,以匡正朝廷,对他说你将率全荆士众顺流而下,推举他为盟主。我等亦当奋起追随,如此天下莫不响应。此事若能实现,乃是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勋业啊!”殷仲堪仍犹豫不决。不几天,王恭派使者送信到江陵,邀殷仲堪与桓玄共同匡正朝廷,殷仲堪表示应允。
安帝隆安元年(397)四月,王恭以诛王国宝为名,起兵京口。司马道子惊慌失措,杀王国宝、王绪以释众怒,王恭遂罢兵回到京口。殷仲堪直到得知朝廷诛王国宝后才派兵进据巴陵,旋亦退兵。事后,桓玄趁机提出要作广州刺史。司马道子惧怕桓玄,又不愿让他久居荆楚,便任命他为假节、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兼广州刺史。桓玄受命,但并不赴任,仍然留居江陵,以等待时机。
第二年,王恭联合豫州刺史庾楷,以讨伐江州刺史王愉及谯王司马尚之兄弟为名,再次起兵京口。桓玄、殷仲堪一齐响应,共推王恭为盟主。司马道子不知所措,慌忙把军权交给十六岁的儿子司马元显,自己只顾酗酒。殷仲堪拨出五千军马交给桓玄,命南郡相杨佺期与桓玄同为先锋,自己率兵二万殿后,挥兵沿江东下,直达湓口。王愉毫无戒备,仓惶逃奔临川,为桓玄偏将所擒。桓、杨乘胜直驱建康,桓玄大败台军于白石,又与杨佺期进军横江。这时,北府兵名将刘牢之被司马元显所收买,刘牢之倒戈,王恭兵败被杀;庾楷也兵败,投奔桓玄。刘牢之率北府兵抵御荆州军,桓玄、杨佺期只得回军蔡洲。为了分化荆州军,司马道子采纳桓冲之子桓修的建议,任命桓玄为江州刺史,杨佺期为雍州刺史,桓修为荆州刺史,而贬黜殷仲堪为广州刺史。殷仲堪一听诏命,大为恼怒,催促桓玄、杨佺期进兵。桓玄、杨佺期得到好处,不想出兵。殷仲堪一气之下遽然回军荆州,遣使告谕蔡洲兵众说:“你们如不各自散归,我到江陵便杀尽你们的家人。”于是,杨佺期部将刘系立即带领二千人西上,桓玄等大惧,都赶快撤退,至寻阳才赶上殷仲堪。桓玄由于兵力有限,羽毛未丰,需要殷仲堪相助;殷仲堪丢掉了荆州刺史,也需依仗桓玄的声望。三人便在寻阳重新结盟,桓玄被推为盟主,大家共同约定,不接受朝廷诏命;又联名上书朝廷,为王恭伸冤,要求处死司马尚之,刘牢之等人。司马道子被迫让步,宣布恢复殷仲堪的荆州刺史。这次起兵,桓玄取得江州,得到最大的实惠。他被推为盟主后,更加骄矜,每以寒士裁抑杨佺期。而杨佺期为人骄悍,自以为出自北方高门弘农杨氏,最恨别人瞧不起,在盟誓坛上就想发难袭击桓玄,但被殷仲堪制止了。桓玄觉察到杨佺期有异谋,暗中有了吞并他的打算。
不久,殷仲堪等人的矛盾渐渐激化起来。殷仲堪担心桓玄跋扈,遂与杨佺期结为婚姻,相互支援;桓玄敌不过殷、杨二人,害怕被击灭,于是上书朝廷,要求扩大都督区,壮大实力。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也想借机挑起矛盾,让他们互相残杀,以达到坐收渔翁之利的目的,遂下令分杨佺期所督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四郡归桓玄管辖,又以玄兄桓伟取代杨佺期之兄杨广为南蛮校尉。杨佺期受到损害,火冒三丈,即刻调集人马,声称援救洛阳,暗中想联合殷仲堪共击桓玄。殷仲堪顾虑重重,既畏惧杨佺期兄弟骁勇,难以对付;又担心桓玄一旦被击灭,杨氏兄弟得势,自己反而受害,故极力予以阻止。杨佺期孤掌难鸣,只好忍气吞声,偃旗息鼓。
隆安三年(399),荆州发大水,平地水深三尺,殷仲堪赈恤饥民,仓库空竭。桓玄早想火并殷、杨,见时机已到,率军乘机西上。首先袭取了屯积粮草的巴陵,继而进兵杨口,败殷仲堪之侄殷道护,随后占领距江陵二十里的零口。殷仲堪见大势不妙,急召杨佺期相救,终因粮草奇缺而惨败,双双为桓玄所杀。
隆安四年(400)三月,桓玄一举夺得荆、雍二州,随即上表朝廷,求领荆、江二州刺史,朝廷授以都督荆、司、雍、秦、梁、益、宁七州,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以桓修为江州刺史。桓玄不满意,上疏坚持领江州,朝廷不得已,加桓玄都督江州及扬豫八郡,并领江州刺史。桓玄得寸进尺,又提出以兄伟为冠军将军,雍州刺史,以侄子桓振为淮南太守,朝廷都不敢不从。这时,浙东一带的农民起义正风起云涌,势不可挡,朝廷忙于派兵镇压,无暇西顾。司马元显代父执掌朝政后,继续用佞臣,树亲党,聚敛无度,朝纲紊乱。加之桓氏子弟布列朝野,势力强大,故桓玄的种种非分之求,朝廷都有求必应。
桓玄独霸荆楚,兵强马壮,乃广树腹心,安插亲信。以兄伟为江州刺史,镇夏口;以司马刁畅为辅国将军,督八郡,镇襄阳;派遣桓振、皇甫敷、冯该戍湓口,控扼寻阳。迁沮、漳蛮人两千户于江南,设立武宁郡;招集流民,立绥安郡。又在各郡置郡丞。朝廷下诏征广州刺史刁逵、豫章太守郭昶之入朝,都被桓玄擅留不遣。桓玄踌躇满志,自以为东晋天下三分有其二,而司马氏气数已尽,故多次指使人替自己上祯祥、献符瑞。 隆安五年(401)末,桓玄写信指斥执政说:“今日朝廷显贵心腹,谁是时流清望?岂能说没有佳胜者,只是不能信任罢了。因为住昔朝政的失误,才酿成今日之祸患。朝廷上的君子,怎能没有看法,但因有身家性命之虑,故不敢说话。我忝任在外,所以能揭露事实。”司马元显读后大为恐慌,准备征讨桓玄。桓玄部下、武昌太守庾楷则担心桓玄结怨朝廷,一旦失败而祸及自己,暗中派人与司马元显联系,答应作为内应,司马元显大喜。桓玄派人切断长江航运,致使建康漕运不济,公私匮乏,官军士兵不得不以谷皮、橡子充饥,给司马元显造成严重困难。
元兴元年(402)一月,司马元显以镇北将军刘牢之为前锋都督,以前将军谯王司马尚之为后部,称诏举兵伐玄。官军将要出发,桓玄堂兄桓石生时为太傅长史,及时送来了紧急秘密报告。桓玄原以为扬州一带闹饥荒,农民起义尚未剿灭,朝廷顾不上讨伐自己,正可待机积蓄力量,观衅而动。及接到桓石生的报告,得知司马元显兴师问罪,心中不免恐惧起来,打算固守江陵。长史卞范之献计说:“公威名远扬,谋略震动天下,司马元显乳臭未干,刘牢之不得人心,如果兵临京畿,恩威并施,则土崩瓦解之势可翘足而待,哪有延敌入境而自己削弱自己的道理?”桓玄闻言大悦,当即留下桓伟守江陵,上表朝廷,率师沿江东下。兵抵寻阳,发布檄文,列举司马元显的种种罪行。檄文传到京都,司马元显吓得不敢下令开船。桓玄兴师甚失人心,自觉以下犯上,惟恐将士不为所用,常怀返旆之计。及至兵过寻阳,不见台军踪影,不禁大喜过望,将士们也个个精神振奋,沿路如入无人之境。兵抵姑孰,击败谯王司马尚之,襄城太守司马休之弃城而逃。当时,刘牢之兵屯冽洲,桓玄遣使劝降,刘牢之即敛手归降。桓玄挥兵直驱建康城外的新亭,司马元显不战自溃,弃船逃回京城,与其父司马道子在相府相对而泣,终被桓玄所擒。
桓玄攻入建康后,矫诏自命为总百揆,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录尚书事、扬州牧,领徐州刺史;又加假黄钺、羽葆鼓吹、班剑二十人等,署置丞相府的大小僚属。奏请杀司马元显、谯王司马尚之、尚之之弟恢之、允之及庾楷父子等人;流放司马道子到安成郡,未发而毒杀之;解除刘牢之的兵权,用为会稽内史。继而布置亲信占据要津,任命桓伟为安西将军、荆州刺史,领南蛮校尉;堂兄桓谦为左仆射、加中军将军,典掌选举;桓修为右将军、徐兖二州刺史;桓石生为前将军、江州刺史;心腹卞范之为丹阳尹,王谧为中书令、领军将军。改年号为大亨。不久又辞去丞相,自署太尉,领平西将军、豫州刺史,并给自己加以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奏不名的殊礼。
同年四月,桓玄出镇姑孰,姑孰当长江重要渡口,既是豫州治所,又是建康的西南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镇姑孰既可以控制朝廷,又可以掌握军事上的主动权,可谓一举两得。桓玄虽出居外镇,但朝中大事都要向他请示报告,小事则由桓谦、卞范之处理。
桓玄当权之初,还能有所作为,政治颇有起色。他大力整肃朝纲,黜凡庸之辈,远奸佞之臣,选用贤才,时局有所好转,京城内一时欢欣鼓舞。为了革除岭南贪污奢靡的弊政,他选派良吏吴隐之出任广州刺史。吴隐之以身作则,廉洁奉公,短期内使岭南风气为之一变。为此,他大加赞赏,称道吴隐之“处可欲之地,而能不改其操”,“革奢务啬,南域改观”,①提拔吴隐之为前将军,赐钱五十万,谷千斛。他曾试图革除豪强兼并,强弱相凌,百姓流离的劣政,但因阻力重重,加之政令繁密而无法实行。针对晋末佛教开始盛行、伤政害民的弊端,桓玄还提出沙汰僧尼,打击寺院经济的主张,并亲自下达了淘汰僧尼的命令,命令中说:
佛所责无为,殷勤在于绝欲。而比者陵迟,遂失斯道。京师竞其奢淫,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秽黩。避役踵于百里,逋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不羁之众,其所以伤治害政,尘宰佛教,固已彼此俱敝,实污风轨矣!
他规定,除了那些精通佛理、恪守戒律的佛教徒外,其他僧尼一律淘汰,还俗为民,“严为之制,速申下之”。
然而这一切不过是昙花一现,奢豪之态不久复萌,政令无常,朋党互起。这时三吴发生大饥馑,饿殍遍地,户口减半,会稽郡人口只剩三、四成,临海、永嘉郡死亡殆尽,殷实人家也竟身穿罗纨,怀抱金玉,闭门相守而饿死。在这种情况下,他加紧篡权的步伐,首先大杀北府旧将以绝后患。吴兴太守高素、将军竺谦之、竺朗之、刘袭、刘季式、冠军将军孙无终等人皆无幸免。刘轨、刘敬宣、高雅之、袁虔之、刘寿、高长庆、郭恭等被迫北逃,分别投奔南燕和后秦。接着,他让朝廷以平元显之功,封自己为豫章公,又以平殷仲堪、杨佺期之功,封桂阳郡公,然后改赐子侄。又让发诏避其父桓温讳,有姓名同者一律更改,赠其父马氏豫章公太夫人。
元兴二年(403)二月,桓玄为提高威望,上表请率领诸军扫平河、洛,然后指使朝廷下诏制止,便称“奉诏故止”。九月,使朝廷拜自己为楚王,封十郡,加相国,总百揆,备九锡,楚国置丞相以下官属。为制造舆论,他上表请求返回藩镇,然后自作诏挽留,再上表固请,逼天子出手诏坚留。他还暗中指使人献祯祥,呈符瑞,诡称钱塘江边的临平湖多年淤塞,现已湖开水清。又称江州百姓王成基家的竹子上降有甘露,命百官大加庆贺。历代都有隐士,偏偏此时没有,桓玄觉得不光彩,赶紧派人找来了西晋著名隐士皇甫谧的六世孙皇甫希之,先让希之隐居山林,提供各种费用,再征为著作郎,然后又指使希之故意推辞不接受,称之为高士。时人觉得很可笑,戏称这种隐士为“充隐”。
桓玄性贪鄙,喜爱奇珍异宝,终日珠玉不离手。别人有好字画及佳园美宅,都千方百计地据为己有。不好意思当面抢夺,就以赌博为手段,变着法儿夺取。甚至不惜派遣臣僚四出,到处掘果移竹,连数千里外的佳果美竹都被挖得干干净净。又喜欢阿谀奉承,厌恶臣下进直言。法令无常,随心所欲,一会儿想废钱币而用谷帛,一会儿又想恢复肉刑,结果事事无成,致使朝野失望,人不安业。
正当桓玄得意之际,一连串的打击接踵而至。其兄荆州刺史桓伟突然病死,桓伟最受桓玄信赖,被视为左膀右臂,桓伟一死,桓玄顿感孤危。不久,殷仲堪的余党、新野人庾仄合众七千,起兵襄阳,赶走了守将冯该;南蛮校尉庾彬等人谋为内应,江陵震动。桓玄之侄桓亮也以讨伐庾仄为名,乘乱起兵罗县,自称平南将军、湘州刺史。这两次事件虽很快被平定下去,但却给桓玄以巨大的精神压力。与此同时,北府兵的中级将领刘裕、何无忌等人又正在酝酿起兵,无疑给桓氏政权造成了最严重的威胁。形势在逆转,如不赶快禅代,皇帝梦难免成为泡影,桓玄急不可待。但北府兵的将士们是否答应?桓玄不放心。堂兄桓谦秉承桓玄旨意赶赴彭城,试探地问刘裕:“楚王功高德重,朝廷的意思是想禅让,你们以为如何?”刘裕诡谲地回答,“楚王,宣武之子,勋德盖世,晋王室衰微,早失民望,趁机禅代,有什么不可以!”桓谦乐滋滋地说:“你说可以就可以了。”桓玄得到报告,便放心地称起皇帝来。
元兴二年(403)十二月三日,桓玄即皇帝位于姑孰,改年号为永始。迁晋安帝于寻阳,封为平固王;追尊其父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立其妻刘氏为皇后,大封桓氏兄弟子侄为王,文武加官进爵。随后迁居建康宫,修缮宫室,大兴土木,催促严急,上下疲于奔命,朝野不得安宁。为显示皇帝的尊严,特命工匠制作一辆特号大车,车内可坐三十人,用二百人推着走;为炫耀自己的聪明,百官奏事或一字写得不合体,或语句有些毛病,都要挑出来指摘一番,甚至贬官降职。事必亲躬,或亲自安排值日官,或自选令史一类的小官,诏令一道接一道,主管官员应接不暇。而朝纲大事不抓,法度不立,奏案堆积如山。性喜游猎,常常夜以继日,性情又急躁,呼召严厉,刻不容缓,宫禁内一片喧哗,不成体统。百姓疲累,朝野劳瘁,怨怒思乱者十室有八九。 次年二月,刘裕经过周密部署后,联络北府兵将领刘毅、何无忌、刘昶、刘道规、诸葛长民等人正式起兵。首先占领京口,斩徐州刺史桓修;进攻广陵,杀青州刺史桓弘,随后率兵直扑建康,沿途又杀死前来抵抗的著名猛将吴甫之、皇甫敷。桓玄得知二将被杀,吓得魂不附体,急忙召来一些方士对刘裕等人施行巫术。并问众臣僚:“朕会失败吗?”曹靖之回答说:“神怒人怨,臣实在害怕。”桓玄又急又气,命桓谦、卞范之率兵二万出城御敌。刘裕率众奋击,桓谦诸军顷刻溃散。桓玄闻报,匆匆携带儿子桓升、侄子桓浚,在几千亲信的护卫下,从南掖门仓惶出逃。路遇参军胡藩,胡藩劝他组织抵抗,桓玄一言不发,只顾用马鞭指天,意思是说“天亡我也!”然后策马疾驰,直奔石头城,乘船浮江西去。沿途忍饥挨饿,有时整天吃不上一顿饭,左右弄来一些粗粮,咽不下去,几岁的小儿子桓升在他胸前背后使劲按摩,桓玄悲不自胜。
桓玄一行逃到寻阳,江州刺史郭昶之提供器用、兵马,这才松了一口气。于是挟安帝继续西逃,途中自己作起居注,叙述如何抵御刘裕事,自吹算无遗策,只因诸将违背节度,以致造成败局,并非用兵的过错云云。桓玄只顾覃思著述,却把御敌大事抛到了九霄之外。起居注写成后,派人宣示远近。
四月,桓玄一行逃到江陵,荆州刺史桓石康迎入帐内。喘息未定,即忙着派人在城南搭造帐篷作为临时宫室,重新署置百官,以卞范之为尚书仆射。又大兴刑罚,借以在大败之余重树个人威权,震慑百官将士。大臣殷仲文力谏,桓玄怒气冲冲地说:“汉高祖、魏武帝用兵多次战败,那只是诸将的过失。现今天文对我不利,所以把都城迁回荆楚。而小人愚昧,妄生是非,乱发议论,正应该凶猛一点,哪能施行宽政?”荆州各郡的郡太守们得知桓玄流亡,有人赶紧献媚取宠,派人上表敬问起居,桓玄一概不接受,命令重新上表,庆贺迁徙新都。荆楚毕竟是桓玄的老巢,不出一月,桓玄收集兵众二万和大批的楼船、器械,又开始得意起来,自负地对左右说:“你们都是从清显的仕途上跟随我的,京都那帮窃权盗位的人将要谢罪军门,到时看着你们凯旋进入石头城,这与神仙相比,又有什么不同!”就在桓玄得意时,刘裕派遣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率兵追至湓口,桑落洲一战,大败江州刺史郭昶之、游击将军何澹之、江夏太守桓道恭等人,进军寻阳。寻阳上控荆楚,下制建康,是长江中游的战略要地,势在必争。五月,桓玄自江陵急率舟师东下,双方大战于武昌附近的峥嵘州。桓玄所率将士数万,对方不满万人,但却担心吃败仗,常常在座舰旁边停着几艘快船,以备败走,全军毫无斗志。刘毅紧紧抓住战机,乘风纵火,率军奋勇出击,大获全胜。桓玄命人烧毁辎重,连夜狼狈逃去。
桓玄再次逃回江陵城,众人见大势已去,人心惶惶,虽令不行,城内一片混乱。桓玄走投无路,打算逃往汉中投奔梁州刺史桓希。一天深夜,收拾停当,遂率亲近心腹数百人骑马出城西走,刚刚到达城门,左右于黑暗中挥刀向桓玄砍去,没有砍中,秩序顿时大乱,左右心腹互相砍杀,死尸交横于路。桓玄心惊胆颤,勉强逃到船上。恰在这时,益州刺史毛璩派从孙毛佑之。参军费恬率领二百人护送弟弟毛璠的灵柩来江陵安葬,毛璩之侄毛修之时为桓玄屯骑校尉,趁机骗诱桓玄入蜀,桓玄无计可施,只好同意。船行至江陵城西的枚回洲,毛佑之、费恬突然向桓玄开弓放箭,矢如雨下,幸臣丁仙期、万盖等人急忙用身子挡住,都被射死,桓玄受了轻伤。益州都护冯迁随着抽刀砍来,桓玄从头上拔下一枚玉导送给他,心惊肉跳地质问:“你是什么人?敢杀天子!”冯迁回答说:“我杀天子的贼罢了!”说完,手起刀落,人头坠地。同时被杀的还有桓石康、桓修等人,桓升被执,斩于江陵城。
桓玄篡晋,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尾声。这个短命政权终于被刘裕推翻。桓玄从称帝到兵败出逃,共经八十天;从称帝到被杀,前后不到半年,死时年三十六。桓玄死后,堂兄桓谦、桓石绥等人仍坚持抗争达五、六年之久,直至晋安帝义熙六年(410)才宣告全部失败,桓氏家族彻底覆灭。

东晋诗人、左卫将军殷仲文简介,在史上深受桓玄宠信

人物生平

投靠桓玄

殷仲文年轻时就有才华,容貌俊美。堂兄殷仲堪将他推荐给会稽王司马道子,被司马道子立即任用为骠骑参军,赏赐优待有加。不久改任谘议参军,后来任司马道子的儿子司马元显的征虏长史。

元兴元年(402年),桓玄起兵谋反,桓玄的姐姐是殷仲文的妻子,殷仲文因此受到怀疑被人离间,降职为新安太守。殷仲文与桓玄虽是亲戚,但平素交往不密切,听说桓玄占据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便放弃自己所辖的新安郡,前去投靠桓玄,桓玄非常高兴,任命殷仲文为证议参军。当时王谧被礼遇而不被亲近,卞范之被亲近而少礼遇,而殷仲文被桓玄宠信并以隆礼相待,兼有给予王谧、卞范之的优待。元兴二年(403年),桓玄将要篡位,命令殷仲文总领诏命,担任侍中,兼任左卫将军。桓玄受九锡之赐,乃是殷仲文写的诏令。

贪财吝啬

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桓玄篡位称帝,建康宫的卧床突然下陷,群臣大惊失色。殷仲文说,桓玄是因圣德深厚,大地托载不了。桓玄听后非常高兴。桓玄以殷仲文为辅佐自己的亲近显贵之人,厚加封赏,车马器用服装,极尽华丽,后房中歌舞伎女加妻妾共有数十人,丝竹之音不绝。殷仲文生性贪吝,收受了许多贿赂,家中积累了千金财产,还常嫌不足。桓玄被刘裕打败,殷仲文随同桓玄西逃,他的珍宝玩物全埋藏在地下。到了巴陵,殷仲文因护送二位皇后投奔义军,而担任镇军长史,又改任尚书。

元兴三年(404年),殷仲文代替桓修担任徐、兖二州刺史。同年五月,桓玄兵败被杀。

谋反处死

义熙元年(405年),晋安帝司马德宗刚刚复位,殷仲文便上表为自己辩解,请求辞职,晋安帝下诏不许。

义熙三年(407年)二月,殷仲文一向很有才智声望,认为自己应当管理朝政,但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志向,所以一直闷闷不乐。后来出京担任东阳太守,就更加不高兴。江州刺史何无忌平常就很敬慕殷仲文的名气。当时东阳是在何无忌的管辖之内,殷仲文答应在顺路时去拜访何无忌,何无忌非常高兴,谨慎恭敬地对待此事。命令府中的文人殷阐、孔宁子等撰写文章,以等待殷仲文的到来。但是,殷仲文因为官场失意,常常神情恍惚,所以才没能过来相见。何无忌认为殷仲文这是瞧不起自己,大为恼怒,想要中伤陷害殷仲文。正好此时南燕皇帝慕容超进兵侵犯东晋,何无忌便对刘裕说:“桓胤、殷仲文是我们的心腹大患,而北方的强盗却不必担心。” 闰二月,刘裕官府的将军骆冰阴谋制造叛乱,事情被发觉,刘裕把他杀了。于是,他们声称骆冰和殷仲文、桓石松、曹靖之、卞承之、刘延祖等人在暗中互相勾结,打算拥立桓胤为盟主,所以把这些人连同他们的家族,全部杀掉。

趣闻轶事

请建音乐

义熙元年(405年),殷仲文时任尚书,因为朝廷音乐设施不完备,告之刘裕,请求重建。刘裕说:“现在没有时间做这件事,而且我也不懂它的道理。”殷仲文说:“如果你喜欢它,那就自然懂了。”刘裕说:“正因为懂了就会喜爱,所以我才不去学习它。”

树无生气

桓玄失败以后,殷仲文回到京都任大司马咨议,心情似乎反复不定,不再是以前那样。大司马府官厅前面有一棵老槐树;枝叶非常松散。殷仲文由于月初 *** ,和众人同在官府厅堂上,他对着槐树看了很久,叹息说:“槐树枝叶散乱,不再有生机了!”

再出孙策

殷仲文一向很有名望,自认为一定会主持国政,再加上过去所轻视的谢混之流,都与自己比肩而立,所以常怏怏不得志。突然被调任东阳太守,心中更觉不平。荆州刺史刘毅爱才好士,对待殷仲文十分有礼,临到郡上任时,刘毅与殷仲文游玩欢饮一整天。经过富阳时,殷仲文感慨地叹息说:“看这里的山河地理形势,应当再出一个孙策。”

文多书少

殷仲文善于写文章,被世人所看重,谢灵运曾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有袁豹一半多,那么他的文才不比班固差。”说的是殷仲文写的文章多而读的书少。

镜不见首

殷仲文未死之时,每次照镜子,经常看不见自己的脑袋。过了数日之后,殷仲文果然为刘裕所杀。

历史评价 谢灵运:“若殷仲文读书半袁豹,则文才不减班固。”(《世说新语》记载为傅亮对其评价)

刘义庆《世说新语》:“殷仲文天才宏赡,而读书不甚广博。”

刘勰《文心雕龙》:“殷仲文之孤兴,谢叔源之闲情,并解散辞体,缥渺浮音,虽滔滔风流,而大浇文意。”

房玄龄等《晋书》:①“少有才藻,美容貌。”;②“仲文善属文,为世所重”

司马光《资治通鉴》:“殷仲文素有才望”

个人作品 《南州桓公九井作诗》

《送东阳太守诗》

《入剡诗》

家族成员

父祖

祖父:殷融,官至吏部尚书、太常。

父亲:殷康,官至吴兴太守。

兄弟

哥哥

殷(殷觊),官至南蛮校尉。

弟弟

殷叔献

殷叔文

妻子

桓氏,桓玄的姐姐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