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东吴四大都督中,周瑜烧赤壁,吕蒙取荆州,陆逊败刘备,却独独鲁肃没战绩。这个奇特现象,恰应了一句《孙子兵法》里的话: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放在鲁肃身上,这也足以评价他一生的卓越才华。
在东吴集团的发展壮大历史上,看上去“没战绩”的鲁肃,也正是凭借着其独家的军事眼光与缜密的规划能力,亲手为东吴设计了一条崛起之路,并最终成就了三足鼎立的大格局。这份独家贡献,不但在他身后继任大都督的吕蒙陆逊比不了,即使是有着“羽扇纶巾”优雅风姿的周瑜,同样也要叫声佩服。
鲁肃的贡献有多大?他的老朋友周瑜就很有发言权。当年周瑜在居巢打拼时,穷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听说鲁肃家有粮食,就硬着头皮来借,却出乎意料的顺利。鲁肃直接大手一挥,把家里的三千石粮食爽快赠给了周瑜,也从此开始了两位军事家一生的友谊。就以这份知人识人的睿智说,就可见不俗。
后来经过周瑜强推,鲁肃得以投到孙权的门下。在当时的东吴团队里,比起周瑜张昭等人,他属于绝对的新丁,却是迅速后来居上,成了孙权身边离不开的谋士。如此风光,也正因为他同样睿智的眼光。
当时的孙权,说是一方诸侯,其实地盘还小的可怜。就连他治下的好些名门士大夫,都对他持观望态度,未来该怎么走,孙权自己都不知道,张昭等人也说不清楚,但唯独鲁肃一句话,就叫他拨云见日:汉朝不可复兴,曹操也无法立即除掉,唯有稳固江东后占领荆州,才有希望建立汉高祖一样的功业。
可以说,虽然孙家盘踞江东已经三代,但只有从鲁肃这句话开始,这个未来“三足鼎立”中一极的政权,才真正找到了努力方向。而且比比同样给刘备做出“隆中对”谋划的诸葛亮就知道,鲁肃这一番谋划,就是东吴自己的“隆中对”。虽然在“汉室能不能复兴”这个大问题上,鲁肃与诸葛亮看法相左,但是天下格局的走向,却是英雄所见略同。
也正是因为这不谋而合的追求主张,鲁肃在江东集团内部,成了间接的“孙刘联盟”主张者。著名的赤壁之战前,也正是鲁肃两边说合,最终促成了联合抗曹的局面。虽然三国题材的小说,把这个功劳安排在诸葛亮身上,但《三国志》却为鲁肃说了公道话:刘备与权并立,共拒中国,皆肃之本谋。
只以这句话说,鲁肃在东吴集团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甚至放在当时天下,他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谋略家。野史上对他“忠厚长者”的描述,其实是低估了他强大的谋划能力。
而且千万别以为,长期在周瑜身边做参谋长的鲁肃,是个弱不禁风的文弱书生。鲁肃此人文武双全,练得一身精湛武艺,带兵治军更是一把好手。以孙权的话说“作军屯营,不失令行禁止”。标准的铁腕统帅类型。著名的岳阳楼,就是鲁肃当年的阅兵台。他虽然不曾作为统帅指挥过重大战役,却亲手为东吴打造出精锐军队。
当然,说到鲁肃“没战绩”的问题,也因为他一个重要的立场:孙刘联盟。在他继任大都督的那些年里,是孙权与刘备两家的关系蜜月期,而在处理荆州的归属问题上,也正是鲁肃灵活的手腕,才使得双方能够多次搁置争议。特别是公元215年,当孙权与刘备为了争夺长沙三郡剑拔弩张时,正是鲁肃不顾个人安危,在会谈里怒斥关羽,终于令关羽心悦诚服低头,把长沙三郡乖乖交给了东吴。这一英雄时刻,被罗贯中先生妙笔一挥,反而变成了关羽单刀赴会的英雄时刻。
所以说,在东吴草创时期,鲁肃不但为东吴规划了发展路线,更以灵活外交思维,为东吴赢得了和平发展环境。后来孙权能够夺回荆州,其实就是鲁肃的苦心经营打底。可笑的是,后来孙权喝饱就忘挖井人,在鲁肃去世后吐槽鲁肃“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如此错误见识的孙权,晚年沦为那般昏庸,真心不奇怪。
但鲁肃,却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战略家,忠心耿耿的谋臣。借着这个问答,正可表达对他的敬意。身边有一个鲁肃这样的朋友,一个忠厚且干练睿智的好友,都是值得珍惜的事情。
三国演义》中,称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为东吴四大都督。其实,正史中,这四个人都没有担任过?大都督?这样的职务。但因为这四人曾先后统领东吴兵马,为孙权保一方平安及建立霸业立下汗马功劳。所以,演义小说便把他们称为?大都督?。
而且,这四任大都督中,都有职守上的承接关系,以孙权的话说,周郎之后又子敬,子敬之后有子明。吕蒙死后,夷陵之战中又冒出个陆逊,在危急之中拯救了东吴。而在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之战中,陆逊献计吕蒙诈病麻痹关羽,也算是与之前的三大都督有关联了。所以,把这四人放在一起比较,也是大可一比的。
假如以《三国演义》来衡量,仅以智慧论此四大都督,周瑜毫无疑问的要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吕蒙、陆逊、鲁肃。但是,《三国演义》为了突出诸葛亮、关羽,抹掉了鲁肃很多历史功绩,成了刘备集团的一枚棋子。从正史看,鲁肃恐怕不是罗贯中笔下的有点迂腐的仁厚长者,而是胸怀大略的智谋之士,其智慧不亚于诸葛亮。因而,东吴四大都督若按正史排名,鲁肃当为第一,其智慧也要高出周瑜、吕蒙、陆逊一筹。
鲁子敬最先提出?三足鼎立?的战略谋划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鲁肃率部投奔孙权。在一次聚会上,孙权对鲁肃的言论很感兴趣,便在会后留下了他,单独请教天下大事。在这次谈话中,鲁肃对孙权提出了建立霸业以争天下的战略构想。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
这应当是?三足鼎立?的最早模型,鲁肃脑海中的三足,指的是东汉王室、曹操、孙权,不包括当时尚在四处飘零的刘玄德。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献?隆中对?,也提出了?三分天下?。然而,此时,已经是公元207年的事情了。所以,历史朝着三足鼎立方向发展,孙权这一方势力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说,?三国?的形成与鲁肃密不可分。这一点,周瑜、吕蒙、陆逊都不可与之相提并论。
鲁肃的?三足鼎立?方略并不只是一种构想,而是有步骤的步步推进。当时,鲁肃对孙权说:?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毫无疑问,鲁肃的战略步骤首先是夺取荆州。这一点,也为曹操、诸葛亮所共识。但是,鲁肃提出夺取荆州,然后鼎足江东计划时,曹操正在北方平定诸侯,诸葛亮尚在隆中躬耕。假若孙权此时进兵荆州,恐怕会有很大的胜算。鲁子敬认为?鼎足江东?战略的前提就是?北方多务?,曹操等军阀忙于逐鹿中原而无暇南顾。孙氏又与刘表有世仇,兴兵攻打师出有名。即便不能捣毁荆州老巢,但攻占后来与刘备争夺的长沙等地,夺占部分荆州辖地,提前向西扩张,也不至于后来处于被动的局面。
但是,孙权缺乏其父兄的壮志雄心与武力胆魄,鲁肃提出?鼎足?江东计划时,孙权竟然这样说道:今尽力一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在这样的自保策略下,孙吴不断错失机会,竟然连一个江夏都打不下来。好不容易打下来了,由不敢坚守,只是掠走了部分人口便退兵回东吴了。直到曹操挥师南下,鲁子敬才催促孙权,赶紧建立孙刘联盟,以抗曹操,力保?鼎足?。
借荆州到底是对是错
孙权因为自己缺乏霸王胆气,错失了占据荆州的最佳时机,使得鲁肃不得不在曹操南下之际,火速催促孙权,联络刘备,希望刘备帮助刘表的两个儿子稳住荆州局势,抵御曹操下江东。
此时,孙权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派鲁肃北上联系刘备。但是,鲁肃出发之后,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迫使荆州刘琮投降,占据了三家都希望得到的战略要地。面对不利局面,鲁肃并没有放弃,而是星夜兼程倍道,在当阳见到了刘备。原本打算投奔苍梧太守的刘备集团因为鲁肃的到来改变主意,决定与孙权攻抗曹操。
刘备、诸葛亮之所以答应鲁肃的计划,其中肯定有交换条件。从后来的历史进程来看,这个条件大概与荆州有关,也就是后来的?借荆州?。
鲁肃见到刘备后,得知他们将投苍梧太守,恐怕预料到了事情严重性。一则,江北失去一道抵御曹操的屏障,孙权将孤身迎战。以孙权的胆识,投降是极有可能的。第二,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远离主战场,刘备完全可以静观事态变化,如诸葛亮所盘算的那样,无论哪家得胜都可从中渔利。假如刘备从苍梧发起攻击,向东、向西、向北,都有望实现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目标。
然而,在诸葛亮的计划中,最优选择就是占据荆州,然后西取巴蜀。鲁子敬既然开出了这样的条件,便能跟满足刘备、诸葛亮的需求,这笔买卖也就顺利的成交了。
其实,借荆州是鲁肃为实现战略置换所行的一步险棋。当时,孙刘两家都没有把握单独自保,必须联合起来,才有望对付乃至击败曹操。既然联手,就得共享战争成果。?借荆州?说白了,实际上就是瓜分击败曹操之后由孙刘两家占领的地盘。因为,荆州原本不是刘备的,更不是孙权的,谈不上谁借给谁。?借荆州?应当是把该分给孙权的地盘暂时借给刘备,而孙权这方需要打下其他地盘来交换。
因为达成了这样的条件,刘备、诸葛亮便加以利用,以?赖账?的方式,借而不还。虽然如此,东吴却籍此实现了?鼎足江东?,历史也因此进入三分天下时代。假如不把荆州?借?给刘备,孙权敢灭了这个维系三家暂时平衡的刘氏集团吗?从当时的形势看,孙权没有胆魄,也没有能力这样做。从他们出兵为刘备打合肥、南郡的战役来看,孙权远远不及乃兄孙伯符,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胆略与曹操形成南北对峙。同样,攻打刘备孙权也是心中无底。听说刘备占据了荆州(治所),便立即与之和婚。
所以,借荆州三国棋盘上的一个大招,绝不是鲁肃的失误。这个计划,孙权当时是极力支持的。
孙刘联盟为三国的形成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鼎足江东?这个总体战略谋划之中,鲁肃在历史即将走到拐点的时候,提出联合刘备共治曹操,便将历史导向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其实,也是鲁肃总体战略之中的一次重大战役。
周瑜根本就没有鲁肃这样的战略谋划,鼓励孙权与曹操决战,仅是凭借自家实力,根本就没想到要去联络远未成气候的刘备集团。实际上,赤壁之战的决战地点是在乌林。准确的讲,火烧赤壁应当是?火烧乌林?。乌林在赤壁对岸,假若没有刘备的配合,周瑜要打赢这场战争,恐怕会有不小的难度。
对于鲁肃借荆州以巩固孙刘联盟,周瑜并不赞同,甚至还给孙权建议,以孙权嫁妹为名软禁刘备。若此,孙刘联盟将不复存在,东吴又将直面曹操。这条计策幸亏没被孙权采纳,否则,便正中曹操下怀。当时,曹操听说孙权把荆州借给了刘备,吓得毛笔都掉在了地上。
此后,鲁肃在极力维持孙刘联盟的基础上,与刘备据理力争,文武兼施,迫使刘备交出荆州部分地盘,以湘江为界划清地盘(上文提到,孙权若及时占领这些地方,哪有这么多事)。这其中,?单刀赴会?是鲁肃约关羽谈判时提出来的,而非关羽英雄气概吓坏了鲁肃。就是这次?单刀赴会?,鲁肃义正辞严的指责关羽,刘备才不得不罢兵?还?了部分?债务?。
鲁肃的人物生平简介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
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东汉王朝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东汉王朝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扩大,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为此,深受乡民拥戴。
鲁肃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他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4000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又被授为横江将军。
吴国名将鲁肃最后是怎么死的
在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鲁肃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孙权亲为举办丧事,并参加了他的葬礼。诸葛亮也为他举哀。孙权始终不忘鲁肃在东吴政权创立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他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对公卿们说:“昔鲁子敬尝道此,可谓明于事势矣。”鲁肃遗腹子鲁淑长大后,历任昭武将军、都亭侯、武昌督、假节、夏口督,他治军严整, 有才干,于274年病逝,由其子鲁睦承袭爵位并统领兵马。
三国时期,东吴相比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魏,以及以汉室宗亲自居,一心想要匡扶汉室,一统中原的蜀汉,难免会显的有些弱小。但即使是这样,东吴的实力还是不容小觑。否则在那样一个藏龙卧虎,人才辈出的时代,吴国绝对不会稳居三国之一的地位,不可动摇。
江东自古多才俊,出了许多的英雄豪杰。其中最优秀的就要数四位曾经位列大都督一职的人了。他们分别是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那么这四位大都督的军事能力的排名如何呢?以下便是个人的观点。
第一名,周瑜当之无愧。据《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记载:
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
可见在史书中,周瑜的性格并没有那么不堪。而作为东吴第一任都督,周瑜和孙策一起平定了江东,为孙氏一族立下了汗马功劳。各种计谋也运用的炉火纯青。在赤壁之战中,他凭借自己的智谋,与刘备联手大败曹操;用反间计使得曹操杀死蔡冒、张允,让曹军实力得到削弱;又与黄盖使用苦肉计,诈降曹操;无一不体现出其出色的军事才能。
而孙策与孙权对周瑜的实力也是极为认可的。孙策死前还叮嘱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孙策对周瑜的评价之高。而在三国演义中,对周瑜的描写却变成了奸诈、目光短浅。这与历史上的周瑜完全不同。不过从现在来看,无论是谁,都回认为周瑜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后来苏轼对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评价,更是体现了其在人们心目中的无可替代。所以个人认为,周瑜在四大都督中,是当之无愧的第一。
第二名,鲁肃。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
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
因此其整体是偏儒将的。在建安二年,鲁肃率部下投靠孙权。虽然鲁肃整体的战略思想偏于保守,但其的战略眼光却十分长远。曾为孙权提出割据江东的战略,又在曹操率军南下时,力主对抗,最终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为东吴在三国之中的鼎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与周瑜一样,鲁肃也没能逃掉被演义丑化的结果。在演义中,鲁肃的形象就是忠厚老实,不善言辞。但是历史上真实的鲁肃却不是如此,他对各种政治问题有非常独特的见解,可以说是东吴的一大贤士。不然他也不会在周瑜之后,稳坐大都督之位。虽然与周瑜比起来还是有些差距,但是从其的战略谋划以及军事能力来看,他完全有这个实力排在第二。且据《三国志》中记载:
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所以说,我认为鲁肃在这四大都督中,排名第二。
第三,陆逊。其实对于陆逊,个人认为他功劳是不次于周瑜和鲁肃的。但是把他放在第三的位置,是因为他在军中的威信与影响力。虽然陆逊是为夷陵之战的胜利做了重要战略谋划。之后更是火烧八百里连营,一举打败刘备统率的蜀军主力。
但是这并不能使其与周瑜媲美。相反,陆逊是这四位大都督中,最晚上位的,也是最不被看好的一个。但他最后却仍能够拯救江东,挽江东于水火之中。但他在晚年时却被卷入孙权的立嗣之争,被孙权猜疑,最后郁闷而终。因此,我认为陆逊排在第三位。
第四,吕蒙。吕蒙其实是东吴的第三任都督,是鲁肃在临死前向孙权推荐的。他虽然出身不高,但是能够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评价,其的能力也是不俗的。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奇袭荆州,白衣渡江。但是他排名不甚靠前的原因,就是其的目光不够长远,或许是为公报私仇,对关羽赶尽杀绝。最后更是使得刘备恼羞成怒,破坏了东吴与蜀汉的联盟。而也正是吕蒙有此败笔,因此才将其位列第四。
由此可知,在东吴的四大都督中,周瑜第一,鲁肃第二,陆逊第三,吕蒙第四。不过这也只是个人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
你是如何看待东吴四大都督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